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31700000002

第2章 先于文字岩画为史 滥挖龙骨专家探秘

岩画,是古人类镌刻于岩石上的图画,是远古时期传续下来的文化载体,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活化石,它从各个侧面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多为狩猎活动为主。千姿百态的各种动物,射猎、舞蹈的各种人物,以及从中所传递的神灵崇拜、图腾崇拜、偶像崇拜、生殖崇拜等,是研究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符号文字学的重要资料。

中宁岩画分布在中宁北山,属贺兰山余脉,是贺兰山岩画的组成部分。目前共发现三处,一处在余丁乡以北黄羊湾的山沟里,一处在枣园东北芨芨沟石马湾的山沟里,还有一处在牛首山西南石峡沟的山沟里,三处共有岩画五百多幅,画面内容、凿刻年代基本相同。中宁岩画自1985年发现以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多次前来进行拍摄、拓印、考察和研究。

中宁岩画的内容以人们日常接触的动物为对象,单体画面较多,群体画面较少。以放牧为主题的动物主要有羊、马、驼、牛、犬、驴等,它们有的低头吃草,有的悠闲站立,有的缓步慢行,有的扬蹄飞奔……一匹马马头向前伸,双耳竖起,表现出警觉的神态;一头牛回头张望,似在等待后面的同伴;两只山羊犄角相对,似在打斗嬉戏;一峰骆驼昂首向天,仿佛在观察天气变化……以狩猎为主题的动物以虎、狼、狐、鹿居多,鸟、鱼、龟、蛇也很常见。鹿的跳跃、狼的静窥、蛇的盘曲、鸟的飞翔,有动有静、千姿百态,一幅幅画面生动活泼、简洁大方。狩猎活动的场面刻绘得尤为丰富生动:一名猎手张弓搭箭,正在向一头雄鹿瞄准,鹿对自己的危险处境却浑然不觉;一头小梅花鹿在前面拼命奔逃,两人骑马持刀在后面猛追,马后还跟着一只猎犬;几名猎人手持器械正在奋力追赶几只山羊和麋鹿,似乎很快就能追上了;一群人将许多动物围在了中间,有人举棒欲打,有人欲扑上去捕捉,动物们惊恐万状,乱作一团……这一幅幅狩猎图形象逼真,场面激烈,各种形态跃然石上,生活气氛十分浓厚。

在人物绘画上,有很多只是画了人的头、手、足等部位,头像造型十分夸张,多为龇牙咧嘴、双目圆睁、毛发直竖、头上长角、双耳下垂等古怪形象,与琼面、脸谱或面具相似,形式比较复杂。据相关专家考证,应该是早期先民对神灵、图腾、偶像崇拜的反映。手与足在游牧狩猎过程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将其单独刻画在岩石上,也是一种崇拜的表现。

在黄羊湾岩画中,有两幅岩画极为引人注目。一幅的内容为在一块平整的崖壁上,刻绘着一个不太圆的圈,圈的中间凿有一个坑,圈的四周刻着散射状线条,上部线条较下部多。据专家考证,这是女性生殖器官,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另一幅刻的是一位将军,顶盔贯甲,骑在马上,左手拉缰,右手持剑,前面还有一位马童,表现出一副凯旋而归的神态,旁边还刻有汉字和西夏文字。

关于黄羊湾岩画,这里还有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代,山清水秀的中宁,山上林木密布,原野百草茂盛,吸引着很多原始部落的人依山而居,狩猎生活。当时,一个叫做“狞”的部落是中宁一带最强大的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杞,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喜欢族人对他歌功颂德,如有违抗命令者,一律被驱逐出部落,任其自生自灭。狩猎之余,杞总是喜欢招集部落成员围火聊天,谈论很多话题。他们喜欢谈论人是从哪里来的,谈男人、女人。他们还没有完整的语言体系,只能通过简单的音节来区别事物或彼此的名字,如宁、安、思、巴……部落里一个叫呶的少年爱上了一个叫塔的女子。呶并不十分强壮,但他会把自己的思想和见到的事物刻在岩石上。原始社会,与女子交配的权力取决于成年男子对猎物的获取量,得到猎物多的勇敢者,就可以随意挑选部族中的女子交配。塔很美丽,她和她的母亲被部落的首领———杞占据着,为杞生育孩子。好大喜功的杞喜欢打仗,用武力吞并其他部落。在兼并了一些小部落后,就想让人把他的战功都记录下来。于是,杞找到了呶。喜欢在石头上刻画图案的呶,就成了为杞记事的人,他把杞的事情用画的方式刻在岩石上,呶刻画的图案也深受部落民众喜爱。

