登陆注册
6197100000002

第2章 季节之外

王月鹏

那年夏天我是在故乡的小县城里度过的。遭遇了一些事,我在手腕上刻下一道细小伤痕,作为对那段时光的纪念。若干年过去了,疤痕清晰如昨,在所有的公众场合,我都会戴一只手表,为的是恰好把那道疤痕遮住。每天夜里,我把手表从手腕摘下来,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看到那个藏在时间背面的秘密。一道早已痊愈的伤口,留存了关于那个夏天的记忆,在茫然无措的青春岁月,我曾以这样决绝的方式主宰过自己的肉身。那个夏天炎热多雨,县城郊外的道路就像溃疡的伤口,我日复一日地徘徊,却总也走不到想去的地方。那时我已从乡下跻身县城工厂一年多了,一直在努力融入城里人的生活。

后来,我爱上了散步,不是为了健身,也不是因为无聊,很多看不清的问题,我是在散步中想明白的。有些时候,我分不清我是在散步还是在徘徊,树林里有两只流浪猫,几乎每天与我不期而遇。我年轻时经常写到“流浪”这个词,如今却整天宅在屋里,不愿出门,除了到海边树林走一走,哪怕去机关餐厅吃饭,下班坐电梯,对我来说都是一件艰难的事,因为要见一些人,要言不由衷地寒暄。关于现实,我的心里总有隐隐的恐惧,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希望被别人打扰,更愿一个人躲在书房里,过一种面壁的生活,如果可能,我希望抛弃手机,减少与外界的联系,简单且心安。人到中年,总算可以不见那些不想见的人,不说装模作样的话,只管把手头的事做好,至于达到什么效果,被如何评价,是否获得理解和认同,则并非我所关心的。我也曾热心于此,那时还年轻,觉得人生意义是在别处的。如今我终于明白,“此在”的生活,才是真正属于我的。我常问自己,你对脚下的土地是否深爱过,是否真的有融入它的意愿?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凝视和思考脚下的土地,我希望我的每一个脚印都是一道留在大地上的烙印。然而对于“此在”,我是并不融入的。

在季节交替处,传来了咣当的声响,就像火车在固执地叩问路轨。夏天又到了。

进入夏天,我们都要被安排到山上护林防火。这座城市的这座山曾经起过一场大火,护林防火成了当地政府的重大任务,“见烟就罚,见火就抓”,宣传标语在漫山遍野旗帜一样飘扬。这座山太脆弱了,经不住一粒火星,一触即燃。漫山的草木正在蓬勃生长,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虚空。机关事业单位的人被排了班,划了责任区,每天轮流上山值勤。特别是周末,踏青的人明显多了,他们在山的入口处增设关卡,专人检查,打火机之类的一律没收。记不清这是第几个防火年头了,我和同事戴着红袖章,在山路上来回走动,打量每一个进山的人。在不同的路段,可以邂逅同样前来值勤的同事,还有被圈起来的几处园子,外面挂了“私家园地不得入内”的字样。抬头,能看到我所寄身的那个城市,一派模糊。几个女同事提前准备了形形色色的零食,也准备了遮阳伞,她们在树荫下撑起伞,在伞下吃零食。天是阴沉的,云越来越密,居然飘起了雨。我给护林防火指挥部打电话,咨询下雨了是否可以撤离,他们的答复是,谁敢说雨天就不可能起火?万一起火了谁负责?

下雨的日子,我们曾在山上护林防火。

海在不远处,漾着巨大的水。对于一座山的燃烧,海更像是一个徒然的存在。

去年,当地政府投巨资把海边防护林改造成了市民公园,我对此举是持质疑态度的,觉得他们并未把钱花在刀刃上。后来,看到很多人去公园里散步,我也去了,觉得还不错。散步时经常遇到施工场面,路被堵了,却没啥不适感,调转头,再向别处走去,这林子太大了,四周皆是可去之处。我竟然对这个耗费巨资改造的公园日渐宽容甚至认同起来。再后来,我选定了一段最安静最适合自己的林间小径,每天晨昏都去到那里散步,俨然一条专属于自己的路。我觉得这里面颇有一些隐喻意味,人生以及人生中的诸多事,大抵如此。

