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汝励志读书,勉力为人,凡遇善事力稍能为即为之,俟①有余而后济人②,嗟何及矣?
【译注】
①俟:等到。②济人:帮助别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立志发奋读书,尽力做人,凡是遇到善事,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立刻去做,等到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帮助别人,哪还来得及呢?
辑自《孙君熙存墓志铭》。
【感悟】
这是黟县徽商孙熙存对儿子说的名言:敦促其子行善行义。
【故事链接】
在宜、荆、溧三地洪水泛滥、居民流离失所、饥民遍野的时候,低价出售他的粮食救饥民于水火,于是引起难民的爱戴。
【延伸阅读】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与“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再小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再小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让世人了解并铭记在心。
【原文】
读圣贤书,非徒学文章掇科名己也。
【译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圣贤书,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字面意思,也不仅仅是为了通过科举博取功名。
辑自《婺源县志稿》。
【感悟】
这是清代婺源人程执中对其子弟所说的一句话,县志在记述程执中的这句话后,接着又写道:“故门下多端士。诸弟及其功子弟虽营商业者,亦有儒风。”(《婺源县志稿》)意思是,因此程执中的门下大多是品行端正的人。他的弟弟们和子弟们虽然经商,但是有儒者的风范。县志的记述中也表达了儒学可以为商业服务的意蕴,儒学对商业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可见,为商业发展提供知识背景亦是徽人重视教育的目的之一。
【故事链接】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其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10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延伸阅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开心指的是使心窍开通;明目指的是使眼睛明亮。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读书或做事开通心窍,扩大视野,提高观察力,从而有利于行为处事。
【原文】
人不读书则鲜礼义以养其心,粗野成习,于坐作揖让之间手足无所措,甚至放僻邪侈①。为奸为盗者胥此也。
【译注】
①放僻邪侈:指肆意作恶。
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就很少能懂得礼义,也就不能运用礼义涵养内心,这样就会养成粗野的习惯,坐立揖让等举止就会显得手足无措而不合礼仪,甚至肆意作恶。为奸为盗的人都是不读书,不懂礼仪的人。
辑自《歙县仙源吴氏家谱·家规》。
【感悟】
徽商重视通过教育的熏陶而使子弟“所以变化气质,讲明礼义,以成就为人之道”(《歙县仙源吴氏家谱》),通过读书改变子弟的气质,阐明礼义,让子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能自觉履行封建纲常伦理的君子。
【故事链接】
郭沫若认为读书不要浅尝辄止。年轻人求知欲很旺盛,但是忍耐性不足。就拿读书来说,还没有翻开书的时候,常常有把整头牛都吞下去的气概;但是一遇到困难,很容易就会气馁放弃。于是浅尝偷巧的习惯油然而生,在未用自己脑力去求理解之前,或先读别人的评论而自圆其说,或仅读一书的序言就不继续读了。有的人更是以自己的一知半解而道听途说。这是我们年轻人最易传染的一种通病。
【延伸阅读】
南宋朱熹认为:“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暗镜如何照物!”(朱熹《朱子语类》卷11)在读书之前必须先定下心来,使心如止水一样平静,使心如明镜一样明亮,这样才能读好书;如果在读书之前心没有定下来,就像黯淡的镜子无法照清事物一样,是无法好好读书的。平心静气是好好读书的前提条件,心情浮躁是不能好好读书的,特别是在急功近利、事务繁忙的时候更是难得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原文】
为学当修身养性,艺术为次。
