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1600000006

第6章 儒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2)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领导阶层和知识阶层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认识和弘扬。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而且要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判断异民族文化的“优劣”。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将“文化自觉”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种概括具有时代意义,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多样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国力的落后,使不少人迁怒于中国传统文化。例如,近代的严复翻译《天演论》,其初衷在于了解西方,重新认识中华元文化的深厚底蕴,然后继承之、发展之。他的本意是希望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引起国人对中华元文化尤其是对《周易》这部经典的重视。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没有得到正常的延续——祖先开其端,子孙没有续其尾;祖先拟其大,子孙没有专其精。所以,他在《天演论》的译序中写道:“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不可复摇。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此非傅会扬己之言。”他还连续举例证明我们的确“往往先之”,“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晶莹”。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天演论》并没有架起祖先与子孙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之间、古代易理与现代科学之间的桥梁,引起的却是对西方文化的狂热。祖先所开的端、所拟的大,在当时不是如何续、如何专的问题,而是如何批判与抛弃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受到抵制、蔑视甚至践踏,也造成了人文素养教育严重的缺失,于是,社会上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为此,人们认识到应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人文底蕴的培养,应当自觉开掘传统文化的宝库,在文化上继承创新。

(二)重新认识孔子的道德学说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儒家文明在世界不同文明中应该具有怎样的地位?在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两大主题,并成为社会面临的两大任务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利用儒学的积极思想指导社会的实践?

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东西方文化与基本价值观均衡发展的曙光已经闪现,东方的道德观应该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是东方道德观的核心,而孔子的道德学说则是其形成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新认识孔子的道德学说,从而认识儒家深蕴的智慧与理性,对于建设新文化、联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十分必要的。

1.孔子的道德学说与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他的道德学说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关于这一点,曾经有不少学者加以论述。不过,应当承认,这些论述对孔子道德学说特征的把握尚有不足。为了全面认识孔子的道德思想,让我们对孔子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进行分析:

(1)孔子的道德学说与其“礼”的思想

在孔子思想中,“礼”的思想具有最为突出的地位。孔子向往周礼,对周代以来的礼乐文明有十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不少学者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礼”,关于这个问题,学界看法尚不一致。但人们公认,儒家文化是以国家为本位的,孔子的思想同样如此。“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强调的“礼”,其实就是周礼,是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义规范等的总称,其内容十分广泛,单就维护社会秩序的层面而言,对每个社会成员,诸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行为准则都有具体的规定。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一提到“礼”,人们往往把它与“封建礼教”联系起来。其实,作为一种人文文化,周礼比夏、商时期的“尊命文化”和“尊神文化”更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即使在今天,其秩序性内核也是不应否定的。孔子执着于周礼,对实现礼治,实现文、武、周公之治抱有极大的热情。为推行周礼,维持礼治秩序,孔子对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具体的要求,他强调臣“事君尽礼”(《论语·八佾》)、“事君以忠”(同上)、“事君,敬其事而后食”(《论语·卫灵公》)、“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也强调君“使臣以礼”(《论语·八佾》)、“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

孔子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不主张实行“刑政”,这其实即是人们所说的孔子的“德政论”。为了推行“德政”,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要求“为政者”不仅本人以德治国,而且还要对下层百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他希望在君子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都具备优良品德,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本质上看,孔子的“德政”思想实际就是他的“礼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2)孔子的道德学说与其“仁”的思想

孔子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广,但以伦理道德价值为核心,以义务至上为准则,力图追求完美的人格。伦理道德的社会化成果便是公共道德。孔子是一位道德至上主义者,他希望实现西周时期的那种礼的统治秩序,要求人们自觉地以“仁”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由此系统地阐发了他的道德学说。

孔子较多地谈论“仁”,反复论述“仁”。如果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仁”首先应该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以“仁”为中心,孔子又提出了孝、悌、忠、恕、信、义、慈、恭、宽、惠、敬、诚、温、良、俭、让等一系列德目,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孔子曾经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又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仁”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所有做人的道理。孔子论“仁”,以“复礼”为目标,以“孝悌”为基础。“爱人”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其他德目都由此引申而来。

