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事诚为先
列子认为,事情能否办成,前提在于办事的人是否有真心诚意。有了真心诚意,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和希望。如果办事的人对所办之事没有信心,或有畏难情绪,他就不可能全力以赴,也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丘开愚诚”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事情能否办成,前提在于办事的人是否有真心诚意。
丘开愚诚
晋国范氏的儿子子华喜欢养门客,在晋国很有名气,连国君都很宠幸他。只要他斜眼看上谁一下,晋君就会提拔谁,因为这一眼表示他对此人的偏爱。只要他嘴角撇上谁一下,晋君就会处罚谁,因为这一撇表示他对此人的憎恶。因此他虽然没有什么爵位,但却比三公六卿的权威还要大得多,在他府上做门客的人比在朝廷里做官的人还要多得多。
子华招徕如此多的门客并没有什么更多的企图,只是终日让他们相互打斗、戏谑,智愚相攻,强弱相凌,以此作为取乐的游戏。长此以往,形成了习惯,即便有所伤损,相互也不介意。
禾生和子伯是子华的上等门客。一日二人外出游玩,行至郊外,时已不早,便借宿在老农商丘开家里。晚间二人睡不着,躺在床上闲聊。说到子华家的权势,二人大加赞扬。禾生说:“要说子华先生,那是谁也难与相比的。他要想让谁富,再穷也能富起来。他要想让谁穷,再富也得变穷。他要想让谁活,快死的人也能活下去。他要想让谁死,活生生的人也别想活下去。能得到他的信任,这一辈子就没有什么要犯愁的事了。”
商丘开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一生贫苦。禾生和子伯在房间说话,他正在窗外听着。他从来没听说世界上有像子华这样有办法的人,就想去投奔子华,借此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于是第二天便打点行李上路。
子华的门客,一个个都是富家子弟,穿绫罗绸缎,乘驷马轿车,走起路来迈着方步,看起人来昂首斜目。看见商丘开是一个布衣黑肤、瘦弱年迈的乡巴佬,谁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一个年轻人走过来推了商丘开一把,说:“这一把老骨头还能有几天走路的劲头,到这里来干什么!”差一点把商丘开推倒,可是商丘开却没有一点愠色,赔着笑脸给他们做解释。
不管怎样,商丘开总算在子华门下住下了。与众不同的是,他过分诚实,常常受人欺侮。由于他从不反抗,从不恼怒,那些狡诈之徒越来越变本加厉,把他们戏弄人的方法用尽了便又生出新的方法来。
一天,众门客设了一个圈套。大家聚在数丈高的楼台上,佯说有能从高台上跳下去的可以得到百两黄金,在场的人都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商丘开信以为真,抢先跳了下去,其形如飞燕,款款落地,无损无伤。众人皆惊奇不已,但却认为是偶然碰巧,也没过多注意。
一日,众门客又生一计。把商丘开引到河湾岸边,说那激浪扬波的漩涡深处有珍珠,能游到者便可得着,问商丘开有没有胆量。商丘开不假思索,纵身跃入水中,向激流之处游去,门客们都站在岸边看笑话。商丘开隐没在漩涡之中不过片刻,又冒了出来,自由自在地往回游,手里举着一颗明亮亮的硕大珍珠,惊得那帮门客合不上嘴,都以为商丘开怀有道术。
子华得知后,不敢再小看商丘开,从此开始供他食肉、穿绸。
过了没有多久,子华府上起了大火,众门客个个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敢于冒火抢救财产的。子华很着急,大声疾呼:“有谁能从火中抢救财产,将以抢救多少给予奖赏!”只见商丘开从从容容,出出进进,从大火之中搬出了好多好多财宝,自己却没有烧着一根眉毛,没有染上一点灰尘。众门客以为他是神仙,纷纷给他跪下,求他饶恕以往的不敬。说:“我们都是小人,过去多有冒犯,求神仙能够开恩,把我们当成聋子、瞎子、呆子、畜牲,千万别和我们一般见识,给我们留一条改过自新的路吧!”
