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5500000002

第2章 姚贝娜一定不愿把记者想象成等待死亡的秃鹫

文化热点篇

一篇声讨记者的檄文在网络飞速流传,点击率火箭飞升,其题目十分吸引眼球:《我想象中的记者,不应该是等待死亡的秃鹫!》——要言之,作者将歌手姚贝娜之死的“抢新闻镜头”归之为“秃鹫现象”,生生把新闻记者与那只等待捕食饥饿儿童的秃鹫联系起来。那是一只怎样恶毒的秃鹫啊,它居心叵测地觊觎着窥视着等待着,期盼那个被饥饿袭击的儿童倒毙于地,然后可以肆无忌惮地扑食。这是1994年摄影师凯文·卡特获得当年普利策新闻奖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的经典画面,不过有关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歇过,在巨大的荣誉来临的同时,犀利的批评也随之而来:“摄影师为什么不去帮帮那个小女孩?”几个月后,这位南非摄影师受不了道德压力自杀了,留下一张字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倘若那篇檄文将记者想象成那位摄影师,似乎还有得一比:与其忙于将镜头对准歌手,不如暂时放下“新闻激情”帮她一把。可檄文直接就奔秃鹫去了,其描写非常煽情:“姚贝娜去世之前,病房外挤满了记者,他们在等,等她死。记者们都在焦灼,想以最快的速度把这条消息发回报社、网站、电视台,然后把这条新闻传播到所有人面前。甚至,我猜想,他们或许在医生宣布姚贝娜死讯之前就已经写好了稿子,只等ICU的病房门打开,他们就会按下那个让他们等了许久的回车键。然后,媒体上就会多出一条娱乐消息:今天下午,姚贝娜死了,2015年1月16日。新闻就是这样产生的,新闻就是这样阅读的,此刻,无数冷冰冰的屏幕上,已经开始讲述一个鲜活生命的离开……媒体惺惺作态地打出‘天堂没有疼痛’之类字眼,高高地挂在他们的头版,招摇晃眼,唤着所有读者:‘看过来,头条在这儿’。”

还别说,真会写文章。作者把“我猜想”之下的画面描绘得如此鲜活,让有关秃鹫的联想变得充满逻辑。作者虽然是“引用秃鹫之说”——姚贝娜生前所在医院有人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丑陋的外表下一颗贪婪的心,毫无怜悯地盯着将要死去的猎物,就等第一时间扑上去——但作者深表认同曰:“看到这段话,作为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瞬间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点芥蒂。新闻记者可不就是秃鹫吗,一只只盯着普罗大众苦难的、欢乐的、生老病死的掠食者。在新闻成为商品的时代,素材、故事是记者的追求,一颗有关怀的心却被流放了。有哪位记者放下相机,去安慰一下痛失爱女的老人吗?我说,我要是姚贝娜的家人,一定狠揍这帮麻木的记者一顿。”

这话说得既大慈大悲又急公好义,怜悯之心跃然纸上。毫无疑问,在如此煽情的文字下,芸芸众生很容易被击中。可不,多么形象而确切的比喻啊,简直深刻无比!

可是,我更愿意不怀恶意地揣测,很多前去采访新闻的记者,心中仍有人性的温度,他们仍能够在面对社会苦难时,满怀善良之心,流下真挚的热泪。媒体从业者天然的道德责任和人文关怀,会让他们的一瓣心香化为寒冬里的一支蜡烛,为姚贝娜默默点燃。什么是驱使记者前往医院的动力?仅仅是功利吗?如果他们不爱她,不疼惜她,他们能够如此敬业吗?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他们焦虑的面孔,却看不到他们潜藏着的悲悯之心?每个人的“敬业”表现形式不同,对于记者而言,有时候不得不扮演“蛮拼的”角色,只是因为他们的战场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就容易变得刺眼,于是那些不懂得与人为善的眼睛,就会用挑剔和挑刺的眼光看过来,污化可怜的记者,一股脑儿把他们视为“狗仔”。更有一些当红艺人,在需要造星的时刻,百般讨好记者;一旦星运高照,就视记者为敝屣,居高临下,极尽嘲讽。而那些高自律的记者,还常常以凯文·卡特的例子鞭策自己:当职业伦理面临两难境地的时候,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敬业?然而,当他们在做高尚选择题的时候,已经有人把他们直接比作低劣的秃鹫了。呜呼哀哉!

