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1600000007

第7章 儒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3)

鲁国的思想界也是如此,臧文仲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臧文仲主张君主应以德治民,认为“德之不建,则民之无援”(《左传·文公五年》)。鲁文公五年冬天楚公子燮灭蓼时,臧文仲听说六国和蓼国都灭亡了,他们的祖先皋陶、庭坚一下子就没有人祭祀了,感到很伤心。他们的国君不建立德行,百姓也没人尽忠效力。在臧文仲看来,要做到使民心无违,就必须“在位者恤民之患”(《国语·鲁语上》),实行德治,以使国家没有怨恨和敌对者。这与后来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孔子看来,实施道德教化,“为政者”的垂范作用至为关键。因此,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正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还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同上)。

道德问题实际就是社会风气的问题,管理秩序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协调,无不与道德问题相关。由于领导者或者社会管理者的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他们应当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来感召和带动他人,这就要求领导者严于律己,努力做到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不计名利,积极奉献。在对道德问题的论述中,孔子一再提到过领导者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如志向远大、以身作则、知人善任、讲信修睦、慎言敏行、坦荡无隐、自控远虑、灵活变通等等,在领导者的影响下,人人自觉注重品格修养,由修身始,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使整个社会处于有序的状态。

(3)孔子的道德学说主要体现在他的“修己”思想上

孔子的思想既以社会国家为本位,又具有民本主义的思想,这决定了他首先必须注意到社会上层的道德问题。然而,意欲安人,必先修己,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孟子·尽心下》)。安人、安国、安天下,都应该从自身做起。

孔子常论述人格问题,相关概念除“君子”外,还有“圣人”“志士”“仁人”等,但他提到“君子”一词最多,仅《论语》一书中,“君子”就出现了百余次。孔子用君子人格培养学生,也用君子人格律己律人。君子,笼统言之,应该是指居家处国或社会交往中表现出了高尚道德品行的人。当官为政者可以为君子,平民百姓同样可以为君子。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爱人”是仁者之德,君子显然也是具有仁德的人。而作为仁者,注重“修己”十分重要。据《论语·宪问》记载,当弟子子路“问君子”时,孔子三次说到了“修己”,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说,君子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首先应该认真地对待工作;进而则要使一些人生活安乐;再进一步,则要使天下所有的人都生活安乐。在孔子看来,使天下所有的人生活都安乐,这是连尧舜都很难做到的事情,君子却应该以之作为努力的目标。具有这种精神和胸怀,就不会为一己之利和小的宗派团体利益而进行争斗,所以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人的变化除受他人的影响,被动地接受外来教育,更应自觉地要求自身,化被动为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主动接受外部好的影响,自觉向善。此即孔子本人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在孔子那里,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学习成为君子,成为既仁且智的“圣人”。如果人们自觉地以礼“克己”,主动以礼的标准来约束言行举止,成为仁人君子并不困难。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又说“为仁由己”(同上),能否成为具有仁德的人,个人的主观努力最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倡导人们注重“修己”似乎显得更为重要。不言而喻,现代社会需要现代的管理方式,但传统理念仍然值得借鉴。如果从现代管理的角度看,孔子儒家的仁义之道和礼治观念,其实也是一种管理之道。关于前者,孔子主张对人的重视,提倡人本主义,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爱护、谅解、容忍,相互尊重和理解;关于后者,从建立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实行合理的分工,建立明确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孔子所谈的礼制便具有了它的合理性。事实证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下,任何组织实体和组织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秩序”。否则,组织的存在和活动是不可想象的。

孔子的道德思想特别强调礼让,就是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而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时,“人和”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而讲人和,即是讲团结,讲协调,讲礼让。只有上下一致,左右协调,相互团结,相互配合,才会产生巨大的集体力量,才会产生巨大的生命力。归根结底,社会成员对自身主动加以约束才是根本。

(三)关于儒家的“中道”哲学

前几年,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价值极高。最初公布的第一篇文章被定名为《保训》,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首先认定这是周文王临终时训诫太子的“遗言”。学者们惊奇地发现,周文王临终时谆谆嘱托太子的,竟然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字。周文王要求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了解民情、了解人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准确把握矛盾,尽量处事以“中”。孔子儒家的“中道”哲学与《保训》里的“中”就是这样一脉相承的。由此,引起人们对于孔子“中道”哲学的重新思考。

1.“孔子智慧”在于“中道”

周文王如此重视“中”,而且这一文献属于战国时期,它一定产生了重要影响。事实正是如此,《逸周书·五权解》记载,武王临终时,同样希望儿子尽力做到“中”。于是,他对辅佐成王的周公说:“先后小子,勤在维政之失。”要他勤勤恳恳,力求避免政治上出现偏失。武王还强调希望儿子“克中无苗”。“苗”通“谬”,即谬误、偏失。意思是尽力做到适中无邪,以保王位。武王接着说:“维中是以,以长小子于位,实维永宁。”既要“保”其在位,又要“长”其于位,使他在王位上尽快成长起来。那么,怎么成长?就是要“维中是以”,“以”的意思是“用”,即维中是用。

