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对于当下的意义
二十世纪和我们渐行渐远,二十世纪的那些人物今天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比起三十多年前要远得多。还记得我上大学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读鲁迅、胡适的书,觉得就离我们很近,当时张爱玲还在美国加州过着隐居的生活,她在五十年代初到美国时也曾经得到过胡适的帮助。这些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了。我还记得初次接触胡适的书,对于鲁迅、胡适这些现代中国的思想者的不同选择有着不同的看法,当时还曾经激起了我们许多的分歧和争议。当今的中国和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我们身处其中,反而难以看清其复杂的真实的面貌。但从今天的中国回望二十世纪的那些人物,会让我们发出深深的感慨。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全球化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也是全球生产和消费的最关键的环节,三十年多来我们走过的道路让二十世纪中国的那些先驱者的努力和奋斗有了历史的报偿。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他们的工作和奋斗已经成为了中国走向今日地位的一个关键的环节。现代中国的那些重要的思想者的探寻,其实正是在今天我们已经在一个新的历史平台之上的时候才可能更好地加以理解和剖析。
我们可以发现,当年围绕这些思想者所出现的在“现代”内部的争议和分歧,以及当年由于民族的危亡和贫弱所产生的历史的悲情已经有了在今天得到超越的机会。这使得我们有可能在一个更大的历史舞台上去思考那些现代人物的命运和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曾经看来如此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此巨大的裂痕和鸿沟,其实在“大历史”的命运里,不过是一个必然的环节。历史人物之间的差异和分歧也不过是历史在其进程中必然性的一部分,看起来偶然的“事件”其实有其不可避免的唯一性。
无可争议,胡适是中国现代一位具有象征性的人物,他对于建构中国的“现代性”有关键性的贡献。
今天在胡适诞辰120周年的时刻,我们如何理解他对于当下的意义?
在我看来,他的选择在当时的历史中可能遭遇了复杂的境遇,他的选择也未必在当时被历史所肯定,但留下来的那些精神财富被抽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之后,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角度上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思想的意义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升华。冯友兰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提出过一个“抽象的继承”传统思想的接受的路径。从今天看,这个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中国的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抽象的继承”的路径来看,胡适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仍然值得我们记取:
首先,他为现代中国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无论是建构“白话”的文化合法性时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还是整理国故的倡导,或是对于中国哲学史的诠释,或是具体的研究如对于《红楼梦》、《水经注》等。他在中国面临深刻危机的时刻为现代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识的支撑。他的思考没有鲁迅先生的忧愤深广,却有其自身的独特作用。他始终以实用的理性的精神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一种可资利用的实际的知识和科学地理解知识的基本方法。胡适的意义在于他力图提供一种现代的知识基础,他将现代的逻辑和知识架构用他自己的明白易懂的方式加以示范,这让当时刚刚进入现代的年轻学者受到了现代学术和知识运作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对于中国现代学术和大学机制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讲求理性,注重逻辑,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为未来的中国人提供了清楚明白的方法论。胡适在现代人文文化建构中的意义在于对人文学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开拓之功。许多后人都觉得胡适的研究相对较浅,但他的方法论的开拓之功和示范效应则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国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科学训练和逻辑训练的缺失,看到社会所弥漫的非理性的情绪,看到许多情绪化的宣泄,这些都会让胡适注重基本的方法论,注重逻辑和实证的思维方式更有意义。他的那些具体的学术成果可以被超越,但他倡导的方法论则在今天仍然需要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所记取。“明白清楚”是胡适的精神的核心,而这种“明白清楚”想问题的路径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他倡导一种求实的、认真的、努力的人生观,倡导改良的价值,强调努力的价值,强调一种现实的对待事物的态度。他也倡导一种从容平和,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胡适对年轻人期望,今天看来仍然很有启发:“我们将来的恢复与兴盛绝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工作一条窄路,一点一滴的努力,一寸一尺的改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我……最爱引用易卜生对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做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胡适文集·青年人的苦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卷225页)这种对于人生的扎实努力的观念一直是胡适的生活信念。这些意见在当时中国面临巨大危机之时,可能并不合乎时宜,这是现代中国的另一种价值选择的思路。这种思路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影响了许多现代中国年轻人的人生。从今天看,在中国面对新的历史机遇的时刻,这种人生选择则更加凸显了其独特的意义。
胡适对于中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在今天这个历史时刻,我们回想先驱者在艰难岁月中努力开拓的道路,让我们增添对他们敬仰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一种责任。我们需要问自己: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开拓未来?
