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链接】
明末,桐城有一个张老员外,心存慈善,喜欢施舍。有一年,遇到荒收,米价上涨,一些狡猾奸诈的商人看到这个情形,反而把米粮存积起来,不肯出售,于是,老百姓们没米吃,就起了大恐慌。官府向朝廷报告了灾情,却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和拨粮。
张老员外看了这个情形,很是忧急。于是,他就把家里的存米半价出售,为的是让百姓们有饭吃。大家听了这个消息,当然是快乐得不得了。但是,张老员外又想到一般贫苦的人没有钱买米,仍然在挨饿,于是他又办了一个施粥厂,受施的人隔天领餐券。统计了人数,煮着大量的粥,按照餐券发送,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咸菜一小碟。许多人空着肚子来,吃得饱饱地回去,大家都称颂张老员外是个活菩萨。而员外却谦虚地说:“荒年米价比较贵,半价出售是为了怕奸商乘机赚钱,害得大家没有饭吃。至于施粥的费用也不多,只要大家都有饭吃,我就觉得很安慰了。”
张老员外不断地将米半价出售,又持续地施粥给穷人,家里的钱也渐渐用完了,但是,荒收的现象不可能马上平复,而做善事当然不能半途中止。老员外心里十分焦急,他想,我这时候如果把救济的事停了,一般贫民就会有饿死的可能,那我当初的救济不就等于白费了吗?救人必须救到底,现在我还有一部分家产,我应该把这些产业变卖了,继续救济乡里才是!想定了主意,张老员外就去和夫人商量,他的夫人也是十分贤德之人,听了他的话,非常赞成,并且说:“积存产业给子孙,如果不是积德,万一子孙不成才、没出息,就算是金山银山也会用尽。如果积德给子孙,虽然没有留家产给他们,但是将来如果子孙好,还是会富裕起来的!田地房屋,就由你做主变卖,我有许多珠宝首饰也一起卖了吧!”员外听了,一直称赞夫人。于是,两人卖了值钱的东西,继续做善事,直到饥荒消除,他们才停止。
张老员外过世后,他的第五代孙张英,做到了宰相的职位,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也继续着父亲的职位,以后的子孙,一代一代都有官职,家中也都有产业。这些都是员外救济乡里所积的德啊!也是因为他的善心,才能让世代的子孙享受祖先的福分,一代代都发达过上好日子。
【延伸阅读】
清朝雍正年间,一家客栈开在进出京城的黄金地段上。因为地段好,顾客络绎不绝,老板见生意好,对顾客的态度就越来越差。一天,有位顾客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碗,向老板道歉后表示愿意赔偿,可是老板却狮子大开口,坚持要顾客以20倍的价格来赔偿。此后,这家客栈隔三岔五被官府找麻烦,生意每况愈下,最后老板只得离开京城。原来,那位打破瓷碗的客人是官府中人,因不满客栈老板恶劣的待客态度和贪婪的钱财欲望,指使官府找茬破坏客栈生意。
【原文】
吾有生之日,当积箕为石以缮此桥。
【译注】
箕(jī):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缮:修造。
我有生之年,一定要织簸箕赚钱买来石料,把这座旧木桥修成石桥。
郑成仙是歙县杨冲人,家乡附近有一条河,河上的小木桥年久失修,有的地方已经腐烂了,行走桥上很不安全,遇到雨雪天气更是危险。郑成仙早年曾经冒着风雨过河,因桥晃路滑几次摔倒,差点丢了性命。于是郑成仙仰天发誓,要凭自己的能力来修建一座石桥,造福乡里。
辑自《清稗类钞·义侠类》。
【感悟】
热心公益是徽商与当地民众互相沟通、取得认可的重要途径,这种惠人惠己的做法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很好地塑造了徽商“义利兼顾”的良贾形象。
【故事链接】
