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7700000012

第12章 为何家会伤人(12)

荣伟玲说,之前她无数次憧憬过,要是她有个女儿,一定会经常带她去糖果店、糕点店……让她吃遍自己喜欢吃的所有糕点,而自己看着她吃就非常满意了,“这其实是我‘内在的小孩’的满意”。“虽然我自认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虽然我理智上知道溺爱不好,我也一次次地给别人做过咨询,”荣伟玲感慨说,“但如果没有这些领悟,我一样会成为一个控制不住溺爱行为的妈妈。”

包办型溺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

咨询师袁荣亲认为,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这是一个挑战,它首先要父母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袁荣亲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父母选择了偷懒的溺爱。”

袁荣亲总结说,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18岁之前,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探索过程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但到了1.5~3岁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最终融合到一起让他知道“我是谁”。

美国心理学家帕萃丝·埃文斯【Patricia Evans,加拿大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顾问】在她的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中写道,她一个朋友早在两岁时就第一次“看清楚了自己”。当时,他妈妈把他和姐姐单独留下来几个小时,就在那个时候,他“感到一种安全感,并看清了自己……从那时开始,大多数时候他都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他能有这种感觉,那一定是他父母中的至少一人或两人都尊重他的独立性,尊重他的自我感觉,而不是把他们“内在的小孩”强加到他头上。

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而长大后,他们会发现自己拥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创造力,像爱因斯坦、牛顿、尼采等所谓的天才莫不如此。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但是,如果碰上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譬如,一名28岁的女钢琴家,她在弹了23年钢琴、拿了多个大奖之后,有一天突然醒悟,她从来都是为别人而弹,她从来没有为自己而弹。这让她产生了要崩溃的感觉,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前28年好像都白活了。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部分包办型溺爱下的孩子成功了,但和这位女钢琴师一样觉得没有为自己活过;大量包办型的孩子失败了,他们一生都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

“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在中国,包办型的高度溺爱一般都伴随着一个高要求:好成绩。也就是说,包办型溺爱是交换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报一个好的学习成绩。

25岁的广州女孩文文就是这样长大的,她虽然工作成绩出色,领导赏识她,公司企业文化也很宽松,但她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并因此来看心理医生。

文文有两个哥哥,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所有要求只要一提出来,会立即得到父母的满足。不仅如此,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从幼儿园到找工作的所有人生历程,对她只有一个要求:学习要拔尖。

文文很争气,从最好的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到名牌大学最吃香的金融专业,她一直是成绩最优秀的乖学生。她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又回到广州进入一家欧资企业。她的工作也很出色,三年里已多次被提拔。

在前几次的咨询中,她对袁荣亲说,她的唯一问题就是紧张,至于父母,“我没有一点怨言,他们可是完美的父母”。

只有在谈到恋爱时,她才开始对妈妈出现了一点怨言。因为毕业后的三年来,妈妈一直在张罗她的婚姻大事,给她介绍了不少男朋友,“他们条件都很好,但我一个都不喜欢……我知道,他们都挺棒的,但我就是讨厌他们,或许是我讨厌父母的安排吧。”妈妈怎么劝文文都没用,现在一说起文文的婚姻大事来就唉声叹气,甚至几次当着亲戚的面哭了起来。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5)

文文说,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她有点恼火,但立即想到:“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袁荣亲知道,“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这是一种自动思维,它会扭曲一个人的真实体验。于是,他试着让文文学习放下这种自动思维,重新体验一下她的真实感受。“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比较久远了,就重新在咨询室里重演一下妈妈最近一次哭的情境吧!”

