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一组连续镜头
楚国讨伐陈国的围城镜头。
陈国战败,向楚国纳贡的镜头。
楚国军队得胜而还的镜头。
陈国百姓流离失所,冻饿而死的镜头。
解说:自公元前570年至566年,几年间楚国数次派兵讨伐陈国,陈国战败,陈哀公纳降,年年向楚国纳贡,自此陈国成为楚国的附庸国,陈哀公加重百姓的税赋,陈国百姓流离失所,贫苦不堪,整个陈国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3-2曲仁里茅草屋院 日 外
春回大地,院内开满了黄色的迎春花。
从茅草屋内传出阵阵朗朗的读书声:“南风之熏。可以解吾民之苦—南风之时—可以辅吾民之财”。
3-3茅草屋书房 日 内
一个面如敷粉,大耳垂肩的十几岁的孩童正在高声背诗。
李太公:好,好,背得好!小李耳真聪明。
李耳眨了眨一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爷爷,爷爷,这首诗真好,是谁写的呀?
李太公:这是古代时侯舜帝写的。
李耳: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呀?
李太公:舜帝见到春风从南面吹来就想到——南风的轻柔与和暖可以消除百姓的烦恼,顺应季节的南风可以不让百姓挨饿。
李耳不解地问:爷爷,现在南风已经吹来了,可是我们陈国的百姓为什么还那么忧愁?那么穷呀?
李太公(叹了一口气):唉,那是尧舜的时代啊!
李太公抚摸了一下李耳的头。
李太公:李耳啊,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当大官,让百姓不再受苦。
李耳:爷爷,当大官就能让百姓不受苦了吗?现在不就有很多大官吗?
“李耳哥……”门外传来一声清脆的童音。一个眉清目秀、俊俏美丽、天真活泼,头上梳着两个小丫髻,七、八岁的小姑娘站在书房门外,手提着一个小壶,歪着头、甜甜地笑着向屋里看。
李太公:噢,是宸一啊,来来来,快进来。
宸一:爷爷好,我爹让我给您送点酒来。
宸一提着酒壶跑了进来。
李太公站起接过酒壶,用手抚摸着宸一的头。
宸一看了看李耳:李耳哥,走,咱们去河边玩去。
李耳高兴的直拍手:好啊,好啊。
李耳转头看着李太公。
李太公:去吧,去吧。
李耳:谢谢爷爷。
宸一:爷爷再见。
李耳、宸一蹦蹦跳跳地跑了出去……
3-4巫师祝衍家 日 内
面色白净看上去温和谦恭的祝衍坐在屋内。
卞尤走了进来:师父后天是您的五十岁大寿,里正伍宣和族老们一定会带着村里的百姓来给您祝寿。我们需要准备什么?
祝衍:好吧。你去酒坊打些酒来,让子青再准备些肉菜。
卞尤:嗯,师父。
卞尤朝屋外走去。
3-5曲仁里村东小酒坊 日 外
小酒坊门外斜挂着一个旗子——“金和酒坊”,旗子被风吹得不住地摆动。
卞尤提着一个酒壶晃晃悠悠,哼着小曲向酒坊走来。
3-6小酒坊院内 日 内
身材不高,忠厚老实的金和正在搬酒桶,金和的妻子孟兰在门口用木盆洗衣服。
孟兰:宸一这丫头,去给李太公送酒这么半天还没回来?
金和搬着酒桶:一定是和李耳到河边玩去了,这丫头就是贪玩。
卞尤走进院内。
卞尤:金和酒师,打点酒。
金和放下酒桶:是卞尤啊,您打多少酒?
卞尤:要五斤。
金和接过酒壶:好,您稍等。
金和进屋,不一会儿拿着酒壶出来。
金和:酒打好了,给您。
卞尤接过酒:多少钱?
金和:一共五十刀币。
卞尤:哎呀,忘了带钱了,下回一快算吧。
金和:不要紧,不要紧,您先拿走。
卞尤:那就多谢了。
卞尤提着酒壶转身走出了院门。
孟兰气愤地:什么下回,他们巫师府的人都是这样,每次来都说下回给钱,可就是从来都不给。
金和:小点声儿,小点声儿,别让他听见。
孟兰:我又没做错事,我不怕他。
金和:巫师府的人连里正和族老们都惧怕他们三分,何况我们这个平民百姓。唉……忍着点吧。
孟兰:你就是太忠厚老实了,所以才叫人家欺负。
3-7巫师祝衍家大门外 日 外
一个又黑又瘦,衣不遮体的小乞丐手里捧着一个破碗走到巫师家大门口,祝衍弟子子青走出大门。
小乞丐正要上台阶。
子青:嘿,嘿,干嘛去?