歙县郑成仙以织簸箕为业。郑成仙织的簸箕质量上乘,却以平价售卖,所以远近乡民都争相抢购,经常出现乡民排队购买簸箕的现象。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虽然郑成仙的生意兴隆,但是他家依然贫困如故,家人甚至不得温饱,人们都很奇怪。其实人们不知道,在郑成仙心中一直隐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他一心想要改造那座旧木桥。他发誓凭自己的技能和劳动修建一座石桥,但当时听他发誓的人都嘲笑他不自量力,而且过后权当儿戏,早已经忘记。但自从织卖簸箕以后,郑成仙夜以继日地编织簸箕,稍微赚了点辛苦钱,就换成银子藏在小瓦瓶里埋好,他妻子和儿子都不知道。
好事多磨,郑成仙好不容易攒了一些银子,不是因为被邻居借去不还,就是因为埋藏银子的地点偶然泄漏,被窥视者窃去,先后3次前功尽弃。然而郑成仙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造桥志向更加坚定,编织簸箕更加勤奋,经过3次散失银子又3次积聚之后,终于攒了足够多的银子。
康熙丁未年(1667年),郑成仙已经70多岁了。一天,郑成仙把邻里的长者都请到家里,坦言相告说:“我的脊背已经驼了,脚上也满是硬茧,再不了却夙愿,桥与我这把老骨头都要消失了。其实我当初愿望还不仅仅是修桥。”郑成仙于是倾瓶将银子倒出,碎银子灿若繁星,总计40两。他衣裳褴褛的妻儿看见这么多银子,都为之瞠目结舌,感叹过了一辈子苦日子。曾经嘲笑郑成仙的人看见这么多银子,也顿时变色惊愕道:“你真的做到了!”于是郑成仙当天就与大家一起议定黄道吉日,兴工采石修桥。不到一个月石桥就大功告成,险路从此变成坦途。事成后,郑成仙大宴宾客,率领邻里长者祭神还愿。
【延伸阅读】
徽商在侨寓地除经商、科考外,还经常主动地参与地方的公益活动。比如,明代在山东临清经商的汪保,急公好义之名盛传一时。他曾经独自捐资修建运河上的通济桥,为此,“知州刘志业旌其门曰‘善人’;兵备副使刘贽立石曰‘善民善桥’;工部郎中张大器建亭撰文立石于桥侧,该碑文称,汪保是侨寓的客商,并未加入临清籍,所以连政府的赋役,本来都不应当向汪保征收,但汪保却主动出巨资修建通济桥”。鳌头矶是临清名胜,往来官绅、客商必登临以观市景,矶旁之通济桥,将临清州中最繁华的商业区连接一体,所以汪保修此桥,不仅使临清百姓对他心存好感,就连知州、兵备副使和工部郎中都要为他树碑立传。像汪保这样的例子,在徽商中并不少见。
【原文】
吾侪以贸迁为务,卒有桴鼓,其能安然无恙乎?
【译注】
侪:等辈,同类的人。贸迁:贩运买卖。卒:突然。桴鼓:战鼓,这里指战事。
我们商人以贩运买卖为职业,国家突然遇到紧急的战事,我们难道能够免遭危害而安然无恙吗?
这是徽商胡志趴表达对商人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看法。
辑自绩溪《上川明经胡氏族谱·拾遗》。
【感悟】
没有大环境的安全与稳定,绝不会有小环境的繁荣与发展。保大家存小家,不图小家的厚利,只求大家的共同发展,在大家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小家的繁荣,这才是真正的商海中“仁者”的姿态。
【故事链接】
徽商胡志趴为人慷慨,嗜义若渴。在虎林经商时,遇到官兵粮饷断绝,难以抵抗,有可能发生不可挽回的败局。一听到这消息,立即倾囊拿出自己的积蓄150金捐助,战事得以挽回。事后,有人夸赞他,他作了如上回答,并谦虚地说:“我拿出这一点点积蓄捐赠军队,不是想表明我很热心公益之事,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赖以生存的职业”。
【延伸阅读】
明嘉靖年间,阮家出了一位杰出少年,他就是阮弼。阮弼年轻时就出外经商,后到芜湖从事浆染业,从此事业蓬勃发展。
当时,沿海一些不法分子勾结倭寇入侵,他们从闽浙登陆,沿长江一路烧杀抢掠,一直入侵到芜湖边境。因为地处内陆,所以芜湖虽然是个古城,却没有城池卫护。倭寇逼近,守城的兵将却束手无策,想不出应对办法。
在这紧急关头,阮弼挺身而出。他召集芜湖商人中年轻力壮的子弟,再招揽当地壮丁,两相合并人数达几千人。阮弼把他们集合一起,杀猪宰羊举行誓师仪式。在誓师仪式上,他挥臂高呼:“这些眼前的敌人,我们把它当作是邪恶的贼寇还是凶恶的猛虎?如果是猛虎,我们只要齐心合力,众志成城,就会唾手将其擒获;如果他们是远来强贼,我们也不必怕他们,因为他们长途奔波,到这儿已经是筋疲力尽了。他们虽然张狂不可一世,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定能活擒他们,到时,我们定要将他们剁成肉酱,向皇上请功。”群情为之振奋,齐声高呼定要将倭寇剁成肉酱,纷纷表示为保家卫国誓与倭寇血战到底。