苍苍者天茫茫水:聂绀弩的境界
聂绀弩先生的名字最近被屡屡提及,他变成了一个被友人告密的不幸者的形象再度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他的人生再度引起了公众的高度的关切。聂绀弩的人生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意外。这次披露的材料其实是一个人的充满意外的人生中的又一次意外而已。我觉得经受了那么多人生的痛苦和磨难的聂绀弩如果泉下有知,一定会一笑置之,他见过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增加这样一件事也是无所谓的。在他生前曾经目睹和经历过这么多的背叛、分离和失落,这一次的故事也不过如此,对人性有深刻认识的聂绀弩来说,并没有什么稀奇。他依然会微笑地看着这个待他似乎太过于残酷的世界,也未必像我们今天的人们一样感到对于这件事的残酷和不可原谅。其实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命运里有太多的艰难,是我们这些经受苦难很少的后来者难以体察和理解的。其实,聂绀弩的名字和他所写的旧体诗都不应该被遗忘,哪怕作为一件奇闻逸事的对象被提及,因为他其实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的人物。
聂绀弩生于1903年,从早年参加大革命开始,就一直从事左翼文化工作,在当年文化界享有盛誉的是他尖刻锐利的“鲁迅风”的杂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杂文其实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担任过一些出版和文化界的领导工作,之后就陷入了不间断的磨难之中。发配北大荒劳动,被判无期徒刑,女儿故去等灾难都加之于一身。然而在这艰困的岁月里,他找到了用旧体诗作为自己新的表达方式。从此他具有独特的风格的旧诗受到了激赏,歪打正着地成了他的不朽的精神成果,足以传之后世。这在困苦中找到的表达方式,仅仅是没有任何发表愿望和期待的即兴的写作,却最终变成了中国当代旧体诗的最为让人难忘和最为灿烂的成就之一。聂绀弩的其他的作品都可能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失掉了魅力,但他的旧诗却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他的伟大作品使得这种传统的形式居然焕发了活力,他将一个现代人的感情和精神灌注到这种旧的形式之中。
他是在北大荒的艰难的劳作之中发现了旧体诗的作用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变成了他对于自己的人生的最好的表达,也是他始终在思考中的精神世界的最好的呈现。在中国,经历过“五四”教育的一代人一般都认为旧体诗是已经死亡的文学形式,在现代已经没有了活力。像鲁迅先生的旧诗其实写得非常精妙,但他却从来不愿意发表。聂绀弩其实也是深受这种影响的人,但他确实又有着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他为之献身和奋斗的理想抛弃了他,这其中的感慨和悲凉被他以幽默和隽永的风格来加以表现。他的内心的浓烈而复杂的情绪,在这种复杂和受到限制的形式里找到了最好的表达方式。这里的感情是以一种隐晦曲折的方式表达,但现代生活和现代精神却让旧的形式有了新的生命。
他在北大荒和后来山西的监狱中写了不少关于劳动、赠送友朋的诗。其中连赠给木工李四等普通人的诗都很耐读。这个李四其实就是后来北京西单的三味书屋的老板。前两年到这家书屋还看到他,和他聊起聂绀弩。而被赠的“雷父”就是今天告密事件的另一位主人公。而他以旧诗的方式重写鲁迅的《野草》的尝试,也是他在痛苦中探索的一部分。但他的旧诗的巅峰之作却是赠给他的命运更加凄惨的战友胡风的诗和对胡风的悼诗。这些诗是他和这位同样是左翼的文化人精神契合的最好的写照,也是现代中国的痛苦和艰难的命运的最好的写照。这些赠胡悼胡诗其实有着一种精神的高度和强度。他将现代主义的感情和精神熔铸在旧体诗的形式之中,写出了在苦难和考验中的知识人的精神的力量和境界。像这样的奇句确实前无古人:“介推焚死哈哈笑,思考世真脚底皮。”这一句里其实有两个典故:一个是“古典”,是介之推的故事;一个是“今典”,是鲁迅先生在答徐懋庸的信里所说的“如果人不是用脚底皮去思考,而是用一点脑子。”但这里所写的却是对于胡风的命运的感慨。典故其实早已化为生命的投射。