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我新安为朱子桑梓①之邦,则宜读朱子②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③之风自持,而以朱子之风传子若孙也。
【译注】
①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②朱子:即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为北宋以来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尊为古代理学正宗,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③邹鲁:邹城古代叫邹县,春秋时期曹姓邾国后改名邹国,在这片大地上诞生了孔丘、孟轲、王叔和等人,儒家学派起于此地,习惯上称邹县为孔孟桑梓之地。
这句话的大意是:徽州为朱熹的家乡,就应该读朱熹的书,服从朱熹的教导,秉承朱熹的理学,以孔孟儒学精神要求自己,用朱熹的遗风传教子孙后代。
辑自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卷首序(雍正刻本)。
【感悟】
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同样遵循以义制利、诚信经商的商业道德准则。徽州是著名的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故乡,徽商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其文化内核。
【故事链接】
徽州巨富胡贯三为自己定下“以善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基”的十二字准则。在其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取利”的商德,故其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江南首富之一,在其致富后,不忘造福乡里,恤灾扶困,修桥补路,修建书院。他乐善好施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延伸阅读】
在商业交往中,徽商形成了以诚待人,以信服人;薄利竞争,甘为廉贾;宁可失利,不可失义;注重质量,提高信誉的商业道德。
【原文】
自朱子以后,多明义理之学。
【译注】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徽州出了朱子,徽州人大多明白义理之学。
辑自乾隆《绩溪县志·风俗》。
【感悟】
徽州是理学的故乡,被称之为“程朱阙里”和“东南邹鲁”。朱子理学在明清时期被定为官方哲学。徽州乃朱熹的故乡,因而朱子理学对徽州的影响尤为深远。
【故事链接】
义理,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礼记·礼器》曰:“义理,礼之文也。”汉代指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曰:“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宋代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
【延伸阅读】
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徽州为“程朱桑梓之邦”,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为徽州,且在新安的传播和影响尤为深远,世称“新安理学”。朱熹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理学家对理欲、心物、义理、天人等概念的意义、关系的追问和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新安理学家恪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强调“天理为义,人欲为利”,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之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事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朱熹的新安理学分不开。
【原文】
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天理)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
【译注】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朱子之学流行于天下,但是讲述得最熟练、叙述得最详细、守卫得最坚固的只有徽州人。
辑自道光《休宁县志·艺文》。
【感悟】
正是因为徽州人注重对朱子之学的讲述、叙述、坚守,所以朱子之学的精神才能深入徽州人的骨髓,对徽商的经商、处世等具体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故事链接】
崇文重教是休宁县万安镇的文化传统。万安老街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母亲的家乡,陶行知童年的许多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徽州人崇文重教的传统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明清时代。这大概与理学的影响和当时徽商在整个中国商界的崛起有很大的关系。遍布徽州各地的书院与私塾成为一道风景。这里盛产徽墨、歙砚与宣纸,“文房四宝”徽州占了三项。从康熙三十年至光绪六年的100多年间,休宁县共出了14名状元,这一状况举国都很罕见。万安昔日一直是徽州的文化重镇,如今在老街边就是拥有90年校龄的休宁中学,其规模之大超过徽州地区所有中学。
【延伸阅读】
徽州文化包括的内容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原文】
凡六经传注,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
【译注】
①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为:《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六经的传注,不是经过朱子论证、下定论的,父亲、兄长不会拿它来教儿子或弟弟,儿子或弟弟也不会去学那些没有经过朱子论定的六经传注。
