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信仰的基础之上,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倡导“天下为公”,追求天下“大同”。这些来源于儒家精神的优秀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养料,使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儒学,即儒家之学。说起来,它好像只是属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范畴,其实,由儒学的特性所决定,它不仅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底色,而且今天依然存在于广大民众的心理深层,滋养着国人的价值信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不能离开中国优秀的儒家文化。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界定了中国梦的内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他坚定地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不言而喻,中国梦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凸显了以人为本、家国天下的情怀。国家不富强,就难以摆脱被人欺侮的厄运;民族不复兴,怎能担当“龙的传人”?强国才能富民,国强是民富最根本的安全保障,民富则是国强的内生动力。没有人民富裕,发展就不算成功;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然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的荣光,而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迄今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到21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是这样,中国就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
不难看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这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因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他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本质和丰富内涵,阐释了国家、民族、个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可见,中国梦的实现,其深邃力量源自每个人的内心,来自人们的价值追求。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人民的信仰就是社会的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习总书记又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国梦的梦想成真,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发展,必须以解决人们的心灵依归为前提。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我们不能割断历史。认识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的中国。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他特别要求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东西的科学态度,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习总书记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认为中华文化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突出的文化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个定位说出了很多学者的心声。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儒学由孔子开创,后世儒家以孔子为宗师。《淮南子·要略》叙述儒学的产生说:“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汉书·艺文志》则概述儒学的特点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其重言,于道为最高。”可见,“儒家之学”是孔子继往以开来,对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杰出贡献。
儒学重“道”,儒学正是在继承和弘扬“先王之道”的基础上形成的,历代儒家都以“道”为孜孜不倦的追求。儒家“于道为最高”,孔子要求士人“志于道”,他本人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儒家所谓“道”就是信仰,就是信念,就是价值体系、价值观念,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
显而易见,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信仰的基础之上,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倡导“天下为公”,追求天下“大同”。这些来源于儒家精神的优秀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养料,使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传统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也都为大家所共知,比如“四维”“五常”“八德”。“四维”就是“礼、义、廉、耻”,“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表述,我认为与传统价值观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
可以这么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分成不同的层面,有国家层面,也有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实际上都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所以,一个人对于社会层面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实际上最终是归根到个人修身做人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中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实际上就是在讲述修身做人的问题。如果社会中每个人做人的问题都解决了,那么,我们无论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还是“国家人”的所有问题都能解决。
传统价值观中的“四维”“五常”与我们现今的修身做人之间有关联,传统价值观中的“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也是一致的,而“敬业”实际上就是传统价值观中的“义”。什么叫义?作为职业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应该踏踏实实去做,“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也就是事情应当如此。敬业、诚信当然是“信”,而“友善”就是讲述人与人之间如何处理关系。传统的价值观中最深层的内涵就是在解决如何修身做人的问题,而做人问题自古至今都是所有信仰的基础,也是不论传统还是现代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二者在精神上完全一致。
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可以分为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哲学文化等不同层级。就各层级的关系而言,哲学文化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起着决定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文化是文化最为重要、最为根本的方面。
就哲学文化而言,孔子儒学对中国的影响至大至巨。柳诒徵先生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2]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3]梁漱溟先生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4]
关于孔子的历史影响和非凡地位,外国一些人持同样看法。例如,英国作家贡布里希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5]1989年,在“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上,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总干事代表泰勒博士则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者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
中外人士的这些典型说法几乎人所共知!这些看法给我们以重要启示,即我们今天思考“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必须为数千年来深深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苦下一番爬梳剔抉、陶冶浑成的功夫,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中国实际、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概念、范畴、观念加以选择。事实上,孔子的政治追求、政治理想、价值观念,在他对“大同”社会的表述及言论中都有阐发,包含了他对国民精神的希冀,作为中国历代士人的“宗师”,孔子的理想包含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在今天依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