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修养,有所谓定、静、安、虑、得的功夫,定字放在首位。定,并不是不动,而是不妄动,要动静得宜。
止是息、停的意思,止就是要专一、专注,把散乱的心收摄起来。知止的要诀,就是收摄身心,专心一致,止欲、止惑。知止是修养心志,消除烦恼。坚定志向,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有些想要的东西,其实不需要;有些需要的东西,其实不想要。我们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这就是知其所止的重要性。
佛家讲求三宝,戒、定、慧,心地没有邪念就是本性的戒,心地不乱就是本性的定,心地无痴就是本性的慧。一般人定性不足,往往只见其利,不见其弊,先享受再说,而没有考虑是否有不良后果。大吃大喝而伤了肠胃,疯狂玩乐而损及健康,贪赃枉法而危害性命,多少不幸的事,常是一时的糊涂、忍不住诱惑的结果。
古人谈修养,有所谓定、静、安、虑、得的工夫,定字放在第一位。心有定向,心不妄动,心才能平静下来,心能平静下来,才能冷静平允的思考,才能对事理有客观公正的看法,才不会有偏颇不当的错误决定。定,并不是不动,而是不妄动,要动静得宜。人的生命是活活泼泼的,有无限发展的生机。讲求定字的修养,并不是教人万念俱灭,毫无生意,而是在飘缈的人生大海中,能够确定努力的方向,心无旁骛,不受各种不当诱惑的影响。一个人希望事业有成,每一个理想都能实现,必须要有很坚定的信心与毅力,不惧威胁,不受利诱。
花花绿绿的世界,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但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天下的俊男美女很多,我们只能择一而娶,择一而嫁;满街的大厦、轿车、美食、华服,数不胜数,我们所能拥有、享有的,都很有限。我们应该要有定见,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知道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量力而为,才能胜任愉快。贪得无厌,徒生烦恼痛苦。
止是定,观是慧,一切善法,都是从定、慧而生。止是将我们的烦恼降伏,使它不乱动;观是断灭困惑,使心识清明。止是把心停放在智慧之中,而不是停放在妄念、邪念、恶念之中,智慧通达,契合真如,就能歼灭三千烦恼。佛家讲正知、正念、正信,止就是收摄身心,专注一处。
止字的要诀,要在寂静中体会。静有安静、宁静的意思。水静则明;思静才能直探本心。宇宙的现象是变动不羁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不管外界是如何的纷扰不安,最重要的,我们的内心要保持安静祥和,以静观变,以静制动,才能动静得宜。
平静的水面,能够清楚地映照人的形影;在安静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怡然自得,自适自足。现代的社会非常繁乱,有些人因为工作过分的劳累忙碌,性情变得粗暴急躁,常常与人发生争执,甚至酿出严重的伤害。为了培养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温韾甜蜜的家庭,人人都要有一颗宁静的心灵。如何追求一颗宁静的心灵呢?就是心要能安定下来,心要能知其所止,止其所止。
知止是一门攸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国家、国家,国之本在家,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道理,最重要的要能知其所止,止其所止。静不是不动,静是动的另一种方式,知止也不只讲究停止、禁止,其积极面也在指追求的止境,如“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是指人生要以至善为止境。
“知止而后有定”,人生有正确的目标,行为才不会茫然失措,甚至误入歧途。所以,知其所止,才可以释惑、无惑,才不会迷失努力的方向。人生是不圆满的,能够体认人生的不圆满,才能追求圆满的人生。
人生的痛苦,往往因为私心太重,欲望太多,而且争强好胜。知其所止,强调人生要有智慧,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人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更不能贪得无厌。所以,对任何欲望的追求,要浅尝而止,要适可而止,要知止知足,才可以远离屈辱、祸害。
知止的功夫,不外修己与安人,也就是内圣和外王。人在面对自己时,从止字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个诚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地对待自己、接受自己、成就自己、享受自己,自立才能立人,自救才能救人。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而能爱别人,没有一个委屈自己的人,而不委屈别人。人在面对家人、面对社会大众时,从止字的角度言,最重要的是一个敬字,人在面对工作、学业、事业时,最重要的是一个勤字。
知止的修养,儒家有一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功夫,佛家则主张一切善法,都是从定、慧而生,止是定,观是慧,止是把心停放在智慧之中,而不是停放在妄念、邪念、恶念之中,观是断灭困惑,使心识清明。
总结而言,知止的功夫,对一切人的立身处世非常重要,不管是面对自己,或是面对家人、社会大众,以及面对工作、事业、学业,在进退之间如何取舍,都要有很高的智慧。知止的真谛,不只是当止则止,也是当进则进,否则,人早晚会死,就坐着等死好了。
知止与修己
人生有许多的谜,每一个人从懂事开始,便有许多的问题萦绕在自己的脑海中,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不了解人从哪里来?死后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而人生的最大难题,恐怕就是人常常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人贵自知。人的天生禀赋,虽有聪敏庸愚之分,但是却无碍于个人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喜乐。人的才华,各有所偏,有的人适合学工科,有的人适合学理科,有的人适合学文科,也有人不适合在学问上求发展,却是个商业人才,或是运动场上的健将。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不能顺着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去发展,则将痛苦一生,一事难成。相反的,如果能够及早发现自己的才干,了解自己适合在哪一方面求发展,一开始即专心一意,虚心学习,终将能够胜任,事半功倍。
不满足的心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我们的衣、食、住、行、育、乐等方面,由于前人不断地发明和改进,才有今天这样非凡的成就,否则的话,恐怕今天可能还住在山洞、穿着兽皮,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对个人来说,不满足的心理,往往也是激发上进的一股力量。不管在生活享受方面,或是工作需求方面,每一个人都希望不断地改善,使生活愈来愈舒适,愈富足,愈安逸。
奋发向上,是正确的人生观,但是每个人天生的禀赋不同,每一个人的性向和能力有别,同一件事情,不是人人都能做成功的。别人拥有的成就,我们不见得也有机会、条件获得,徒然羡慕别人的成就,只是增加自己的烦恼而已。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只是为了成大功、立大业,功名显赫,永垂不朽,而是自我理想的实现与提升,能够功成名就,固然令人羡慕,快乐做自己,才是最为重要;能够尽心尽力,勇敢负责,牺牲奉献,服务大众,也一样了不起。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非常高远的目标,因为好是没有极限的,在人生竞技场上,一如运动场中,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远,更为杰出,更为卓越。不过,人各有志,每个人可以依自己的性向与能力,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品质、生命有价值,而且我有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做对的事,二是坚持把对的事做更好。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训勉信众:“心存好心,口说好话,手做好事,脚走好路。”人生有目标,行为就不会有偏差。
德行的修养,要随时鞭策自己,不能好逸恶劳而不求上进。但是,也不能好高骛远,不自量力,而是要有自知之明,量力而为。成功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要有定向、定力,抓住明确的目标,奋斗不懈,一个心无定见的人,三心二意,优柔寡断,见异思迁,绝不会是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