小乞丐连连作揖:我饿,您行行好,给点饭吃吧。
3-8曲仁里村路上 日 外
李耳和宸一拉着手蹦蹦跳跳走在路上。
李耳:宸一。
宸一:李耳哥干嘛?
李耳:咱们出来玩儿了这么半天,你赶快回家吧,要不金大伯该着急了。
宸一:没事,我还没玩够呢。
两人说笑着路过巫师家门口。
3-9巫师祝衍家大门口 日 外
子青对着小乞丐正大声嚷嚷。
子青:饿了?没长眼啊?,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这是祝大巫师府,滚到别处要去。
小乞丐:您,行行好吧,就给点吃的吧。
一个十岁左右大,胖墩墩,小眼睛的孩子探头探脑地从门内走了出来。
子青转过身:是常二少爷啊。
常二:嚷什么,嚷什么,吵死了,吵死了。
子青:少爷,这个要饭的要到咱们这来了。
常二看了看小乞丐:你要饭?
小乞丐:是,小哥哥给点饭吃吧。
常二坏坏地一笑,招了招手:来来来,我给你。
小乞丐走到常二面前,常二抬起脚,一脚蹬到小乞丐的肚子上。
常二:给你!去你的吧!滚!
小乞丐从台阶上摔了下去,手里的破碗也飞出去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
李耳和宸一看到常二踢小乞丐走了过去。
李耳气愤地:不许打人!
宸一气愤地:你干嘛打人?!
常二摇晃着身子从台阶上走了下来:打人,我打人关你们什么事?
李耳:你打人不对,我就要管。
常二举着拳头向李耳冲了过来:我让你管,今天本少爷我连你一块打。
常二挥拳向李耳打去。
宸一上前一步,一把攥住常二的手腕儿,向下一压,向后一推,常二蹬蹬向后退了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又气又急,半天才从地上爬起来,冲向宸一。
常二:好啊,你敢打我,我和你拼了。
小乞丐爬起身从旁边跑了。
子青在旁边转了转眼珠,走上前去,将常二拦住。
子青:少爷,少爷,别理他们,以后再教训他们。
子青拉着常二回了巫师府。
3-10茅草屋院 日 内
院子里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袅袅炊烟从厨屋山墙的小洞里冒出。
李耳走进院子。
李耳:爷爷,爷爷,我回来了。
莲仪从厨屋里走了出来,满手是面。
莲仪:李耳,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李耳:婶婶,我爷爷呢?
莲仪:你爷爷和你叔叔出去了。
李耳:他们干嘛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莲仪:后天祝大巫师要过生日,他们到集上买东西去了,一会儿就回来。
李耳:哦。
莲仪:饿了吧?快去洗洗手,饼一会儿就做好了。
3-11巫师家 日 内
常二跺着脚,揉着眼睛大哭,子青站在旁边,祝衍巫师坐在家中的椅子上。
祝衍:是谁这么大胆子敢打我的儿子?