住宅小区里,一枚石榴高悬枝头,接受人们的观望和赞赏,直到坠落,腐烂。小区里的孩子们,并不以为这颗果实是与己有关的。

这些年来,我改变了许多,但是不管怎么变,我始终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个农民后代永远揣在怀里的信仰。我知道,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在勤恳一贯的劳作中,似乎总是错过了一些触手可及的事物。我把这种遭遇归结为机遇,归结为一个人的运气,这世上有些所谓成功并不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它们与一些看不见也说不清的力有关。

我们不再谈论什么收获,已经没啥值得骄傲的了,付出的学费太昂贵。原本在秋天才能成熟的果实,如今在别的季节随时可见。秋天不再让我们激动。秋天的意义,已经被平均到了其他季节的每一个日子里。

在秋天,我两手空空。两手空空的我,才开始反思被错过的其他季节,才恍然明白那些被虚度的时光。秋天是不需要梦的。秋天本身即是其他季节的梦。关于故乡、关于土地、关于逃离和固守,都在秋天被我们重新谈起。再贫瘠的土地,也会供养劳动者的生活,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而且,在人与土地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人获得了一种健康地面对生活的东西。我把最高的尊敬献给那些面朝土地,并且听得懂土地语言的人,他们是土地最忠实的倾听者,最默契的跟随者,最坚定的贯彻者。那些所谓多元的声音,不过是一片聒噪。

土地可以消化很多东西,当农民失去了土地之后,一些在往常可以自行消化的问题,将会日渐凸显出来。

有些收获,是与秋天无关的;有些成长,是与季节无关的……它们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暗自葳蕤、疯长,它们自己就是自己的阳光和雨露。看着身边的有些人,每天都在装腔作势,可怜又可悲。他们貌似强大,其实每天都活在恐惧里,不知道对手究竟藏在哪里,不知道哪一刻将会身陷囹圄,稍有风吹草动就彻夜难眠。秋风,在他们看来是肃杀的。曾经,他们不劳而获,省略了播种和耕耘,成为季节规则的最直接的破坏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朴素的道理对于他们也是有效的。他们在秋天,终将收获属于自己的命运。

我所以为的成功,关键在于一个人对自己的肉身和精神的主导程度。无力闯出一条新路,却又不愿走别人走过的路,我曾在原地徘徊了这么多年。以后的路,还要这样走下去吗?我问自己。

一个虚度了春天的人,是该独自面对秋天的。

一抬头,雪就下了起来。于是一片惊呼。众人惊奇的,不是雪,而是雪的降临方式。它太突然,没有预约,也没有丝毫的迹象,在阳光中突然就降临了,而且,越来越大,直到阳光渐渐地淡去,整个天空全是弥漫的雪,像是一些被撕碎的心绪。

我把窗打开,让雪片飞进屋来。飞进屋里的雪,随即就融化了。雪落大地,迟早是要融化的,这是雪的难以摆脱的宿命。我站在窗前,看着雪后的大地,白茫茫一片,我知道接下来当我走出房间,就要面对大雪融化之后的满路泥泞。这世界不会因为一场雪的降临而变得洁净,很多人在感慨雪的潇洒,却忽略了雪的即将融化的命运——人到中年,“命运”成为我看待一些物事的窗口,很多以前说不清的东西,被“命运”这个词语轻易就解释了。可是,我仍在警惕,有些东西是不能轻易“打包”的,它们注定只能永远孤独地存在。

我有时在这里,有时在那里。所谓诗和远方,其实抵不过故乡的一缕炊烟。

那年冬天,我在火车站附近租住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时常半夜敲开小卖部的门,只为买一盒纸烟。那些孤寒的夜晚,是靠书籍和纸烟度过的。后来,我戒掉了纸烟,不抽烟的日子很快就习以为常了,生活并没有变得像我曾经无数次想象的那么煎熬和难过。