辑自道光《休宁县志·艺文》。
【感悟】
徽州人将朱子奉若神明,将其言论视为金科玉律。朱子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到徽州人的行为方向和价值走向,许多徽商就是笃信朱子理学的。
【故事链接】
朱熹对明朝科举考试的影响,内容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历代解经之作很多,科举考试只用程朱一派。《周易》依程传朱学本义,《尚书》依朱熹学生蔡沈传,《诗经》依朱熹《诗集传》,《春秋》依胡安国传,而以《左传》为本事,《礼记》依陈澔集传,《四书》依朱熹集注。考生行文命意,必须就题阐释,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发,独出新论,毫无独立思考的余地。八股文还要求代圣人立言。如题目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门人的话,必须模拟语意,即使是阳虎、荷莜丈人、齐人妻妾等各类人物,也要设身处地,肖其口吻。只有记事题和连章题。
【延伸阅读】
现存于歙县解放街十字路口上的“大学士牌坊”,是为了纪念许国而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修建的。据《歙县志》载:“许国,歙县人,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而步入仕途,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赞机务,旋加封太子太保。”可见,他是一位“学而优则仕”,并仕途畅达的成功人士。在他的这座石牌坊上雕满了富有暗寓的图案:南刻“巨龙腾飞”,寓皇帝南面而王和许对朝廷的忠诚;北刻“瑞鹤翔云”,寓天下太平和许超尘脱俗的高洁品格;东面雕有“鱼跃龙门”,寓意许是通过科举,凭文才登上仕途;西面雕有“威凤祥麟”,寓难得的贤才出现于盛世。石坊除雕刻大量形象化的浮雕以外,四面还分别镌刻题签加以说明:南北两面的顶层和侧面的第三层正中镶嵌着双龙盘边的匾额,上面直书“恩荣”两字,底层四面的额坊上分别镌刻着“大学士”三个字,前后两面的小坊上署有“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全副头衔;第二层坊上各为“先学后臣”,“上台元老”斗大楷书刻字,可谓做足了官样文章。这实际上是一座“科举取仕”的纪念碑,象征着官本位的传统社会中科举入仕的崇高地位和为家庭带来的无上荣誉。
【原文】
居尝精研理学,欲希圣超凡。
【译注】
这句话讲的是徽商汪讼尽心研究理学,希望能够成为超凡脱俗的圣人。
辑自康熙《休宁县志》卷6。
【感悟】
刘向说:“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乌号之穹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身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刘向《说苑·建本》)骐骥,古代良马名。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乌号,古代良弓名。排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整句话的意思是:“骐骥虽然跑得很快,但是不遇上伯乐是不能达到千里的;干将虽然锋利,没有人的力量是不能自己斩断东西的;乌号虽然是良弓,但是没有排檠,是不能自行矫正的;人的才华虽然很高,但是不致力于学问,是不能成为圣人的。”人的最高理想莫过于成为圣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的重要一环就是“学问”。
【故事链接】
在朱熹的伦理观里,“天理”是高于一切的道德标准,他认为“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宋黎靖德:《朱子语类》)。认为“天理人欲常相对”,“人只有一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凡人不进便退也”(宋黎靖德:《朱子语类》)。要想作为“圣人”,必须“存天理,灭人欲”。“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宋黎靖德:《朱子语类》)。朱熹的这种抑制人欲、恪守天理的思想对徽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徽商遵守天理,以天理为其重要的指导思想。
【延伸阅读】
朱子曰:“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今方觉难做。”(朱熹《朱子语类》卷一零四)意思是:“我十多岁的时候读《孟子》,看到上面说圣人与我们是同类的人,我的喜悦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以为很容易就能够成为圣人,直到今天才知道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一般人很难成为圣人。”这是朱熹对“圣人难做”的感叹,因而在他的著述及语录当中,他时常强调要读书、要格物致知。
【原文】
居平耳提面命①其子孙曰:“吾有生以来惟膺服天理二字,五常②万善莫不由之。”……因名其堂③曰“居理”。
【译注】
①耳提面命:对着耳朵说,当着面命令,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形容恳切地教导。②五常:指“仁、义、礼、智、信”。③堂:正房,高大的房子。
整句话的意思是,徽商胡仁之在家闲居时经常恳切地教导子孙:我有生以来只服膺天理这两个字,“仁、义、礼、智、信”与万善都是从天理那里得出的。因此而将正房的名字取为“居理”。
辑自李维桢《大泌山房集》。
【感悟】
徽商胡仁之服膺天理,对天理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故事链接】
“若颜子方能三月不违仁,天理纯然,无一毫私伪间杂,夫子所以独称之。”(宋朱熹《朱子语类》卷31)意思是:“像颜回那样才能做到三月不违背仁义,他的心中只有纯粹的天理,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与虚伪夹杂在心间,孔子是因为这个才单独称赞他。”心中拥有天理才能成为仁者。
【延伸阅读】
儒家把天理看作本然之性。程朱理学将“天理”引申为“天理之性”,是“仁、义、礼、智”的总和,即封建的伦理纲常。他们还把“天理”与“人欲”相对立,成为一种禁欲主义的压抑人性的主张。
【原文】
余每笑儒者龌龊①,不善治生②,一旦握符③,莫如纵横。习儒旁通于贾,异日为政,计然④桑孔⑤之筹,岂顾问⑥哉?