子青:师父,就是那个李太公的孙子李耳,还有酒坊金和的女儿宸一。
祝衍:哼。整个曲仁里没有人敢不听我的话,只有李家那个李老头仗着宋国朝中有人,不把我放在眼里。如今他的孙子小小年纪竟敢欺负到我的头上了,那个姓金的女儿也跟着瞎搀和。不行,得去找他们算账。
子青:师父不可,后天就是您50大寿了,不能冲了您的喜事啊,我们有的是机会。
祝衍想了想:哼,这次便宜了他们。子青,走,带常二一起去里正家。
子青:是。师父。
祝衍、子青、常二三人走出了房门。
3-12茅草屋院 日 内
小乞丐跌跌撞撞地从外面跑进院来。小乞丐吸了吸鼻子,在院里四处看着,往厨屋靠近。
3-13 茅草屋厨屋 日 内
莲仪将热腾腾的饼从屉上端出来,放在案板上。
莲仪解开围裙,走出屋门,被门口的小乞丐吓了一跳。
莲仪:哎呀,我的天,吓死我了,你吓死我了。
小乞丐怯怯地:我不是故意的,我,我实在太饿了,给,给我点饭吃吧。
莲仪:去去去,回家吃去。
小乞丐:我没家了,您就给我一个饼吃吧。
莲仪生气地捂着胸口:你差点把我吓死,还想要饭吃,走,走,赶快走。
小乞丐失望地走出院子。
李耳站在堂屋门口,看着小乞丐可怜的样子,眼睛里含满了眼泪,眼看着小乞丐走出了院门。
莲仪也回自已屋去了。
李耳悄悄地从屋里跑到厨屋,拿起四个饼往怀里一兜向院外跑去。
3-14 村路上 日 外
祝衍气冲冲地走在村路上,后面跟着子青、常二。
3-15 村路上 日 外
李耳怀兜着饼看着前面小乞丐瘦小的身影。
李耳:小弟弟,你等等……
小乞丐满眼泪水一脸沮丧地往前走着,突然听到后面有喊声,回过头,看有人正往这边跑来。小乞丐边回头边往前走,不小心撞到了一个民妇。
小乞丐:对不起,对不起,大婶。
民妇:后面有人追你,孩子,你是不是偷了人家的东西?赶快跑吧,不然叫人追上了要挨打的。
小乞丐一惊,撒腿就跑。
李耳看小乞丐跑了起来,大声喊:等等,别跑了。
听到李耳的叫声,小乞丐跑得更快。李耳紧紧地追赶了上去。
祝衍三人气冲冲地在路上走着,小乞丐与祝衍撞了个满怀,祝衍差点摔倒。
祝衍气得直哆嗦:小兔崽子,你找死啊。
子青:又是你。师父,刚才就是因为他,少爷才挨打的。
子青一把抓住小乞丐:这回你可跑不了了,看我揍你。
子青举起拳头一拳打在小乞丐的脸上,小乞丐摔倒在地,鼻子流出了鲜血,子青上前又要踢小乞丐。李耳从后面赶到大喊:不许打人。
子青:又是你,你又来管闲事。
李耳:大人打小孩,以强欺弱,算什么本事?太不讲道理了。
子青:还用你教育我。好,我今天就再以强欺弱一次,让你再管闲事,我今天就打你这个管闲事的。
子青举手刚要打李耳。很多村民围过来看热闹,有的村民脸上露出愤怒的表情。
祝衍:子青住手,不要理他,我们走。
子青停住手:小子,今天就饶了你,下回绝饶不了你。
祝衍、子青、常二三人向前走去。
李耳将小乞丐扶起,用袖子将小乞丐脸上的血擦了擦。小乞丐眼含泪水感激地看着李耳,说不出话来。
李耳把怀里的饼递给小乞丐。
李耳:快吃吧。
小乞丐接过饼狼吞虎咽地吃着,边吃边对李耳说:你真是个好人。
李耳:你叫什么名字?
小乞丐:我,我叫伍显。你叫什么名字?
李耳:我叫李耳。
3-16 茅草屋院 晚 外
李耳与爷爷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李耳望着天空,用手指着天上的星星。
李耳抬着头数着:一、二、三、四、五……
李太公咳嗽了两声身体似乎有些不舒服。
李耳:爷爷,爷爷,天空上的星星是什么呀?
李太公:那是天上的灯。
李耳:天上怎么这么多灯啊!我怎么数也数不完啊。
李太公:是啊,天上的灯是永远数不完的。
李耳:爷爷,白天怎么看不到它们呀?
李太公使劲儿地咳嗽了几声:白天它们都睡觉去了。
李耳望着夜空沉思着自语:这天上的星星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白天和晚上?
李太公使劲儿地咳嗽了几声。
李耳:爷爷。叔叔、婶婶去商容先生家怎么还没回来?
李太公:快回来了吧。
李太公看了看李耳:耳啊,你去商容先生那儿可要好好念书啊。
李耳:爷爷,商容先生真的什么都知道吗?
李太公:是的,商老先生通晓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精通礼乐,在周都时就连天子都向他请教呢。
李耳:噢,他真了不起。
李僚、莲仪从外面走进院中。
李耳:叔叔、婶婶你们回来了?!
莲仪走到李太公面前:大伯。
李太公:你们见到商容先生了吗?
李僚:见到了。
李太公:怎么样?商容先生同意李耳去他学馆念书吗?
