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3200000010

第10章 味之思(1)

我们为什么要读卡佛

最近,读了一些卡佛的小说。卡佛是美国短篇小说作家,出身贫苦,父亲是个火车司机,后来在一家木材厂做工,母亲当饭馆招待兼零售商品推销员。1956年,18岁的卡佛高中毕业,次年,和博克小姐结婚,年底就有了第一个女儿。转过年的10月,他们的儿子又出生了。20岁以前,卡佛已经有了一个四口之家。在这之后的20年里,他带领全家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当过加油工、清洁工、看门人,替人摘过郁金香。而他的妻子则给人端盘子,也上门推销商品。后来,他转到一家医院守夜兼擦地板,就在这期间,他开始酗酒,同时,开始发表小说。卡佛执著于文学写作,甚至在多年的漂泊生涯中,也从未间断过。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起,卡佛的小说在美国频频获奖,《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为“真正的当代大家”,他的作品也被认为“足以进入美国小说的经典行列”。可惜,就在他最后一篇小说终获欧·亨利奖不久,卡佛在睡梦中停止了呼吸,年仅49岁。

卡佛的创作一直深受早年贫困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他的创作所表现的,几乎全是中下层生活不安定者的悲哀和挣扎,他善写各种各样的酒鬼,通过这些酒鬼,他揭示了现代社会表面舒适的生活之下所掩藏的孤寂和冷漠,表现了当下生活的困窘和无常。而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终生以短篇小说和诗歌为写作样式的原因之一。他的小说都写得很短,但不乏强烈的感染力,有人称他的小说写作为“极简主义”,这与生活本身的贫瘠似乎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他的语言总是洁简的,冷峻的,洗练的,很少使用华而不实的修饰性的辞藻,却非常耐人寻味。这也是他的小说十分耐看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曾经两次错过了卡佛,第一次是在199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精粹丛书》,其中就有一本卡佛的,书名用了《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做什么?》;第二次是在1999年,我的朋友丁晓禾请几位作家推荐“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王朔所选10部短篇小说的最后一篇就是卡佛的《他们不是你丈夫》,对此他有一点说明,他认为,这是“那种很佳构很典型的短篇小说,丝丝入扣写一日常心理,滴水不漏,看完也觉得好,仅此而已”。也许是因为“仅此而已”吧,当时竟没有多加注意。这一次,译林出版社出版了肖铁翻译的《大教堂》,我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在想,为什么前两次我与卡佛擦肩而过,而这一次却能意外相逢?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其实,我们的阅读,除了个人的口味之外,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总是受到现实的影响,表现为对现实中的缺失的一种补偿。所以,当我阅读卡佛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想到我们当下的写作,几乎见不到卡佛似的简洁和朴素。作者总是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短篇很少有人写了,动辄一个长篇,少的几十万字,多的上百万字,甚至几百万字,很吓人。但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还不如卡佛万把字的短篇更多,显然是被泛滥的文字稀释了,读起来就有一种寡淡的味道。卡佛的小说却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就像蜜蜂酿蜜,工人酿酒,情感总是很浓烈,读者很容易就被他的叙事所打动,所感染。而他的语言又是最简单,最朴实的,他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总是显得很吝啬,但这并不妨碍他把小说写得很感人。

我被卡佛所征服还有另一层原因,就是在他笔下,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伸手即可触摸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自己的切身之痛,没有一点隔膜,不像看我们当下的一些作品,反而感觉离得很遥远。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在卡佛的作品中,困窘和绝望不是回忆中的过去时,而是我们的生活现状。犹如译者所说:“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生活的变质和走投无路后的无望,而是人物性格命运的转折点,不是通向某种解脱或升华的中转站,而是人物的常态。卡佛不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作家,而是一个鲜有的能够以悠长的凝视直面无望的失望者。”对于我们这里所流行的奇观式写作来说,卡佛应该是一剂良药。

