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200000003

第3章 成功之道 (3)

1914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为了考取官费学校,他除了努力学习日文之外,还“拼命地补习科学”,“考入高等之后,科学方面是高等数学,如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微分、积分,以及物理、化学、动植物学的讲习和实验”。在高等学校三年毕业之后,升入九州帝国大学的医科,学习了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医化学、病理学、药物学、细菌学、精神病理学等基础学问,还学习了内外儿妇、皮肤花柳、耳鼻咽喉、眼科齿科,乃至卫生学、法医学等临床学问。郭沫若“在医科开始的两年很感觉兴趣,那时所学的可以说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人体的秘密在眼前和手底开发了”。他“自己解剖过八个尸体,也观察过无数片的显微镜片”,进行过细菌实习、医化学和生理实习这些“引人入胜的东西”。1923年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取得了医学士学位。

然而,郭沫若“虽然大学是毕了业,也得了医学士的学位”,但因17岁时重伤寒所带来的生理上的限制,两耳重听这种“耳朵的毛病限制”,使他“不能掌握听诊器,辨别微妙的心音和肺音的各种差别”,“医道学而未成”,他“不曾行过医”,“也没有意思行医”。 但事实上,这段学医经历,并非如郭沫若自己所说的“走错了路”,正如他后来所言,“虽然我并没有行医,也没有继续研究医学,我却懂得了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方法之外,我也接近了近代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尤其辩证唯物论给了我精神上的启蒙,我从学习着使用这个钥匙,才认真把人生和学问上的无门关参破了。”

在日本实验医学传统的熏陶下,学医阶段所掌握的这些科学知识为郭沫若日后翻译《生命之科学》这部科学巨著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郭沫若自己也说“虽然我并没有行医,但我觉得我的医学知识比文学知识更有根底。” “我并不失悔我学错了医。我学过医,使我知道了人体和生物的秘密。我学过医,使我知道了近代科学方法的门径。这些,对于我从事文艺写作,学术研究,乃至政治活动,也不能说是毫无裨补。”对他从事翻译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郭沫若在《生命之科学》译者弁言中指出,《生命之科学》“原作者之志趣是想把生物学和与生物学有关联的各种近代的智识作一综合化。但这个综合化是以大众化为其目标,以文学化为其手段的。”“这部书在科学智识上的渊博与正确,在文字构成上的流丽与巧妙,是从来以大众为对象的科学书籍所罕见。译者自己是专门研究过近代医学的人,同时对于文学也有莫大的嗜好,所以便起了这个野心,以一人的力量来这译这部巨制。”

同样,郭沫若翻译《美术考古学发现史》《隋唐燕乐调研究》《艺术作品的真实性》等著作,也得益于考古学研究的知识准备。在《美术考古学发现史》译者序中,郭沫若提道去年(1930年)年初我在研究中国的古代社会的时候,我感觉到要处理这个问题,关于考古学上的准备智识是不可缺少,我便选读了这部书。但我所谈的是日本滨田青陵博士的译本。滨田博士是斯道的专家,他所移译的书我相信一定是很有价值。结果和所预期的相符,我由这部书得到的教益真是不少,适逢其会我从前的一位友人新开了一家书铺,他写信来要我的稿件,我便起心翻译这部书。

二十年留学流亡生活:郭沫若翻译的经济动因

1914年,郭沫若抱着学本领报效国家的宏伟志愿踏上了赴日本留学的漫漫长路。出发时长兄给他的钱只能满足半年的需要。郭沫若为了能够在半年之内考取官费学校,不得不拼命学习。半年后,郭沫若如愿以偿,通过了日本第一高等学校特设预科第三部的入学考试,开始了正式的留日学习生活。留学期间,与安娜相识,有了自己的家庭。养家糊口便成了学习之外的又一重担。1917年8月,在第一个儿子要出生之前,“为面包问题所迫”,“曾向泰戈尔求过点物质的帮助”,他从泰戈尔等英译本《新月集》《园丁集》《吉檀伽利》三部诗集里选译的作品,辑了一部《太戈尔诗选》,用英汉对照,并加解释,“想寄回上海来卖点钱”,写信向国内的两大书店——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求售,但郭沫若当时“在中国没有人知道固不用说,就是太戈尔也是没有人知道的。因此在两家大书店的门上碰了钉子。”1918年暑假,他又译了一部《海涅诗选》,同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1918年9月,郭沫若携妻带幼从冈山到福冈时,从驻东京的留学生管理处预支来的八、九两个月的96元官费,在支出了搬家费、旅费和8月份一家人的生活费用以后,已经所剩无几了。去办理入学手续时,郭沫若手头只剩下因重新调整留学生的官费而增加的24元补贴和长兄郭开文特意从北京汇来恭贺入学的70元。然而,第一学期的学费就得交纳40元,还必须购买价格昂贵的医学教科书和德文原版参考书。每月的房租加上一家三口的生活费用支出,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郭沫若身上,使得他喘不过气来。到福冈时,家庭经济上的极端拮据每每使他窘态百出,就连一部分学习上必不可缺的参考书也被他好几次典当又赎回。郭沫若当时的生活窘境可见一斑。