李僚:同意了,他让李耳明天就去。
李耳高兴地直拍手:太好了,太好了,明天我就去学馆了。
3-17商家坡 晨 外
一组叠化镜头:
一个簸箕掌形状的坡地,坡地上一个小村庄零零散散地住着十几户人家,村口一块石碑上刻着三个字:“商家坡”。
一户人家的门前是一片大枞树,一棵棵绿油油的枞树高大、雄壮、秀美,枞树南面是一个大土冢,大土冢上绿草如绣,杂花纷繁,土冢南边一弯溪流清澈见底,蓝绿色的小草长在水中,水面上银鱼跳跃,白鹭翻飞。
3-18商容家 日 外接内
穿过枞树林,一个院落内有几间清雅的房舍。
商容在学馆内正在给学生们讲课,十几个学生坐在下面认真听着。
商容:在讲课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同学。
商容用手指着坐在前排的李耳:这是新来的李耳同学,以后和大家一起读书,大家欢迎。
十几个同学鼓起掌来。
李耳站起身先向商容鞠躬行礼,又转身向十几个学生鞠躬行礼。
商容:好,现在开始讲课。今天讲的内容是万物生存之数。来,大家先跟我一起读: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十几个学生一起跟着读起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19曲仁里村路上 日 外
李太公手中提着篮筐走在路上。马大和马童分别背着一捆柴草迎面走了过来。
马大:李太公啊,您出去?
李太公:是啊,去林子里看一看果树。
马童:李爷爷好,李耳哥呢?
李太公:去学馆上学去了。
马童:爹,李耳哥都去上学了,我也想上学。
李太公看了看马童:马大啊,马童这么大了,也该去学馆读点书了。
马大:唉!家里穷,哪有钱送孩子去读书呢。
李太公想了想:商家坡的商老先生为人慈善,我听说他免费接收了好几个穷人的孩子。
马大:真的?没钱也能去上学?
李太公:你可以带马童去试一试,孩子这么大了该让他去学习些知识了。
马大:谢谢太公,我明天就带马童去问一问。
马童高兴地:太好了,谢谢李爷爷。
3-20 商容家学馆 日 内
学馆里商容在讲课。学生们随着商容在朗读。
商容:牧野洋洋,檀东煌煌,驷厡彭彭,维师尚乡……
学生们个个摇头晃脑,嘴里跟着念。
李耳格外认真,眼神随着商容。
马童认真高声地念着。
商容:好,今天就背到这里,下面我还要再考你们两个问题,看谁答的好。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论什么人路过故乡都要下车,这是什么道理?
第二个问题:人从大树下路过为什么要弯腰低头?
学生们开始思考。
商容:好,时间到,谁能回答?
学生站起:我能回答。
商容:好,你先说。
学生:嗯。这第一个问题,是因为人路过故乡要回家去看一看,所以必须下车。
有两个同学笑了。
一个同学插嘴说:如果他故乡的家人都死光了呢?
学生气得瞪了这个学生一眼,这个学生赶忙捂住嘴。
商容:那么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第二个问题,因为……树上有鸟,他怕鸟屎掉进他嘴里。
学生说完骄傲地座下。
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还吵嚷起来。
商容也笑了:大家不要吵,还有什么不同答案?
同学们交头接耳,没有人站起来。
商容:还有人能回答出不同答案吗?
李耳慢慢站起:先生,我有不同答案。
商容:好,你说。
李耳:我认为:无论什么人路过故乡都要下车,说明无论什么人都不该忘记家乡,不能忘本。
从大树下路过时需要弯腰低头,是表示要尊敬老人。
商容高兴地点了点头。
同学们也鼓起掌。
3-21 茅草屋院 日 外
李耳在院里的大树下手拿竹简在背书。树上挂着鸟笼,鸟笼里的鸟不时发出:善、善、善的叫声。
李耳背诵着: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
宸一、马童跑进院来。
宸一:李耳哥,你在干什么呢?
李耳:我在背书。
宸一:哼,你都上学了,我爹娘说我是女孩子,不让我去学馆。
伍宣带着孙女婷阳走进院内。
伍宣:李耳啊,你爷爷在家吗?