好吧,让我们说说那位南非摄影师。他选择自杀,无论是因为道德舆论还是出于道德自律,难道是值得欢欣鼓舞的结局吗?就个案而言,或许可以指责他把敬业置于拯救之前;但从宏观的视野考量,无计其数的非洲儿童都处在饿毙的边缘,光靠一个摄影师救得过来吗?他彼时摁下了快门,用触目惊心的画面反映了非洲的现实,并因此搅动了世人的关注。其作品对促进非洲儿童的拯救工作,无疑起到了石破天惊和推波助澜的作用。若从客观效果而言,这幅《饥饿的苏丹》振聋发聩,引发如潮爱心。他可能没有及时拯救一个儿童,却因此拯救了一批孩子。更何况,假如当时的镜头,只是千千万万非洲儿童的缩影,摄影师何以作为?他赶得走眼前的秃鹫,能赶走成群的秃鹫吗?他能拯救小女孩于一时,能拯救永远吗?类似的孩子成千上万,他救得过来吗?局外人的指责都是最最容易的,人们站在道德高地上唾沫横飞,用口水把人家淹死了。可是假如设身处地地将心比心,你会做得好多少?对一个摄影师的杰作,我们难道除了否定,就没有一丁点可赞美的吗?事实是,这幅摄影作品,已经成为经典,至于背后的种种故事,见智见仁,并不妨碍作品的价值。这就是艺术的独特魅力。

我愿意不厌其烦地说那位南非摄影师,除了佩服他的道德勇气外,还深深为他惋惜,我不愿意看到更多的形形色色的“凯文·卡特”被逼入绝境。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不能把濒临死亡的姚贝娜比喻成濒临饿毙的非洲儿童。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在洁净良好的医院,对姚贝娜的救治,是尽了心的。记者们即便愿意放下镜头和纸笔,去提供所谓的帮助,其实也是无能为力的。假如有人提供这种可能,我相信很多记者愿意出手相助。但问题是,在这样的场合里,每个不同的角色只能扮演好自己——医生做着也许是无谓的抢救,亲属守着也许是最后的期望,记者等着也许是噩耗的消息。难道这有错吗?难道记者们都是不怀好意地等着“死亡头条”吗?假如姚贝娜“奇迹般醒来”的喜讯传来,他们不也一样欣喜若狂地报道吗?难道,“报死讯”,就是秃鹫;“报生讯”,就是喜鹊?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媒体记者以种种手段抢新闻,确实是非常辛苦。有没有在“等她死”的记者?肯定会有。但是“等她死”不是“盼她死”。等,是因为了解实情后的等待新闻消息;盼,才是幸灾乐祸地获取所谓头条。有人盼她死吗?岂能用“我猜想”就把人心残杀了。对于敬业的记者,只要不是心怀恶意,应该尽可能体谅他们的“缺乏同理心”。严格地说,真正的“同理心”是很难具备的,你再痛苦,也不可能胜过她的至爱亲朋。你不能要求医生哭着开刀,也不能要求殡葬师哭着化妆,差不多,你也不能要求记者哭着摁响快门。假如你看到记者摁下快门时没有可着劲儿哭泣,请你不要把他们想象成不堪的秃鹫——何况那个青春的姚贝娜,决不是那个非洲儿童。你的文学想象力很煽情,但是这种恶毒的想象,把记者妖魔化了。

更何况,作者自述为一个“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媒体从业者。面对学兄学姐们在新闻第一线的冲锋陷阵,以一个不知其苦的旁观者身份,轻率地将记者的敬业做派比做丑陋的秃鹫,于心何忍?作为一个“准记者”,你那是自污和自黑啊!你想看到记者放下相机去安慰一下痛失爱女的老人,可是你知道痛失亲人的家属心情吗?此时此刻,他们并不需要陌生人的所谓同情和安慰,他们无暇腾出心间的一角与无干的记者虚与委蛇,他们更无心去想“狠揍这帮麻木的记者一顿”。谁负责拍照?谁负责安慰?他们心里是清清楚楚的。你的文字如此挑拨离间,“好心”里,不乏恶意。