记忆是生命中的一根刺——读赫塔·米勒

对赫塔·米勒来说,她的写作是活在记忆中的。这位20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女作家,几乎是用记忆构筑了她的全部作品。记忆是嵌在她生命中的一根刺,只要这根刺还留在身体里,她就一定会感到疼痛。她曾经说过,她是因为害怕才写作的。看来,恰恰是身体里的疼痛感不断提醒她,恐惧还在,使她害怕的“秘密警察”的威胁还在,而她的武器却只有写作。当她写作的时候,她知道,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迫害者拖到众目睽睽的被告席上示众。

赫塔·米勒出生于罗马尼亚,1987年,在她34岁的时候,与其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一起移居德国。虽然她在1982年已经出版小说集《低地》,但其叙事的真正展开,并不在罗马尼亚,而是在德国。她以流亡者的身份,在德国,用德语写作罗马尼亚的故事,成为其写作的标志性特征。所以,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对于罗马尼亚20世纪80年代特殊政治时期的描述与评价。不过,由于她的写作总是以“我”为叙述主体,其落脚点和着力点总是放在最下层人群的日常生活,因而读者往往并不将她的写作仅仅视为“政治的”控诉,而恰如有人所说,是“清灵诗意与绝望美学的统一体”。

赫塔·米勒的语言是简洁的。她喜欢用简单的陈述句,造成一种诗意的节奏。她的许多作品都用简短的陈述句开头。比如:“橱柜后面的墙是一个深渊。橱柜后面士兵在说话。他们的头都挂进深渊。”(《皮肤下有许多房间》)比如:“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比如:“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我的身体是空洞洞的。”(《小小的死亡乌托邦》,又译《地下的梦》)这些句子都很简短,但读起来很有味道。她在句子与句子的衔接上也很讲究,很多是跳跃式的,叙事常常在看到与想到或此时与彼时以及此事与彼事之间跳跃。举一个《黑色的大轴》里的例子。

“我在看我的书:书中的女王,仇恨的怒火在心中燃烧。

妈妈拎着一个水桶去马厩。

妈妈在身后留下一条影子。

女王让人喊来猎人。你必须杀死她,她对他说。

妈妈拿着一根链子从马厩里出来。

但是猎人是一个软心肠。他给女王带来一头小鹿的心脏。

链条在妈妈的手中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她在圆圆的小腿肚子旁边把链条像蛇一样盘绕起来。

那颗心脏在滴血。

妈妈把链条扔在自己的赤脚边:“断了。”她说,“拿到铁匠那儿去。这是钱。”

女王把心脏加盐烧,然后吃了。

我一只手握着十个列伊,另一只手拿着链条。妈妈问:‘有手绢吧。把眼睛捂起来,不要看火焰。’”

手绢是米勒写作的重要意象,也是她修辞的道具。还有这样的例子,她在同一篇小说中写道:“几条狗吠叫着从我身边跑过。太阳有一个长长的胡子。胡子随风飘动,把太阳顺着玉米秆拽下来,拽到村子下面。这是由火焰组成的胡子。火焰在铁匠的风箱下面。”

《黑色的大轴》算是一篇十分奇特的小说。它的奇特就在于,小说中布满了奇特古怪的意象和比喻。看上去,每个句子都是简单明了的,但组合在一起却给人一种寓意繁复,晦涩难懂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难概括和复述的故事,作者大量地运用了隐喻、通感、荒诞、魔幻的写作手法或技巧,使作品更加丰富,更加复杂,也更具有不确定性。就像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却又为了美学或政治的目的,运用强大的虚构力量,对记忆进行选择、修饰和渲染一样,其蕴涵深刻、婉转曲折的“所指”,也要通过简洁、含蓄、自我控制的修辞手段和叙事风格来表现。在她看来,恰恰是“过去的”记忆中的不自由的写作气氛,使她学会了复杂的语言攻守策略,就像有人所概括的,她在写作中“致力于陌生化的段落构建,着力进行意象的扭曲式表达,寻求心理状态衍生式的通感”,这一切恰恰构成了她的、沉重而忧郁的、带有自虐倾向的绝望美学特征,使人联想到《红楼梦》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专制社会的写作与写作者,其遭遇或有相通之处。