1920年3月次子博生出生后,郭沫若一家四口都靠郭沫若的助学金过活,经常买五分钱烤红薯当“全家的中饭”,只有逢到“临时有了稿费收入或者刚刚领回助学金”,才偶尔“从箱崎车站买回一种叫‘驿便当’的饭盒”,那就算“一顿佳肴盛餐”了。郭沫若虽然常常向家乡的父母求助,然而乐山的老家本来就不很富裕,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郭沫若的贫困生活,因此,依靠写作和翻译赚取稿费以维持生计,便成了此时郭沫若从事翻译活动的动因之一。

1923年4月,郭沫若拿到医学士学位后携家人起程回国。因拒绝了重庆一家英国人办的医院的高薪聘请,带着家人到上海后一直没有固定的职业。后来郭沫若被指派为学艺社的人所创办的私立大学筹备委员会成员,并预定为该大学的未来教授。因学校未开学而闲着的郭沫若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决心翻译《资本论》。他定了一个五年译完的计划,要求商务印书馆出版,希望在翻译期间由商务印书馆每月供给他若干生活费。这个想法得到了学艺社的朋友们的赞成,然而,在商务印书馆的编审会上却没有得到通过。这样一来,计划也就只好是计划了。

翻译《资本论》的计划既归失败,郭沫若开始向商务印书馆卖稿,过着卖文的生活。除了创作之外,他陆续地卖了不少译文,屠格涅夫的《新时代》、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霍普特曼的《异端》、约翰?沁孤的戏曲集、高尔斯华绥的《争斗》等都是在这前后一二年间先先后后化成了面包。

1924年4月,郭沫若为了解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开始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他“埋头五十多天,从清晨工作到深夜,终于译完了全书。他将这部20万字的译稿寄给了商务印书馆。谁知出版商只答应出书后抽版税,不同意预支稿酬,靠译书解燃眉之急的想法落空了。郭沫若只得将日文原书送到当铺,当了五毛钱,救了一次急”

我现在深觉得曾经做过一次卖笑生涯的人真正是不容易改邪归正的呢。在日本住了半年以上,除译书糊口而外,偶尔瘾发,前前后后也做过将近二三十万字的文章。郭沫若:《〈小品三章〉序》,《郭沫若集外序跋集》。

郭沫若在《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中说:“穷得没办法了,做小说没有心绪,而且也没有时间。我只好把这剩下的一本《新的一代》的德译本来翻译。我从七月初头译起,译到昨天晚上才译完了,整整译了四十天。”

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起初有创造社的资助,经济上还算过得去,但到了1929年2月,由于创造社被封闭,该社每月供给的一百元生活费从此断绝。他为了“顾及到生活”,“对于古代的研究不能再专搞下去了”,不得不将“力量又移到了别种文字的写作和翻译”上来。

1931年8月,所译小说《战争与和平》第一分册(上)由上海文艺书局出版。郭沫若当时“生活十分窘促,上海的一家书店托人向我交涉,要我翻译这部书,我主要的为要解决生活,也就答应了”。由于“书店要急于出版,我是边译边寄,书店也就是边印边出”。待“译到了将近一半的光景,书店因为营业困难,不能继续出版”,“就把译笔停止了下来”。

结语

“翻译工作很重要而且很费力”,不是仅仅懂一点外文,会使用词典就能够胜任的。那些带有投机性质的译书家们,“只看书名可受社会的欢迎,便急急忙忙抱着一本字典死翻,买本新书来译。有的连字意的针对从字典上也还甄别不出来,这如何能期望他们译得不错呢?”他们顶多是一些靠翻译来获取名利的译士罢了。

郭沫若曾向翻译界推荐过苏联的翻译经验:“苏联译一首中国诗时,懂得中文的人先把意思译出来,然后再让懂得诗的人把它加以诗化。一首诗的翻译分两步走,固然可以完成好,而文学家兼翻译家的郭沫若则把这两道工序一人一次完成了。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殿堂里的巨匠,郭沫若东西方文化视野之开阔,古今中外学识之渊博,精通外文语种之多,翻译成就之伟大,是现代文学家、翻译家难以比肩的。

同类推荐
  • 稻盛和夫全传

    稻盛和夫全传

    《稻盛和夫全传》是从稻盛和夫的童年时光开始追忆,讲述了这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领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走向全球著名企业家的全过程。
  • 富兰克林自传

    富兰克林自传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实业家。出生在波士顿一个皂烛制造商家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通晓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还大量阅读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著作,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也有很深的研究,最终成为他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并领导美国人民完成了独立革命,成为和乔治-华盛顿同享盛誉的领袖人物。
  • 文坛全才:苏轼