我不喜欢众声喧哗,这并不意味着我喜欢那些单一的声音。对于所有的豪言或壮语,我都是不太信任的,我更相信人内心的幽光,更愿意理解那些“似非而是”的生活。当下的太多失误,不是因为蒙昧,不是因为非理性,反而恰恰是因为看得清楚,是高度理性的结果。这是更为可怕的自私。漩涡中,有一股巨大的力;要想让自己停下来,必须具有更为强大的内力。当我们以“变化”的大小和快慢为尺度来评价事物,有些东西理应是永远都不变的。在变中,如何守住这些不变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

拒绝谜底。太多的阐释,其实已经与我所关注的那个谜没有了任何关系。也许对我和我们来说,那个谜本身才是重要的,它并不企图彰显关于这个世界的什么,也不是想要遮掩一些什么,它只是一个谜,存在于某个地方。可以解开它的,唯有漫长的时光之手。

连日来的雾霾,已经改变了季节的颜色,那些热切的,那些美好的,那些被书写与被赞美的,此刻都陷入巨大的灰暗,并且成为灰暗的一部分。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成为那灰暗的一部分。

一切仍在继续。路上行人匆匆,广告招牌在雾霾中闪着隐约的光……当太阳出来,人们一片欢呼声,全然忘记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雾霾曾经来过。

生活在暖气房间里,我常常忘记了这是冬天。

我一直记得,在火车站附近租住的小屋里靠着焚烧手稿取暖的那个冬天。当年的现实问题,二十年后,在我眼里成为一个巨大的隐喻。

在春天,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无法复苏。

我渐渐地确信,春天变得越来越不真实了。他们在操持一些大词,谈论未来,眼睁睁错过了播种的最佳时机。在春天,他们不再抱有期待,只相信眼前触手可及的利益,凡事追求“立竿见影”,放弃了播种、耕耘和收获的耐心。他们把种子磨成了粉,用来解决眼前的“饥饿”。

时代像一列火车,呼啸而过。作为具体的个人,需要追逐火车吗?那些打动我的,常常是一些更为细微的事物。这些年来,我一直活在大词构筑的语境中,自己也常常成为某些大词的制造者和组合者,我每天忙碌于此,可是我从来就不曾确信它们,我对所有的大词都有一种本能的抵制。面对那些等待被堆砌的词语,我只是一个手工劳动者。我对自己,还有另外的要求。我愿意在季节之外迎接自己的阴晴冷暖。

那个在广场上摆摊唱红歌卡拉OK的人,因为噪音太大被附近的居民举报,然后城管介入,依法取缔。他开始到处投诉,到处追问唱红歌有什么不可?起初我是有些不解的,在广场上娱乐一下,唱个卡拉OK而已。后来听说他是收费的,唱红歌其实只是幌子,里面穿插了很多东西,赚了不少的钱。他在谋利,但是他给自己也给了别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到不同的单位去投诉,我也接访过几次,很不可爱。他喋喋不休,从古到今,从上到下,从国际到国内,讲了一大堆道理,只为了阐明卡拉OK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被取缔的不合理性。我觉得有些荒唐了,这世间的很多事,其实并不需要那么高尚的理由。他的“似是而非”,他的“一本正经”,正是我所警惕和质疑的……

因为长期紧张闭抑的生活,因为想要抢时间,我突然感觉到了心脏的难受。因为难受,我才意识到了心脏的存在。四十二年了。我几乎忽略了心脏这个最重要的器官,一直觉得一个人可以靠意志靠修辞靠理想而活着。我忽略了心脏。我希望自己的心脏健康有力地跳动,我也希望我的家和国的心脏健康有力地跳动。活着,是一件既复杂又简单的事。我开始调整作息习惯,遵循自然规律,不熬夜,少上网,每天的早晨和黄昏去树林里散步,像个老年人一样。

