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1600000008

第8章 儒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4)

作为概念,“中庸”特别简单,但真正把握“中”道、做到“用中”却并不容易。不难理解,“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它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中”实际就是在现实中不断纠偏的过程。因此,孔子所说的“时中”十分重要!也就是说,这个“中”因时而变,“与时偕行”“与时偕极”(《易·乾卦·文言》)。“中”,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一眼看透,它不是数理意义上的“中间”。人在具体行为中对“中”的把握,就好像掌握平衡,这种平衡就是一种稳定、一种和谐。不稳定、不和谐,就谈不上发展。所以《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位”就是和谐,“万物育”就是发展。

对于事物“中”的把握,必须有一个整体、系统、全局的观念。《荀子·大略》篇中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治理国家,就像使用秤或者天平,秤或天平达到平衡状态时,可以称为“中”。但是,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和谐、这种平衡绝不会是不变的,不会是静止的,随着时间、空间等相关条件的变化,“中”的标准也应相应改变。孔子说:“夫礼,所以制中也。”荀子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就是说,就像天平中物体增加或者减少,平衡就被打破了,要维持新的平衡,达到新的“中”,权衡必须进行相应的移动。但是,就像事情必须综合处置那样,这种移动一定要适当,必须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方向,往哪移动?第二,距离,移动多少?第三,速度,移动快慢?任何方面做不好,这个平衡都会被打破。而要在新的条件下求“中”,就必须讲究科学,就应该全面认知事物,懂得见微知著,洞察变化。

真能把握“中”的人一定境界很高。“时中”也是为人处世的重要道理或原则。《论语·乡党》记载了这样的故事:“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里好像是说孔子和子路在山间散步,发现一群雌雉(即母野鸡)。子路看见野鸡,似乎有一个举手之类的动作,野鸡便警觉地飞翔到前面的树上。见此情景,孔子感慨地说道:山梁间的野鸡呀,它们懂得“时”呀。野鸡懂得“时”,就是它们发现了“变化”,而且及时做出了正确反应。孔子的意思是,野鸡发现自己可能遇到危险,便远离这种危险,把自己置于安全的境地。所以,孔子感慨雌雉知“时”!

《大学》引《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孔子说:“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他是说那些小鸟很不简单,它们知道停落在山丘安全的地方,对此,孔子感慨地说:何以人还不如这些小鸟呢?正像现在学生学习与将来找工作的关系,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应只是担心将来能否找到工作,最应该自问的是自己将来能干好什么。《论语》编者将这一章放在《乡党》篇之末,其深意应该就在这个“时”。

孔子“时”的思想意义重大,儒家典籍里面有好多相关记述,很多都是相通的。《周易》里面“卦以藏时”(王弼语),也给今人以很好的启发:我们都应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谁,了解自己是干什么的,了解自己能不能干好自己该干的事。那么,踏踏实实做好当下恐怕才是最重要的。

宋朝以前,孔子故里曲阜孔庙的大门名曰“中和门”,后更名为“大中门”,可以想象在宋代人心目中孔子“中道”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中道”思想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是一种行为方式,是指导人们的重要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普遍的指导意义。

无论为人处世还是国家治理,“中道”的应用体现在“以礼制中”。西周时期用“中”来教养国中子弟,其实就是教育引导他们“守礼”。同样,人的行为符合“中道”,也就是明理修身,循道而行。《逸周书》说“人道尚中”,同时说“人道曰礼”。礼,自然就是事物的道理,正如《孔子家语》中说“礼也者,理也”,《礼记·礼器》也说“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把握“人道”,就应该了解事物的本质,了解社会和人生的发展规律。不然,要做到“中”,也只是空想。

人们要守礼,要修身,就是需要把握好行为的尺度和原则。如儒家特别提倡敬、恭、勇,这些都是优良的品质,值得提倡,但也不能简单化。孔子说:“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敬,做过了头,就流于粗野;恭,做过了头,就流于奉承或者谄媚;勇,做过了头,就流于忤逆。