【译注】
①龌龊(wò chuò):肮脏,污秽;品德行为卑劣、卑鄙龌龊;气量狭隘,拘于小节。②治生:谋生计,经营家业。③握符:指帝位。④计然:姓辛氏,又作计倪、计研、计砚,字文子,号称渔父。春秋时蔡丘濮上(今河南滑县)人,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对治理国家的策略极有研究,善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论治国方略。⑤桑孔:汉代著名理财家桑弘羊与孔仅的并称。⑥顾问:这里指供帝王咨询的侍从之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以前经常取笑儒者拘于小节,不擅于谋生计,如果要做选择的话,还不如经商。其实习儒与经商有相通之处,改日从政,计然、桑弘羊与孔仅的筹谋,难道只是顾问吗?
辑自民国吴吉祜《丰南志》。
【感悟】
这是吴黄谷说的一句话。一般的经商只是一个人经商,是为自己一家经商;而精通儒学的人如果也懂得经商的话,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人经商,也不是为自己一家经商,而是为君主经商,为天下苍生经商。
【故事链接】
计然之策,泛指生财致富之道。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又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
【延伸阅读】
计然十八策
生意要勤紧,懒惰则百事废。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账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期银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买卖要随时,挨延则机会失。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货物要面验,滥收则售价低。钱账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主心要镇定,妄作则误事多。
【原文】
象山①之学以治生为先。
【译注】
①象山:南宋陆九渊(1139—1193),他曾结茅讲学于今江西贵溪象山,故学者称其为象山先生。
象山的学问强调把谋生计放在优先的位置。
辑自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明故金竺黄氏崇德公行状》。
【感悟】
这是歙县竦唐人黄崇德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黄崇德一开始有志于科举之路,他的父亲劝他要以谋生计为重,即使是象山先生也是这样。后来,黄崇德听信父亲的劝告,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带着资本经商,最终成为富商大贾。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肯努力,不怕苦,不怕累,终究都会有成就。
【故事链接】
徽州人不以服贾为耻、反以为荣的现象,在家训中也有体现,这是对子弟经商的鼓励和支持。凌世明(明歙县人)问其父:“四民之中,士农工贾,士固不能,工非所习,儿欲以农兼贾积赢余以备凶荒之岁,可乎?”父曰:“尔行尔志,可也。”(清凌应秋辑《沙溪集略》卷4)服贾作用日益明显,贾儒之间的鸿沟逐渐缩小,使得徽商发出了“贾何负于耕”(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良贾何负闳儒”(汪道昆《太函集》)的呐喊。反应出明清时期,商业作用日益明显,商业日益受到社会认可,商人要求改变被歧视状况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延伸阅读】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原文】
年过四十,心犹不死。
【译注】
这句话的意思是,年龄已经四十岁,但是对儒业还不死心、不放弃。
辑自清昭裢《啸亭杂录》卷9。
【感悟】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谓“四十而不惑”,指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而所困惑,对人生或者事业应该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反之,如果到了四十岁还疑惑,还没有建树的话,那么这一生就算是没有大的希望了。但是清代程晋芳年过四十,还对儒学有所期望,可谓情有独钟。
【故事链接】
徽商虽然乐于服贾,善于服贾,其中大多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弃儒服贾,在内心深处,业儒才是其终极目的和归属。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徽州人在服贾和业儒上表现了较大的矛盾性。许多人先贾后儒。有不少徽商致富后,仍不改孜孜业儒之心。如康熙年间休宁商人汪淳涉足商界已十余年,后“复习举子业”,一举登第,授中书舍人(康熙《休宁县志》卷6)。清代程晋芳,业盐于淮,愔愔好儒,购书五万多卷,后去贾服儒,屡试不售,年过四十,心犹不死,终于举为进士(清昭裢《啸亭杂录》卷9)。江豋云,清康熙时人,十六岁随兄外出经商,后弃儒业,入武庠,“连第进士,膺殿廷选、侍直禁卫”(民国吴吉祜《丰南志》)。
【延伸阅读】
王致和臭豆腐
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酿造调味品为主的科工贸一体化、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相传清康熙八年(1669年)安徽太平县仙源人王致和以举人身份进京赶考,屡试不中,为谋生路,在京城做起豆腐生意。
一次,豆腐没卖完,时至盛夏,便切成小块,配上花椒等佐料腌上。到秋后打开缸盖,豆腐变成豆青色,臭气扑鼻,一尝却别有风味,送邻居尝后无不称奇,一时名扬京城。后传入宫中,备受慈禧赞赏,御赐名“青方”,成为清宫御膳。
王致和臭豆腐是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发酵、腌制、后发酵等多道工序制成。其中腌制是关键,撒盐和作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豆腐则过臭。王致和臭豆腐“臭”中有奇香,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味道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苦浆水、凉水、盐水,又形成了豆腐块呈豆青色。
【原文】
吾家世承商贾,吾子能以诗起家,得从士游幸矣,商之不利何足道耶!
