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状手势,主要是用来模拟状物,给听众一种形象可感的印象。摹状手势中有具体性的和象征性的。具体性的手势要比画事物的形状、大小、方向。象征性的手势是根据说话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启迪听众的思维,触发听众心理上的联想,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比如说到“我们要节省每一个铜板”时,用拇指和食指头比画成一个小圆圈表示“铜板”,这是具体性摹状手势。又如演讲到“科学的春天来到了,让我们举起双臂拥抱它吧”的时候,张开两臂前伸,并不作拥抱状,这是象征性摹状手势。科学的春天像什么样子呢?我们怎么去欢迎她呢?让听众自己去联想。
抒情手势,是用来表达说话者喜怒哀乐的强烈情感,使之形象化、典型化、具体化。比如用拳捶胸,表示万分悲痛;手掌附于前额,与脸部表情配合,表现痛苦;双掌胸前轻轻一拍,表示高兴。
手势表现的意思很多,手与其他官能和部位有机配合,还可以表示一些新的涵义,如用食指指头,表示思考、盘算、猜疑等意思;用手掌抚胸,表示自问;用手掌拍头,表示恍然大悟。
上面我们介绍了一些手势,但事实上手势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很难说某种动作一定表示某种感情。个人的习惯不同,讲话时的具体情况不同,听众和讲话人的情绪不同,手势动作也就不同。不管采用何种手势,都要因情、因事、因人、因物而异。
运用态势语,除了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外,还必须照顾一定的社会习惯。每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社会交际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约定俗成的态势语言。比如,在中国,跷大拇指表示称赞,伸小拇指表示差劲;而在日本,跷大拇指表示“老爷子”,伸小拇指表示“情人”。拇指与食指接触构成圆圈,伸开其余三指,在美国表示同意、赞许,在日本表示金钱,在巴西则表示引诱人或侮辱人。因此,管理者如果在涉外场合中运用态势语,千万要小心,不要闹出笑话或造成误会。
运用态势语时,手势动作不宜过多。两句一招,三句一式,会使人眼花缭乱,不得要领。有的管理者讲话,始终重复一种手势,使听众感到单调、乏味,甚至反感。手势也不要过分夸张,过分夸张会让人感到滑稽、别扭。手势不宜单独、孤立地运用,应和有声语言、表情、神态、姿势等密切配合。手势的起落应和有声语言同步,否则会闹出笑话。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有次发表演讲,用手指着听众,嘴上却说“我”,然后又指着自己说“你们”。他还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举起双手招呼记者站起来,嘴上却说“大家请坐”。这些失误留下了传之久远的笑柄。
为了运用好手势,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经常对着镜子练习;闻一多常常在演讲前精心设计演讲中的一个个手势。每一个管理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口才水平,都应该重视态势语的训练。
第二节 美感训练 (1)
管理者要具备出色的管理口才,除了良好的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发声技巧、优雅的态势,还应有使人愉悦的口才风格。这就需要进行口才的美感训练。
口才的美感训练,不只是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发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示,号召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四美”中,就有一项“语言美”。
一、口才美
口才不同于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如花朵、奇峰、瀑布等;口才也不是文学艺术,如诗歌、戏剧、绘画等;口才是一种人的现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口才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一种具有审美性质和审美价值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受审美规律的制约。《荀子?大略》中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因此,作为口才艺术,就有一个值得研究的口才美的问题和美感训练问题。
1.口才美的本质
“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中的“语言美”,即是指“言语美”。言语的运用技巧便是口才。因此,口才美的本质与语言美是一致的。
一般人对“语言美”多从口语表达形式上去理解;但是,美的语言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喜悦,其根源并不在于口才的感性形式本身。研究口才美的本质,就是要探索是什么因素决定这些言语的运用形式成为美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中说:“劳动创造了美。”深刻地揭示了美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性—劳动中的自由创造。普列汉诺夫说:“野蛮人在使用虎的皮、爪和牙齿或是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的时候,他是在暗示自己的灵巧和有力。因为谁战胜了灵巧的东西,谁就是灵巧的人;谁战胜了力大的东西,谁就是有力的人。”野蛮人狩猎跟食肉动物捕获食物是有区别的,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6-517页)所以在劳动中,人类是作为一种自由创造的主体而出现的。
人的创造性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使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创造了一个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有用的生产物,这个生产物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表现着人的目的。而为实现目的的自由创造并非毫无必然性,并非随便的创造,而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与把握。这种自由创造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劳动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而且能在它的存在形式、它的感性的形式特征中看到人类的创造劳动,看到了作为自由创造的人自身的力量、智慧与才能。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种“直观自身”的能力,也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正因为人有这种“直观”能力,因而从劳动对象中感到自由创造是最珍贵的特性,能引起人的喜悦,而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在劳动创造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的极不相同的事,自然也包括口才美。早在《礼记?仪礼?少礼》中就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又对列宁的论断予以具体阐述: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人类有语言,动物没有。
