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22900000001

第1章 序

用生命赋诗的诗人

今天,在文化市场化、信息大爆炸的这样一个时代,许多作家诗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些甚至被遗忘被淘汰。但也有一些作家诗人,他们的作品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重视和欢迎,他们的声望与日俱增。

纪伯伦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典型。试问,在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有多少人知道纪伯伦或读过他的作品呢?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海峡两岸竟刮起了竞相翻译出版纪伯伦作品的旋风,二三十个出版社争先恐后地推出纪伯伦作品的单集、合集和精选集,甚至还有四五套全集!参与翻译、研究和评论的人恐怕有上百人,真是既出了成果,又出了人才!纪伯伦“热”的这个势头,至今未见稍减,许多新译本的出现便是明证。

纪伯伦的全名是“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年1月6日出生在黎巴嫩。12岁时因家境窘迫,随母去美国波士顿寻找生活出路。15岁时又只身回到祖国,就读于希克玛(睿智)学院。母语文化的学习,增加了他对阿拉伯社会、历史、政治、现实的认识。几年后又重返美国。此时他的绘画和文学才能已初步显现,1908年经一位名叫玛丽·哈斯凯尔的女校校长推荐,去法国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留学期间,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优秀成果广加涉猎,以深入的思考加以融会贯通,为其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1年完成学业,返回美国,次年迁往纽约生活创作整整二十年,直至1931年4月10日因病逝世。他的遗体当年8月运回故乡,安葬在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此处后来被开辟为纪伯伦博物馆。(译者与北大仲跻昆教授1994年曾应黎巴嫩驻华大使法利德·萨玛赫先生之邀访问黎巴嫩,瞻仰了纪伯伦的故居和博物馆。)

纪伯伦英年早逝,只活了48个春秋,但他的文学艺术成果却是丰硕多彩的。他是少有的双语作家,能用母语和英语同时写作。他用阿拉伯语写出的作品有抒情散文《音乐短章》(1905),短篇小说《草原新娘》(1906)和《叛逆的灵魂》(1907),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长诗《行列》(1918),诗文集《暴风集》(1920)和《珍趣篇》(1923)。

他用英语出版的作品有《疯人》(1918)、《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与耶稣》(1928)、《大地之神》(1931)、《流浪者》(1932)和《先知园》(1933)。这最后两部都是他逝世后才出版的。他用英语写的作品大多是散文诗,但也有一些寓言和格言警句类的短小诗文。

纪伯伦是一位“用生命赋诗”的诗人,他勤奋刻苦,坚持一个创作信条,即用“心血来写作”。他有极高的创作热情,文思如泉涌,妙笔华章源源不断地问世,特别是《先知》的出版,引起了巨大反响,他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和欢迎。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在文化反叛热潮中,甚至还把他的书当作“新福音”来吟诵和谱曲传唱。

纪伯伦被誉为“诗人艺术家”或“艺术家诗人”,也有人称他为“诗人哲学家”或“哲学家诗人”。他思想深邃、诗文璀璨、画艺出众,配得上这样的称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七百多幅画品,包括油画、水彩、碳铅、素描、肖像等,都是上乘之作,这些画很多都是纪伯伦诗文的诠释,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哲理。要全面认识纪伯伦,就要“既读其文,亦品其画”,因为纪伯伦的作品真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纪伯伦的诗歌是生命的赞歌,他赞颂的是能够“展翅飞翔”的生命,是能够“向着无穷前进”的生命,是“赤裸而无牵挂地超腾”的生命。他盼望着人性的升华,走向“神性”,成为“巨人”“神性的人”。

纪伯伦这种关于“人”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爱与美”的哲学。“你是人,我爱你,我的兄弟!”这是他“人论”的出发点。而美,被他视作“宗教”的美;完美,正是他对“人”的终极要求和目标。

在现实层面上,东方、东方人,是他特别关注的对象。他不厌其烦地表达自己对阿拉伯民族和阿拉伯同胞的关心和期待,充分反映出他作为民族良知和时代代言人的责任感。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偏激的宗教信仰和偏执的教派、戒律,加上许多外部因素,导致东方这个地区不停的战乱和纷争。这些褊狭的主义和观点,都是建立在“内”与“外”、“亲”与“疏”的基础上,总是把“异”放在“同”之上,总是保持“见外”“拒外”和“排外”的态度。