李耳:是伍爷爷呀,我爷爷在屋里休息呢。
婷阳跑了过来,看着鸟笼子里的鸟:李耳哥,这只鸟真好看。
鸟笼里的鸟发出‘善、善、善’的叫声。
李耳大喊:爷爷,伍爷爷来了。
李太公从屋里走出:噢,是伍宣来了,请,快请屋里坐。
伍宣:好,好。
伍宣随李太公走进屋子。
婷阳:李耳哥,这鸟的叫声真好听,好像在叫‘善、善、善’。
马童:对,我听的也是这个,李耳哥,它一定是一只善鸟。
突然一只大鸟‘恶、恶、’地叫着飞到鸟笼旁边。
宸一:李耳哥,你看,飞来了一只鸟。
马童指着飞来的鸟:你们看,这只鸟真好看呀。
宸一:马童,快,快把它抓住。
马童悄悄地走过去,一把将飞来的鸟抓住,打开鸟笼放了进去。
宸一拍手:逮住了,逮住了。
新飞来的鸟不停地牵咬着原来笼子里的鸟。
宸一:李耳哥,愿来的鸟是一只善鸟,另一只一定是一只恶鸟,这怎么办呀?
过了一会儿,两个鸟都平静了下来。
马童:奇怪,这两只鸟怎么长的一样啊?
婷阳:李耳哥,你看哪个是善鸟呀?
李耳仔细看着:我也分不清了。
李太公、伍宣走出屋,来到鸟笼旁边:耳啊,怎么多了一只鸟?鸟是从哪里来的?
李耳:爷爷,这只鸟是自己飞来的。爷爷,为什么长的一样的鸟有善有恶呢?您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李太公:我听说有一种鸟它能千变万化,而且还会啄伤人的眼睛,传说这是一种恶鸟,要分辨它可不容易。
李耳:爷爷,那可怎么办呀?
马童:这可怎么办呀?
李太公想了想:村东隐山上住着一个老爷爷,大家都叫他本元先生,他一定能分辩出来。
李耳:爷爷,明天我就去找那个老爷爷。
李太公:快考试了,还是别去了。
李耳:不,不,我明早就去,下午就回来。
宸一:李耳哥,我也和你一起去。
3-22 山路上 日 外
李耳提着鸟笼子里面装着两只鸟,宸一跟在后面,宸一累的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宸一:李耳哥,我走不动了,累死了,累死了,这隐山怎么这么远呀?
李耳:再坚持一下,就快到了,我和爷爷说好下午就回去,快,快站起来。
宸一:我实在走不动了,你让我歇会儿吧。
突然笼子里的那只恶鸟叫了几声:喔,喔。恶,恶。
宸一吓了一跳。
李耳用手一指:宸一,你看前面有座山。
宸一顺着李耳手指的方向看去,见前方隐隐有座不太高的山,雾气腾腾。
李耳:快起来,马上就到了。
李耳和宸一走在山路上,山路陡峭,两个人吃力地爬着。
宸一一不小心,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李耳急的大喊:宸一,宸一……
李耳放下鸟笼向山坡下跑去,跑到宸一身边。
李耳:宸一,你没事吧?
宸一痛苦地坐了起来咬了咬牙:没事。
李耳:看你的手都摔破了,快,我给你包上。
李耳从身上撕了块布把宸一的手包上。李耳拉起宸一,领着宸一吃力地向山上走。走到半山腰,李耳抬头看见有一个草屋,草屋被雾气环绕。
3-23 草屋院 日 外
草屋前有一头青牛正在自由自在地溜达。一个老者在屋前闭目盘腿坐着。老者白须、白发,一双白眉垂至两颊,身穿一身白袍,手里拿着一把长扇。
3-24 草屋前 日 外
李耳、宸一来到草屋前。老者慢慢睁开眼。
李耳看到老者愣住了,呆呆地看着老者。
宸一捅了一下李耳:李耳哥,你发什么愣呀?
李耳:这个老人我好像见过,而且觉得很熟很熟。
本元先生:孩子们,你们俩过来,过来。
李耳、宸一走到老者身边。
李耳:老爷爷您是本元先生吧?!
本元先生点了点头:是啊。
李耳:我好像在哪见过您?
本元先生哈哈大笑:孩子,来,坐吧。
李耳坐在地上看着本元先生:老爷爷,我好像认识您好久了。
本元先生再次哈哈大笑:看你小小年纪,认识我又何来好久呢。你们今天来到这里找我有什么事啊?
李耳用手一指鸟笼。
李耳:老爷爷,我们有两只鸟,一只是善鸟,一只是恶鸟,它们长得一样,到这里想让您给分别一下真假。
本元先生微微一笑:分清了又如何呢?