【译注】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学问应当修身养性,艺术要放在次要的位置。
辑自民国《黟县四志》卷14,《杂志·文录·余光徽传》。
【感悟】
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故事链接】
书信教子的典型——汪青城
在这众多利用书信教子的明清徽商中,休宁商人汪青城堪为典型。据其子汪由敦的记述:“当不孝等幼时,府君多客游日,比府君里居,不孝等又多远游。”(清汪由敦《松泉集》卷19,《府君行述》)在这种父子总是长期不能谋面的客观条件限制下,书信成为汪青城远距离教子最主要的手段。他终身都与儿子保持密切的信件联系,以此向儿子传授为学、做人之道。在汪青城的灵活运用和长期坚持下,尺牍传教的方式在其家庭教育中发挥了极其显著的成效,其子汪由敦不仅长于学问,而且谦谨做人,成为封建社会受人称道的好官。汪青城借助书信克服阻碍,实行了其教子目标。
【延伸阅读】
以身作则
明清徽商一般都教子有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在家教过程中,他们“正身率下”,为子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身教的重要作用,汪青城有深刻的体会,认为“居乡当令后进有所则效”,为此,他“生平律己甚严”,通过修身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青城追求完美品格,以礼义自律,“言动悉合矩度”,一言一行都符合规矩、法度。他谨守孝悌之道,一到父母的讳辰,“虽客地必素服斋居竟日,岁时荐享拜墓,虽老未尝不躬亲也”。虽然在外地也会整日穿素服吃斋饭蜗居在家,即使是在年老的时候过节也必定亲自祭拜祖坟。“少尝依于外祖鲁戴公,舅祖业中落归故里,而外祖鲁留葬西湖。”他“岁往展墓瞻拜踟蹰,及家居时,或不孝等过钱塘,必命往省视”,对外祖父也是如此孝顺。外祖父在世时,时常探望;去世后,时常祭拜。“事两世父友爱笃至,伯父长府君九年,白首相对怡怡无间,仲父母先卒,府君新相地营葬,抚兄妹有恩”。他躬行仁义之德,“性乐易坦白,不设城府,而临事一断以义”;“御童仆严而有恩,因事教督,俾有所成就。即谢去,无不感激流涕者”。他善交端正名士,“与人交,谦和诚挚,有谋必为之尽,遇故人子意尤厚,所与游者多当代名公巨人。在毗陵时,若许侍御、青屿周侍郎、蓉湖陈舍人、椒峰胡山人、芋庄邵上舍子湘及方外湘雨禅师辈,数往还唱和,后与王吏部林、秦孝廉龙光尤为莫逆”。青城对封建礼义道德的严格遵循,为其子提供了具体而又真切的道德修养标准,这自然有助于儿子形成与其相似的品德。
【原文】
存仁之意当顾名思义也。
【译注】
存仁之意应当知道仁义的真正含义。
辑自嘉庆《黟县一志》卷15《艺文·国朝文·程君存斋传》。
【感悟】
心存仁义,不仅是要知道仁义这个范畴,而且是要理解它的内涵,更是要去践行仁义。
【故事链接】
徽商程存斋教子继续自己的孝友之举,且告诫他们“存仁义之心当顾名思义也”、“以友爱勤俭为念”(嘉庆《黟县一志》卷15,《艺文·国朝文·程君存斋传》)。通过身教和言传的密切配合来突显兄弟友爱、家庭和睦的重要意义。
【延伸阅读】
对于仁义的解释与定位,最早应属老子。《道德经》:“上德无为(读卫),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读卫)也;上义为之,而又以为(读卫)也。”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早在《礼记·曲礼上》就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而战国时的孟子(孟轲)对此更是推重;此后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而且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原文】
家无樗蒲①、博奕等具,案头惟时花数瓶,旧书数种,以供清赏而已。
【译注】
①樗(chū)蒲:樗蒲是继六博戏之后,出现于汉末盛行于社的一种棋类游戏,从外国传入。博戏中用于掷采的投子最初是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又由于这种木制掷具系五枚一组,所以又叫五木之戏,或简称五木。
这句话的意思是,家里没有樗蒲、博奕(赌博)等用具,案头只有几个插着时下有的鲜花的花瓶,和多种旧书,以供闲暇时安静地欣赏罢了。
辑自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
【感悟】
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意思是说,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为人要追求高雅的爱好,要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