起初,呶只在岩石上雕刻一些简单的画,比如树、土豆、桃、芦草等。后来,他雕刻技巧越来越高超,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裸露的石头成了呶的天然画纸。呶还带动了周围的族人参与到雕刻岩画的活动之中。

最初,呶认为生殖完全是女性创造的,他惊异于妇女渐渐大起来的腹部和孩子出生的过程,感叹和赞美女性的伟大和生殖的神秘。后来发现没有男性的参与,女性便不能生殖。于是,他又开始对男性生殖器进行崇拜。

没有强壮身体的呶为了能够和异性交配,试着用自己雕刻的作品来取悦族中的女子。呶博得了塔的好感,两人偷偷交配,生下一名男孩。呶和塔偷情的事情被杞知道了,杞非常生气,命令族人把呶和塔扔到了今中宁黄羊湾一带,让他俩终日与岩石相伴,与恐惧相随。然而,两个有着超强能力的青年,面对恶劣和枯寂的自然环境,对生存的极度渴求促使他们重新燃起创造新生活的欲望和激情。每天呶出去狩猎,塔就在山洞里养育孩子或在周围采集野果。几十年过去了,两人和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族群,被其他部落称为呶塔部落,他们在黄羊湾一带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惊异于自己创造生命的强大力量,既而在崇拜神灵的同时也十分崇拜生殖。呶和塔的子孙刻制了孕体雕像,绘画女婴,以感谢人类延续出的生命奇迹。

先民们创造的古代文明,除了岩画,还有青铜器物。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代,中国的青铜艺术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器物造型主要有鼎、尊、卣、鬲、斝、盉、盘、壶等各种礼器。中宁青铜文化,是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带的早期游牧民族创造的文化,年代大约为西周晚期至秦汉时期。当时,雄踞北方草原地带的匈奴民族创造的草原文化已很兴盛,草原风格的青铜艺术已呈现出灿烂夺目之势。他们将草原上的各种动物与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浓缩在了各种造型独特的青铜艺术品之中。战国晚期至西汉,是匈奴民族青铜艺术发展的鼎盛期。宁夏是匈奴民族长期活动的地区,留下了很多匈奴民族青铜文化的遗存。

宁夏境内的青铜文化年代有早期与晚期之分。早期相当于西周、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文化,从总体上看,在宁夏南部的固原地区相对集中,中部的同心地区也有重要的文化遗存,出土的器物主要是虎、鹿、豹、马、羊、驼等各种动物造型的铜牌饰。匈奴人采用图案夸张与变形的艺术处理手法,使得这些饰物的图像造型变得既抽象又富有神秘感。经过艺术化的处理,使人不能轻易辨认出图案造型。这种铜饰物,体现了匈奴民族的工艺制作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中宁地区位于宁夏中部,汉武帝之前,是匈奴等民族的游牧区,从文化范畴上划分,属于早期的游牧文化。游牧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兵器和马具,这一特点,从考古发掘和陆续出土的器物上可以得到证实。1982年10月,中宁黄河大桥建设施工取土垫路时,在石空镇(原叫关帝乡)倪丁村挖出了几座古墓葬,出土了青铜盔、青铜剑、青铜箭头、带鎏青铜斧、铜削、铜凿等兵器,马衔、马蹬、扣具、带饰、铜环、铜铃等马具,铜牌、铜镜、铜片、绿松石珠、磨刀石等生活用品。经自治区博物馆专家鉴定,这些出土文物是战国早期的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典型物品。1984年10月8日,古城子新建二队一户农民挖土时,从田里挖出了几捆箭杆和340多枚青铜箭头。经专家鉴定与倪丁村匈奴墓葬出土的青铜箭头属同一时代物品。由此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宁地区就已经成为青铜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了。

