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1700000010

第10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不断革命的观点的形成[1](1)

〔苏〕П.И.哥尔曼

不断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极端重要成分之一。三次俄国革命的经验,特别是伟大十月革命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20世纪世界革命过程的整个进程,都完全证实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价值和生命力。

因此,研究这一理论的起源,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它的历史,阐述它同马克思主义其他成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和它在革命解放斗争中的领导权、关于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被剥削阶级的联盟等等)的联系,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不断革命理论的起源成为有关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许多著作[2]专门分析的对象,绝不是偶然的。

不断革命的原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常常是同总结1848—1849年革命的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他们在1850年3月写成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里经典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但是,苏联和国外的一些研究人员早就舍弃了30年代和40年代的一种看法:似乎只有《告同盟书》才表达了这一思想,似乎这一思想的作者只由于一时的悟性而把它提了出来,后来再也没有或几乎再也没有提到它,只有列宁才重新把它恢复。列宁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其中包括不断革命的理论,使它免遭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们的阉割和掩埋。他大大丰富了这一理论,全面论证了在新的历史时代——帝国主义时代——条件下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结论。但绝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忘记了自己学说中的这些最重要的成分,说它们在他们的理论遗产中是某种单独的和短暂的东西。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断革命理论表达了他们在发展自己的学说、分析社会发展的倾向、概括劳动群众和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革命过程的规律性的种种观点的一个决定性的体系。早在1848—1849年革命前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的著作里就已经出现了这一理论的个别要素。它在革命时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它不仅在《告同盟者书》中,而且在总结革命战斗的其他著作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不断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1848—1849年无产阶级运动以及后来的包括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期在内的各个革命斗争阶段制定战略和策略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在许多地方都遵循了这一理论的一些原理,解决了关于无产阶级运动和民主运动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关于把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斗争同争取民主、和平、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和争取其他进步改革的斗争结合起来的问题,以及关于把农民和城市中间阶层吸引到社会主义革命方面来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不断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这样地在有关马克思主义史的文献中以这种和那种方式被确立下来了。自然,这一过程的个别环节和个别阶段还应深入的研究,而深入的研究定会导致这一主张的具体化和精确化。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19世纪下半叶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在他们的著作和实践活动中,不断革命的理论反映得少而明显。不过这一理论的形成、起源、前提、形成的各个阶段等等,我认为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提醒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不断革命或不停顿[3]革命这一术语本身还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就出现在他的著作中了。1843年秋他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里谈论18世纪末法国革命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4]稍后,也是由于分析这一革命事件,他在《神圣家族》(1844年秋)又用了这个词。马克思在这里比较了君主和皇帝的制度同雅各宾专政的制度,指出拿破仑用不断的战争代替了不断的革命。[5]

自然,这些著作里的“不断革命”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所理解的“不断革命”绝不一样。先进的西德研究家克拉梅尔的意见是可取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莫基人在革命的过程中和革命以后使这一概念充满了另外的阶级内容,把它变成有关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但这些最早的说法难道没有多多少少为后来理解革命过程的高级阶段的特征和重要方面打开一条道路?实际上马克思当时已经认为,革命发展的不间断性是当时知道的全部历史中最激进的革命转变的一个特征。他认为不间断性反映了这种变革的深度,而这种变革增加了人民群众对变革过程的影响,因为人民群众在雅各宾专政时期达到最高点的革命的每一个新的阶段上提出了愈来愈多的任务。[7]马克思当时关于不断革命的一切说法还只涉及资产阶级的变革,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已经指出了这种变革的局限性,针对这种变革(他当时用的术语是“政治解放”),他提出了更深刻的共产主义革命,或者像他所称作的“人类的解放”。当时他还没有把前者和后者看作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但是,一旦理解到,如果资产阶级革命确实是激进的、不可战胜的,它就应当是一个不断的革命事件的链条,就会不难得出结论说,共产主义革命是更加激进而深刻的革命,它所具有的不断性将不是最小的;然后将进一步理解革命发展的规律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把深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联系成一个革命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在他们后来形成不断革命观点的过程中就是这样认识的。

