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1600000007

第7章 儒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3)

鲁国的思想界也是如此,臧文仲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臧文仲主张君主应以德治民,认为“德之不建,则民之无援”(《左传·文公五年》)。鲁文公五年冬天楚公子燮灭蓼时,臧文仲听说六国和蓼国都灭亡了,他们的祖先皋陶、庭坚一下子就没有人祭祀了,感到很伤心。他们的国君不建立德行,百姓也没人尽忠效力。在臧文仲看来,要做到使民心无违,就必须“在位者恤民之患”(《国语·鲁语上》),实行德治,以使国家没有怨恨和敌对者。这与后来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孔子看来,实施道德教化,“为政者”的垂范作用至为关键。因此,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正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还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同上)。

道德问题实际就是社会风气的问题,管理秩序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协调,无不与道德问题相关。由于领导者或者社会管理者的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他们应当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来感召和带动他人,这就要求领导者严于律己,努力做到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不计名利,积极奉献。在对道德问题的论述中,孔子一再提到过领导者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如志向远大、以身作则、知人善任、讲信修睦、慎言敏行、坦荡无隐、自控远虑、灵活变通等等,在领导者的影响下,人人自觉注重品格修养,由修身始,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使整个社会处于有序的状态。

(3)孔子的道德学说主要体现在他的“修己”思想上

孔子的思想既以社会国家为本位,又具有民本主义的思想,这决定了他首先必须注意到社会上层的道德问题。然而,意欲安人,必先修己,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孟子·尽心下》)。安人、安国、安天下,都应该从自身做起。

孔子常论述人格问题,相关概念除“君子”外,还有“圣人”“志士”“仁人”等,但他提到“君子”一词最多,仅《论语》一书中,“君子”就出现了百余次。孔子用君子人格培养学生,也用君子人格律己律人。君子,笼统言之,应该是指居家处国或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了高尚道德品行的人。当官为政者可以为君子,平民百姓同样可以为君子。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爱人”是仁者之德,君子显然也是具有仁德的人。而作为仁者,注重“修己”十分重要。据《论语·宪问》记载,当弟子子路“问君子”时,孔子三次说到了“修己”,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说,君子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首先应该认真地对待工作;进而则要使一些人生活安乐;再进一步,则要使天下所有的人都生活安乐。在孔子看来,使天下所有的人生活都安乐,这是连尧舜都很难做到的事情,君子却应该以之作为努力的目标。具有这种精神和胸怀,就不会为一己之利和小的宗派团体利益而进行争斗,所以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人的变化除受他人的影响,被动地接受外来教育,更应自觉地要求自身,化被动为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主动接受外部好的影响,自觉向善。此即孔子本人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在孔子那里,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学习成为君子,成为既仁且智的“圣人”。如果人们自觉地以礼“克己”,主动以礼的标准来约束言行举止,成为仁人君子并不困难。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又说“为仁由己”(同上),能否成为具有仁德的人,个人的主观努力最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倡导人们注重“修己”似乎显得更为重要。不言而喻,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管理方式,但传统理念仍然值得借鉴。如果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看,孔子儒家的仁义之道和礼治观念,其实也是一种管理之道。关于前者,孔子主张对人的重视,提倡人本主义,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爱护、谅解、容忍,相互尊重和理解;关于后者,从建立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实行合理的分工,建立明确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孔子所谈的礼制便具有了它的合理性。事实证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任何组织实体和组织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秩序”。否则,组织的存在和活动是不可想象的。

孔子的道德思想特别强调礼让,就是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而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时,“人和”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而讲人和,即是讲团结,讲协调,讲礼让。只有上下一致,左右协调,相互团结,相互配合,才会产生巨大的集体力量,才会产生巨大的生命力。归根结底,社会成员对自身主动加以约束才是根本。

(三)关于儒家的“中道”哲学

前几年,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价值极高。最初公布的第一篇文章被定名为《保训》,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首先认定这是周文王临终时训诫太子的“遗言”。学者们惊奇地发现,周文王临终时谆谆嘱托太子的,竟然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字。周文王要求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了解民情、了解人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准确把握矛盾,尽量处事以“中”。孔子儒家的“中道”哲学与《保训》里的“中”就是这样一脉相承的。由此,引起人们对于孔子“中道”哲学的重新思考。

1.“孔子智慧”在于“中道”

周文王如此重视“中”,而且这一文献属于战国时期,它一定产生了重要影响。事实正是如此,《逸周书·五权解》记载,武王临终时,同样希望儿子尽力做到“中”。于是,他对辅佐成王的周公说:“先后小子,勤在维政之失。”要他勤勤恳恳,力求避免政治上出现偏失。武王还强调希望儿子“克中无苗”。“苗”通“谬”,即谬误、偏失。意思是尽力做到适中无邪,以保王位。武王接着说:“维中是以,以长小子于位,实维永宁。”既要“保”其在位,又要“长”其于位,使他在王位上尽快成长起来。那么,怎么成长?就是要“维中是以”,“以”的意思是“用”,即维中是用。