“那么我们就走吧/踏着满路落寞的尘埃/踏着那一抹从喧嚣中/沉淀而出的静谧……”这是写于1990年代的诗。面对泛黄的诗稿,我时常想象青春的样子。因为有诗歌在,那年夏天的县城生活是值得回忆的。被写下的,只是一些句子,最真实的生活,其实隐匿在诗句之间。后来,我的生活态度的转变,是从拒绝诗歌开始的。诗性从生活中被剥离,被放弃,我遁入另一种生活,别人所以为的正确生活。我一直在期待那样的生活,我没有更多的力气去走一条独自的路;我不害怕孤独,我只是害怕被别人说成是一个孤独的人。曾经有段时期,面对现实,我不相信诗歌所发现和呈现的。我的文学起步,是从诗歌开始的,我在疯狂写诗十几年之后,这份热爱戛然而止,以至于时至今日我时常反思,诗性的丧失,被拒绝的审美,这究竟是为什么?不是因为误解,是因为对生活的另类理解,既然做不到专心专注于诗歌,我就选择了放弃。在很多年里,我几乎不再谈论诗歌的话题。又过去了若干年,我才发现,诗性的丧失,乃是生命中最重大的损失。其实我在现实中的所有努力,不就是为了捍卫一点一滴的诗性?我的拒绝和远离诗歌,本质上亦是一种浮躁和随波逐流。我放弃了对自我的坚持。现在回头看,才发觉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诗歌作为一种拯救,我错过了。

无助中的精神稻草,居然是诗歌。这些年我远离诗歌,但对真正的诗人一直都是深怀敬意,这种敬意同样致以那些不懂所谓诗歌,却以素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人。

四季轮回。我试图以季节的方式划分出人世间的阴晴冷暖,然而这是徒劳的,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划分这个世界,所有的标准都不过是一种假象。包括我个人对季节的感知方式,也早已发生改变。我按照自己的逻辑,在心里构筑了一个春天,以及春天之外的其他季节,我为它们命名,以别人并不懂得的方式。在这世上,我没有太多奢望,不想支配更多的事物,我的奢望仅仅是成为我自己,获得作为一个人的体面和尊严。我对季节的理解,是从自身的冷暖开始的。那些花朵,那些流萤,那些收获,那些冰雪,都不是我的唯一参照,我更相信我的身体。身体是一种语言。身体语言有时候是一种最真实的语言。我的身体所感受到的冷暖,比我所看到的和想到的,更值得信任。身体是当下的。正如生命是具体的。面对那些具体的现实物事,我不想简单地转过身去。

在季节轮回之外,在所谓常规之外,我期待有一种不被外力更改的成长逻辑。

比如此刻,见证从太阳到星月再到太阳的时刻,究竟是白昼还是黑夜?为什么亲历了,居然会变得无语?季节之外依然是季节;就像时光之外依然是时光。可是在自我的深处,却早已不是那个简单的自我。我总试图对这个世界敞开一些什么,我的敞开,最后变成了一个滴血的伤口。这寂寞,这虚无,这些被我厌弃之后才开始深爱的时光,在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去的时候,它们依然留在我的身边。

结绳记事。我喜欢这个词语,它与灵性无关,与所谓智慧无关。我喜欢它传达出来的笨拙感和真实感。

我以这样的方式写下它们,写下这样的一份被塑造被展览的生活,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的心灵减压,寻求一份解脱。

心灵是不该遭遇漠视和忽视的。

然而它却偏偏遭遇了。

我之所以选择书写,是因为不想淡忘那些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生活细节,是它们,组成了这个人的生命;也是它们,记着这个人的来时路,在他的身后闪烁成万家灯火,让他在蓦然回首时,还可以感受到丝缕的温暖。

发现那些被遮蔽被掩饰被涂改的现实,不仅仅要有一双洞察的眼睛,更需要一颗勇敢的心。

那支歌,我已经听过无数遍了。有一次在KTV,想要独唱一下,才发觉平日烂熟于心的那支歌,我竟无法完整地唱出。它无数次地打动了我,可我只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旁听者。我觉得一首好歌,与心灵有关,与舞台无关,它在一个人的心里一次次地响起。一如我所向往的生活,是活在日常里,随时又能侧身日常之外,与日常保持一段必要的距离。我做不到足够的理智与清醒,我只想自己在内心时刻守住一根反省的弦,它所奏出的声音,并不以大合唱的标准为标准。倘若做不到这些,我宁肯保持沉默。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了。在一个四季不够分明的年代,我固执地相信四季是轮回的,我试图区分它们,坚持在不同的季节做应该做的事。然而这是徒劳的。我没有改变别人的生活,甚至连自己的生活也不能改变丝毫。我所能做到的,仅仅是没有把那些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粮食视作生活的恩惠,这些无处不在的巨大便利里,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只相信四季轮回,相信真实的阳光雨露。

