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梦,让我们无坚不摧;是爱,让我们比肩而立。
2012年的秋天,雨季出奇地漫长。我和掌雨的天公一样忙碌,实习考证、做导师课题,连在梦里都常被嘟嘟嘟的电话铃声惊醒,常常要熬夜至很晚。
但是,我又和大多数21岁的年轻人一样,日复一日像陀螺一样旋转,却好像从来没有离开原地。遥远的未来看起来五光十色,可眼前却是一窝蜂的糟心的事儿。
每天去实习的公司要坐四十分钟的公交车,恰好够看两集情景喜剧,于是我选了剧照里两个姑娘看起来又酷又跩的《破产姐妹》。晃晃悠悠地抓着踮起脚才勉强够得着的吊环,背景音乐里总是传来哈哈大笑的声音,让我暂时地逃离单调的报站声和晕车的感觉。
那两个姑娘——卡洛琳和麦克斯,原本生活的轨迹完全平行,一个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毕业于沃顿商学院的富二代,另一个是父亲身份不明、母亲日日酗酒的私生女。她俩的相遇源于一场“破产”。
卡洛琳的父亲因为诈骗锒铛入狱,家产被清空,所以她不得不从纽约的富人区来到布鲁克林的一家小餐馆谋生。从带有豪华浴缸的别墅到破旧如遭打劫了一般的公寓,从富可敌国的名媛到身无分文的餐馆服务员,她几乎失去了上层社会的一切——去瑞士、夏威夷、迪拜度过的美妙假期,好吃得要命的日本料理、名牌衣服以及过去的朋友。就连她的男朋友也在诈骗丑闻爆出之后人间蒸发。
幸好,她没失去二十多年耳濡目染的商战教育,还有富人的思考习惯。
当然,作为情景喜剧的这部美剧,因为其以搞笑为基调、以毒舌为噱头的故事内容,会让人觉得剧情有些夸张。可我还是喜欢卡洛琳。不仅喜欢她在贫民区仍然闪闪发光的金发,还喜欢她的“老派贵族”作风——人前时刻一丝不苟,永远不放弃对高跟鞋的要求。
虽然置身于贫民窟,但卡洛琳始终没忘记她的商业追求。知道麦克斯擅长制作小蛋糕之后,卡洛琳兴致勃勃地向她描绘了一个开蛋糕店的梦想。麦克斯当然不相信——两个服务生的工资哪辈子才能攒够12万美元的开店基金!
可卡洛琳相信。她孜孜不倦地向麦克斯描绘那个梦境中的美好的小店,还做了一块“梦想画板”——上面贴满了她设想中小店的蓝图——挂在家里的墙壁上。
我欣赏卡洛琳的自信,她总说“我的价值被社会低估了”,于是想从最小的生意开始印证自己的价值;也欣赏她的勇敢,因为女性创业总需要一些“厚脸皮”的精神,才能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到微乎其微的机会。
当卡洛琳像复读机一样坚定地邀请麦克斯和她一起,一次一次地说“我们成功在望”的时候,我知道原本对生活满不在乎的麦克斯也终于改变了自己的悲观。两个人的追梦之旅,至此才正式开始。
我太喜欢这部情景剧了,大概是因为从她们俩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我那时候也有个梦想清单,列了整整一页看起来如此不切实际的愿望——成为专栏作者、出版一本书……
事实上,我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在忙着读读读、写写写。我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看完了一本又一本的书,丝毫不理会窗外何时换了春光与秋月;在空荡荡的自习室拿着笔记本写字,一点儿都不介意光怪陆离的世界正弃我远去。
但那些字都孤独地藏在我的硬盘里或纸页上,和它们的主人平庸寡淡的青春一样无人阅览。
好运似乎离我那么远,那么远。
卡洛琳和麦克斯也一样。麦克斯在生活里看似毒舌又傲慢,可她从来不敢拿着名片大大方方地去推销自己的小蛋糕。她一贯嬉皮、“怪异”的烘焙样式还被人吐槽得体无完肤。
我的投稿又一次石沉大海时,我看到麦克斯在烘焙课堂上艰难地学着如何在小蛋糕上裱一朵优雅的玫瑰花。
她在困倦的凌晨用了三个小时四十分钟终于裱好了玫瑰花,却在给老师看完、获得了无数双惊讶又欣赏的眼神之后,狠狠地将小蛋糕压瘪在了桌子上,她说:“这根本不是我的风格,我用了三个小时四十分钟来完成它,只是为了向你证明我能做好,但是我根本不喜欢做它。”
好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打开电脑,新建一个空白的文档,像麦克斯将蛋清搅入面粉一般,期待着手下会出现什么。
有时候我们做的东西一点儿都不好看,不被人喜欢,甚至百般努力也推销不出去。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在那一个又一个的时间里,我们的灵魂陷入了世界大同般的安稳、平和,我们的思绪化成流光溢彩的星星之火。
这就够了。
山一程,水一程,脚步凌乱的道路上,幸好,她们俩还拥有彼此。
她们的关系,不是闺密,因为麦克斯又毒舌又犀利,总是能打碎别人心中那些飘飘然的肥皂泡。比如当卡洛琳抱怨人生没有好运时,麦克斯说:“生活中没有幸运,只有艰辛。”当卡洛琳沉迷于电影中的情节,不愿面对现实时,麦克斯说:“生活不像电影。有时你不可能立马获得成功,有时你得默默咽下苦果。”
她还说:“总有一天,你要学会泪往心里流。”
所以她们的关系更像是“互补”——你缺失的,我帮你弥补;我遗落的,你替我记起。
第一次辛苦开张的小蛋糕店没撑过半年便仓皇停业时,卡洛琳愤懑难平,发誓再也不想听到关于小蛋糕的一切。可是一觉醒来的清晨,她看到麦克斯像往常一样站在餐桌前往蛋糕上涂抹着奶油,于是质问她:“我们的店已经关门了,你怎么又在做蛋糕?”