纪伯伦反复强调“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整个人类都是我的兄弟”。他对世人特别是他的同胞兄弟说:“你在你的清真寺礼拜时,我爱你;你在你的庙宇顶礼膜拜时,我爱你;你在你的教堂祈祷时,我爱你!”这些发自肺腑的真诚话语,仿佛就是说给当今世界那些“爱盲”或“盲爱”者听的。但可惜的是,他“内在生命的声音”达不到他们“内在生命的耳畔”!

纪伯伦不但反对宗教偏执,而且反对陈腐传统和因循守旧。这是他初登文坛就公开宣布的立场,并且一以贯之,坚守到生命的终点。

“我无法取悦那些膜拜旧的神祇,服膺旧的思想、带着旧的欲求生活的人们。”他认为因循守旧是一种奴性,是东方社会的一个顽疾,他要求“东方病人”勿讳疾忌医,“东方医生”要敢于拿起“手术刀”,大胆清除病灶。他殷切地希望人们能摆脱“昨日”的锁链,堂堂正正地生活在“现时”、生活在“今天”。

纪伯伦与仍生活在“昔日舞台”上并服膺于天命哲学的人划清了界限,他坦言,“在我心中有对人们视为神圣东西的厌恶,有对他们厌恶的东西的爱”。他虽远隔重洋,却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激起了巨大反响,受到为阿拉伯文学复兴和社会转型的新派知识分子和青年男女的欢迎,但也招来守旧人士的质疑、抨击和批判,给他加上“过激”“疯狂”“叛逆”等罪名。纪伯伦慷慨激昂地写出《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我有我的黎巴嫩》《你们有你们的思想,我有我的思想》《你们有你们的语言,我有我的语言》,以及《掘墓人》《麻醉剂与解剖刀》等战斗檄文,与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守旧派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尽管20世纪30年代他已去世,但阿拉伯世界的革新派斗士,至今仍常常借助纪伯伦的思想武器,与守旧派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创造者和革新者往往是孤独的,他们在自己的同胞中间成为“陌生人”。纪伯伦情愿与孤独为伍,而不去寻求妥协和“合群”。他之所以长居海外,除了其他许多原因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他感到,“在自己同胞中”的孤独要比其他孤独更甚。他说,东方人有“梦的温柔,花的馨香”的倾向,他们更喜欢“温柔的谎言,晚香玉式的温柔曲调,天鹅绒式的虚伪”,而不是“刺人的真理”。

他叹息道:“一个作家用蘸上油和蜜混合液的笔,去书写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这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作家让他的笔浸透他心中的血去书写他的同胞,这可是件困难的事啊!”

我们在纪伯伦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所具有的民族自省意识和能力,他敏锐的目光、缜密的思考,深度和广度的认识。

纪伯伦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是独特的,在文学史研究中有一个专门名词,叫“纪伯伦风格”,可见其不同凡响之处。深刻的哲理、充沛的感情、个性的语言、鲜明的主题、形象的比喻、新颖的意象,所有这些都是构成纪伯伦风格的要素。就其总体风格而言,则是抒情性与哲理性并重,而真诚、坦率、浓烈的情感表达更具冲击性,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纪伯伦对诗的本质和诗人的职责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诗是智慧的产物”“诗是迷醉心灵的智慧,智慧是心中歌唱的诗”。所以他的诗总是用“思想的珍珠和心灵的瑰宝”加以装点。诗又是情感的诵溢,“诗并不是表达某种见解,它是从带血的伤口或微笑的唇间涌出的一首歌”。他的诗是“灵魂的秘密”“心中的火焰”,他所进入的诗坛是神圣的,因为曾经有许多“伟大的诗魂”,他主张用“心灵、想象和思考”向诗神顶礼膜拜。