宸一:善的留下,恶的打死。
本元先生:鸟为自然之物,应在大自然里自由飞翔,你们现在把它们关在笼子里,又要把你们认为恶的打死。你们说‘你们是善还是恶呢’?
宸一:这……
李耳看着老者,脸上露出疑惑神色。
本元先生微笑着用长扇指了指空中飞翔的小鸟。
本元先生:你们即然要分清善恶,你们说一说,天上飞的这些鸟是善还是恶呀?
宸一想了想:分不清楚。李耳哥,你分得清吗?
李耳望着鸟笼深思,突然大悟。
李耳:是鸟笼子,对,是鸟笼子。
李耳跑到鸟笼前,把鸟笼门打开,两只鸟飞了出来,在空中盘旋了几圈飞走了。
本元先生看着李耳哈哈大笑:凡笼一破俊鸟升空,自由自在善恶自清。
李耳点了点头:谢谢爷爷指点。
本元先生:孩子,记住‘祸福无门为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对鸟恶,鸟自还之。人呵护鸟,鸟亦报之。人间万事皆出此理’。
李耳思索着自语:善?恶?人怎么会有善恶呢?难道人的本性就有善恶之分吗?
3-25 商容家学馆 日 内
商容在给学馆内的学生讲课,几个学生在下面交头接耳说话。
商容:安静,别说话了。
几个学生看了看商容停止了说话。
商容:今年咱们陈国遭受百年不遇的旱情,粮食无收,你们的家长能把你们送到学馆来念书,实属不易了,所以你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家长对你们的厚望。
商容:好了,现在继续讲课。下面这段文章你们要记住,并深刻体会其中内容。来,和我一起念: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众学生: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商容:六和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道,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
众学生: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
李耳边念边思考。
商容:大家要把这段文章背熟理解透,谁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问。
李耳站起,我有问题请教先生。
商容看了看李耳:什么问题?
李耳:请问先生,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
商容想了想:皆自然所为也。
李耳:那自然何以为之?
商容:自然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
李耳:自然由何而来?自然之功由何而备?
商容面露难色,停顿片刻:这个……先师未传,古籍未载,不敢妄言。
李耳挠了挠头作出思考状。
3-26 商容 学馆院 日 外
学生们背着竹简缓缓走出学堂。
李耳也往外走,快走到院门口时,商容从屋里走出。
商容:李耳你等一等。
李耳停住脚步:先生,您有事?
商容招了招手:李耳你过来,为师有话跟你讲。
李耳跟着商容走进屋内。
3-27 商容家书屋 日 内
商容坐在书桌后,李耳站在书桌前。
商容:来,坐下,为师有一些话要对你说。
李耳:先生请说。
李耳坐到旁边的椅子上。
商容:李耳啊,你天资聪明,智慧超群,为师在学馆内所讲的知识,你已基本学会学懂了,从明天起你就不要到学馆来上学了。
李耳(着急地):先生,我还有很多东西没学呢?
商容:你是有许多知识没有学,但我这里该交的都交给你了。
李耳:先生……
商容打断了李耳的话:李耳啊,你年纪尚小,临别时为师有几句话告诉你,你要谨记。
李耳站起:先生请讲。
商容用手指了指自己的牙齿,又指了指自己的舌头。
商容:我的牙齿掉没了,而舌头依然完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李耳想了想,摇了摇头。
商容:因为牙齿是坚硬的,而舌头是柔软的。记住坚硬的易碎,柔软的易留,为人行事要柔弱不要太刚强,不要过于锋芒毕露,那是不会长久的。
李耳思索着自语:柔软的易留,坚硬的易碎,要柔不要刚。这个道理就是柔能胜刚。
李耳:先生,我明白了。
画外音:少年李耳静思好学,他通过与商容先生的学习,通晓了一些知识。在他幼小的心里产生了要探寻天地与治世之本的愿望,这也为以后他所创立的道德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8曲仁里村外小山坡 日 外
晴空万里,绿草如茵,山坡下涡河的水静静地流着,马童、李娃和村里的几个孩子在涡河边玩耍。
李耳坐在小山坡的草地上伸着双腿,两臂撑着地,仰望天空,宸一趴在旁边的草地上,用双手撑着下巴往天上看。
宸一:李耳哥,你说天是什么呀?