文王、武王以后,周人认真遵行“中”的思想。西周时期,“中道”思想很受重视。西周职官中有“师氏”,具体职掌邦国事情是否合乎法度或礼制,以之教育后代。《周礼·地官司徒》说:师氏“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郑玄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中,中礼者也;失,失礼者也。”符合礼的为“中”,否则就不是“中”,就是“失”。师氏具体掌握邦国中符合礼和不符合礼的故事,用以教育国子弟,凡国中的贵游子弟都参加学习。原来,西周时期是以“中”来教育国中子弟的。

周人之所以重视“中道”,是因为他们以“中道”为“人道”。《逸周书·武顺解》有一个重要论述,反映了那时人们的观念:“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他们认为,天之道以左为尊,日月都是东升西落;地之道以右为尊,河川都是自东向西入海;人事的规律是以中正为上,所以耳目要顺从于心。人道尚“中”,就像“日月西移”“水道东流”那样,自然而然,理当如此。所谓“耳目役心”,就是“耳目役于心”,这是说要用心去思考、分析、把握信息,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逸周书·武顺解》还说:“天道曰祥,地道曰义,人道曰礼。”这里的“礼”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朴素的“人道”主张将“天”“地”“人”合观,把人放在天地之间,没有孤立地看待人的问题。从中还可看出,这个“人道”之“中”,其标准就是“礼”。

周代重视“中道”,并不是他们的创造,而是接受了尧舜以来的思想成果。在《保训》的叙述中,既说到了尧舜,也说到了商朝的先人以至商汤,这些都可以得到其他相关文献材料的印证。

据整理者介绍,“清华简”的时代在战国中期偏晚。这些珍贵的早期文献记载的早期历史,让我们透过中国学术史上的种种讨论,清晰地梳理出中华民族“先圣”“先王”思考“中”的历史。唐宋时期,思想家们说的“道统”,便是“中道”的传承。从尧舜时代到西周时期的文王、武王,这个“道统”传承直接影响了孔子的学说,直到子思作《中庸》,将孔子儒家的中庸思想记录下来。《中庸》所包含的,实际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成果。

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集上古历史文化之大成,并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对其进行系统地凝练提升。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集中在孔子的手里”[12],孔子所继承的前人成果,其精髓就是“中道”思想。

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交流中,曾经有人(如林语堂)向西方介绍“孔子的智慧”。1988年1月,“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讨论“面向21世纪”的问题,经过四天讨论,七十五位参会者(包括五十二名科学家)得出重要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提出这一结论的是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3]不论阿尔文博士对孔子儒学了解多少,但孔子儒家的社会主张、政治理想是人所共知的。他们向往“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希望人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互相关爱,尽力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尽力做到“泛爱众”。孔子相信“道不远人”,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伦理学说,孔子往往从浅近的道理出发。有人认为孔子“只有一些老练的道德说教”,其实,正如中国的《周易》不太容易读懂那样,真正读懂孔子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孔子的智慧来源于他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历史给了孔子一个制高点,在他的时代,似乎没有人比他更有仁德,也没有人比他更博学、更睿智。他与常人所不同的,就在于他立足更高,所见更远。他思考人性,思考人道,同时也思考天地之道,他整体、系统而动态地观察世界。从他敬仰的“先圣”“先王”那里,他看到了“允执其中”,看到了“中道”。通过继承、凝练与提升,孔子达到了他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不理解“中庸”,就难以真正了解孔子。

孔子思想也有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孔子思想产生之初,他关注最多的应该是“礼”,即周礼。孔子名声日隆,从学弟子众多,是因为他对周代礼乐的精深造诣。这时期,孔子谈论最多的也是周礼,他所念念于怀的,是怎样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后来,孔子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他到处推行自己“礼”的政治主张,企图改造社会,但处处碰壁,遂进一步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于是他越来越多地提到“仁”,议论“仁”与“礼”的关系,孔子“仁”的学说得到了充分拓展和完善。进入“知命”之年以后,孔子的人生境界继续提高,他晚而喜《易》,作《易传》,对哲学思想进行了具体阐发,他“中庸”的方法论观点也臻于成熟。

2.“礼”与“刑”的“中道”哲学

对于“中庸”,历代学者都做出过很多解释。“中庸”十分神奇,也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十分简单,因为“中庸”就是“执中”,就是“用中”。无论从《易经》,还是借助新出土的地下文献(郭店楚简《五行》),我们都能发现“庸”在先秦时与“用”相通,“中庸”即“用中”。用中就是“用心”,按照《礼记·中庸》的思想,用心之道就是“诚”。所谓“至诚”,所谓“诚外无物”,就是“用中”之道。

宋代以来,学者们对“中庸”的解说越来越复杂,让人如坠云里雾里。近代以来,大家都误认为“中庸”就是“调和”,就是“和稀泥”,甚至是“没原则”,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西方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只是一些老练的道德说教”,其原因恐怕也主要是没有理解“中庸”思想的精妙。“中庸”绝不是简单的“调和”,也不是简单的“折中”。难怪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仔细思考这些话,就能觉察出“中庸”的分量。

