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曹文轩教授
在曹文轩的一本著作里,扉页上那幅作者像给了我很深的印象:那是一位沉思者,目光掠过天空,遥望远方;眉宇间凝结着一种清峻和坚定,眼神中流露出忧郁和睿智。
曹文轩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正当壮年,事业蒸蒸日上。作为年轻有为的学者、评论家,他的《思维论》、《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等都是颇有分量的专著,而《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曾荣获北大首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届文学评论科研奖。作为作家及中国作协会员,他的文学作品迄今已获各种奖17项。
曹文轩教授在工作上是勤奋的、认真的,这在北大中文系有目共睹。因了这些,他硕果累累,38岁即晋职为教授。
曹文轩1993年10月赴日讲学,历时一年半,已于今年4月中旬回国。在东京大学任教期间,他接到了台湾联合报基金会的访台邀请,原因是他的小说作品在台湾岛上获得两项大奖:颇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红葫芦》被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时报》评为1994年度十本好书之一;由《民生报》、《国语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起的1994年度优秀读物评比中,其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获长篇首奖,《红葫芦》则获短篇首奖。台湾方面为此在台北、台中召开了两个大型作品讨论会。一家台报刊登了评论文章,字里行间,感叹岛内作家竟纷纷落马。
据曹文轩透露,在日本讲学期间,他创作了一部题为《朦胧岁月——红瓦房、黑瓦房》的小说,这部40万字的长篇目前已经脱稿,用作者自己的话讲就是:“用的是比较古典的一种写作方式。自己的性格和长处不是善于在形式上做很新颖的追求,长处在于从思想深度、美学价值等方面做一些努力。”曹文轩比较喜欢这部“大面积地动用了自己的生活”的小说,他觉得这部小说比以前的作品是有意识地迈上了新的台阶。现在,有多家出版社竞相前来索稿,无疑,这是一部力作。
说起曹文轩的创作,自然有一番话说。他著有短篇小说集《云雾中的古堡》,中短篇小说集《曹文轩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等。他的小说,背景多为农村,也许,20年的农村生活对他的影响太深了。一个把童年留在乡村、把少年时代的记忆播种在泥土的清香里的人,怎能不千万次地梦回土地,怎能不借一次次的创作神思故乡,一次次地重享水牛、稻田与溪沟的温馨?对一个在20岁那年闯进北大、闯进都市生活的人来说,土地、乡村和炊烟永远是他魂牵梦萦的传说,他心的居所。他的近作《山羊不吃天堂草》是写一群小木匠来城市闯荡以后成熟长大的故事,情节与故事的发生地是城市,可这些小木匠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实际上,整个小说的深层背景依旧是农村。至于刚脱稿还未出版的长篇《朦胧岁月》——作者20岁之前的生活经历的自传色彩很重的一部小说,其背景仍然是农村。由此可见,作家曹文轩有很重的乡土情结。
曹文轩尤其擅长儿童文学。他的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是儿童文学创作很权威的奖项。而他1991年秋创作的长篇《山羊不吃天堂草》则一口气拿下了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一等奖(1986—1991)和第三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还有一项奖比较重要,这就是其小说《蓝花》于1993年10月获得了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
曹文轩是北大中文系的老师,自然,教书是本行。他教《当代文学》课,授课一年,给学子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老师上课讲授的是自己的体系,其中饱含着学术上新颖的见解。还有,他很注重授课语言的文学色彩。讲课时很投入,颇富激情,似乎每次上课都是在作演讲,在台上慷慨而论,因而他的课很吸引人。
曹文轩老师讲课时声音昂扬,平时说话则平和宁静。他不是那种表面上大肆张扬虚张声势的人,而显然是很有个性、很有内在力度的人。
刚从日本回来的曹文轩教授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修改长篇小说、完成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的一项——专著《小说的艺术》写作、带研究生、开一门新课《新时期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教授说:“绝不东张西望,绝不左顾右盼,往前走就是一切。”
本文刊于1995年6月16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