不仅如此,还有传说中宁大地还曾是龙生存的水宫。人民公社时期,中宁人热挖“龙骨”这一现象便是这一传说的证明。20世纪80年代,中宁挖“龙骨”的活动达到了高潮。因为“龙骨”具有止血、止痛、安神、镇静、固涩等多种神奇药效,是中国各地药材部门大量收购的珍贵药物,因此被农民大量挖掘出售。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的10余年间,中宁县共挖掘出土的“龙骨”达上百万斤之多,被贩卖到个省、市、区,多个县。

“龙骨”,顾名思义,似乎应是龙的骨头,但事实并非如此。从河南考古发掘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用蚌壳镶嵌在大地上的龙形图案来看,最初的龙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是一条长了四条腿的蛇而已。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人们陆续把雄驼的头、雄鹿的角、雄牛的眼、雄鹰的爪、雄狮的尾移到了原始龙的身上,逐渐形成了现在威猛神武的龙的形象,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那么,“龙骨”是否是恐龙的遗骨呢?也不是。根据地层地质资料和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及研究成果来看,恐龙是生活在距今2.1亿年~6500万年前的大型脊椎动物,从遥远的中生代侏罗纪开始,历经白垩纪,到新生代第三纪的古近纪,在长达14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统治着地球。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近纪初期突然全部灭绝了,灭绝原因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2005年,在灵武发现并出土了一批恐龙化石,其中一条龙是目前发现的新属种,被命名为“灵武龙”,其身躯高大程度排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中宁与灵武相距不远,但中宁的“龙骨”绝对不是恐龙化石,因为中宁“龙骨”根据所埋藏的地质层断代并经同位素和热释光等科学方法测定,距今只有1200万年的历史,两者相距5000多万年,根本不能与恐龙化石相提并论。

那么,中宁“龙骨”究竟是什么动物的骨骼化石呢?

1987年深秋的一天,中宁县文物管理所一行5人来到了白马乡彰恩村的南山边子一处“龙骨”挖掘点,这里丘陵连绵、沟壑纵横,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较大的空旷山谷地面上,分布着近百座竖井式深洞。洞口直径一般为1.5米左右,越往下直径越大,洞口周围堆满了挖出来的红色黏土和黄沙土,像一个个坟丘林立在山谷中。挖掘者都有很丰富的经验,知道在什么山形下什么谷地中埋有“龙骨”,便有选择地向下挖洞,只要挖过红色黏土层到了黄沙层面上,就到了“龙骨”的埋藏层,然后再向四周横向探挖,便能挖到“龙骨”,几乎洞洞不空。因为“龙骨”已变成了化石,分量很重,一洞能挖出几百斤,能卖不少钱,因此吸引了很多人不惜冒生命危险前去挖掘。

由于千万年来的山水冲刷,把一些埋有“龙骨”的地方冲成了“V”字型山沟,在沟的断面上露出了黄沙层,有的甚至直接露出了“龙骨”,于是有人便在断面上挖水平洞。水平洞洞口高约1.5米,宽约1米,洞的深浅不等,浅者几十米,深者达数百米。

农民挖出的“龙骨”是论斤出售的,因此他们根本不考虑其形状的完整性,加上埋藏年限较短,石化程度不太高,很容易破碎。因此,他们为了取运方便,把整块的也敲碎了,出土的“龙骨”都是小碎块,没有一件是整体的,根本无法辨认是什么动物的遗骨化石,只有牙齿较完整,从牙齿来看,大小不一,有的比人牙略大,有的如马牙,最大的牙齿臼有碗底那么大,可以想象此种动物的头该有多么大,进而推测它的身躯又有多么庞大!

为了搞清“龙骨”究竟是何种动物的化石,文物管理所委托一位相熟的挖掘者老曾,想办法给弄出一个完整的龙头骨来,答应给他出双倍的价钱收购。一个多月后,老曾果然给文物管理所送来了一个硕大“龙头”的一小部分———动物的上颌骨化石,牙床很长,从门齿到腮齿有近一米长,两排牙齿排列整齐,臼齿很大,直径达一寸多。更令人欣喜的是,颌骨上带有两根完整的半米多长的象牙和一部分铲板骨化石,总重量达100多斤。