其实,“中庸”这一概念的意思,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他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也就是“用”。《中庸》通篇所讲都是如何把握中道,如何在实际中使用“中”。

同类推荐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也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梁启超先生将清代学术从时代思潮的角度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作了简要而中肯的评介,精辟分析了各个时期及其代表人物的成就与不足。《清代学术概论》一经问世即受到读者欢迎,并成为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了解清代学术文化史的入门必读书。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

    本书是一部以儒家经典和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秩序为研究中心的政治哲学类著作。作者认为,中国的治理之道呈现在儒家十三经当中,构建今日中国优良治理秩序,须立足于中国经验,探究中国治理之道,会通中西,温故知新。作者从《论语》、《孟子》、《礼记》、《尚书》、《周易》中择取十章进行疏解,并运用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理论,从天下之大义、人心之趋向、君子养成之道、启蒙之道、客观规则之道、仁本宪政之道、健全的财政之道、治国平天下之大道、革命之道、华夏—中国之秩序想象等十方面进行阐述,从儒家的政治理论和经验中探究合理的现代治理秩序。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热门推荐
  •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创造,也是代代人沉积的一份文化遗产。它是构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毛泽东很爱好、也很熟悉戏曲。他在倥偬之馀,和人民大众一同欣赏各种戏曲,聆听各家曲调,凡是民众所喜爱的,他也喜爱,如京剧、晋剧、豫剧、秦腔、越剧和昆曲。别人看戏听曲看热闹,评雅俗,而他却还常能从戏里找出富有哲理的学问,古为今用,并在现实生活,寻得有关政治斗争、策略战略、领导艺术、工作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借鉴,作出与众不同角度的、颇见独特的点评……
  • 阑珊

    阑珊

    童年,在小镇的戏台下,佰草与林初染相识。之后佰草还见到了初染的好朋友沈家程,便蓦然心动。随后,进入一中的佰草拒绝了初中时一直暗恋她的纪天旻,并将对沈家程的心思深深埋藏心底。她看着初染与家程的亲近知心,只在心中默默用力。初染因为家事和性格而与众女生不和,佰草真心维护,却经常对她暗生醋意。因为佰草认为,自己的优秀才配得上家程……
  • 我家有只废天使

    我家有只废天使

    本以为是个房东房客的温馨日常故事,结果一不小心画风突变——房东成了穿越者,房客变成了来自天界的天使珈百璃,故事也从都市文娱变成弹指毁天灭地的玄幻故事(假的)。不停经历各种异常事件,主角其实只想当个安静的文抄公而已……——PS:第四卷黑历史,新读者如果觉得不行就跳着看吧,第五卷恢复正常了(捂脸)。群:废天使守护协会:634024440
  • 复来归

    复来归

    曾经有人告诉过我,红尘绮梦,韶华白首,说到底亦不外乎七字蕴言。打怪,升级,死情缘。九万年的痴念,她放下了作为神女所有的骄傲,只为换得他闲暇时的那一回顾。她原本以为,即便流渊现下不爱她,好在她还有那余下万万年的时光陪在他的身旁,无论爱与不爱,她花璟都会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子。只是,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婚礼上的那一场变故。
  • 仙武战帝

    仙武战帝

    【玄幻最新爽文,美女读者追更!】修武道,练气海,战九天十地,终成世界之极。诸天万界,唯我不败!
  • 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2008

    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2008

    综述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概况与要点;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的司法解释;研讨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时间问题。面对知识产权案件持续较快增长的艰巨任务,各级法院全面加强各项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审判职能不断强化,审判领域不断拓展,审判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审判理论不断丰富,较好完成了知识产权审判任务,依法履行了知识产权审判职责,有效增强了知识产权司法权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司法保障。
  • 五点半的月光

    五点半的月光

    林汐和靳文是高中同学,两个人在高三时相恋。好不容易这对情侣分别被杭州的两所大学录取,本以为可以风平浪尽的享受爱情的甜蜜,不想靳文旧时的一个同学——一个曾经和靳文相爱却没有在一起的女孩突然闯进了林汐和靳文的世界,与此同时,林汐的一个大学男同学对林汐展开了攻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爱情故事变得越来越复杂,其间到底有多少辛酸,多少曲折呢?
  • 绝世仙恋

    绝世仙恋

    她,是生长在深山里的一株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为等待他的到来。他,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是最放荡不羁的王,却每年栖她枝头,居心不良。那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她终于幻化成人形,站在他面前羞涩地说喜欢他。他助她修炼成仙,却又亲手将她送进轮回,许下毒咒,“豌儿,这辈子,下辈子,生生世世,你只能当我的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优秀小学生应该诵读的好句好段

    优秀小学生应该诵读的好句好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加速到来,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了一件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事情。一代伟人邓小平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确如此!素质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见闻的年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也有很强的可塑性,必须抓住这个阶段对他们着力进行培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将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 正行风(成风化人)

    正行风(成风化人)

    “成风化人”系列丛书,从机关作风、家教家风、行业行风、学校校风四个角度,记录了和平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探索,承载了和平人对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展现了和平人“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榜样力量,发挥了讲述和平好故事、传播和平好声音的文化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