我在何时错过了赛林格

赛林格的去世,在一些中国人的心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应是意料中的。因为赛林格影响了中国好几代人,而这些人目前还没有丧失发言的能力,以及言说的空间。有些人就没有这么幸运,比如契诃夫,对中国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今年恰逢他的150周年诞辰,但是,除了北京的蓬蒿剧场上演了童道明先生的《我是海鸥》,却不见再有其他动静。道理很简单,对契诃夫有感觉的人,大都老了。这也说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读来,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翻译出版赛林格的作品不能算晚。1962年,施咸荣翻译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赛林格作品的第一个中译本,翌年即作为“黄皮书”出版。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出版这部作品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它所以能入出版人的法眼,主要还是因为作品“反映了美国青年对社会颇为不满的情绪”。但又考虑到它的负面影响,故采取“内部发行”的方式,将其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即使到了1983年,该书作为正式出版物第一次公开发行,这种担忧也还存在着,即所谓心有余悸,施先生的“译本前言”就留下了这样一笔:“如果有个别青少年分不清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的界限,不珍惜祖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竟也去盲目崇拜或模仿霍尔顿的思想、举止和言行,那自然是十分错误的了。对此我们也应该有所警惕。”

不过,书的传播过程有时并不一定符合出版者的意图和初衷,它肯定会有只属于自己的传播轨迹。《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这样。显而易见的是,最初它的读者不会很多,更不会是普通的青少年,因为,那时的平民子弟即使有愿望想读这本书,也没有获得这本书的途径。只有那些高干、高知的子弟,他们近水楼台,得风气之先,才有机会读到这本书。这些人大多出生于1949年以后,都是红旗下生,红旗下长,准备接班的红色接班人,但他们中凡是读过这本书的人,都对霍尔顿表示认同,并且觉得,“书中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和我们很相近”。这很有意思,看上去也很富于历史的讽刺性,更是出版者始料不及的。恐怕没有人想到,这些原本应当由“革命的一代”去批判、去铲除的“封资修”的毒草,竟然变成了孕育、萌发这些青年思想启蒙的最重要的营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文革”的到来,赛林格与霍尔顿才和各色“皮书”一起流落民间,一般青年学生也才得到接近此书的机会。这个时期应该是赛林格进入中国以后遭遇的第一个高潮,而且,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之后。那些刚从狂热中逐渐冷却下来的青年学生,开始感觉到精神的空虚和困惑,赛林格与霍尔顿的到来恰逢其时,一下子就触发了他们的强烈共鸣,很多人因此萌生了对社会的反抗意识,至于反抗什么,倒不是特别明确。一位美国作家在讲到1968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1968年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们反叛所针对的对象多种多样,共同点只剩下叛逆的欲望和方式、对现存秩序的疏离以及对任何形式专制的深恶痛绝。”这种情形和赛林格带给年轻人的精神启示是很相似的。

我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经很晚了。20世纪60、70年代没有机会见到此书也就罢了,80年代初,赛林格再次成为一代青年的精神偶像,我却又一次与他擦肩而过,现在回想起来只能说那时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赛林格有点儿排不上队,至少在我这里是这样。又过了大约10年,我才读了这本本该20年前读的书,那段时间记得还读了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个40岁的人,再读这些书,无论如何都显得有点儿迟了。可是,我的心灵有震撼,甚至还有一点共鸣。这是因为,当时在我的心里正郁结了一种悲愤和悲伤,有一种深深的困惑和无助感,所以,渴望着能有机会得到宣泄。但这种时间上的错位,很可能已经使我错过了他。