这样一来,马克思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不断的革命的说法,后来导致把不断性这一概念扩展到革命改造的所有阶段,成为后来制定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理论的一个严肃的前提。还应当注意到,在创立这一理论的决定性阶段,在1848—1849年革命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常研究十八世纪末法国革命的经验,从中看到许多对无产阶级革命者有教益的东西。

在欧洲革命前1846到1848年初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已达到成熟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欧洲不同国家的革命任务的先后顺序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看法。它们中的大多数正面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处于工人阶级已基本形成并开始提出独立要求的条件下,按恩格斯的说法,当时在资产阶级背后,到处都站着无产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时已清楚看到,工人阶级为了准备进攻资产阶级应当对推翻封建君主制度、争取政治自由加以利用,只让资产阶级“获得短期政权”[8]。同时他们认为,不应当把这种准备工作长期摆在一边,而应当在人民战胜封建君主势力之后立即开始广泛动员无产阶级的力量,把它们组织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在报刊上,特别是在《德意志—布鲁塞尔报》上表述的策略方针就是这样。这一方针特别包含在马克思的文章《〈莱茵观察家〉的共产主义》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卡尔·海因岑的政论性文章里。在这些文章里,资产阶级革命被看作无产阶级革命的准备阶段和前奏。

对革命发展前景的这种理解是不断革命理论的最重要的成分。但我们认为不能说这一理论在当时就已经形成了[9]。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革命过程的看法还缺少一个必然会把已形成的不断革命论的成分变成严谨的理论的重要环节,这就是:理解社会革命从第一个阶段(解决推翻封建君主制和清除封建主义残余的任务)向更高阶段(紧接着提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任务)过渡时期的革命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在1848—1849年革命事件的过程中和深入分析并概括了这些事件的教训的基础上,才有了关于革命在不断革命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转变为另一阶段的重要性、关于革命如此发展所需的客观条件、关于为了实现这种发展的客观可能性而必须运用的种种手段等等的清楚概念。

1848—1849年的革命经验在这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一开始就已经从这个意义上前进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他们在奥地利、普鲁士和德意志其他邦的三月革命事件后立即制定的德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纲领——《共产在德国的要求》中,不仅预见到将彻底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种种任务、把这一革命进行到底,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国家银行、运输、矿山、大封建领地等等),这些措施将会使向无产阶级革命的转变过程变得容易些。[10]这样一来,在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过程中、在发展中的革命过程中对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作出准备,在这里已经明确地设想出来了。正如以斯捷潘诺娃为主要负责人的编撰组所撰写的《马克思传》的第二版中指出的那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向德国无产者指出了方向:革命沿上升的路线发展、革命不断发展直到社会主义变革和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为止。[11]