孔子不仅提出了仁德的标准,更指出了养成仁德的途径和方法。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成为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当承认人是区别于其他天地万物的存在,承认人的人格,在这样的前提下,每个个体的人才能具备人化意识和行为,进而推己及人,在人己关系中自觉地表现出爱护、同情、帮助等行为,相互友爱和团结。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孔子反复论述过立志于道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行己有耻、过勿惮改、周而不比、慎重交友等等。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实践,他总结出了一整套德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重视鼓励”“循循善诱”等,而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则是受教育者“内省”,这也是孔子摸索出的道德教育的重要规律。所谓“内省”,就是要经常自我反思,严格要求,扬善改过,提高修养。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通过自觉的省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君子人格,真正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3)孔子的道德学说与他的人性论

孔子的道德思想与他对于人性的认识密切相关。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他认为“人性”中有一种天赋的德行,此即他所谓的“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或者“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无论是“德”还是“直”,其本质都是善良的。而这种天赋的善良德行彼此是差不多的,它深蕴于人们的心中,只有经过后天的道德教育,才能发展表现出来。

孔子认为人生而不同,可以有“上智”与“下愚”之分,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论语·季氏》)显然,孔子的“上智”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在两者之间的人,孔子称之为“中人”,他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样,孔子道德教育学说的对象应该是那些学而知之、困而后学的人,他们可以通过后天的熏染改变自己的本性。孔子就认为自己属于“中人”之列,他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出身贫贱,但他刻苦奋发,修德讲学,终于见闻广博,德术兼备。

(4)孔子的道德学说与他的“中庸”思想方法

孔子“中庸”的思想方法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孔子非常重视“中庸”,他给“中庸”以极高的评价,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思作《中庸》,专门阐发孔子的观点。《中庸》说:“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是“中庸”的根本精神,它与所谓的“折中主义”有显著区别。《孟子·尽心上》说:“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而无权,犹执一也。”孟子所说的有“权”的中即是“时中”,具有随时变化的意思。孔子将这种“时中”的精神贯彻于道德教育中,希望人们努力地做到这一点。如果是这样,人们的道德便达至道德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

在具体行为中,孔子要求尽力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从容中道”“中立而不倚”。孔子重视“中庸”之道对德育的指导作用,因此君子为人处世应当“时中”,以合适的尺度来衡量,使社会关系随时得到改善,以维持社会安定的局面。

2.孔子的道德学说的特征

孔子的道德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孔子,就是要“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对于孔子的道德思想学说,我们应该把握其特征,肯定其合理成分,服务于今天的道德建设。

(1)孔子的道德学说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崇德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共识。一般人要名垂青史,“大上有立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统治者“为政以德”更为重要,“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在孔子所处的鲁国,春秋前期的著名大夫臧文仲就是一位崇德的典范。僖公二十年,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评论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左传·僖公二十年》)就是说推己之所欲以从人,使人同得所欲是可以的;而强迫他人以逞一己之欲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推己及人,以德为标准支配自己的政治行为十分重要。臧文仲的这一说法很有代表性,后来,郑国的子产说:“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左传·昭公四年》)二人的话如出一辙。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其精神是相通的。

孔子的思想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国度的产物,孔子的道德思想自然也同样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现在,我们要深入发掘和正确概括传统文化中具有进步性的部分,领会其固有内涵的精神实质,并把它提升到普遍的理念上来。

(2)孔子的道德学说首先是对为政者阐发的

在周公那里,无论是“明德”还是“慎罚”,这些思想主张都是以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为出发点的。具体而言,“明德”的对象是周族的臣民,“慎罚”则纯是对臣服的殷民等异族的统治方式。《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所谓“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的说法,即表明了“德”与“罚”的对象不同。

由“德”与“罚”的不同对象,我们能看出前者主要对在位统治者而言,后者则主要是对下层人民而言。但归根结底,明德、慎罚还都是对“为政者”的要求。在春秋时的鲁国,在位之君受到尊重,然而,尊君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就是要求君主以德待民,建立德行,以“德”训民。人们认为,“民主偷,必死”(《左传·文公十七年》),作为民之“主”,君主说话做事不可苟且,否则就不会有好的结果。正因如此,鲁君的一些不合规范的行为便受到臣民的谏阻。从某种意义上讲,周之“体”体现于周礼,遵从周礼便是“明德”的重要表现。君主的行为要足以“训民”,就必须守礼,必须以德的标准要求自身。