商丘开很奇怪,诚恳地说:“我不是什么神仙,也没有什么道术,只是听说子华先生有使穷变富、起死回生的权势,所以特地投奔于他,以求有个出头之日。来此之后,以为众人都是一心一意为子华先生出力的,所以我抱着一颗诚心,唯恐有一点不诚,遭人嫌弃。在那当儿,自己的身体如何,自己的生命如何,这一切一切都顾不上考虑了。至于为什么坠高无伤、入水不溺、入火不燃,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现在知道你们是在骗我,再让我去跳楼、潜水、入火,想要使一个人为一个事业而献身,必须使他对这个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心。我心里可就怕了,不要说是去做,就连靠近水火,也是不可能的了。”
不管商丘开怎样解释,众门客总是不信,从心里觉得他是神仙。并由此得到教训,再也不敢小看那些衣服破烂的人了。凡是门前经过的乞丐,他们都以礼相待。
孔子的弟子宰我听说此事后请教孔子。孔子说:“你没有听说过吗?至诚可以感动万物,引动天地,驱动鬼神,何止是履危而无险,入火而无伤?商丘开以诚实来对待欺骗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以诚实来对待诚实呢?你们一定要好好记住。”这个故事虽然离奇,但说明意诚在事业中的作用。意诚者可以为事业赴汤蹈火、捐躯殉命,这种精神是事业成功的根本。在列子看来,要想事业成功,首先要看人的精神状态。因为事业是要人去做的,事业的法则也是要人去顺应的,没有人的献身精神,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所以商丘开说他不是什么神仙,也没有什么道术,只不过是抱着一颗诚心。
故事还包含了更深一层的蕴义,就是想要使一个人为一个事业而献身,必须使他对这个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心。一旦他发现某一个事业是虚假的、不能成功的,他便失去了为之奋斗的精神。所以商丘开知道人们在骗他之后,不但不敢再去跳楼、入火,而且连接近水火都不可能了。
有了献身精神,事业是否一定成功?故事给了肯定的答复,不过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事业的成功仅是用来衬托商丘开意诚的功果。有道是,意诚志笃,金石为开。
2.用心不二顾
除了意诚志笃,列子还讲到用心专一。所谓用心专一,就是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不他顾,不分心,将自己的身心完全与事业融为一体。列子认为做到这一点则可以成事如有神。
“驼叟捉蝉”和“詹何垂钓”讲述的就是这个意思。
驼叟捉蝉
孔子要到楚国去,路经一个树林,见有一个驼背老人在林中用竹竿粘蝉。只见他像是拾东西一样,伸手就是一个,伸手又是一个,毫不费力。
孔子感到很新奇,过去求问说:“老人家,您真是巧呀!粘蝉有什么诀窍吧。”
老人说:“那可确实有诀窍。每年到五六月间我就开始练习,拿着竹竿顶泥丸。先把两个泥丸摞在一起,用竹竿顶起来。练到顶着不掉的程度,再去粘蝉,那就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了。之后再接着练,把三个泥丸摞在一起,用竹竿顶起来。练到顶着不掉的程度,再去粘蝉,十有九个可以粘住。之后再接着练,把五个泥丸摞在一起,用竹竿顶起来。练到顶着不掉的程度,再去粘蝉,那就像是从地上拾东西一样了,伸手就是一个。不过练功只是一个方面,除此而外还要凝神。每到粘蝉的时候,我站在那里,身子像是一根死树的树干,伸出两臂,像是两个干枯的枝杈。不管天地有多大,东西有多少,我都不去管它。头不摇动,目不斜视,纵使天下有再好的东西,我也不去在意,专心注目在蝉的翅膀上。你想想看,哪还有粘不住蝉的道理呢?”