不同的日子,有着相似的东西。每一个日子的来处和去处,并不是每个人都关心的。

我们曾经来过。不要辜负了自己,不能白白到这世上走一遭。我们来过,连一句真实的话都不曾说过,我们会看得起自己吗?

我也试图相信逐步的改善,相信明天总会更美好。这让我陷入更深的怀疑。我越来越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和无奈。生命被蚕食。那些无所事事的人,他们一直以为生命里有太多时光是可以挥霍的。

一个爱好摄影的朋友,常年拍摄晨曦,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到了海边,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架起相机,等待拍摄太阳从海面升起的那一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寒暑不误。他拍下的片子,大同小异,很多摄影同行不以为然,有人甚至据此判断他缺乏艺术天赋,太笨拙了。他不做任何解释,坚持每天早晨天亮之前就赶到海边,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架起相机,等待日出。等到晨练的人渐渐多了,他收起相机,回家,然后用早餐,然后上班,像所有的机关工作者一样,泯然众人矣。

我曾专门向他求证此事。他不置可否,他说他觉得早晨的太阳是最干净的,他的摄影,只想把最干净的太阳留存下来。

最干净的太阳。这个说法,让我想到了很多。

责任编辑:张森

同类推荐
  • 散文(2017年第1期)

    散文(2017年第1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NO.02漫客·悬疑世界·分裂

    NO.02漫客·悬疑世界·分裂

    《漫客·悬疑世界》由蔡骏主编,知音动漫强势发行,网罗一线悬疑作家,打造最好看最惊悚最具悬念的悬疑杂志书。悬念阅读、惊悚体验——本刊贯穿始终的编辑方针。篇篇精彩,期期可读,带给读者绵绵不断的刺激感。蔡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悬疑作家领军人物。自2001年《病毒》横空出世,至今已出版《地狱的第19层》《荒村公寓》《天机》等小说十余部。“蔡骏心理悬疑小说”已申请商标保护。截至2008年,其作品在中国大陆累计发行近300万册,多年保持中国原创悬疑类小说畅销纪录。
  • 故事会(2015年11月上)

    故事会(2015年11月上)

    《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办刊时间长,知名度极大。该刊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讲述老百姓最喜爱的精彩故事。
  • “保险”是怎么一回事(长投专刊026)

    “保险”是怎么一回事(长投专刊026)

    为什么要买保险?买保险贵不贵?一般投哪几类保险就够了?是每年都买还是就买一次?我不知道该买哪种,应该怎么规划?5岁、30岁、65岁应该怎么买保险?万一保险公司倒闭了,那之前交的保险费是不是就不承认了? 本期长投专刊,是根据“解释系主任”和“ISSAM老师”在长投学堂院生群中的保险课总结而成,为大家分享关于保险的点点滴滴,相信你的所有疑问在本期都能得到解答!这些内容能解答小白们大多数的不解和疑惑,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路。
  • 金点子故事

    金点子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热门推荐
  • 海底小神探

    海底小神探

    圣诞夜,小男孩盖茨许下了一个特殊的愿望,慈祥的圣诞老人满足了他,把他送到了海底世界。在那里,他不但能自由呼吸,还能游动得很快。可是,海底世界接连发生了一桩桩离奇的案件:运动员飞鱼神秘失踪,海底鱼类内脏失窃,海鳗先生中毒身亡……这背后,到底是谁在作怪?盖茨在这个第一次踏足的神奇世界里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就让海底小神探,带你揭晓答案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混吃等死:嗜酒王妃