不过,指出方向在这里还是很一般化的,它还没有由于考察了革命发展的现实前景、各阶级在革命中的立场、反革命势力和革命势力的对比,一句话,还没有由于对19世纪革命过程的性质进行了阶级分析而被充实和确定下来,因为,只有经过这样的考察和分析,不断革命的原理才可能具有准确的形式和科学论证的性质。1848—1849年的事件本身为这种分析提供了资料,这不仅在德国,在其他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国家,例如在法国[12]、意大利、匈牙利等等,以及在英国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多少受到影响的国家里都是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和以后若干年的经验的基础上对革命理论作出的贡献之所以特别重要,他们从这些事件的教训中得出的结论之所以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因为这样的总结和结论是以最广泛的国际资料为依据,总结了世界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整个历史过程的种种具有特征的倾向。揭示这些倾向促使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把1848年的革命事件同过去各个时期的事件加以对比。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在1848年革命过程中根据它的经验而获得的对革命过程的崭新理解,就是解释清楚了他们在19世纪中叶对比早先资产阶级革命的各个时期、特别是18世纪末的法国革命时所发现的一些重要变化。无怪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发表在《新莱茵报》上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呼吁比较18世纪和19世纪的革命运动。马克思在他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以总结的形式阐述了这一分析工作的结果,他在这里对比了资产阶级革命在18世纪“沿着上升的路线”发展和在19世纪中叶“沿着下降路线行进”。[13]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变化的实质是主要阶级的地位的改变、它们在革命过程中的作用的改变。还在1848年革命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看清楚了德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有妥协的倾向、它们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它们力求通过同贵族集团妥协来达到必要的资产阶级改革。但是,只有1848年和以后若干年的事件揭穿了欧洲资产阶级反革命背叛的整个情况,它们几乎完全丧失了过去作为反对封建主义的先进战士的战斗品质(只是在个别的革命战斗中、在匈牙利和意大利的某些州,它们中激进的阶层还在进行革命活动)。资产阶级的政策是动摇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叛变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公开地反革命,这样的政策导致了革命的失败,为法国波拿巴帝国的确立、为中欧和亚平宁半岛的专制制度和半专制制度的复辟开辟了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了资产阶级的这种变化,它们在19世纪中叶由革命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同人民群众共同行动(像17世纪40年代在英国、18世纪末在法国那样)的阶级变成萎靡不振的、谨小慎微的、懦弱的阶级,它“没有首创精神,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人民,没有负起世界历史使命”[14]。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转到反革命的立场,这不能不对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本身发生影响。由于资产阶级背叛、暗中破坏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千方百计要拯救旧的制度、在革命的每一个新阶段都起着“盾牌王朝”的作用,政权就落到了不太激进的、而是更右的党派的手里,革命的成果不仅没有得到巩固和更加深化,相反地,它们被丢失了,化为乌有。事件的这种连续性质不仅是法国和德国诸邦1848年革命的一种特征,它在1848—1849年间和以后若干年内是一种典型。

在这种形势下,把资产阶级民主改革进行到底的唯一彻底的战士是工人阶级。马克思说,不仅从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来看,而且从满足现在的历史需要来看,这个阶级“身为社会革命利益的汇集中心”[15]。正是它肩负了这样的任务:在它能着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以前要为此清扫出一条道路,即根据具体情况预先或顺便消除封建制度的残余,包括中世纪的割据和分散主义,恢复被压迫民族的独立,也就是说,完成资产阶级所放弃的革命工作。而工人阶级要胜利地完成这项任务只能通过革命的途径。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的秘密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的秘密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的秘密》主要内容包括:所谓原始积累、关于资本论、社会分工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原始积累的秘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压低工资的法律、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等。《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的秘密》按章节划分,每个章节都提取出经典语录、文章与文章之间,书与书之间,相互呼应。无论你从哪个段落开始阅读,都可以使你走向整体,进而了解《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的秘密》。
  • 有趣的哲学故事

    有趣的哲学故事

    本书从哲学(生命中一场美丽的邂逅)、观点(时间能证明对与错的博弈)、智慧(开启未知世界的钥匙)等八个方面探讨哲学本身、哲学对人性的影响、哲学对人的帮助。书中以精彩有趣的哲学故事为基础,辅以理论知识,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精神的盛宴。相信您阅读本书后,心灵不再贫瘠、视野不再狭窄、信念不再飘摇、理想不再模糊,像智者一样,认真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
  • 中国的哲学

    中国的哲学

    本书是胡适先生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系统论述,是其国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对老子、孔子、孟子、墨子以及庄子等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论说与评判。此外,作者还对各家学派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演变轨迹进行了考证。从孔子的儒家学派到韩非子的法家学派;从墨子的“兼爱非攻”的思想到庄子的“无为而治”理论,胡适先生都做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
  •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儒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智者人生系列)

    钱钟书的人生智慧课(智者人生系列)