李耳:书上说:天是轻清之物,看得见,但是摸不着。
宸一:那么天有边吗?
李耳:书上没说过,可我觉得天没有边。
宸一:那地有边吗?
李耳:我觉得地有边。
宸一:真的?那地的边在哪里呢?
李耳:商容先生说:天和地紧挨着,咱们人在天和地之间,所以我觉得咱们就呆在地的边上。
宸一:噢,那天是什么形状呢?
李耳想了想摇了摇头:不知道,商容老师没教过。
宸一想了想:你为什么不问问隐山的那个老爷爷,他一定知道。
李耳:对,老爷爷一定知道。我想去老爷爷那里学习更多的知识。
3-29 茅草屋院 日 外
李耳:爷爷我要去隐山找本元老爷爷。
李太公:去那儿做什么?
李耳:我要向老爷爷学习在商容先生那里没学到的知识。
李太公:能行吗?
李耳:能行,一定能行。
李太公:也好,耳啊。你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为百姓多做些善事。
3-30 金和酒坊门前 日 外
李耳背着一个包袱走到酒坊前。
李耳:宸一,宸一。
孟兰从院里走出:是李耳啊。
李耳:大娘,宸一在吗?
孟兰:宸一和他父亲一早出去了。
李耳:噢,大娘您告诉宸一,我出趟门,过一段时间再回来。
孟兰:好,好,你路上小心点儿。
李耳:谢大娘。
3-31 隐山 日 外
一组连续镜头
隐山,山清水秀,绿草茵茵,远处望去山上雾气腾腾。
李耳背着包袱走在隐山的山路上。
3-32 隐山草屋 日 外
隐山半山腰,一草屋被雾气环绕。草屋前三棵大松树形状奇特,草屋前空场处一头青牛在自由自在地溜达,李耳走到草屋前。
李耳从山下走上来:老爷爷,老爷爷。
本元先生从草屋后走了出来。
本元先生:李耳,你来这儿有什么事啊?
李耳给本元先生施礼:老爷爷,我来找您想拜您为师。
本元先生:好,你想学习什么呢?
李耳挠了挠脑袋:我想向您学习在商容老师那里没有学过的知识。
本元先生点了点头:好,你真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画外音):为了寻求天地万物之根本,少年李耳只身来到隐山,向本元先生求学问道,在这里他听到了商容先生从未讲过的学说。同时通过学习感悟并萌生了至深、至奥、至简、至易的大道学说,这是他创立道德思想的转折点。
3-33 茅草屋 日 内
宸一气喘吁吁地跑进院内大喊:李耳哥,李耳哥。
莲仪从屋里走了出来。
莲仪:宸一,你来找李耳?
宸一:嗯。李耳在家吗?
莲仪笑了笑:李耳出门了,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来。
宸一:他去哪里了?
莲仪:他去隐山学习去了。
宸一:噢,他一定去找那个老爷爷去了,我认识。大婶再见。
宸一转身跑了出去。
莲仪看着宸一跑出去的背影:这孩子……
3-34 隐山草屋 日 外
本元先生坐在石凳上。
李耳站在本元先生面前。
本元先生:李耳,你与商容先生都学过什么啊?
李耳:师父,商容老师教我学的礼乐。
本元先生:你都明白了吗?
李耳:明白了。商容老师是当今大周的礼乐大家,他讲的道理和礼法可以成为治世之法。
本元先生哈哈大笑:治世之法,若能以礼来治世,那么现今天下为何战乱四起,你争我夺呢?
李耳:这……
本元先生:礼为后天之术,非先天之法,用礼是治不了世的。
李耳:师父,何谓治世之法?
本元先生:李耳啊,你虽天性聪慧,又掌握了一些知识,但你并未了解天地万物之根本。这样吧,为师先给你一些竹简,你且自悟,悟后你不仅会知晓治世之法,还会明了更深的道理。
本元先生边说边将一卷竹简递给李耳。
李耳接过竹简:是,师父。
李耳展开竹简,边看边念: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大道者有清有浊,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长清净,天地悉皆归。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李耳抬头:师父,这竹简上讲的道……?请问师父,什么是道啊?
本元先生点了点头:你的确聪慧,读了一遍就明白了文章中所讲的根本。但是,‘道’不是问出来的,是悟出来的。
李耳:师父,我一定会勤学,好好感悟。
本元先生点了点头:清净自心,慢慢体悟吧。
3-35 茅草屋 日 外
宸一在李耳家门口徘徊。
李太公走了出来。
李太公:宸一,你又来找李耳啦?