同类推荐
  • 孟子与万章

    孟子与万章

    《孟子》的《万章》上下两篇,是孟子与弟子万章讨论有关古圣往哲的历史传说所存在的疑点,以及君子如何决定用舍行藏等重大问题的记载。此书是南怀瑾先生专门讲解这两篇文字的著述。本书之功,一在解惑,二在授业,三在传道。南先生以浅近的白话对文本逐段加以解释,探讨师生对话发生的背景和双方的心理,成一家之言,令众多疑难豁然而解;他以具体的实例,教人当读书、读活书、如何避免读书而愈懵懂;在讲书的同时,南先生又表达自己对于人生诸多问题的看法,传授持身立世之道,间或以佛教的故事、道理相譬喻,润物无声,化人无形。
  •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家讲故事(大全集)

    哲学是无所谓入门的,更没有所谓的初学者和专业者之分。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 “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用笑话写成。”哲学之所以可以写成笑话、故事或者寓言,那是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和哲学思考都源于人类的生活本身,只不过我们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只要你是一个用心的人,从哲学的故事中有所感悟,你就是一个哲学家。
  •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是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德里达指导下所写的博士论文的第三卷,被认为是20世纪末法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本书描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的广义上的“存在”所造成的重大负面影响。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俄罗斯学者卷

    本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纵横古今,横跨中西,齐集史上最权威的关于爱的学问,将爱的真谛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高亮之,福建长乐人。江苏省农科院院长,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哲学爱好者,在长期阅读大量古今中外哲学原著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先后出版《综合哲学随笔》、《漫游西方哲学》、《浅谈中国哲学》三本大众类通俗哲学著作,获得各地读者好评。
热门推荐
  • 爱在不言中

    爱在不言中

    1957年5月4日出生于长野县大町市。她的丈夫是著名推理小说家折原一。新津清美大学就读于青山学院大学文学部法语系。她常去听文化中心的小说写作讲座,在讲师山村正夫的鼓励下,新津清美开始投稿,1988年发表了处女作《双面胶小姐》,并登上了日本文坛。题材多取自日常生活,描写女性心理笔法精湛,善于恐怖风格。代表作有《夏娃的原罪》、《胎内余罪》、《流转》《危险的恩人》等。“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事情,就连当事者自己也难以搞清楚啊。”
  • 三国杀之运筹帷幄

    三国杀之运筹帷幄

    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以自己8年三国杀的经历为线索,稍加脑补出来的。一句话,不喜勿喷
  • 成功不成功全看基本功

    成功不成功全看基本功

    基本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从最基本的本领练起,从最基层的岗位干起!意味着培养把小事做好的细节精神!意味着把大事做到位的执行能力!
  • 人类之谜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人类之谜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幻故事,主要是描写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
  • 马鸣菩萨传

    马鸣菩萨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寓简

    寓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不幸的三栗旬原

    不幸的三栗旬原

    三栗旬原可是个大好人,老实可靠,很有责任感,又一直都很努力。这样的人,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吧。这是大家一致公认的评价呢。可是好人也不一定就什么都好。最要命的,大概就是运气不好。像三栗旬原,最近运气就格外不好。真是很倒霉呢。三栗旬原平时很和气,有很多朋友。可是却只有两个亲人:弟弟三栗信男,妻子野口惠子。这已经,是他在世上仅有的亲人了。可是不到两个月间,却连这最后两个亲人也失去了。这实在是天大的不幸。
  •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之二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之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军战略论

    海军战略论

    《海军战略论》,世界上第一部海军战略专著。主张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战略目的;把认识海洋的作用与确保制海权视为建立海军战略的先决条件;海军战略的基本原理是造成对敌优势,给敌舰队以毁灭性打击;控制海上的战略地点,力争内线作战,时刻保护自己的交通线。《海军战略论》受到日不落帝国高度推崇,是人类现代史上富有煽动性的国家战略著作。作者指出,海上力量的历史就是一部军事史。反观晚清时代的中国,缺乏制海权思想、丧失制海权,造成了1894年甲午海战的国耻。历史上,中国国防建设一直以塞防为重,兼顾海防,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结局就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