文王、武王以后,周人认真遵行“中”的思想。西周时期,“中道”思想很受重视。西周职官中有“师氏”,具体职掌邦国事情是否合乎法度或礼制,以之教育后代。《周礼·地官司徒》说:师氏“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郑玄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中,中礼者也;失,失礼者也。”符合礼的为“中”,否则就不是“中”,就是“失”。师氏具体掌握邦国中符合礼和不符合礼的故事,用以教育国子弟,凡国中的贵游子弟都参加学习。原来,西周时期是以“中”来教育国中子弟的。

周人之所以重视“中道”,是因为他们以“中道”为“人道”。《逸周书·武顺解》有一个重要论述,反映了那时人们的观念:“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他们认为,天之道以左为尊,日月都是东升西落;地之道以右为尊,河川都是自东向西入海;人事的规律是以中正为上,所以耳目要顺从于心。人道尚“中”,就像“日月西移”“水道东流”那样,自然而然,理当如此。所谓“耳目役心”,就是“耳目役于心”,这是说要用心去思考、分析、把握信息,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逸周书·武顺解》还说:“天道曰祥,地道曰义,人道曰礼。”这里的“礼”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朴素的“人道”主张将“天”“地”“人”合观,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没有孤立地看待人的问题。从中还可看出,这个“人道”之“中”,其标准就是“礼”。

周代重视“中道”,并不是他们的创造,而是接受了尧舜以来的思想成果。在《保训》的叙述中,既说到了尧舜,也说到了商朝的先人以至商汤,这些都可以得到其他相关文献材料的印证。

据整理者介绍,“清华简”的时代在战国中期偏晚。这些珍贵的早期文献记载的早期历史,让我们透过中国学术史上的种种讨论,清晰地梳理出中华民族“先圣”“先王”思考“中”的历史。唐宋时期,思想家们说的“道统”,便是“中道”的传承。从尧舜时代到西周时期的文王、武王,这个“道统”传承直接影响了孔子的学说,直到子思作《中庸》,将孔子儒家的中庸思想记录下来。《中庸》所包含的,实际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成果。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集上古历史文化之大成,并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对其进行系统地凝练提升。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集中在孔子的手里”[12],孔子所继承的前人成果,其精髓就是“中道”思想。

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交流中,曾经有人(如林语堂)向西方介绍“孔子的智慧”。1988年1月,“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讨论“面向21世纪”的问题,经过四天讨论,七十五位参会者(包括五十二名科学家)得出重要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提出这一结论的是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3]不论阿尔文博士对孔子儒学了解多少,但孔子儒家的社会主张、政治理想是人所共知的。他们向往“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希望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互相关爱,尽力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尽力做到“泛爱众”。孔子相信“道不远人”,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伦理学说,孔子往往从浅近的道理出发。有人认为孔子“只有一些老练的道德说教”,其实,正如中国的《周易》不太容易读懂那样,真正读懂孔子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孔子的智慧来源于他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历史给了孔子一个制高点,在他的时代,似乎没有人比他更有仁德,也没有人比他更博学、更睿智。他与常人所不同的,就在于他立足更高,所见更远。他思考人性,思考人道,同时也思考天地之道,他整体、系统而动态地观察世界。从他敬仰的“先圣”“先王”那里,他看到了“允执其中”,看到了“中道”。通过继承、凝练与提升,孔子达到了他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不理解“中庸”,就难以真正了解孔子。

孔子思想也有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孔子思想产生之初,他关注最多的应该是“礼”,即周礼。孔子名声日隆,从学弟子众多,是因为他对周代礼乐的精深造诣。这时期,孔子谈论最多的也是周礼,他所念念于怀的,是怎样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后来,孔子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他到处推行自己“礼”的政治主张,企图改造社会,但处处碰壁,遂进一步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于是他越来越多地提到“仁”,议论“仁”与“礼”的关系,孔子“仁”的学说得到了充分拓展和完善。进入“知命”之年以后,孔子的人生境界继续提高,他晚而喜《易》,作《易传》,对哲学思想进行了具体阐发,他“中庸”的方法论观点也臻于成熟。

2.“礼”与“刑”的“中道”哲学

对于“中庸”,历代学者都做出过很多解释。“中庸”十分神奇,也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十分简单,因为“中庸”就是“执中”,就是“用中”。无论从《易经》,还是借助新出土的地下文献(郭店楚简《五行》),我们都能发现“庸”在先秦时与“用”相通,“中庸”即“用中”。用中就是“用心”,按照《礼记·中庸》的思想,用心之道就是“诚”。所谓“至诚”,所谓“诚外无物”,就是“用中”之道。

宋代以来,学者们对“中庸”的解说越来越复杂,让人如坠云里雾里。近代以来,大家都误认为“中庸”就是“调和”,就是“和稀泥”,甚至是“没原则”,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西方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只是一些老练的道德说教”,其原因恐怕也主要是没有理解“中庸”思想的精妙。“中庸”绝不是简单的“调和”,也不是简单的“折中”。难怪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仔细思考这些话,就能觉察出“中庸”的分量。

其实,“中庸”这一概念的意思,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他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也就是“用”。《中庸》通篇所讲都是如何把握中道,如何在实际中使用“中”。