袁荣亲在咨询室中摆了两张椅子,椅子A代表妈妈,椅子B代表她自己。文文先坐在椅子A上,想象自己是妈妈,对着椅子B哭诉,说她是多么担心女儿嫁不出去。然后,文文坐在椅子B上,以自己真实的角色,对着椅子A说话。并且,要去掉脑子里那句自动思维“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结果,文文对妈妈的愤怒情绪爆发了。她大声哭喊着对“妈妈”说:“我讨厌你和爸爸的安排!我要自己做主,我就是要自己做主!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在乎我的感受,你们让我窒息!你让我窒息!”这次情绪爆发让文文久久不能平静,她哭了好久,最后说:“父母过度的爱,是窒息的感觉。我现在才明白,我一直是为父母而活着,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文文的父母为女儿“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但这不是文文自己想要的,所以是僵化的。其实,文文内心深处一开始就不喜欢为父母而活,她无数次产生过叛逆的冲动。但是,既然父母那么爱她,他们那么富有牺牲精神,她怎么能够反抗呢?

所以,她只好把这种自主的冲动压抑下去了。但是,这种冲动不可能永远被压抑。她在工作中紧张,其实是因为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唤起了她内心深处“为自己做主”的冲动,但她发展出的种种不良自动思维,如“怎么能生妈妈的气”,“怎么能不听父母的话”,等等,令她无法接受这种冲动。

咨询到最后,文文明白,她现在要做的,就是释放自己的自主冲动,从现在起为自己而活。

溺爱: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

文文是幸运的,她没有被包办型溺爱摧毁。袁荣亲说,这是因为她一直学习很好,所以在父母的高溺爱和高要求之间一直保持着平衡,但很多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最终成了包办型溺爱的牺牲品。譬如,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他的著作《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追星:幻想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

很多孩子都有过追星的经历,有的甚至很极端,比如曾经疯狂追刘德华的杨丽娟这个事例【指杨丽娟事件。疯狂追星女杨丽娟自1994年迷上刘德华之后,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不惜倾家荡产。至2007年这一事件因杨父跳海自杀、留下希望刘德华能和女儿再见一面的遗愿而达到高潮并最终落幕】很典型,杨丽娟很可能就是包办型溺爱的牺牲品。她可能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自己不能解决,而父母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帮她解决。于是,她就躲在幻想和白日梦中,以逃避探索世界的乐趣、责任与挫折。

袁荣亲说,0~1.5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1.5~3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但可惜的是,许多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养成了在孩子0~1.5岁时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的习惯,现在也为孩子包办一切。譬如,孩子要去拿一个十米外的玩具,他们不忍看着孩子蹒跚学步的样子,于是自己大步流星走过去,把玩具拿来递给孩子。看起来,他们做了件爱孩子的好事,但实际上,他们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华莱士将溺爱称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他描绘说:“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1.5~3岁期间,对孩子来讲,父母仿佛是全知全能的,孩子有什么需要,他们仿佛都可以轻松满足。但是,对于16岁的女孩,她的需要,父母就很难再满足了。父母不能替她学习,不能替她处理班级的人际关系,也不能替她发展创新能力……这个时候,受惯溺爱的女孩就会惊恐地发现,原来有太多的问题她不能处理。于是,她陷入无法面对自己的自卑。这个时候,她可能就会幻想一个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期望他能溺爱自己,并化解她现在的所有生活难题,就像原来的父母在1.5~3岁时帮她化解一切难题一样。

这,可能是杨丽娟迷恋刘德华12年的心理机制。

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只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贝蒂女士和她七岁左右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

她们看着玻璃柜里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有巧克力的。”妈妈说。“不,我要香草的。”“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头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荣伟玲说,她也是这样对待同事的儿子的,她虽然问过他喜欢吃什么,但每次买糕点的时候,她还是倾向于买自己喜欢吃的。至于带女儿逛糖果店、糕点店的那种憧憬,更是典型的投射心理——看着虚构的女儿吃妈妈喜欢的糕点和糖果,妈妈满足了,实际这个虚构的女儿就是荣伟玲的“内在的小孩”,也就是她自己。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文文的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同类推荐
  • 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