    穿越混吃等死:嗜酒王妃

    穿越成丞相府的三小姐,本想混喝等死,偏又嗜酒如命,闲来无事给妓院姐姐们写写小曲,捞点酒钱。不料,相爷爹让她代姐出嫁,对象是花名在外,无赖得令人发指的四皇子殿下!?天啊,他们曾经有过过节!她嫁进王府后,还能逛妓院,写曲儿换酒喝吗?(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妃不还朝

    妃不还朝

    他将她打入冷宫,他赐她三尺白绫,原来他是真的要杀了她。要死,可以,不过要她自己来,从此她的心,她的身,她的命再与他无关。慕容宸,我只愿生生世世与你再不相见。犹记当年春,杏花墙上佳人笑。仅一眼,魂便销,不见百花妖。又是一年春,故人墙头无人笑,唯见杏花娇。苏嫣若想,那日她若不爬上杏花墙头,他与她今生或许便不会有这场孽缘。
  • 妃本为良

    妃本为良

    百里凌月,我恨你你总能夺走我想要的一切。——苏浣姐姐,你是我唯一的亲人,可我却想杀了你。——祁辰我那么爱你,你怎么能离开。——北竹墨素倾的孽种,我绝不会让她苟活于世。——韩太妃任何人都只能成为我登上皇位的踏脚石。——司徒轩不曾拥有,才不会有失去的痛苦。——百里凌月槐花叔树下,你素手抚琴的模样。让我不经意的失神,一辈子也没醒来过。——司徒钰
  • 血债血偿

    血债血偿

    1949年6月下旬的一天,正在郊县办案的上海市公安局侦查处长钟剑突然接到紧急通知,命令他火速赶回局里接受重要任务。钟剑二话不说,迅速跳上一辆美式吉普,风驰电掣地赶回了市局。在办公室里,副局长杨帆看着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钟剑,单刀直入地说:“你把手头的事放下,全力侦破此案。”说着,把一份电文推到了他面前。钟剑拿起一看,电文是上海市军事管理委员会发来的,编号“沪军管[49]008号”,电文写道:“兹为1937年冬,由延安党中央派往上海地下党之李静安(即李白)同志,现去向不明,特劳查。有关线索即派专人送达。
  • 大风歌:风之碎

    大风歌:风之碎

    该诗丛诗歌作品以中国初民时期到西周后期的历史文化为观照对象,宏阔的人文架构是诗歌的精神脉络,散步在民间的信仰、宗教,以及政治、哲学与人学范畴的诸种题材,是本诗丛所涉及的广阔范围。
  • 圣临终焉

    圣临终焉

    这是一本黑暗风格的书,没有任何套路与低俗,有的,只是一个个猎奇,虐心,恐惧,挣扎,与颓靡的故事,他们或多都沦沉在如同现实这般深渊中。但总有人会来救他们的,会是谁呢?
  • 倾城郡主

    倾城郡主

    ~~~~~~一次重生,一场穿越;现代的财阀公主,古代的王府郡主;她,从来都不是受制于人的人。数年的谋划,只为了守护温暖的亲情;数年的经营,只为了得到纯粹的自由。王妃、皇后?她不稀罕!若她愿意,她便是这天下之主!白君澈,温雅如玉的神医门二公子:颜儿,既然我动心了,那么我也要你为我心动!颜无尘,冷漠如冰的侍卫:主子,遇见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莫靖寒,皇朝第一美男子:颖儿,你是我的王妃,是我的妻,不准离开我!百里傲天,邪魅不羁的魔教教主:霏儿,什么时候做本座的教主夫人?呼延诚,俊挺的黑禹国太子:颖儿,只有在心里才能这么唤你,就这样默默爱着就好。司马文彬,儒雅的相国公子:颖儿,为何我们才相遇,你就要成为别人的妻?~~~~~~清的爱情观是: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本文已入半价书库!本文可能更新较慢,但绝不会弃坑!清刚建立了一个群(67960707),大家有兴趣可以加入,还没人呢~敲门砖:文中任意一人的名字~~~~~~~推荐好友文:《三千俊男爱上我》《废后翻身》
  • 暑门

    暑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到死才说的话

    到死才说的话

    该书中收集的是视角独特的墓志铭和遗言——到死才说的话。这些话都是以黑色幽默的形式说出来的。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