宸一:李爷爷,李耳哥还没回来吗?
李太公:没回来,要是回来了,他会去找你的。
宸一失望的离开,不时回头看看茅草屋。
3-36 隐山山脚下 日 外
山脚下的溪水边,宸一蹲在河边,用手捧水喝了几口,抬起头看着不远的隐山,一屁股坐在溪水边的大石头上,叹了口气。
宸一自语:李耳哥,我怎么走了那么久也找不到那个茅草屋了?难道你和那个老爷爷搬走了?李耳哥你在哪儿呀?
3-37 隐山草屋外 日 外
一头青牛在宽阔的草地上吃草。
李耳坐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身边放着竹简,思索着。
李耳(自语):治世之法,修身之道,清心寡欲,明了自性。
青牛‘哞’地叫了一声,挪动着脚步,向草场外走去。
李耳抬头看着青牛。
李耳将树下的竹简拿起来,边走边自语:大道虚无自然,生于天地之间,混于虚无之内,其无形无相,无名无欲,生育万物,滋润众生……
3-38 一组隐山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景象
春天,阳光明媚,树叶嫩绿,李耳牵着青牛,本元先生骑在牛背上,两个人边走边交谈。
夏天,骄阳似火,大树的阴凉下,李耳侧卧在青牛的旁边,读书思索,青牛悠闲自得地吃草。
秋天,山顶上一片黄黄的草,落叶被风吹着,李耳拿着书简,踏在落叶上,不时仰天思索,嘴中念念有词。
冬天,大雪厚厚的覆盖着小小的草屋,从草屋中传出李耳的读书声。
3-39 隐山草屋 晨 外
一名身形俊朗的青年背着一捆青草走进草屋院里,青年将草扔在青牛前,拍了拍青牛的牛角。
李耳:吃吧,我去读书了。
此青年正是李耳(注:李耳已长大,十八、九岁。此时李耳演员换成成年演员)
李耳边走边向着屋里喊:师父、师父,我回来了。
本元先生坐在屋中,李耳走了进来。
本元先生:李耳啊,你现在已长大成人了,要好好体悟道中所讲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今后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你去做呢。
李耳:师父,是不是人若能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人类就会和谐安定?
本元先生:是啊,你说的对。若世上的人都顺应天地之规律,都能遵循天地之自然之道,社会就会安定了。
李耳:师父,我将来一定要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
3-40曲仁里掠影 晨 外
各家各户炊烟袅袅,孩童嬉戏的声音,鸡鸣狗叫的声音汇在一起。
去地里干活的村民互相打着招呼。
一群中年妇女在河边洗着衣服,叽叽嘎嘎欢声笑语。
3-41金和酒坊 晨 外
一个美丽俊秀的大姑娘在院内练剑(注:宸一长大,十六、七岁,换成成年演员)
孟兰向门外走去:这丫头,这么大了,就知道舞刀弄剑。
宸一放下剑:娘,您去哪儿?
孟兰:我去地里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
宸一放下剑:娘,我也去。
3-42战场上 日 外
字幕配画外景:公元前556年至553年,既陈哀公十三年至十六年,宋国军队大举肆侵陈国,陈国战败。(画外景结束)
陈国地界,一幅混乱战争场面,一方大旗上写着“宋”字,另一方大旗上写着“陈”字,宋军大将斯愚身披铠甲,手持长剑站在战车上,望着节节败退的陈国士兵,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身旁站着手持长剑的副将西门亮,宋国督军洪华站在一旁。
斯愚大吼:西门亮,快快随我冲杀过去。
西门亮:大将军,敌军已败退,我看穷寇莫追。
斯愚:不行,要杀他个全军覆没,我们回去就可以邀功论赏了。
西门亮:大将军,末将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斯愚:你我兄弟出生入死,有什么不当讲的,快说。
西门亮:大将军,我们每次都这么拼命,可我们连自己的属地都没有,如今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不如我们趁此大胜时机,割出我们自己的地盘。
斯愚点了点头:你小子外粗内细,比我有头脑。
西门亮:还是大将军教导有方。
宋国督军洪华在一旁听到了斯愚和西门亮的对话,眼睛一转。
陈国军队四散奔逃。宋国军队欢呼着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