以礼制中,就是以“礼”(即“理”)为行为准则,做事遵从客观规律。把握好这一方法,就要做到既不保守,也不冒进。例如“信”与“恭”,孔子弟子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人生境界高的人,不会像“硁硁小人”(《论语·子路》),而应像孟子所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又如“和”,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时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和”。这也是“中”的要求。

每一个人刚出生时都天真无邪。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外部世界产生了一种认知。在外物的诱导下,“好”与“恶”的情感产生了。人被外物所“化”往往是无休无止的,如果是这样,“好”与“恶”的情感就应该有所节制,不然就会滑向危险的边缘。这个“节”能够作为人“情欲”与“天理”之间的平衡,以防止“人化于物”,防止“灭天理而穷人欲”(《礼记·乐记》),避免产生人间的罪恶。这个“节”就是“礼”,处理得当,就做到了“中”。

孔子儒家思索人性,思索“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其中心的思想应该正是为人处世之“中”的问题,这也是儒学的核心议题。他要求人们关注“人情”与“人义”,他向往社会的和谐与“大同”。他深信,只要人们正心修身,推延亲情,放大“善性”,秉顺理性,循道而行,社会就不难达至“至善”之境。

为了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孔子还强调“以刑教中”。所谓“以刑教中”,不是指单纯地强制性地以刑罚强迫人们遵守“中道”。正如政治治理中“徒法不足以治”的道理一样,“以刑教中”还具有树立典型、正确引导的意义,而且这应该是“中道”方法教育中重要的方面。

西周时期,“以刑教中”是“大司徒”社会教化手段的“十二教”之一。这时期的“以刑教中”,是通过刑罚判决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但绝不仅如此,因为周代的教化系统比较完备。《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太宰”一职,其具体职掌“建邦之六典”,用来辅佐王者治理天下邦国。所谓“六典”,其中有“刑典”时,其表述为“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太宰怎样“刑百官”?许多注释、翻译都径直理解为“惩罚恶吏”“惩罚不法官吏”等。其实,《周礼》刑典的“刑”应该与“型”相通,有法式、典范、榜样的意义,强调的是对百官的管理,即为政者的表率作用,以此进行社会人心教化。

孔子的认识与之完全一致。在他看来,对百官应“以礼御其心”,“属之以廉耻之节”(《孔子家语·五刑》),树立法式和典范。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如果社会没有正气,礼乐不兴,那么刑罚就很难做到公正,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无从谈起。

3.“中庸之道”是“和谐”之道

从实质上讲,“中庸之道”就是修身之道,也是君子之道。孔子主张仁政德治,他教育弟子,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教以诗书,导以孝悌,用仁义礼乐加以引导和启示,以成就道义、德行。这是人具体的修行方式与途径。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心里对外界的正常反应是喜怒哀乐,这是人情之“中”;表达时有度有节,其结果被称作和。人都有喜怒哀乐之类的情绪,这些情绪是对外部事物的正常反应。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便是“率性”之“道”,这正如《尚书·盘庚》中所说:“各设中于乃心。”人心里面的那个“中”,是人正常的情绪与心境,它的正常、适度、有节的表达,才会得到“和”的结果。而人“发而中节”,决定心里的那个“中”。没有“中”,就没有“和”。

人生的和谐体现在“中庸”或者“时中”的认识境界中。人之执中,首先应当“知中”。《易·乾·爻辞》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传统上,认为“终日乾乾”是终日戒慎恐惧,自强不息。“夕惕若厉”,到晚上还是心怀忧惕,不敢有一点的松懈。人们通常认为这是说人应有“忧患意识”。

其实,这样理解《周易》并不准确。实际上,“夕惕若”的“惕”,帛书《易传》作“沂”,沂本作“析”。衣、析、惕,意义相同,本义为解除,引申为安闲、休息义。《乾》九三爻辞强调的是一个“时”字,要求君子要因时行止。所以《淮南子·人间训》认为:“终日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息也。因日以动,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孔子解释得好,他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析),虽危无咎矣。”(《易·乾·文言》)人生贵在正确对待升迁进退,因为“上下无常”“进退无恒”,重要的是不断“进德修业”,关键的时候才能及时抓住机遇。