    钱钟书先生成就卓越,他低调为人、高调治学,与家人和睦共处、其乐融融。这正是对如今骄纵、虚妄的社会风气的鞭策和激励。
热门推荐
  • 亡灵再现的卧室

    亡灵再现的卧室

    本集19篇小说,均以猎奇搜异见长:青天白日,人们怎么会在众目睽睽下,齐齐地亲眼看到死去了的亲人的形象?深更半夜,独居山野小屋,是谁一次次在门外敲门?又是谁整夜就在你的床底吭吭地咳个不停?《天才小黑客》《送你一只间谍手机》《家庭电脑警察助理》等篇,更是综合了当今网络时代的崭新元素,给当代少年朋友提供了展现智慧的舞台,从而使本集集中展现了发生在中小学生中传统与前卫、科学与迷信、古老与新潮激烈冲撞下的生存状态。
  • 养病先养心

    养病先养心

    本书是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养生堂》栏目同步推出的重磅新书,由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传人祝肇刚教授和协和医科大学心理专家杨霞教授联手打造,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心理学完美结合,以独特的视角解读16种常见疾病的实用养护方法。
  • 穿越者搞事联盟

    穿越者搞事联盟

    中州大陆,自大一统的虞王朝覆灭后,已分裂两百余载。诸国争霸,门阀林立,又有诸子百家齐放,武林各派横行。就在各方势力为逐鹿天下,问鼎中原争斗不休时,突然发现,有一神秘组织,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搅动世间风雨。某国君:“孤不过诛一臣子,为何身死国灭?”某掌门:“我只是追杀一名游侠,怎么门派都快没了?”某学阀:“奇淫技巧,满口胡言,人类怎么可能上天……天,天上那是什么,什么东西?”某神秘组织:“请各位不要惹我们生气,否则我们会让你很失意。什么?名字?既然你诚心诚意地发问了,那我们就大发慈悲地告诉你,我们是——穿、越、者、搞、事、联、盟!”
  • 异界赏金团

    异界赏金团

    游戏背景下的未来世界,光怪陆离,故事说的是一个赏金天王的成长之路。
  • 农夫田妇

    农夫田妇

    天对地,犬对鸡,极品对重生。泪隐隐,笑萌萌,风高茅屋漏,雨霁农院洪。河对山,富对穷,吃货撕夜叉,腹黑斗恶翁!荣对辱,喜对忧,缱绻对绸缪。某女:你能你咋不上天,不和太阳肩并肩?某男壁咚在床沿:我能我也不下水,就跟媳妇儿嘴对嘴……
  • 家庭生活宜忌

    家庭生活宜忌

    咱老百姓过日子,讲究的就是平平安安,简单有效。没那么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做无用功。也不能“跟风”,“跟潮流”地去吃、去喝、去穿、去玩……哪些该做,哪些不宜做的观点在老百姓的心里尤为重要。本书就为您揭示这些道理。
  • 故梦(下)

    故梦(下)

    这部小说从上个世纪初,主人公降生于北京的一个显赫的皇亲国戚写起,一直写到这个世纪初,主人公的独生女儿在祖居之地创作积累祖孙三代心愿的巨著为止,整整一个世纪的风起云涌,通过陆氏家族的悲欢离合而得以文学再现。其写作风格,与林佩芬的历史小说一脉相承:大气、细腻,只不过历史小说呈现的是大气中有细腻,而《故梦》则是细腻中见大气。
  • 佳城

    佳城

    在那美丽的年华 他们和她们 曾经多少往事 在无情的岁月里 匆匆流逝 夕阳西沉 黯然回首 昔日高三 潸然泪下
  • 世界历史博览3

    世界历史博览3

    当人类生活在洞穴,隐藏于悬崖的时候;当人类唯一的工具是石头的时候;当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食物而进行打猎的时候;当人类的衣服是以动物的皮做成的时候。那时没有城市,没有大型的建筑,没有现代生活中的安逸,从史前史到现代世界的跨时空旅程,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曲折而神奇的,为了使青少年朋友更好地了解世界历史,我们编著了这套《世界历史博览》。
  • 顶尖管理九定律

    顶尖管理九定律

    无论你从事哪一类的管理,这些定律都适合于你,因为这些定律是世界级工商领袖和管理大师们在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性认识,是管理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正确地运用这些定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