【故事链接】
歙县商人吴嵩堂教子“一主于严”,在要求儿子们认真学习儒业知识的同时,他本人“时诵前人传,琅琅不遗一字”,一字不漏地朗诵前人的传记。其子吴绍澯对他的这一行为深表敬佩,自责道:“不孝等虽终日报卷,犹逊其精熟,辄惭汗若无所容。”我们这些儿子们虽然整日手里捧着书,但是都没有父亲朗诵得那样精熟,实在是惭愧得无地自容。对其父竭力营造的清雅的家庭氛围,吴绍澯也流露出由衷的赞誉。通过以身作则,这些明清徽商让儿子们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延伸阅读】
身教的作用虽然直接、深刻、持久,但其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别,这主要取决于家长自身行为的良莠。为此,在处理日常生活各方面的事务时,明清徽商坚持“正人先正己”,处处循规蹈矩,事事严格自律,在子弟面前保持光辉伟岸的形象。他们大多以自己的端正言行为子孙树立具体而又真切的修养标准,期望子孙形成与其相似的言行举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统治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原文】
明门右族①未有不以作兴斯文②为急务。
【译注】
①明门右族:有声望的豪门,有声望的世族之家。②斯:此。文:礼乐制度。斯文:文人或文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徽州有声望的豪门、世族之家没有不把斯文当做当务之急的事情来做的。
辑自周绍泉、赵亚光:《窦山公家议校注》。
【感悟】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述而》)意思是:“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以传承礼乐制度为己任。我们虽然不能与圣人相比,但是也要学习礼乐制度,学习文化,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一份力。
从社会原因来看,在儒家思想的支配下,徽人有着牢固的宗族制度和强烈的地域观念,徽州宗族为繁荣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宗族统治力的强大是公认的,它的统治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徽州衡量一个宗族的地位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该宗族所产生的各种人才的数量,尤其是进士人数。所谓“世之称望族者,累印绶若济济然,仕籍递登也,经明修性彬彬然”(祁门《倪氏族谱·序1》卷终《燮堂公传》),因而,有声望的豪门、世族之家都把斯文当做很重要的事情来做。
【故事链接】
徽商“四元宝”
《扬州画肪录》载:“黄氏本徽州歙县潭渡人,寓居扬州,兄弟四人,以盐荚起家,俗有‘四元宝’之称。”这“四元宝”便是黄晟、黄履暹、黄履灵、黄履昂四兄弟。
黄晟,字东曙,号晓蜂。家有“易园”,刻有《太平广记》、《三才图会》诸书。
黄履暹,字仲升,号星宇。曾延请名医叶天士到家中,与王晋之、杨天池、黄瑞云诸人探研医学,开“青芝堂”药铺,刻《圣济录》,又为叶天士刻《叶氏指南》。扬州著名胜地“四桥烟雨”、“水云胜概”便是他的别墅。
黄履灵,字昆华。他将北京的官邸捐作歙县会馆,又在歙县梅渡、草墟购田,用以救济族中穷人。
黄履昂,字中荷。家有“别园”,曾出资将扬州木质虹桥改建为石桥。
【延伸阅读】
徽商的经营手段
徽商的经营手段同“以儒道经营”的理念紧密结合。如讲究货真价实,取信消费者,多多售出自己的商品。薄利促进多销,利润自然滚滚而来。在店堂的布置上,讲究儒雅之气,给顾客一个美好的消费环境。如屯溪程德馨酱园,金字牌匾悬于门楼之上,吴县书法家汪胪甲写的两块青龙牌“梅葛遗制”、“浓泛药香”立于店堂两侧,货架上配上梅、兰、竹、菊字画,并在瓷都景德镇定制统一绘有人物的乳白瓷缸,盛放酱菜,整个店堂显得雅致美观。
信息就是金钱,这是现代的概念。但早在四百年前,徽商就已经懂得了其中道理。万历《休宁县志》记载徽商“视时丰歉以计屈伸”,指的就是抓市场信息。明代歙商阮弼从事染色纸的经营,见消费者喜欢彩色纸,于是自己开染坊,把彩色纸的生意做到全国各地,获得高额利润。明末的图书市场崇尚丛书,市民爱读戏曲小说和插图的书籍。于是徽州书商便大量刊刻丛书、戏曲小说和在书籍中大量刊刻插图,增加读者阅读兴趣与理解,引诱读者购买。明末的刻书出版业,由于徽商掌握了市场信息,最终导致徽版图书压倒了杭州、苏州、金陵等出版业较为发达地区的书籍,在全国书籍市场上执出版业牛耳。
徽商还十分注意商品的宣传推销。明万历十七年(1581年)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墨商方于鲁刻《墨谱》、程大约刻《墨苑》、潘氏如韦馆刻《潘氏墨谱》、方瑞生刻《墨海》等。到了清代,又有曹素功的《墨林》、汪近圣的《墨薮》。他们在自己所刻的书中,不仅以文图并茂的形式介绍自己的产品,同时还收录了大量的名人题赞,扩大产品影响,打开销路。
