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前奏曲,是宜昌的葛洲坝水利工程,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坝”。
是啊,古往今来的长江上,哪曾有这样宏伟的大坝,横拦住滚滚江水?
葛洲坝是万里长江第一坝,似乎没有疑问了。如果有人告诉你,古时候还有一个“三峡大坝”。你相信吗?
翻开历史书一看,想不到有一段“峡埝”的记述,让人对葛洲坝水利工程的“第一”两个字打了一个问号。
“峡埝”是什么意思?就是峡谷里面的堤坝呀!
你不信吗?请翻开《资治通鉴》看吧。其中的《后梁记》里记载说,中原地区的后梁乾化四年,也就是当时在四川割据的前蜀皇帝王建永平四年(914年),刚刚过了年,占领着今天湖北荆州一带的荆南王高季昌,就带兵进攻三峡的门户夔州。虽然没有达到一举攻破前蜀的三峡防线,吞并前蜀的目的,却给前蜀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王建怀恨在心,想找机会狠狠报复一下。机会很快就来了,转眼就到了盛夏8月的洪水期,洪水就是最好的武器。前蜀在上游,荆南在下游。王建打算趁着涨水,把三峡里面的一道“峡埝”挖开,放水淹掉下游的荆州。大臣毛文锡劝他说:“高季昌该死,老百姓有什么罪过?陛下正要用仁义来服天下,忍心叫那儿的老百姓喂鱼鳖吗?”王建听了他的劝告,就打消了这个主意。
这是真的吗?让我们再看几本历史书吧。在《纲鉴易知录》卷60、《十国春秋》卷36和《前蜀本纪》卷41的《列传》里,记述毛文锡的条目中,也有同样的记录。这些史料明明白白指出来,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长江三峡里面曾经有一道神秘的“埝”,储水量十分可观,一旦溃决,就可以淹没下游湖北荆州一带的低洼平原。
这个神秘的“峡埝”在什么地方?显然位于当时前蜀管辖的区域里,很可能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堵塞的巫峡和西陵峡里面。
这个神秘的“峡埝”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也是人工修建的大坝吗?
不,当然不是的。凭当时的技术条件怎么可能横截大江,建成这样的拦江大坝呢?峡谷里面地形逼窄,没有多少耕地,也没有建坝灌溉的必要。再说,三峡外面的江汉平原属于敌国,更加用不着帮助别人防洪,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一座大坝了。
从当时的那次战争记录来看,高季昌带领着舰队,一下子就浩浩荡荡穿过整个三峡,进攻到瞿塘峡口的白帝城附近,行动畅通无阻。如果真有一座大坝,他的舰队怎么可以这样顺利开到那里呢?
排除了它位于长江干流上面的可能性,我们的目光自然就转到峡谷两边的许多支流了。人们会问,它是不是藏在一条支流里,和大江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是啊,在小小支流上建造一座堤坝,用不着太高的技术条件,只要用一些泥土和石头,就可以把水流堵住了。可是我们还要刨根问底地再问一个问题,即使有一丁点儿可能性,有没有在支流建坝的必要性呢?必须弄清楚,修造这样一座堤坝有什么用处?由于缺乏建坝的充分理由,这种推测也很难成立。
既然当时在三峡里的长江干流和支流上,都不可能、也没有理由建坝,这个传说的“峡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们自然会怀疑它的真实性了,会不会是古人记载错了?回头再仔细对比一下刚才提到的那几本书,发现文字基本相同,好像全都来自一个版本。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很可能这是一个误传,大家东抄西抄,同后人开了一个玩笑。
真的是开玩笑吗?古书上面说得有根有据,还专门给阻挡挖开“峡埝”的毛文锡记了一笔功劳。这件事写在专门记述前蜀历史的《前蜀本纪》的《列传》里,是历史给毛文锡留下的传记里最光辉的一页,可能不是无缘无故开玩笑吧。
如果这不是愚人节似的开玩笑,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有的!在支流峡谷里,由于山崩、滑坡或别的原因,许多石块滚落下来,堆积形成一个天然堤坝,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传说在远古巴蜀时期,三峡曾经堵塞,“时巫山壅江,蜀多遭洪水,灵乃凿巫山,开三江口,蜀江陆处”。说的是当时三峡堵塞,洪水淹没盆地里面许多地方,多亏当时的部族首领鳖灵凿开了堵塞处,盆地内才解除水患。这个神话故事虽然不一定可靠,但是从中也反映了这里曾经堵塞过的一点信息。历史上,长江三峡曾经多次堵塞,形成过一些天然堤坝,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当然,天然堤坝绝对不能和人工修建的葛洲坝水利工程相提并论,不可能影响葛洲坝水利工程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坝”的灿烂光辉。但是对这个可疑的“峡埝”的研究,还是很有意义的,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科学问题。试问,如果我们不弄清楚三峡地区是否存在随时可能发生山崩、滑坡,形成“峡埝”的可能性,今后怎么能够更好地进行三峡水利工程的后期保护呢?
支流峡谷里到底有没有可能形成天然堤坝,1000多年前是否真有一个神秘的“峡埝”?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明白长江三峡的地质构造和形成的历史。
亲爱的读者,请听我接着慢慢往下讲吧。让我们弯弯绕,先弄清楚三峡的地质历史,弄清这儿的自然环境条件;顺便回忆一下我们的祖先对三峡的辛勤开发,认识古代科技的光辉成就;回忆近百年来人们对三峡大坝的梦想和反复论证的过程,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三峡水利工程,就会更加明白我们自力更生兴建的这个宏伟的工程,原来不是“无源之水”。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多么坚忍不拔,早就在开发三峡了。截断三峡大江,兴建一座大坝,寄托了多少人的梦想,来之多么不易呀!
了解环境,才能更好地了解工程本身;知晓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这就是这本薄薄的小书,想传递给大家的一个粗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