其实,我读赛林格之类,还有一点收获,正是他,使我理解和接纳了另外一种以前不很熟悉,甚至还有些隔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有点像后来我听杰克逊和科特·科本,也许并没有听进去多少,但是,却帮助我完成了一次精神和思想的飞跃,使我可以从容地“对付”我儿子他们这一代人,在他们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时候,不至于大惊小怪,张皇失措,并能给他们充分的理解。这恐怕也是赛林格阅读史上的意外吧。

30年后,我们是否治好了这道“伤痕”

在大约30年前,中国人刚刚从一场噩梦中惊醒不久,还来不及认真思考自己的伤痛有多深,它们是怎样造成的,并将给自己带来哪些危害。但疼痛却是真实的,伤痕文学就是这疼痛所引发的阵阵呻吟。

同类推荐
  • 元朝秘史:蒙古族史籍(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元朝秘史:蒙古族史籍(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十三世纪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北京,皇帝祖先被称为“黄金家族”,所遗留下的家谱档册、世袭谱册称作“金册”,均珍藏于皇宫之中,历代皇帝皆如此。《元朝秘史》即是经过文人史官多次的增加修改而成的“金册”,它主要记载了成吉思汗历代祖先的事迹和家谱档册,内容极其广泛,涉及蒙古古代游牧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时间上讲,从蒙古民族图腾、成吉思汗的远祖,一直写到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汗在位时期。从地域角度,横跨蒙古高原。
  •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国学其实很有趣儿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国学的发展自然是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学的存在不仅记录了中国的发展史,而且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延伸到政治、经济、历史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学堪称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国学渐渐与时代相脱节,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渐行渐远。
  • 宁夏岩画

    宁夏岩画

    主要介绍宁夏;吃住游、著名景点、历史文化、区市概览。
  •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想象力和富于魅力的思想的源泉,在西方世界始终是无与伦比的。有关希腊神话的地位,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评价的:“希腊神话的重要性在西方人文化、艺术和情感的历史上怎样估计都几乎不能说是过高。……否认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等于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成就,以及受到它的启发的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天才。”
  •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热门推荐
  • 南斗延寿灯仪

    南斗延寿灯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恶魔校草心头好:青梅,很难缠

    恶魔校草心头好:青梅,很难缠

    (甜宠,小小虐)“周同学,我喜欢你。”“萧同学,我不喜欢你。”“周以宸,你为什么还不喜欢我。”“萧潇,你为什么还喜欢我。”“什么时候能喜欢我呀?我心好累,你知不知道?”某丫头醉酒开始抱怨驾驶座的某男。时光荏苒,尽管错过那个时候的你,却更想守护现在的你。
  • 绘芳录

    绘芳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萌妃妈咪猛如虎

    萌妃妈咪猛如虎

    要不是体内的药-物作祟,她发誓她绝对不会那么没有情操的找个男人打野战,还是霸王硬上弓,强上了那个美的不像人的男人的!可是,她只不过是强了一个男人,她不是说过会负责的么?为什么老天爷会闪劈她?还无比悲催的把她劈成了一只萌兽!诡异来袭,所有动物竟听她召唤,还对她俯首称臣?!!※颜封绝,穿云国随手一挥就可置人于死地的嗜血阴冷的王爷,没想到有一天竟会碰到一个女人,胆子大的敢强上他!!!还信誓旦旦的对他说,她会负责?她所谓的负责,就是吃完就跑?该死的女人!好!真的很好!瞥了一眼地下跪了一地,铠甲银盔的属下,眼中寒光四射,扬起了一抹阴邪的笑:“掘地三尺,将昨晚出现在这儿的女子给我带回来!”“------”※精彩片段:“王爷,不好了,狸儿又带领着两千只老鼠把架尘国公主的府邸给搅了!”颜封绝看着手上的书,连头也没抬的道,“搅了就搅了,不就是个破公主府,那个女人我早就看不顺眼了!”“可是,王爷,那是我们未来的皇后娘娘,您的皇嫂!”“飞鸽传书给皇兄,让他取消这次的联姻。他要的,我给他打回来。”“------”※精彩片段:“狸儿怎么样了?”颜封绝望着床上病怏怏的白狐,万年不变的脸上暴怒异常,眼中满是疼惜。御医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启,启禀王爷,灵、灵、狐,有、有喜了。”“你说什么!!有喜?”颜封绝阴冷的盯着地上的人,哪只畜生敢碰他的狸儿,竟敢说他家的狸儿有喜了?“来人,把这庸医给我拖下去砍了!”十月后,王府内华丽丽的诞生了--------一个胖娃娃和一只胖嘟嘟的小狐狸!!!震惊朝野——————当今太后抱着那冷着脸,模样拽拽的胖娃娃,慈祥的道,“绝儿,你瞧这孩子,多机灵。你瞧这可爱的模样,长得和你小时候可真是一模一样呢。”“------”
  • 保卫马六甲