    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

    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如若错过,便护她安好。咋见之欢,不如处久不厌;处久不厌,不如只如初见!即便爱你只是一场徒劳,我也会在爱情路上渐行渐远!这是一场关于爱,关于生命的沉思;是一本关于你,关于我,关于男人女人的随笔。人生百态,芸芸众生,审视别人,反过来感知自己,怎样的爱情值得一生珍惜,怎样的男人值得携手到老?爱过方知爱可贵,分手方知请难续。这是心灵治愈咨询师写给都市女性的爱情枕边书。60个温暖励志的瞬间,告诉你,成熟不是四大皆空,而是懂得珍惜;相爱不是吵闹,而是携手到老;放下不是拼死不放,而是护她安好。
  • 财富的积累(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财富的积累(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致富的含义就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看起来漫无目标,却是人类最强大的驱力。也可以这样说,世间一切事业归根到底都无非在于致富,而致富恰是人生的终极。
  • 人一生应具备的12种黄金心态

    人一生应具备的12种黄金心态

    拥有黄金心态,在顺境中,瞳得感恩,在逆境中坚守快乐,让你获取财富和成长的空间,赢得和谐、健康、富足的如意人生。12种黄金心态为你提供成功的驱动力和竞争力,引领你的命运轨迹,成就你的一生。
  • 魅力女孩

    魅力女孩

    青春期的女孩都憧憬着异性的青睐。本书详尽告诉女孩们如何打扮自己,如何了解男孩心理,怎样处理恋情,以及女孩需知的恋爱秘诀,帮助女孩们成为男孩眼中的魅力魔女。
  • 当下的修行:要学会淡定

    当下的修行:要学会淡定

    本书从八个方面详尽地论述了如何学会淡定。淡定是一种示现于外的状态,淡定是一种一心不乱的心境。淡定是泰然处之,正确抉择。淡定是正视磨难、正视挫折。淡定是随遇而安,正视得失。淡定是谋定而动,正确地面对挑战。淡定学会面对压力,轻松生活。淡定是放下恩怨,正确地面对是非功过。淡定是淡泊宁静,看淡名利。  这个时代需要“淡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心态,才会在生活中处之泰然,不会过于浮躁而迷失自我、过于兴奋而忘乎所以、过于悲伤而痛不欲生。淡定不是平庸,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智慧的不争,是宠辱不惊,是对简单生活的一种追求。
热门推荐
  • 我的电脑里有只鲲

    我的电脑里有只鲲

    一本准备写8-11年的书。科幻小众,求推荐,求收藏,求大腿!!
  • 红线咒

    红线咒

    她:亡国公主,爱与恨,情与仇,不管折磨着她,深深的宫闱挡不住她的寂寥之心,她爱的人背叛了她,爱她的人,却是她最恨的仇人。生为仇恨生,难道她终究是躲不过命运的捉弄?他:他与她是青梅竹马,国难当头,他却为了保住自己的家族而选择背叛她,再次相见,她已是他人的妃,君郎成陌路,昔日红线相扣,今日断线斩情。他:第一次见面,惊鸿一瞥,便铭记于心,强取豪夺,却始终入不了她的心,他是她最恨的仇人,怎知,他要的,不过是她一人而已。茫茫乱世,身份高贵,却犹如一株浮草,也许,谁都不知道,明朝是何年。
  • 足球之召唤千军