老曾说,这种“龙头”非常巨大,根本无法完整取出,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出了这么一块有形状的上牙颌骨。尽管如此,有了两根象牙,那就完全可以认定,这是一种大象的头骨化石。

带着这一新发现,文物管理所派人专程赶到自治区文物局进行汇报,文物局专家说,这已经不是新闻了。

“龙骨”化石早在年就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相邻的同心县发现了,但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科研发掘。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与中宁一样,同心山区也开始了大范围的挖“龙骨”活动,大量的化石被贩卖到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小半个中国,引起了中科院与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重视。197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科学考察队在古生物专家关健教授的带领下,首次进入了同心县,他们在纪家窑山乡“龙骨沟”等处,亲自主持进行了科考挖掘,出土了大量的较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截至1985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周明镇、甄朔南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邱占祥、陈冠芳、贾航、叶捷等专家,连续7年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基本弄清了这些动物化石种类,共有25种,被鉴定命名的食草类动物有同心铲齿象、托氏铲齿象、同心板齿象、银南嵌齿象、乳齿象、同心坐齿犀、邱氏华清犀、无角犀、矮角犀、蓝田库斑猪、利齿猪、皇冠鹿、三趾马、长臂猿、羚羊、跳兔等,食肉类动物有半犬、戈壁龙、广河猫、瓜兽等。中宁发现的大象有些特别,两根象牙不像现在的大象牙又粗又长,它的下颌上带有一块匙形铲骨板,边缘带锯齿状,因此被单独命名为“中宁锯铲齿象”,其他动物的种类与同心发现的种类基本相同。

那么,这些化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根据地质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在45亿年前形成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地球上发生过很多次翻天覆地的剧烈运动,这些运动每次都使地球发生巨大变化。根据变化的差异,地质学上将其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地质时代:太古代(45亿年~27亿年)、远古代(27亿年~6亿年)、古生代(6亿年~2.3亿年)、中生代(2.3亿年~6500万年)、新生代(6500万年~1万年)。在每个“代”中又划分为若干“纪”,纪下面又分为不同的“世”。如牛首山的浆鳞鱼化石生活在距今约4亿年~3.5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而“龙骨”所属的各种动物则生活在距今12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的中新世。

据此可知,早在1200万年前,在中宁、同心以及固原一带并不像现在这样干旱少雨,而是温暖湿润、林木茂盛、水草丰美、湖泊荡漾的另一种景象。当时这些内陆盆地,从地质构造上看,应属陇西旋卷的构造体系清水河———香山旋回褶皱带的一部分,东依牛首山,西靠香山,南北走向,数百里盆地,一片青山绿水,山上森林茂密,山下灌木丛生,湖中游鱼成群,空中百鸟飞翔,大象、犀牛等各种食草类动物就在这样的一个良好环境中生活,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1200万年前,当各种食草动物游哉乐哉于草原森林啃食植物的时候,各种食肉动物便以它们为食物。留下的骨头便散落在坡地或山沟之中,那些大型食草动物如大象、犀牛以及食肉类动物天敌虽少,但却无法抗御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遗骨也四处可见。每遇暴雨山洪,这些骨头便和着泥沙,被冲入湖泊中,沉入湖底,被泥沙掩埋。后来随着地壳运动,地表抬升,湖泊变成了陆地或山丘,埋入地下的各种动物骨骼由于与空气隔绝,又经过漫长的、一系列的化学作用和地质变化,骨头越来越硬,逐渐石化,从而变成了化石。至此,中宁“龙骨”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

同类推荐
  • 暮色

    暮色

    这世界真是安静,因为最激烈的喧嚣往往悄无声息。正如在暮色将近的时候。一个妇人默默地走,没人听见她胸腔里一列火车的行进——轰隆轰隆,轰隆轰隆,匀速的,硬碰硬的,催眠的,淹没了一切噪音的更大的噪音。北京秋天的街景本就凌乱,偏偏这条位于旧区的街巷又狭窄得很,高高低低的喇叭声就是司机们雄壮的叫骂。这还不够,有人探出身来嚷:“嗨,那女的,说你哪!又不是机动车,在大马路上走!”李天娇失魂落魄一躲闪,忽觉得胳膊肘被一把巨大钳子狠狠夹住,不免回头,却是旁边有人扶了她一把。那人穿土黄色外套,竖领子,不合时宜地戴了顶太阳帽,帽舌压得极低。咦,她倒好像在哪儿见过他。
  •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 有些人在心底从未忘记