    保卫马六甲

    大年根儿下闹贼,本算不上什么稀奇事儿。按马默他娘活着时候的话讲,谁不过年呀,贼也是人哩!可这一年的贼却闹得凶,偷东西偷出了规模和水平。比方说吧,贼偷车,以往都是偷自行车三轮车面包车什么的,偷小轿车就要算不得了的大案子啦!可晚报上说,腊月五号的那天晚上,西街停车场内却一骨脑儿丢了三辆大“解放”。这三辆大“解放”如同土遁,连车带车上的货物一概不知了去向,奇的是设在出市几条主要干道上的卡子口都没发现有载着货物的解放车通过。
  • 无限生存游戏

    无限生存游戏

    在不同的世界里挣扎,对局内人来说是生存,对局外人来说,却是一场游戏。磨难、诡黠、凶险,恢弘、争霸、拼杀……这一切的尽头到底是什么……
  • 盖世战皇

    盖世战皇

    【巅峰玄幻——强力推荐】斩天灭世第一体、掌握星辰日月天。彪悍少年易云逆天崛起,得天地第一奇书《混元金册》、享永恒第一至宝。修武道、踏乾坤,傲视寰宇、名震九霄,掌日月乾坤。
  • 叛逆少女也会追汉子

    叛逆少女也会追汉子

    叛逆少女VS奶狗学霸在那个高中时期,从小日天日地自诩谁都不怕的小丫头遇到了一个奶声奶气的生物。从此,打打闹闹的日常生活变成了逗小学霸,学习,逗小学霸,宠小学霸,逗小学霸。小学霸成了某女窗前的白月光,胸口的朱砂痣
  • 华之年,样执念

    华之年,样执念

    青涩的年华里,遇见刻骨铭心的你。朦胧细雨是你我的点点滴滴,青葱光阴是你我刻骨的爱恋,匆匆岁月见证我们的花样年华。冉样是华语的青涩,是华语的懵懂,是华语念念不舍的刻骨岁月。她的初出懵懂,青涩花样,造就他毕生执念。华语是冉样的花样年华,是冉样的匆匆年华的那抹抹不掉的白月光,是冉样刻骨之殇。他的执念是她暖心的港湾,他的付出是她刻骨的爱。相遇时,他说‘别怕,我会一直在你身边保护你。’她瘪着小嘴,泪眼婆娑的看着他。她受伤哭泣时,他轻抚着她的小脑袋,柔声说:“宝贝乖,别怕,我在呢!”其实她不知道,他所说的‘保护你’,就是不管你飞的有多高多远,只要你回头,万家灯火下,灯火阑珊处,那个人一直默默在原地等着你。
  • 猎渔

    猎渔

    这是一个真实得近乎玄幻的乡土家族捕鱼奇谈,主人公土拐如何在捕鱼中成长又如何在成长中历经一些惊世骇俗的际遇?您想知道一些不为人知的捕鱼技巧吗?若有兴趣,敬请关注乡土力作《猎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