    足球之召唤千军

    一个梦想着做中国足球教父的人获得召唤系统后发达的故事,他召唤出来的球员和培养出来的教练主导了中国足球的崛起。
  • 豪门侍女之痴少有毒

    豪门侍女之痴少有毒

    J市鼎鼎大名的唐氏集团,旗下公司遍布全国,唐氏集团未来的接班人,聪慧过人,十岁就被誉为商界天才,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这未来的接班人却迟迟未出现,以至于多年后的人们都忘记了这件事。沐风本应是一个站在顶端的男人,却顶着痴傻的名义生活了十几年,属于他的东西必须亲生夺回。简依依重度宅腐患者,懒癌晚期,饶是有一腔热血却只是奉献给了床,放着每天在家打游戏睡觉的日子不过,偏偏跑去伺候人,被某人各种使唤,要是知道因为当初多看了某人一眼,恨不得把眼珠子挖出来。简依依仰头绝望的看着眼前这个威武高大,帅的刺眼的人,心里默念:谁说他是傻子的,特么出来,看我不打死他,要不是看你有几分颜值,鬼才愿意受这份委屈。小日常简依依一脸惊恐:“这.....我....我不是故意的”吓得声音都在颤抖。沐风看似很难办的说:“这可是前朝的,目前的市价可是五十万,哎,就这么碎了,也不知道这五十年后,一百年后值多少钱呢,真是可惜了啊。”简依依心碎了一地,这么屁大个杯子,咋就那么值钱,值钱的东西老师没有教过,要收好吗?“那要不是你突然靠过来,它也不会碎。”沐风一脸坏笑的说:“是不是你碰掉的?”简依依无奈的点头,沐风笑意更甚:“那不得了。”沐风悠闲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指着茶几上的果盘笑着说:“我要吃这个。”蹲坐在一旁的简依依冷冷的说:“你想吃就拿啊,反正是你自己家,不用跟我打报告。”沐风邪魅一笑“我要你喂我吃。”简依依一脸不敢置信的看着他的侧脸嘲笑着说:“少爷,难道你没有手吗?这是什么?”戳了戳他的手背。沐风一脸心疼的说:“哎呀,一想到我最喜爱的杯子被有些人给摔碎了,我这个心啊,整个人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哎。”这话一出,简依依气不打一处来,却又不敢发作,乖乖的拿起桌上上苹果递到他嘴边,却见他笑着说:“我要吃葡萄,记得剥皮哟~~~。”我去你大爷,我特么吃个香蕉都懒得剥皮的人....心里虽然不愿意,身体却很诚实嘛。
  • 活幼口议

    活幼口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Memoirs of Madame de Montespan

    The Memoirs of Madame de Montesp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创造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的经商哲学

    创造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的经商哲学

    郭敏所著的本书从李嘉诚传奇神奇的商业人生入手,详细介绍其人生转折的每一个关键点,重点讲述李嘉诚的创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及投资思想等,聚聚闪烁着李嘉诚关于商业、关于人生的大谋略、大智慧。
  • 云墨传

    云墨传

    云凉,现代铁血特工,一朝遭身边人无情背叛,穿越致历史架空朝代北渊大陆蒙安城皇宫中,是一名所有人都不知道的大澜朝公主,自古帝皇家无真情,小公主从一出生亲娘便不知去向,被遗弃在这金樽钿瓦的宫墙角落,同一位比她大五岁的逦姐姐相依为命,墨裬蓁,世族袭爵嫡系继承人,身份尊贵,为人仗义,外冷内热,看透世间冷暖本质,不同情弱者,不畏惧强者,行事低调,看重原则,其所在的墨氏一阀是大澜朝最大的阀族,享亲王礼遇,手中无兵权,但私营谍兵几乎是心照不宣的事,深受皇帝欺疑.当两人相遇,将这北渊大陆搅得移宫易墙,山河倒挂,当天地不容,誓要开创出一片新的世界。
  • 包村干部

    包村干部

    刘国锋的摩托车刚滑进镇政府大院,无数目光立即呼啦啦落了上去。刘国锋感到了这些目光的分量,不自觉地弯下背,抖了抖又窄又薄的肩膀。他知道人们好奇的不是他,是他的摩托车。他的摩托车如同一辆破拖拉机,轰隆隆的声音震天憾地,大老远就向人们多情地打着招呼。摩托车没有反光镜,没有挡风板,一片装苹果的旧纸箱替代了挡风板,随着摩托车的快乐抖动,旧纸箱也快乐地抖动着,像一只春天里忽闪着翅膀的老鹳鸟,带一路风尘威风凛凛降落在照壁前的松树下。刘国锋撑好摩托车,摘下眼镜在衣襟上抹了抹,重新戴上后,蓦然发现镇政府一夜之间换了新颜。
  • 别让外界浮躁了你

    别让外界浮躁了你

    《别让外界浮躁了你》:读其文,识其人,识其人,知其心,海亮的文字与他的生活,其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看上去散淡随意,细咂却是绵绵不尽的爱,是一份让人敬佩的认真。由周海亮编著的《别让外界浮躁了你》共6篇,主要内容为起身的饺子落身的面,原谅别人等于解脱自己,我真的闻到了花香,暗夜的明灯,寻找一处桃源,尊重每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