    文坛全才:苏轼

    苏轼心境恬淡,视若浮云,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真实人生,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他拥有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永远令人怀想,永远给人启迪。《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坛全才:苏轼》主要介绍了苏轼的身世、家庭、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他一生最著名的文学著作,是研究苏轼的重要参考资料。
  • 布衣天子:刘邦

    布衣天子:刘邦

    《布衣天子:刘邦》将为广大读者重现历史的风云际会,再现一个历史上真真切切、鲜活生动的刘邦。阐释帝王的是非功过,为读者呈现一幅壮美的传奇画卷。
  • 唱着情歌走向彼岸花开:仓央嘉措的诗与情

    唱着情歌走向彼岸花开:仓央嘉措的诗与情

    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最为尊贵的活佛,身居庄严神圣的布达拉宫,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尘俗世,重权高位,于他不过是禁锢自由的牢笼。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与扭曲,也让他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智慧与安宁。他是悲悯众生的活佛,也是多情的诗人,他的情歌唱响三百年,至今不衰。
热门推荐
  •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蒙台梭利教育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

    本书介绍的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智慧,是引发西方教育革命的育儿法则。它告诉读者:每个孩子都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开发这块处女地的人,是孩子自己!每个父母应尽早明白,孩子发展的主动权永远在孩子自己手中!
  • 新收一切藏经音义

    新收一切藏经音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春从遇见他开始

    青春从遇见他开始

    新书《少夫人又双叒睡着了》爆笑首发 七年前他们分手后,他就忽然消失不见了七年后她婚礼前夕他又突然出现,用尽手段逼她结婚……于是一本结婚证,从此灰姑娘走上嫁豪门不归之路……霍小姐淡定毒舌加变态高智商秦先生宠妻无度加女儿奴极品宠文一对一,身心干净,欢迎跳坑!
  • 创世天帝录

    创世天帝录

    日月星辰交替,在辽阔无垠的大地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卷上古卷轴,有人说,混沌初开时,这卷轴便存在于世,也有人说,此等上古卷轴,只是虚无缥缈,没几人见过,根本不存在。慢慢的五花八门的传说假想四溢而出,而这神秘的上古卷轴被称为天帝录。相传当有人达到某个层次,被天地万物认可时,天帝录上便会撰写上这个人的名讳,而这个人便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统领天下,通常这个人会被称为天帝。但无奈岁月蹉跎,天帝的层次没有几人可以达到,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对于这个传说渐渐消失殆尽,剩下无几的人还在向往着这个缥缈的称号,厮杀拼搏着。
  • 流云尼玛

    流云尼玛

    神秘的手链“贡觉玛之歌”把都市女孩连早喻和无夏引入了西藏神秘部落之中,而藏人边巴的突然出现却为她们的寻觅之路带来了转机。宗贡桑寺的画像、回归喇尔扎措部落,以及美丽人鱼贡觉玛的出现都使她们更加迷惑。前世的梦境不断纠缠,无人区的大雪山之中神在等待凡尘爱人的回归。作为流云尼玛转世的连早喻究竟命运如何?在爱与色相之间,山神西亚尔会如何选择?而这场仙凡之恋的结局又将怎样呢?奇幻之后,情幻降临,敬请关注来自西藏秘境的爱情神话。--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旧山河

    旧山河

    刀尔登颠倒看历史,刁钻说古人;兼有李零之“文”、王小波之“武”。本书是刀尔登的历史文化随笔集,以另类的視角和犀利的笔触,重写历史中的各色人物和轶事。刀尔登的文风从容、收放有度,不铺张,见好就收,常被误以为是深刻,其实他追求的不是深刻,就是刁。“在平民看来,顺康年间,除了头顶上多根辫子,生活和从前,也没很大的不同,风俗依旧,人伦依旧,豆腐也还是原来的味道”。“土财主派儿子去念书做官,白胖胖的一个孩子出去,回来已变成儒士”。 “家里有鬼,山上有神,哪个也得罪不起,所以进庙烧香,入观求签,还有几百个杂神,都得磕头,宜乎古人之半月板容易受伤也。”
  • 爱是我们

    爱是我们

    爱是……不怕相见恨晚;爱是……在对的时间抓住对的你;爱是……你和我,称之为“我们”
  •  昏婚入爱

    昏婚入爱

    明明他先招惹的她,没料到这个混蛋居然翻脸不认帐!陆信鸿你想踹掉我另寻新欢,门都没有!“我不离婚,我不走,我离开陆信鸿会死的!”陆太太义正言辞道。“陆太太,你是中央戏精学院毕业的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

    《左手民国课文 右手民国作文(小学卷)(经典珍藏版)》从民国从《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课本》《世界书局国语读本》等多个版本的老课本中,甄选出99篇极具童趣、童真,意境优美、文字活泼的老课文,同时在每篇老课文后面配一篇民国模范作文,二者编排相得益彰,全书图文并茂,读来颇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