“戚忧贫贱平常事,衰病流徙未死情”、“尔身虽在尔头亡,老作刑天梦一场”、“哀莫大于心不死,名曾羞与鬼争光”等都是感情最真切的流露和一种黑色幽默的表现。他的那首悼念胡风的诗可以说是百年诗史中的力作:“精神界人非骄子,沦落坎坷以忧死。千万文字万首诗,能问世者能有几。死无青蝇为吊客,尸藏太平冰箱里。心胸肝胆齐坚冰,从此天风呼不起。昨梦君立海上山,苍苍者天茫茫水。”这首诗让胡风的一生以及他所受到的磨难和他们共同的境界、情怀都得到了最为深刻的表现。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是不幸的,他们承担了这么多的痛苦;但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又是幸运的,他们为自己的祖国的崛起留下了如此庄严的精神财富,也在今天得到了历史的报偿。
聂绀弩不朽,他的诗和人会不断地被传诵下去。
巴金:二十世纪中国的感动
巴金已经垂垂老矣,病卧在床,对于今天的世事已经不再能够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沧桑巨变已经无法进入老人的视野。但他的存在仍然是一个象征。
巴金乃是中国现代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他的反封建,他的自由精神对于今天的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来说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他的追求和探索为社会生活和价值选择的多元化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他的“现代性”的追求固然宏大,具有强烈的启蒙意识,其实也强调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满足和个体的生命的欣悦的意义。无论是《家》、《寒夜》,还是晚年的《随想录》,巴金都有强烈的“世俗关怀”欲望,都期望人们的世俗生活更为丰富多彩。而这种丰富多彩似乎在消费文化中得到了相当的满足。在这方面,其实巴金的思考和今天的消费时代的价值有相当的相关性。我不认为,巴金和今天的消费文化就完全格格不入或对立。相反,巴金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人们多元选择的可能。巴金当时追求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巴金的努力可能正是今天我们拥有的多元性的开端。无论如何,今天的消费文化的多样选择的活力还是积极的。
另一方面,巴金的理想精神当然也是消费文化的平面化和简单化的参照和反思。他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精神生活的某些片面的因素,他对于“庸俗”的批判,追求一种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的努力仍然是我们所需要的。他能够让我们反观消费文化的弱点和问题。消费文化具有的仅仅追求市场成功和物质满足的方面当然是巴金所反感的。《随想录》其实也涉及了这方面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巴金也给了今天的我们很大的启迪。
湛然而逝:季羡林先生的意义
2009年7月11日上午,我正坐在长沙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会场上,收到一封短信告知了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消息,我立即把短信给坐在我旁边的刘梦溪先生看。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也深有感慨。二十世纪的那些风云人物已经日渐凋零,二十世纪的那些峥嵘岁月也已经成为历史。时光的流逝已经让二十世纪变得日渐遥远。季先生的离去,虽然让人遗憾,但毕竟他已经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最好地展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但这意味着这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以其高远的思考和纯粹的人格影响我们的人物离开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