孔子听后很有感触,回过头来对弟子们说:“用心不分,成事如神。这就是老丈告诉我们的道理呀!大家要牢牢记住。”
老人说:“你们都是穿长袖大衫、遵奉儒家学问的人,怎么也知道问这样的事情?我看还是先把你们那一套儒家仁义说教好好清除一番,之后再谈我方才说的那种道家之理吧!”驼背老人讲的粘蝉诀窍,在列子看来,不是一般的做事技巧,而是一种心态。是说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其中,融为一体,乃至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这叫做“用心不分”。驼背老人所谓身如枯树之干、臂如枯木之杈,也就是说的“无我”;所谓不管天地之大、万物之多,也就是说的“无物”;所谓只注目于蝉翼,也就是说的无我无物的最后归结点,即物我归一,都融于所要成就的事业上。在列子看来,只有进入这种心境,才能行如通神,事无不成。对此,故事通过孔子的口做了结论,说“用心不分,成事如神”。
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其中,融为一体,乃至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
不过要做到用心专一,进入物我归一的境界,需要一个修炼的过程。因为所谓物我归一,实际上是将自己的主观融于客观,使自己的主观行为完全符合于客观事物的变化。所以作为行为主体的人需要摸索,需要修炼。在列子看来,这是行为主体进入物我归一境界的途径。驼背老人摞丸而练,二而三,三而五,正是讲的这个道理。
在列子看来,用心不分的道理不是儒家的学问,而是道家的学问,是实践万物浑一、顺物自然的一种具体方式。儒家讲仁义礼智,讲做事的礼节仪式,因此做事都有固定程式,不是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方式,而是用人为的程式去框套具体事情。比如先前所言寡妇不得改嫁便是如此。不管她有无依靠,不管她能否生存,人为的社会规范就是如此,儒家制订的礼数就是如此,宁肯饿死人也不得更改。道家则不然,它是要人的主观顺从客观,所以讲究将我融于客观事物之中,这就是上面所说的“用心不分”。所谓“不分”,就是专注于客观事物,与客观事物融合为一。正因如此,所以驼背老人最后说:还是好好把你们儒家的一套清除一番再谈道家的“用心不分,成事如神”吧。
“詹何垂钓”讲的是同样的道理。
詹何垂钓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叫詹何,以善于钓鱼而闻名于世。他用一根蚕丝作鱼线,用一根麦芒作鱼钩,用一根荆条作鱼竿,用半粒谷米作鱼饵,坐在水流湍急、深达百丈的河岸边,钓出了用一个大车才能盛下的大鱼,而他的鱼线却没有断,鱼钩却没有直,鱼竿却没有折。
楚王听说后感到非常惊奇,召来詹何问其原由。
詹何说:“听我父亲说,古代有一位善于射鸟的人,名叫蒲且子。他用一个很软的弓,箭上系着一根细丝,乘着风势张弓放箭,一箭从青云之上射下来两只大鸟。原因在于用心专注,动手均匀。我依照这个道理去学钓鱼,一直学了五年才将它学到手。每当我坐在岸边举起鱼竿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杂念,只有鱼的形象。每当我甩出鱼线、沉钩入水的时候,使的手劲既不轻又不重,不会干扰其他任何事物。所以鱼看见我的鱼饵,就好像看见水中自然飘浮的尘埃和泡沫一样,上前吞食没有任何疑虑。这就是我能以弱制强、以小钓大的原因。大王治理国家如果也能遵照这个道理,那将运天下于掌上,何须劳精费神呢?”
楚王听后赞叹说:“说得太好了!”詹何的妙着无非两条:其一是心专。心不二顾,将全部心思都用在鱼的身上,没有任何杂念,只有鱼的形象。其二是手均。也就是手劲完全与周围事物的动静相吻合,不会影响周围事物的自然运动。这两条与驼背老人粘蝉的诀窍基本一样。第一条相当于老人物我两忘、专注于蝉翼;第二条相当于老人摞丸不掉,也就是自己的行动完全与外界事物的运动相吻合。这两条合在一起,构筑了一条由人的主观行为通往事物自然变化的通道,这就是通过修炼,使自己的心身完全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
列子认为,这不只是精于粘蝉、射鸟和钓鱼之道的途径,也是一切事业成功的途径,包括治理天下。所以故事中的詹何向楚王说,大王用此道理治国,将运天下于掌上,毋需劳精费神。
“成事诚为先”,“用心不二顾”,这两节都是从行事者的主观方面说的。前者说的是意诚,后者说的是心一。意诚是说行事者要坚信事情能够成功,从而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心一是说行事者要精神专注、无有他顾,并通过修炼把自己的全部身心与所从事的事情合为一体,使之随事情的变化而变化,换句话说,也就是融化自己,随物自然。
此外列子还从所事对象的客观方面谈及成事的条件。他认为主观方面的意诚、心一最后的落脚点是顺应客观事物的自然变化。而顺应客观事物的自然变化并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它有着非常具体的内容。就动物而言,它们具有性情;就一般事物而言,它们具有律数。
融化自己,随物自然。所谓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具体来说,就是顺应事物的性情和律数。顺动物之性情叫做适性,顺一般事物之律数叫做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