由于长期的劳动实践,猿的发声器官发展成了人的发声器官。人的发声器官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法则加工空气,成为有规律的、有节制的、跟一定语义相联系的声波—语言。由此可见,语言是劳动实践的产物,是工具,而且是社会实践中按照约定俗成的法则自由创造的产物。语言跟其他任何劳动产品一样,里面也包含了人类的最珍贵的特性—劳动中的自由创造。在语言创造中同样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聪明、灵活等品质。这些品质也能普遍地为人们所喜爱。人类也从语言中“直观自身”,引起莫大的喜悦。在人看来,语言是美的。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我们常常赞叹自己民族语言的丰富多彩和言简意赅,这就是美感的表现。
2.口才美与“真”“善”的关系
“美”的特殊本质表现在它与“真”“善”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之中。研究口才的“真”“善”“美”的关系,是为了寻求口才美与“规律”、“功利”的内在联系。
美学史上关于真、善、美有好几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美与真、善无关,美是完全不涉及利害计较,完全不涉及概念的一种快感,一种纯形式(无利害计较即无善,概念即是真)。另一种看法是强调美与真、善的关系,甚至认为美与真、善不分。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美与真、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实际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谓“真?,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所谓“善”,是指功利,即“合目的”;所谓“美”,是指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劳动产品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例如修建一座水库,首先必须以“真”为前提,也就是说,首先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才能顺利完成水库的修建工程,比如事先必须进行地质勘探,研究地形,研究水的流量等等,然后才设计、施工。修水库总是有一定功利目的的,水库修成后可以灌溉、发电、养鱼,这种功利性,就是广义的“善”。水库修成后呈现出来的生动形象,如巨大的堤坝、宽阔的水面、宏伟的气势等,都是对人的自由创造的积极肯定,也就是“美”。
优秀的口才也是真、善、美的统一。比如闻一多先生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所阐述的“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消灭的。”这些道理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是“真”。《最后一次演讲》的目的是要揭露反动派,歌颂革命烈士,号召人民起来斗争,推翻反动统治,这是为着人民利益的,这样的功利就是“善”。《最后一次演讲》字字千钧,气盖山河,势如火山突发,威猛不可阻挡,抒发了火一样的激情;中心突出,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有力,人称转换自然;多用短句,径直便捷;使用重复手段,增强气势;较多的感叹和反诘句,用以加重感情色彩。这些言语技巧也是对人的创造性的积极肯定,也就是“美”。
也许有人会问:有些演讲的道理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错误的,不“真”;演讲的目的不是为社会、为人民,而是为个人或反动阶级的私利,不“善”;然而言语技巧是不错的,算不算“美”?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是形式美的问题。普列汉诺夫说:“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与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或灵巧完全无关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和独立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巨大和独立的意义”有两个意思:一是运用形式美于美的创造,使事物的美的特征更加鲜明;一是扩大了美的领域,当生活中美的事物以它的“样子”引起人们的美感时,人们就逐渐对那些样子相似的事物也同样产生美感,于是出现了形式美。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美的事物的形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见美的事物的“样子”(形式)而不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口才美是从体现真、善内容的美的言语形式中概括出来的,同时也由于言语形式的“巨大和独立的意义”使得那些虽然缺乏真和善的内容的口才艺术也能给人一定的美感。
我们要强调的是,管理口才是运用于管理活动中的口才艺术,是以实用为前提的。决没有人不顾管理口才的内容而去单纯欣赏管理者的口才美。管理工作本身就要求管理者的说话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真”;说话的目的必须是为了搞好管理,必须是为了实践“三个代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必须“善”;而且还要求精美的言语技巧,达到“美”。因此,优秀的管理口才必然是真、善、美的统一。
3:口语形式美
前面我们讲了,在美的具体事物中,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美的形式是不能脱离内容的。但是,人们对美的感受,却都是直接由形式引起的。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人们反复地直接接触这些美的形式,从而使这些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即人们接触这些形式便能引起美感,无须考虑这些形式所表现的内容,仿佛美就在形式本身,而忘掉了它的来源。
所谓形式美,只不过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仅熟悉和掌握了各种形式因素的特性,而且对各种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加以研究,总结出各种形式美的法则。
口语的形式美,也是人们在对无数口语的审美活动中许多口语美的形式的概括总结。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指出:
“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所以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