【原文】
待同夥尤加意,月饩①从厚,有过失不骤加面斥,从容劝导之,故同夥皆感激而乐为之用。择正人与订交,相对无疾言遽色②,和蔼近人,故人亦敬爱之,而争忤之隙不开。其持躬处世,盖有士君子之风焉。
【译注】
①饩(xì):古代祭祀或馈赠用的活牲畜;赠送人的粮食或饲料;赠送食物。②疾言遽色(jíyánjùsè):言语神色粗暴急躁,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同伙更加有意气,每月都赠送很多东西,同伙有了过失也不骤然当面进行训斥,而是慢慢地进行劝导,因此同伙都很感激他,乐意为他所用。选择正直的人,与之进行交往,相处的时候言语神色也不粗暴急躁,和蔼、平易近人,因此人人都敬爱他,互相没有争论嫌隙。他处世的方法大概有士人、君子的风范。
辑自《詹氏宗谱》卷首二。
【感悟】
“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涵养久,则喜怒哀乐发自中节。”第一个涵养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第二个涵养指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自己具有涵养。中节指谓守节秉义,中正不变,符合“中庸”的意旨。这句话的意思是:“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只有有涵养的人才能够做到。只有常久修身养性,才能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发作出来后符合中庸。”有涵养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经过日积月累的修身养性才能使自己成为有涵养的人。因而,无论何时何地每个人都要注意修身养性。
【故事链接】
平易近人的来历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所以“平易近民”本指政治的通俗简易。可是到了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为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延伸阅读】
徽商讲究商德
徽商是一支贾儒结合型的商帮,“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因此比较更讲究商德修养。一般说来,可以用“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这十二个字来概括徽商的商德。徽商讲究商德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货真”。做买卖,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这是对消费者极不负责的奸商行为。徽商坚决反对这样做。《太函集》中说:汪处士出门做生意,与子弟约法三章,“毋以苦杂良”,即不要搞商业掺假这一套。《大泌山房集》载:明歙西富源人胡仁之,在江西南丰经商的时候正好遇到饥荒,一斗米要卖千钱,同伙人请他掺杂,他坚持不同意。
二是“价实”。历代都把“口不二价”视为经商者之美德。根据《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记载,歙商许文才“贸迁货居,市不二价”。根据《婺源县志》载,商人黄龙孙“贸易无二价,不求赢;余,取给朝夕而已”。
三是“量足”。市场计量,缺尺少寸,克扣斤两,是要受到广大消费者谴责的。徽商深知这一点,自觉地以量足为美德。《休宁率东程氏家谱》载:明代休宁商人程莹,游贾他乡,“出纳平准之宜……不舞智以笼人,不专利以取怨”。《丰南志》中亦载:明歙人吴一新业鹾浙中,“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许文穆公集》载:明歙人许文穆(即许国)“尝与他贾市米,岁计倍赢,公竟谢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谢去,许国说:“夫出入不同量,以是为利,虽什百非我愿也。”
四是“守信”。讲究信用,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以取得顾客的信任。徽商就是这样做的。歙商吴南坡说:“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于而饰价为期。”《醉醒石》第四回中讲到:徽州婺源县木商程翁,“做人朴实,与人说话,应允不移。如与人相约巳刻,决不到午刻。应人一百两,决不九十九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