阮弼见军心已被调动起来,于是便不再拖延,立即吩咐布置军民投入紧张的防御准备工作中去。芜湖守将见阮弼自动组织了商、民协同他们抗敌,自然是大喜过望,顿时精神振奋。于是军民日夜不停修筑工事,准备应战。全城百姓无不斗志昂扬,均抱誓死一战的决心。
不久,倭寇接近芜湖,他们派人察看芜湖情况,看到芜湖军民都已做好作战准备,一切无懈可击,如果强行进攻,己方必然是死伤惨重。于是倭寇便不敢贸然进犯,他们趁晚上夜深人静悄悄地退兵了。
这样,这次倭寇袭击,其他地方都是损失惨重,倭寇所至是一片狼藉,而只有芜湖安然无恙。因此,朝廷准备重赏芜湖军民。因为阮弼功劳最大,大家均心悦诚服地推他受功。然而阮弼却很谦逊,他坚决推辞,说:“保家卫国是我们每个人分内的事,而且全城百姓都出了力,这是大家的功劳。我们这些商人怎敢单独受此重赏呢?日后,如果倭寇再来侵犯,需我们这些商人出力的话,那么我还是要第一个出来贡献一份力量的”。爱国为民之心,可以说是溢于言表。
【原文】
与其以是填掾之壑,孰若为太仓增粒米乎!
【译注】
掾(yuàn):原意为佐助,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壑:坑谷,深沟。太仓: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
与其让那些贪官污吏盘剥敲诈,还不如报效国家,把钱财捐献给国家!
明万历年间,歙县汪士明面临矿监税使的恣意敲诈勒索,感慨道:“我们商人虽然富有却舍不得乱花钱,平时没有机会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急皇上之所急,忧皇上之所忧,反而要受到那些贪官污吏们肆无忌惮地盘剥敲诈。与其让那些贪官污吏盘剥敲诈,还不如报效国家,把钱财捐献给国家!”
辑自《大泌山房集》卷69《汪内史家传》。
【感悟】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在面临贪官污吏的敲诈和盘剥时,徽商没有屈从,更没有同流合污、狼狈为奸,而是选择了回报社会和国家。在回报社会的同时,自己也可获得回报。
【故事链接】
明代小说《石点头》中有一卷描写一个徽商被贪官污吏敲诈的故事。一汪姓徽商在苏杭买了几千金绫罗绸缎前往川中售卖,来到荆州,如例纳税。一班民壮(明代为备御北边和维持社会治安的地方武装,又名士兵、会手、刽手、机兵等)见货物甚多,企图狠狠敲诈一下,要汪商发单银10两。汪商以其他各税司从无此例为由拒绝交付。未料此举激怒了民壮,劈脸就打,接着又是拳击,然后汪商被拖入衙门去见监税提举吾爱陶。民壮恶人先告状:“汪商船中货物甚多,所报尚有隐匿,且又指称老爷新例苛刻,百般詈骂。”吾爱陶闻言,拍案大怒,下令查验货物。货物抬到堂上,逐一看验,哪知果然少报了两箱。吾爱陶不仅下令将汪商打50毛板,而且说“漏税,例该一半入官”,叫左右取出剪子来分取。吾爱陶新例,不论绫罗绸缎、布匹绒褐,每匹半分,半匹入官,半匹归商。可惜几千金货物尽被剪破,织锦回文也只当作半片残霞。
汪商扶痛而出,始初恨,后来付之一笑,叹口气道:“罢罢,天成天败,时也,运也,命也,数也!”遂将此一半残缎破绸,在衙门前,买几担稻草,放了一把火,烧得烟尘飞起,火光冲天。此时吾爱陶已是退堂,只道衙门前失火,急忙升堂,知汪商将残货烧毁,气得怒发冲冠,即差民壮,快些擒来。哪知汪商放了火,即便登舟,复回旧路。顺风扬帆,向着下游直溜,也不知去多少路了。
小说作者特地以徽商作为故事主人公,可见现实中徽商的类似遭遇屡见不鲜。清代也是如此,官吏们为饱私囊,私设关卡,私置非法衡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徽商无疑饱受盘剥之苦。切肤之痛,使徽商顿生悲苦之情,深感商人的财产与生命没有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