    有些人在心底从未忘记

    《有些人在心底从未忘记》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张家荣、夏媛、李孝林、郭子婷等主人公在大学四年发生的爱情与友情的故事,毕业后张家荣继承了公司,夏媛去了美国,两个主人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谨以此书,纪念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 小海蒂

    小海蒂

    小海蒂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斯比丽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灿漫并心地善良的小女孩。一天她被姨妈带到一个叫德尔芙里的小村庄,暂时交给他爷爷啊鲁姆大叔,在海蒂的种种感化下,性精古怪的的阿鲁姆大叔重新点燃了生活激情。
  • 茶花女

    茶花女

    《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混为一谈,阿尔丰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
热门推荐
  • 感悟父爱母爱(上)

    感悟父爱母爱(上)

    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才可以认清世界。这些已经被中外智慧人士不断印证过了。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有着矢志不移的追求;有着不可摧毁的意志;有着对痛苦等闲视之的心境。在一次次生活的坎坷与磨难中自我提升与超越,才使他们成就了自己,丰富了自己。
  • 年月诗集 时光链环

    年月诗集 时光链环

    故乡山水,如诗如画,住净水器、触景生情,咏物明志。讽刺为了清明,离骚怒其不争。时光链环套住年月,火花飞溅,汇集成歌,一唱百年。
  • 将保健进行到底

    将保健进行到底

    健康就掩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每个懂得保健的人,都会懂得维持自己的好心情,以心神来促进养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好方法。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呢?不要着急,下面小编就会跟你一起去发掘,那些我们可以轻松达成的,对身体有所注意的小事情,包括吃糖果、吃你喜欢的巧克力哦。
  • 心态比能力更重要

    心态比能力更重要

    生活中眼高手低的人常有,这种人自命不凡,老想着干大事,小事不屑于做。即使做了,感情上老大不情愿,心理上也觉得不舒服、受委屈,对结果也是马马虎虎。有这样心态的人小事肯定也是干不好的,如果连小事都干不好的人,又怎能成就大事业呢?
  • 九幽册

    九幽册

    深具仙术的陆小超小时候无意中丢失了一次魂魄,在其姑奶奶的帮助下找了回来,魂魄归体时意外带回了一丝鬼气,后竟无意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仙气。其姑奶奶决定传授陆小超一些法诀,送给了陆小超一本名为九幽册的书籍。殊不知此书来历非凡,机缘巧合让陆小超探明书的真身,从此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 建中靖国续灯录

    建中靖国续灯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信仰之海

    信仰之海

    马休 阿诺德在维多利亚的盛世,听到了代表基督精神的“信仰之海”落潮的哀声,于是呼吁用真诚的爱来拯救那表面上光明的世界。如果说,《信仰之海》作者也有自己的“信仰之海”,那一定是诗歌,毕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的大部分文字,都与诗歌有关,涵咏经典诗文,足见作者滋养性情之用心。还有小部分文字是关于翻译和读书的随笔,是现实生活的点滴侧影。《信仰之海》可以说是作者对“诗性人生”的诠释与见证。
  • 末世之银河护卫队

    末世之银河护卫队

    病毒肆虐,末世危机,人类的希望又在何方?昔日“银河护卫队”高手,真的能力挽狂澜,救人于水火?沉寂许久的热血男儿关轩,是否可以逃出丧尸之城,点燃死灰般的希望!
  • ON HEMORRHOIDS

    ON HEMORRHOI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檞寄生

    檞寄生

    《檞寄生》延续了蔡智恒小说一贯的浪漫气氛,描述“我”实在不是故意,但仍旧不小心同时爱上两个女孩的“三角恋”故事:在台北担任研究助理的“我”,打开抽屉,随手拿出一根烟抽,要把烟拧息时,发现烟上有字……每抽一根烟,便忆起一段往事。当你令两个女孩心痛,你就不得不做一个选择;当两个女孩令你忆起左肩右肩痛,你就知道自己中毒太深……爱抽“MILDSEVEN”的蔡智恒,用十根烟串起一个浓淡相宜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