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时候,人的行为未必合宜,未必适当。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认为,社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用道德教化人心,其次则是以政治引导人民。但政教不是万能的,它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适用,也有的人“化之弗变,导之弗从”(《孔子家语·刑政》),其行为伤义败俗,负面影响很大,对这些人就只能“用刑”,采取强硬措施。这种对“伤义败俗”者的惩罚,是对社会扭曲行为的矫正,也是对社会行为的一种刚性引导。这是从特殊的角度,告诉人们什么是“中”,什么样的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

中庸之道作为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其基本点在于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君子人格的人,其理论的基础在于人道应当符合天道,将天人合一,尽心知性知天,做到将人的理性与情感统一起来,完善自己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进而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中庸是人生和谐之道,也是世界和谐之道。人生和谐的追求需要以“义”为准则,国家的、天下的和谐同样如此。“中和”之境追求的“和谐”不是暂时的,它建立在“礼”的牢固基础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儒家既主张“以和为贵”,同时又强调“以礼节和”。所以礼贵得“中”,只有知有所“节”才能知其所“中”,只有得中庸之常道,才可以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对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和”都极其重要。

要保持“和”,重要的是守礼、有道,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只有人有恒心,做到至诚,才会坚守德行,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能坚持自己的德行,一味追求和别人保持一致,而不讲求原则,就很难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同样既是人生和谐之道,也是世界和谐之道。

二、儒学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其他的古国文明“断代”后,中华文明还能持续至今,并焕发出鲜活的时代魅力,就是因为有传统文化在。孔子的思想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最艳丽的花朵,儒学精神贯穿古今,有了以儒学精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就会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和谐、更和平,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特色。

(一)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关键。牟宗三先生曾说:“察业识莫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荦荦大端,孔子儒家文化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血脉与灵魂。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来体现的,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

同类推荐
  •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宇宙之问·《天问》新考

    何新是名振中外的著名学者,其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早已素为人知。他在中华古典方面的研究,更为独树一帜。“何新国学经典新解”收入近二十年来,何新研究古学的全部重要著作。何新认为:中华乃是“日华”贵胃。惊世之论,石破天惊,欲寻民族文化之根者,不可不读这一套千古奇书!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 论义务(译林人文精选)

    论义务(译林人文精选)

    《论义务》是西塞罗给儿子的长信,语重心长、娓娓道来,把自己一生的经验与思考结晶和盘托出供其参考,启发其深思人生中的各种选择,教子之道堪称后世典范。《论义务》是西塞罗写给他在雅典学哲学的儿子的书信,阐释“义务源于美德”的主题。书中内容十分丰富,列举了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的许多故事,教导人们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也包括了西塞罗对自己实际国务活动的深刻体悟和对数百年罗马历史重大事件的认识。
  • 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哲学知识。近50个精彩故事独立成篇,连缀起来又共同组成一幅精彩的哲学画卷,清晰地呈现出哲学发展的脉络。此外,还增设了“哲学辞典”、“哲学家小传”、“名人名言”、“名人评说”、“著作列表”等辅助栏目,以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热门推荐
  • 尼采的人生哲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尼采的人生哲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是对尼采及其哲学的全新解读。全书围绕尼采哲学的核心思想展开,即反对神权及一切“旧社会的权力产物”,伸张自主权力,激励人们摆脱奴性,超越自我,奋发图强,焕发生命的璀璨光华。全书从总体上把握尼采的思想体系,多方面系统介绍尼采的学说,客观点评其观点论断。它名为哲学,实则旁及方方面面,涉及不少学科和知识领域。它还将尼采的思想观点加以演绎,并且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掌故和逸闻,既反观历史,也针砭时弊。因此,它不仅具有学术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现实性。
  • 仙骨魔物

    仙骨魔物

    当夜色被血浸漫,蓄谋已久的谋杀拉开序幕,父母被杀,家门被灭,她与魔物相融,在蚀骨的疼痛中,她的瞳孔,覆上暗紫的幽光。“我会证明给你们看,妖界,只能由我浮袅来屠杀。”
  • 妓席暗记送同年独孤