正是这种神圣性,强化了诗人的责任感。在纪伯伦那里,诗人属于先知、天才、创造者之列。诗人应有“阳光一样纯洁的灵魂”“山泉一样清澈的思想”,应是明日的儿女,应热爱生活,应是“因伟大而自由”的人。

纪伯伦的早期作品紧贴现实,着眼于揭露和改造社会,着力于“破”;他的后期作品则着眼于“立”,即立人,改造和提升人的灵魂。他在他的代表作《先知》中提出,我们人类要摆脱动物性、发扬人性、走向神性,成为“神性的人”。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和自由。

对于纪伯伦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趣旨、艺术手法和传播影响,海内外的翻译者、研究者和出版者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评论,只要留心观察,网上也会有丰富多样的信息。我们已知有关于纪伯伦本人或其作品的电影、戏剧、歌曲、朗诵和纪念活动专题报道,还有以纪伯伦命名的公园、学校等等,纪伯伦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名人。

对纪伯伦及其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译者本人也做了一些微薄的努力,读者若有兴趣,也许可以在译者主编的《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纪伯伦全集》(三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纪伯伦散文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纪伯伦诗情散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等,或主译的《先知园》(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沙与沫》(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等里,或所著的《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海南出版社,1993),所写的《纪伯伦和他的〈先知〉》(《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11辑,1987)《率先走向世界的东方文学家——泰戈尔和纪伯伦》(同上,第12辑,1988)、《东方赠给西方的一份佳礼:纪伯伦的文学和绘画艺术》(《文艺报》,1991.12.18),《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人民日报,1993.11.20)等编著和译著的序言或后记、年谱中,或论著、论文和文章中,找到一些介绍性的材料和粗浅的分析,希望能对正读这本新书的读者有所帮助。

纪伯伦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启发和感动,有的成了纪伯伦的“粉丝”,有的成为崇拜者,他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收获和评价:

——他的作品给了我飞翔的翅膀,你读他时你会发现自己。

——我的第一个老师,我一生的灵感。

——他深深让我感动,让我的心灵微笑。

——他播下的真理是灵感与智慧。

——他的诗有对生命的深刻洞察。

——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

——他是少有的超越了东方和西方之间障碍的作家之一,他打造了世界最流行和持久的文学作品之一。

——《先知》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的书,是可以一遍又一遍读而每一遍都有新东西的书。它是可以提供给任何人的,不论是犹太教徒,基督徒还是穆斯林。

……

本人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充满喧哗和躁动,真正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阅读一本文学书、一本诗集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但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不少人并未停止寻找可以终生获益的书,仍在孜孜不倦地阅读“经典”、收藏“精品”。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有纪伯伦这样的文学大家的支撑,世界文学的大厦就不会坍塌。随着世人对“快餐文化”和“休闲文学”的厌倦,怀有“读书破万卷”雄心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

“让希望开花,让梦想结果。”

这正是我们的期盼。

伊宏

2015年2月28日

同类推荐
  • 格列佛游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格列佛游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才是广播影视事业的第一资源。为提高广播影视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广播影视人才培训工作,我们针对当前广播影视岗位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组织编写了“广播影视业务教育培训丛书”。
  • 茶花女(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茶花女(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彷徨(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彷徨(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牛顿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牛顿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世界文学名著是世界各国社会和生活的结晶,是高度艺术化的精神产品,具有永久的闪光魅力,非常集中、非常形象,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和社会的窗口,是走向世界、观摩社会的最佳捷径。本书包括了大自然之子、小小制作家、这个孩子变了、格兰瑟姆镇的中学时代、剑桥的孤独者、不寻常的学生、天才的思索、为学习机会而应试、避灾归乡、乡间奇迹、重返剑桥等。
热门推荐
  • 无上魂契

    无上魂契

    别说林北野有光环,没光环的都死了,还写啥书
  • 神雀宫禁录

    神雀宫禁录

    原该是深闺之中世家贵女一者武勋动天下,一者文采震帝都偏偏,都与同一位王羁绊深厚,王君临天下,妃亦踏入深宫,再无回头之路,宫中荆棘铺路,宫外家族陷危,算计亲姐,蒙蔽天子,无所不用其极,过关斩将问鼎凤座,是为情,还是为权,只待权倾天下之日,恩怨灰飞烟灭。
  • 恨你痛我