这是一个喜欢污化记者的时代,一两粒老鼠屎被当作行业的垂范。又有多少人清晰地看到,要不是媒体从业者的良知和智慧,今天的人们能有普遍的火眼金睛吗?人们受惠于他,又迁怒于他,这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回到姚贝娜的个案上——对于一个较受欢迎的流行歌手而言,媒体对她的关注太多了,不相伯仲的女歌手,又何止姚贝娜一人?扳扳手指,从各种赛事脱颖而出的美丽女歌手,多了去了。只因她们如今都风风光光,便无法吸引如潮的关注。一旦谁也“病危至弥留”,无疑也会有同样的“待遇”。在这类事情上,媒体记者确实有点“贱”,难道不报新闻就没有饭碗了吗?还不至于吧。但是各行各业现在都“蛮拼的”,你独独要求记者们“独善其身”,似乎也不够善良吧?何况,即便“无大益”,也“无大害”吧?有益无害之事,值得如此苛求吗?记者们的“贱命”,一半是环境使然,一半是“新闻的属性”使然。关注“人咬狗”是他们的天然使命,你不能要求他们永远盯着“狗咬人”。天天狗咬人,报纸卖不出去,他们靠什么养活?只要“人咬狗”是真实的、无害的,就不要丑化记者的动机,谁都“揾食不易”。

不妨看看今天出版的深圳某报头版,姚贝娜生前的一张照片铺满全版,定题是“光明重生”,说的是红十字会和斯里兰卡国际联合眼库倡议设立“姚贝娜光明基金”,为贫困眼疾患者提供帮助。你看,对于姚贝娜的关注,锁定在“助力光明”上,充满正能量。由此禁不住善意地“猜想”:大概,写出这些报道的记者,就挤在当时的人群中吧?他们从医院一个转身,疾步奔到编辑部,于是一个“光明的姚贝娜”从媒体走向千万人的口中……只是,当他们一旦得知,自己做着这一切的时候,有人正用那幅《饥饿的苏丹》为他们描像,并把他们比作邪恶的秃鹫,不知做何感想?我想,天堂里的姚贝娜一定不愿意把记者想象成等待死亡的秃鹫。

同类推荐
  • 山水佳迹对联(下)

    山水佳迹对联(下)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三凰山(澧县)”、“会龙山(益阳)”、“岳麓山(长沙)”等等。
  • 论语印心

    论语印心

    《论语印心》是尹建维先生积数十年功力对《论语》的章句反复琢磨,加之职场的磨练,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体悟,因此读来不会索然无味,反而对《论语》有豁然开朗的明白乐趣。读者可作为研究《论语》参考,亦可作为寻求人生目标的生命之书展读。书中的“疏”基本是以古文的形式表达,“钞”是用白话发挥“疏”,并且强调《论语》智慧的应用。《论语印心》一书有三个特色:以经解经、孔老会通、时代应用。《论语印心》以《论语》接人,视《论语》为立身、立世、开慧之善器。
  • 乡村拾遗

    乡村拾遗

    本故事集共有185篇故事,分为花草动物篇、风土人物篇、奇珍异物篇、乡俗玩物篇、民间传说篇等五篇,主要叙写了乡村业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花草树木野生家养动物,乡土风情人物,以及许多奇闻异事珍物,乡村人吃穿住行趣闻异事,民间传说亲历等,是一幅幅乡村民俗画,是一部乡村民俗民风史,是典型的非遗文化遗产,弥足珍贵。
  • 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

    文化批评的一鳞半爪

    本书收录之短文,除刊于电影杂志的若干影评之外,盖源于《光明日报》和光明网上作者的专栏文章,大部分文章基本因事而写、有感而发,共同特点是锁定当下的“文艺”和“文化”,聚焦“批评”,更属意于话题性和思想性,是一部颇具阅读性的文化批评杂文集。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热门推荐
  • 雷池果中短篇合集