同类推荐
  • 儒教与道教

    儒教与道教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课(智者人生系列)

    本书集中体现了季羡林先生的生活哲学,在先生的眼里万事万物都有其内涵,集中表达了季先生对天地万物的大爱,让我们跟随季先生,感受生命,体悟生活,获得内心平和。
  • 性与性格

    性与性格

    本书是一部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的西方学术名著。作者对男女不同性别在精神上的差异进行了系统论述,对妇女解放问题有深刻的见解。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本书乃根据《大学》精华提炼而成。《四书》之一的《大学》,系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径。该书由宋儒朱熹经过四十余年的精心研究编写而成,共分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乃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所记。
热门推荐
  • 释道

    释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猎爱谋婚

    猎爱谋婚

    三年前家族破灭,夏筱筱被心上人贴心照顾。三年后得知真相,她毅然决然弃他而去,拼进一身力气为复仇,却窥探出一场阴谋!韩辰说:“夏筱筱,如果得不到你,毁了你又怎么样?”宫溟笑:“你还有一次机会回到我身边。”而这一切,都在她拿到孕检的那一刻骤然崩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叶罗丽精灵梦之彼岸之主

    叶罗丽精灵梦之彼岸之主

    她是暗冥凰,冥界的主人。却被一个自称仙子的人祈求答应委托。在这里,她遇到了很多的人,同时也认识到了人类的真实本性,同时,还遇到了他。可是,世界终将会毁灭,到时候,你们还会继续陪伴在我的身边吗?
  • 美男猎杀行动:抓个男人去拐卖

    美男猎杀行动:抓个男人去拐卖

    若问某人美男是拿来干嘛的,某人会很认真的告诉你:美男不能够吃的,但是可以猎杀的。某妖魅男:小梦儿,那么就让羽哥哥陪着你,不用你陪着我。某女:……对于厚比天好的脸皮的人,某女很想直接把某男扔到窗外,奈何武功不如人。某太子:诺,这是休书。某女:哦,原来……,是休书啊。惊叹于还没有嫁人就先从某人开始就收到休书了,以至于陆陆续续收到几封休书,某女感叹,原来休书可以这样写的。某师兄如是道:走,这些都是坏人,不要理她们。某女仰天长叹之后,嘀咕:师兄不也一样?不过对于和其他人相比,某女倾向于自己的师兄,不是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吗?于是某女本着这个原则,打算把师兄送给她家小白(一只小白狐)。
  • 代号D机关Ⅱ

    代号D机关Ⅱ

    22年前,那个让我失去一只眼的男人,那只罕见的日本狐狸,他回来了……「那是狐狸……是二十二年前那只罕见的日本狐狸的味道……」二十二年前在欧洲大陆上一场以猎狐者大败结束的狩猎战争,如今将再次掀起漫天烽火……狐狸VS猎狐者,这次究竟谁会胜利?「魔王」结城中校的传奇过往即将揭晓!你准备好了吗?
  • 被发现是穿越者

    被发现是穿越者

    作为刚刚步入异世界新手,就直接面对异世界最强战力。我很谎,简直慌的压匹。但是,必须得忍住,腿不能抖,眼不能眯,裤子不能尿!神使:听说,你想侵略这里?我:啊哈哈,怎么可能?您听那个智障说的。神使:眼前这个。我:那肯定就与我无关了,我是脑残。神使:……别狡辩了,我说的就是你。我:怎么可能,我明明在您眼皮子底下好吧?神使:……好啊!你厉害,你给我过来,我要给你往脑袋上加个buff!我:你厉害?他在那里?他不在这啊?神使:……你等着,老子绝不会放过你。我:你等着?他也不在这啊?神使:滚出去!老子不想看见你!注:这不是正文
  • 草木奇葩(走进科学)

    草木奇葩(走进科学)

    在自然界中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奇异功能,等待着科学家们揭秘枝叶与光合作用与之融合后所产生的奥秘。
  • 立大志 做小事:成功从小事开始

    立大志 做小事:成功从小事开始

    立志改变命运之人不可不读的成功箴言。不甘平庸之人调整心态的最佳 珍藏读物。 平庸与伟大的秘密: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就好比战场或是棋局,我们在 这个社会上的生存就好比战争或是对弈。其间,谁的目光更远,谁能多看几 步,谁就将笑到最后。 人生就是要立大志:如果你还因为人生犹豫不决的选择而苦恼,那么, 基于使命的选择就是你最正确的选择。这是伟大人物告诉我们的秘密。成功从做小事开始:天才人物并不是天生的强者,他们的竞争意识与自 我创新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的奋斗逐渐形成。 远离人生的泥淖:来回摇摆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功的。
  • 李叔同禅心人生

    李叔同禅心人生

    二十文章惊海内,一轮圆月耀天心。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他还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在中国美术史、音乐史和话剧史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许多著名音乐家、美术家皆得其亲传,如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皆出自其门。这样一位艺术修为全面的艺术家,在历尽繁华之后,毅然皈依佛门,从此不问凡尘,立志埋名,不务名逐利,甘于澹泊,枯守孤寂,过起了参禅悟道的僧侣生活。
  • 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