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撒
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什么地方移植过来的,已经显出了苍老之相——小区里有不少树都如此,并非土生土长,而是辗转再三,从出生地挪到一个地方集中,由懂得植物生存道理的人砍去某些枝条,先种起来。需要时再挖出来,移到另一处,种下。有的主人不满意这个树种,又会雇人挖起来,种到一个空地上,反复折腾几次,幸运者算是能够安定下来,开始休养生息,让根系亲和陌生的土质。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叫了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在里边。这让我很不舒服,就像一枚飞箭进入人体,医者只把箭翎剪了,让箭镞和血肉粘在一道。他们反而说以后会化掉,像蚌含沙而蕴为珍珠,简直是鬼话了。忽一日,见到一架木梯,便找来一把羊角锤,一把老虎钳,由自己来处理钉子问题。这些粗大的钉子进入树身久了,被木质紧紧挤压着,以至于拔出一枚都相当费劲。只不过终了,五枚钉子都成功地从树干中取出,听着它们从高处扔下来时发出清脆的声响,使我从摇摇晃晃的木梯下到地面时,有了满腹的欢喜。如果不是一个人感同身受觉得疼痛,对一棵树表示怜悯,同时自己又具备强大力量,明了拔取的方法,那么这棵朴树至死都是身怀钉子。
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逐渐地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钉子是最易于进入对方内部的一种物质,它的尖锐、冰冷、坚硬,一有来自外在的力量,就突兀而起,而要拔出来又特别困难。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记着去把它拔出来,谁知时日过去,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已相拥在一起,这使工作进度迅疾起来。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或者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他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来歇会儿,卷一支烟,吸着。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文数字一般地生产,天文数字一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得让人受不了——尽管慢生活会使人放松,但是慢到做了两年的木工活还没了结,还是会让人怀疑慢生活的合理性。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也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那么,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木墙、土墙,仅仅露出一个头观望世界,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我当年的房东,有一面土墙几乎都打入大小不一的钉子,挂上农家大大小小的物件。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靠一枚枚钉子来承担,除了不占地面的位置,又高高挂起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巧妙不过。人们会根据物的重量来选择钉子的承受度。粗细和长短是有比例的,越粗的就越长,钉在墙上,足以把一个人挂上。从粗到细有许多的序列,有着相应的功能。一个运用钉子的人,对分寸的感觉着眼于恰当,否则,不是太长打穿了过去,就是太短了没有达到那个部位。那时每一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击打钉子,反面可拔出钉子。一枚钉子可以反复利用,有的钉子在反复进出时失去了笔直的造型,惜物的人舍不得丢弃,会翻来覆去地敲打它,使它再次笔直。当人们举着锤子击打钉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往往借助螺丝刀,拧着,螺旋式地缓缓进入,显示出咬合的紧密。这也使螺丝钉具有象征的倾向——深入挺进,咬住不放。显示出固守不移的状态。与直截了当进入的钉子不同,它更坚韧,更须耐性,以慢速度挤入。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于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不思迁、不移易、绝对服从的说教。我显然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几十年间服务于一个单位,不生游移之心。其中也缘于这个职业鼓励了一个人的自以为是、自行其道,是很有乐趣的。时日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驻足。像孔夫子,五十多岁,历聘诸国十四年,皆在奔走中,直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此时,他坐下来,捶着已不灵便的腿,不走了。那么,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吧。
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做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在如同钉子一般疯长的楼市面前,那些阻碍房地产进展的人家理所当然被称为钉子户。钉子户的行为时常见于报道,究其原因就是拆迁补偿不足。顺从者都搬走了,余下的就是钉子户。于是有关部门要为拔钉子而费神费力,而房地产公司干脆来横的,把水电断了,周围挖成深沟开始建设,使钉子户成为孤岛,岛上的人孤独和怨恨日长,决意要与孤岛共存亡。有的人家被一群黑衣人架出,房舍夷为平地,才发现老者还在里面,已经呜呼。当然也有胜利的钉子户,他们的要求被对方勉强接受,尝到了作为钉子的快乐。每一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没完没了,说服的人东奔西跑,嘴唇磨出茧来,口才好了许多,待这一片拆迁完毕,也成了一个谈判、调解的专家。结果是,没有哪一个钉子户是屹立不移的,刘禹锡说过,“风行草偃,其势必然”,在汹涌的房地产开发的大潮里,一枚钉子实在是微不足道。
“好铁不打钉”,这是我小时候读小说记住的。钉子是细小之物,用不着好铁锻打,边角料可也,从未听说有人投诉钉子的问题,什么都比一枚钉子重大。无须太多征引,那些恢宏厚重的钢构,桥梁、铁轨,质量最是不可忽略。用好铁来打钉纯属一种浪费,就像一个人满腹诗书,却住在牛棚里,每日打扫厕所,却不让他站在讲台上,蹀躞垂翼有志难伸——一定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只能呵壁问天伤生讥世。姚坊生产队有一个黄姓书生,当年读到高中,又特别优秀,上大学绝无悬念,就等着选择名校。可是他的家庭成分使他止步,踅回村里,和那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亲一起劳作,泥泥水水。他的长处无从施展,短处却暴露无遗,肩手无力,农技荒疏,全然是一个生人。夜晚到来,他撑着酸痛的肢体,在幽幽的煤油灯下翻看那些过去的课本,只觉得离它们越来越远了。后来形势发生变化,他已经不年轻了,农活也学上手了,像个老农了。他曾给人说过要来找我,因为我是从他那小山村出来,到了更为广大空间的。而他正好相反,如钉子般钉在那个山野之地。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来。
我能断定,老家和我同龄的这些人,每个少年的脚板都被钉子扎过。当时没有鞋子穿,光着脚到处奔跑,有的人就被锈蚀的钉子扎了,大人紧张起来,带着上医院打针,以防破伤风。更多的时候,少年是被到处疯长的植物刺痛的,它们身上带着如同钉子一般的锐利、坚硬和倒钩,漫无目的地延伸着,覆盖着,它们和钉子不同的是不断长大的生命,警觉张开又隐于叶片之下。奔跑者一脚踩下,尖锐的刺立即进入皮囊,使人哭叫起来,知道冒犯荆榛领地了。有的少年凭借娴熟的上树本领偷采尚未成熟的橘子,品种不良使得橘子肉少汁酸,又长满了刺,往往一不留意,举手抬足时,纷纷中箭,惨叫声惊动了女主人,只好困在树上任其挖苦。少年的冒险精神体现在捅马蜂窝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幸运儿,腿长善跑,便聚在蜂窝下指指点点,岂料竹竿颤抖着未及捅下,马蜂已倾巢出动,尾部携带尖锐,追击四处逃散的少年。不幸的是几位浣洗的少妇款款经过,便成了进攻目标,脸庞眼见着红肿起来,便坐在地上呼天抢地。一个肢体被扎入的人,由于太深,最精华的部分就留在体内了,有时手不经意抚过,里边一阵痛楚。不由得想到立足的大地,有多少坚硬之刺进入它的深处,永远拔不出来,夜阑更深时,能否听到它无奈的呻吟。
责任编辑:鲍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