    雷池果中短篇合集

    收录雷池果中短篇言情或奇幻小说。人生苦短,世象百态;纷纷扰扰,虚虚实实;风花雪月,柴米油盐;嬉笑怒骂,天马行空。
  • 守护甜心之凉殇未央

    守护甜心之凉殇未央

    “你要相信,每一个令你意难平的结局,其实,也许是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结局。”那年纷飞的花瓣,凋零了属于谁的过往。我站在记忆的缝隙之间,窥视那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美好。到底还是应了那句话。——不想失去的东西,总有一天还是会离你而去。【本文大致走向为复仇文,食用请注意脚下,小心踩雷。非无脑玛丽苏,但进度条感人,祝大家顺利熬过狗血与雷点,平安活到最后。】
  • 嫡妻

    嫡妻

    宋青葙绝望中嫁了个臭名昭著、轻薄无行的男人,成亲后,她才发现,这个男人并非只是声名狼藉……
  • 黑吉他

    黑吉他

    再见。宝马调了个头冲上立交桥,速度不是很快。宝马车后面两个扁平椭圆形的尾灯,忽闪忽灭的,这让站在路边抽烟的狄安想起童年在外婆家的情景。夏天干旱的时候,在外婆家湘南小镇的夜晚里。总有很多统称“舅舅”的男人举着火把,走在无尽的田野里,走在无尽的黑夜里,疏通沟渠,一块田一块田地轮流地灌水。这个轮流灌水事儿,叫“放水”。一村男人轮流守夜,你家的田水满了,马上塞住入水口,然后扯开他家田的入水口,一直到天亮,全村人的田都灌溉了一遍。
  • 他逆光而来

    他逆光而来

    姜黎黎从废柴女青年一朝变成万众瞩目的知名制作人,带着金光闪闪的身份,她的人生意外走向巅峰,而这个节骨眼,钻石级台长男友赖正祎从天而降。她才明白,原来为了电视台的商业竞争,她竟然是跟赖正祎捆绑销售的炒作情侣!外面的小鲜肉们因为她的光环对她暗送秋波,她险些被媒体认为脚踩两只船,“情侣”赖先生终于发出了严重警告:“再给我戴绿帽子,明天别来上班了!”她为了追逐梦想努力策划节目,却被赖正祎识破了原本的身份,而这时,真正的知名制作人也带着她的身份重新与姜黎黎相遇……
  • 夺嫡之格格吉祥

    夺嫡之格格吉祥

    她是弘历的生母,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有传言她奇丑无比,亦有人说她出身卑微。历史的种种传说,更让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她到底是怎样的女人,有着怎样的情感纠葛...
  • 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

    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灿烂的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群众解除了疾病和痛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的核心内容即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论治是我国特有的,根据病理变化进行治疗的一种临床诊疗原则,它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过程。《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医治病的奥秘:辨证论治》介绍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起源、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外科守护、心理疗法、针灸辨治等内容。
  • 近世社会龌龊史

    近世社会龌龊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激萌谈判队

    激萌谈判队

    回到阔别已久的校园,洛彩言吃惊的发现,因为几年前的一场意外,谈判队已经到了解散的地步,在这个校园冷暴力和升学压力不断上升的时代,而学生的心里素质却还没有那么坚强,谈判队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去想办法制止当人事做出不可挽回的错误。这是林正锡曾经一手创立发生的的谈判队,洛彩言决定,一定要把谈判队重新组建起来。在这个时候,洛彩言遇到了同班的夏琛,这个带着好看慵懒笑容的男生。他们解决一起解决了某个女生因为在女厕被迫拍裸照并受其勒索而走投无路想要跳楼的事件。和家境良好外貌甜美性格开朗的洛彩言比起来。亚西满却显得平凡了很多,虽然有全校第一的头衔,但是女生比任何人都清楚。
  • 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

    我们一起读过的劳伦斯

    收在本书里的六十余篇随笔是翻译家黑马翻译多卷劳伦斯作品时的心情和思索记录,多是应网友要求回答问题启发后再形成文章,还有报刊访谈和讲座的文字记录稿等,既是记录过往,也是给喜欢劳伦斯作品的读者提供一本参考书,分享多年来黑马与读者互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