麦克斯说:“因为这是我生活中唯一固定的习惯,也是我每天用来忘却潜伏在我思绪中那无尽黑暗的方式。”
后来,卡洛琳想要放弃小蛋糕店,去做一份朝九晚五,既有医疗保险又有财务保障的工作,是麦克斯帮她记起了曾经的自己。
麦克斯说:“我以前认识一个女孩,她永不言败。可在她第一次失败之后,她吓坏了,她忘了自己是谁,并试图想成为别人。”
所以这才是友情最好的模样吧——一起在追梦的路上携手狂奔,捍卫着彼此心中温柔的角落,互相记得并提醒那个曾经闪闪发光的初心。
最好的友情是我们一起,翻山越岭,栉风沐雨,变成更好的人。
又一个冬天来临的时候,我的几篇文章在各个网站上被转发,成为所谓的“网络热文”,来自千山万水的陌生人走向我,告诉我他们和我一样有着波折的成长旅程,甚至告诉我:“伊心,谢谢你,我很喜欢你。”
我的文字不再无人阅览,它们走向四面八方,安慰了无数年轻人和我一样曾经仓皇孤独的心。
收到第四家出版公司邀约出书邮件的那天,我恰好看到新一集里,卡洛琳和麦克斯在餐厅后面的仓库里开启了新的小蛋糕之旅。
那个黑暗、肮脏,堪称“老鼠的巢穴”的陈旧仓库,被她们收拾一新,变成了全新的店铺。
这一次,她们没有宽敞的店面,只有可供两人站立张望的窗口。她们站在那里,近处是被反复吐槽的布鲁克林的寡淡无趣,远处是目不可及却心向往之的曼哈顿。
她们的眼眸里映着流光灿灿的灯河,那河水缓缓流过,像要踏上一个新的旅程。
我看着愿望清单里被缓慢划掉的“出版一本书”那一行,心里如翻涌和奔流的潮水。我知道,自己也将踏上新的旅程了。
后来有人问我:“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东西的?”我想了想,原来是2012年,卡洛琳遇见麦克斯的时候,她们俩一本正经地开始构想一个小蛋糕店的时候。
那之后,我们一起奔向了一个所谓的“梦想”。它让我们在暗沉的黑夜里燃烧,对这世间的漠视避之不见。它让我们失望过、挣扎过、困惑过、难熬过,但它仍然是麦克斯“用以忘记思绪中无尽黑暗的方式”,也是我逃避无穷无尽虚无的方式。
要勇敢地去梦想不可能的事情。要勇敢地往前走。要相信命运会被打碎,要永远心怀希望和热忱。
这是我和她们一起学会的事。
如今,看《破产姐妹》已经四年了,我对简单的场景、无止境的对话仍然从不腻烦,常看常新。
大抵是因为它饱含着我最为钟爱也最闪耀的女孩特质——热情、积极、敢于自嘲、随时随地都在笑——不管是疲惫地站在午夜的餐厅,还是穿着高跟鞋嗒嗒地走在漆黑的夜路;不管是在咀嚼失败的滋味,还是在尽享着成功的可口。
后来我写过好多女孩的故事。
她们有那么多的不同,有的开朗大方,像向日葵一样绽放着笑脸;有的自卑胆怯,隐匿在人群中不发一言;有的是学霸学神,成绩傲人、一路绿灯;有的早婚早育,百般思度着如何将一日三餐做得惊喜。
唯一相同的特质是,她们都像叶片寻找阳光一样,或在人来人往处,或在孤僻山野里,任性舒展着自己的身躯,奔向无垠的天地里去。
原来是梦,让我们无坚不摧;是爱,让我们比肩而立。
她们都是卡洛琳,也是麦克斯。
“我们成功在望。”每当疲倦和失望的时候,我便用她俩的语气对自己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