    恨你痛我

    那一天,一个少女买一只怪猫,发生奇异事件,少年的身世之迷终将浮出水面,第四魔王与第三魔王带领恶灵骑士在人界争斗,黄金七神器落入谁,三重关系,三界之争,三重门,谁才是拯救世界的人。
  • 电梯里的活尸

    电梯里的活尸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慕容思炫眉目微微一蹙,轻轻放下手中那本岛田庄司的《斜屋犯罪》,把门打开,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神清目秀的男青年。那男青年嘴带微笑,神采奕奕,跟思炫一头杂乱头发下呆滞的眼神和木然的表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于神?”思炫低声说。那男青年叫于神,是思炫的朋友,自称魔术师。“走!”于神直截了当地说,“还有二十分钟!”
  • 邪王盛宠:倾城小毒妃

    邪王盛宠:倾城小毒妃

    她堂堂将军府嫡出三小姐,处事不惊,步步为营。下得一盘好棋,用得一手好毒,斗得过心机女,装得了白莲花。却失算爱上了他。他昌梧四皇子,心思缜密,城府深不可测。谋略赛诸葛,身手胜赵云,做事果决,淡泊名利。却栽在了她身上。战事终,梨树下。他一脸期待深情望着她,“你当初拒了一切亲事,却为何愿嫁与我?”她专注于草药书,头都不抬一下,“他们看着不顺眼罢,你还勉强。”
  • 我成了一条锦鲤

    我成了一条锦鲤

    (娱乐明星)季铭成了一条锦鲤。在自己身上,实现了别人所有的愿望!你想抖音涨粉百万?我有了!你想出演国字号A咖巨制?我演了!你要跟我争夺角色?我本来只想当你的表演老师,现在也只好勉为其难!朋友羡慕,敌人气炸,skr,skr……高订1W5精品完本《恶人大明星》!群号:460719545
  •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导读(美国篇)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导读(美国篇)

    《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导读》(美国篇)分21个单元,历述了从18世纪末富兰克林及其《自传》作为美国第一部成功的传记体作品及美国民族文学的早期代表作问世以来直到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的作家作品。每一单元专章论述某一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既有作者简介、内容提要、赏析,又有原文节选、思考问题及注释。实现了文学理论与文学赏析的有机结合。为读者奉上原汁原味的人文阅读精华。
  •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Adapted into the classic 1993 film starring Johnny Depp as Gilbert and Leonardo DiCaprio in his Academy Award–nominated role as Arnie,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is the touching and entertaining story of an unusual family that rises up to do the astonishing…Gilbert Grape is a 24-year-old grocery store clerk stuck in Endora, Iowa, where the population is 1,091 and shrinking. After the suicide of Gilbert's father, his family never recovered. Once the town beauty queen, Gilbert's mother is morbidly obese after seven years of house-bound depression; his younger sister is boy-crazy and God-fearing, while his older sister sacrifices everything for her family. And then there's Arnie, Gilbert's younger brother with special needs. With no one else to care for Arnie, Gilbert becomes his brother's main parent, and all four siblings must tend to the needs of their helpless, grieving mother.
  • 和尚皇帝:朱元璋

    和尚皇帝:朱元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和尚皇帝:朱元璋》为丛书之一,介绍了早年生活、投军从戎、建立明朝、身葬孝陵、历史评价。《和尚皇帝:朱元璋》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冷读术:瞬间赢得他人信任的沟通技巧

    冷读术:瞬间赢得他人信任的沟通技巧

    无论是身在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把对方变成朋友,还是继续陌生,甚至成为敌人,关键就在于你是否能看透对方、赢得对方信任。冷读术是一种通过瞬间读心,抓住对方的心里所想,说中对方的心思,从而与对方达成心理共鸣的人际沟通技术。善用冷读术,一方面可以用它对付生活中的各种骗局,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这种观察、引导、暗示的沟通技巧,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我们轻易打开他人心扉,瞬间获得他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