    妓席暗记送同年独孤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评金刚錍

    评金刚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乖女孩的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乖女孩的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乖女孩的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结合女孩的特性,依据现代社会教育的现状,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出发,详尽地阐述了培养优秀女孩过程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如培养女孩积极向上的习惯,培养女孩热爱生活的习惯,培养女孩正确的审美习惯,培养女孩自立自强的习惯等,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为父母们提供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教育方案。
  • 哈利波特之罪恶之书

    哈利波特之罪恶之书

    当一个穿越者误以为自己穿越回80年代的英国,历经幼时磨难、终将在悔悟中彻底沉沦黑暗的时候,一封陌生而又熟悉的入学通知书,将他的生命重新点亮。可当他接触到更深的黑暗时,他是选择远离深渊、还是义无反顾地跳入其中?“你等着,我会很快回来的。”在圣芒戈医院五楼的某张病床边,他终于坚定地握住了她苍白的手。这是一个咬咬牙、连自己都能骗的小骗子,在痛苦与温柔中反复挣扎的故事。——————————————本书有大纲有存稿,固定日更6000+,时刻等待着爆发!请各位小巫师放心收藏。书友群:650483310(有空可以来聊聊)
  • 企业伦理新论

    企业伦理新论

    西方对企业伦理问题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消费者反欺骗、反污染、反不正当竞争的呼声的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将伦理道德因素纳入企业活动的范围。我国对企业伦理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我国对企业伦理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广泛。
  • 和莉莉一起跳舞的七个夜晚

    和莉莉一起跳舞的七个夜晚

    青年孔菲斯1912年乘坐海船从美国抵达漂来。麦边逊饭店主人埃利斯、日本军官高桥、俄国流民娜塔莎姐妹、美国少女珍妮、新派文人邵介惠、大买办邵三卿、革命者蒋桂芳和汪德龄、黑帮头子顾金坤、底层流民席路生……这是一群光怪陆离的众生相。青年孔菲斯与他们一起,见证着中国漂来这个东方巴黎在1912年帝制结束到1945年国内战争开始之间的悲欢历史。在这座海内外各色人等汇聚的中国城市遇到了梦中的姑娘,两个年轻人互生好感。但好景不长,两人随同众人庆祝革命者的婚礼时,内讧爆发。孔菲斯的心上人在逃亡过程中中枪死去。孔菲斯相信莉莉没有死去。他不能忘记和莉莉跳舞的七个夜晚,他开始了寻找莉莉的漫长之旅。
  • 萌萌修仙系统

    萌萌修仙系统

    “新店开张,大甩卖啊,大甩卖!”“极品灵器随便挑啊,一次性购买三件以上,打九折啊!批发十件以上,秒送会员价,八五折!”“丹药,符箓,法诀,阵法,轴卷,科技套餐,统统九折销售,量大优惠多多!还送超级智能辅助系统!”“战争兵器,各类物资,杂货,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现在加入小萌杂货铺,充值十万灵石,即可成为终身大会员,享受定制服务!购物,一律八折!”赵辰坐在电脑前,写完了新书简介。“小萌,你说这样行不?”他随手拿起一个千年人参果啃了起来,味道也就那样!“主人,我追萌萌修仙系统,充值书币,也打折吗?”赵辰愣了五秒,狠狠咬了一口人参果,默默的帮小萌充值了十元软纸币……
  • 重生女配的媪玉空间

    重生女配的媪玉空间

    唐希曼,因执行任务穿越时空,竟来到千年以后的未来世界。她重生于一个同名同姓的女子身上,接替了她炮灰般的人生。原主唐希曼胆小懦弱,与林家大少爷从小指腹为婚。无奈林家大少爷忠情于她的好姐妹,为了摆脱她这个累赘,居然派人殴打她。原主死后,二十一世纪特工唐希曼接管了她的身体。这是未来世界,资源匮乏得利害,拥有种植空间的唐希曼又会发生什么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