【译注】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商人,我的儿子能够以诗振兴家族,能够与儒士一起游学真是太幸运了,经商没有盈利是微不足道的啊!
辑自歙县《泽富王氏宗谱》卷4。
【感悟】
这句话讲的是明代歙县商人王廷宾在吴、越、齐、鲁之间经商,他性格聪慧、敏捷,喜欢吟咏,使人大多喜欢与他交友,而他也因为诗而名声在外。有人对他的母亲说,不能同时做成两项事业,现在你的儿子沉迷于吟咏,恐怕会不利于经商。他的母亲不仅不担心,反而因为他对吟咏感兴趣而感到高兴。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他是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从明代中叶开始,徽商和当时的文学家们就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在一般情形下,徽商“贾而好儒”,是为了得到文士们的肯定,以获得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同时,他们广结文士名流,也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经商过程中获得更有力的支持。
【故事链接】
明徽商方勉柔,从小读书,因为家计艰难,不得不到开封经商。当生意做得很大以后,他就“谢去游闲,专精化居,所接者皆端人正士,虽贵倨如周蕃及诸戚畹,亦且折节下交,争相引重”(《方氏会宗统谱》卷19,《坤斋方君传》)。明代休宁商人陈尤德“长嗜学古,博通群书。性孝友,然意气自豪。家世素封,善交游,海内名流恒欲得而交之,故座客常满,樽酒不空,有北海之遗风焉”(休宁《陈氏宗谱》卷3)。
这些传记资料充分说明了徽商与文士们密切交往的事实。
【延伸阅读】
谢裕大茶行
谢裕大茶行,为徽州六大茶庄之首,创于1875年。百余年的风云变幻中,它记载了一代徽商的传奇历程,更见证了黄山毛峰的名动全国。谢正安,谢裕大茶行的创始人。当年,为了进军大上海,他亲自带领家人到充头源茶园选采肥壮芽茶原料,经过精心的制作,形成别具风格的新茶。由于“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又因产自黄山,故命名为“黄山毛峰”。因数量极少,先运到上海新挂牌的谢裕大茶行,轰动了整个上海滩,成为各界名流竞相追逐的珍品,现在的上海漕溪路,就是因谢裕大茶行的原址在此而命名的。之后,谢裕大茶行迅速走向全国,“黄山毛峰”也开始成为极品好茶的代表之一。故此,谢裕大茶行被世人称为“黄山毛峰第一家”。
【原文】
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
【译注】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整天地在经商,但是并不妨碍他成为圣人和贤人。
辑自王阳明《传习录拾遗》第十四条。
【感悟】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尧舜是传说中的上古两位圣君,此处指圣人、贤人。这是植根于“性善论”而鼓励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个个都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贤人、圣人。商人也不例外,只要注重修身养性,也能够成为圣人和贤人。
【故事链接】
圣人:是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严格来说,“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
贤人:是指有才有德的人,所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尤其注意从根本上解决。所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身居高位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时也不积攒财物。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贤人。
【延伸阅读】
商人和文人的关系
商人和文人有着必然的互相利用的关系。商人从和文人的交往中获得精神满足,或者提升社会地位,从而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商人的银子,又是文人们获得充足笔资的来源。但文人对于商人有利用,在经常的交往中也逐渐对商人以及商人的社会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并给予理性的肯定。
在王阳明看来,职业无贵贱之分,即使作商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也能够成为圣贤之人,这一认识,客观上提高了商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