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母亲目送父亲的逝去,是在他们双方的母亲还健在时,是在他们的小儿子尚未离怀时,是在几个女儿还在读书求学时。
母亲只能和着眼泪吞咽下对父亲的眷念,在艰难的生活中用往日的浪漫与美好渡过一道道关,蹚过一条条河,把我们几个儿女抚养成人,并培养出三个大学生。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母亲目送姐姐只身一人远嫁他乡。
母亲又目送着我和弟弟异地求学。
母亲还目送着我们一个个远走他乡——
目送我们的母亲,用眼睛跟着我们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而在转身的刹那,在青山秀水间,用她的青丝种下一片思念的茂林……
记得那年,我第一次探亲回家,仅仅一年半时间,母亲的身子变小了,声音也轻了,她一路呼唤我的乳名而来。在寒风中,我们相拥,我这才发觉,一次次目送使得母亲腰肢不再挺拔,白发斑斑。
时间稍纵即逝,正如《目送》中所说:“我们看不见沙漏里的沙究竟有多少,也听不见那沙漏里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是,那沙漏在不停地漏,不停地漏,不停地漏……”我们在母亲的一次次目送中由不谙世事的孩子长大成人,而今也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父了。
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像母亲一样,每天早上目送我的先生和我的儿子,目送他们:出门,下楼,上车,关车门,驶出小院——
在一天天目送父子的背影中,我深味母亲的无奈和辛酸,更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内涵,那就是——
寻常的日子依旧,寻常的人儿依旧。
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姿态——目送。
后记:
去年暑假,读完龙应台的《目送》,我百感交集。在忙碌与浮躁的年代,尤其是一天的劳碌后,在儿子奋笔挥写作业时,我借着微忽的台灯灯光,一杯清茶在手,在浅浅的阅读中,一天的疲惫随之荡尽,萦绕在心的是感动与温暖。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是龙应台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之作,深邃,忧伤,美丽。花枝春满,悲欣交集,每一篇散文或是让你感悟亲情,或是让你感慨人生。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是21世纪的《背影》。
读罢低眉处,暗香盈我怀。
前方是什么——读《中国新教育风暴》有感
董秀梅
这是我第二次捧读它了。
时隔四年之久,如同见到久违的朋友一样,在打量它面貌变化的同时,我更多的惊喜是咀嚼出质朴文字后的深意。
比如书中第三章《保护天赋·中文系女生》中,一句“从此她就是他心中的一盏灯,他觉得自己一定要好好教学,才对得起她”,写出了谢丽英老师在那段岁月中,用勇敢、真实、淳朴的爱给了王能智老师生活的信心与整个世界。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有爱,才有了“能力”的阳光照耀一切学科的事迹,才出现学生走上去,教师走下来的奇迹,才创造了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
读《中国新教育风暴》,我了解了异域的教育动态,知道了国内教育试验区的课改,更多的是解读到王能智老师不平凡的教育探索之路,看到我身边的年轻校长曹彦彦带着一群年轻人在京源学校书写的精彩。
时间在流逝,路在前方。未知的世界在我们前面已经开启一扇门,我们该如何行走?
回想我短暂的教师生涯,送走一拨又接手一拨高三毕业生,岁月在我的忙碌中匆匆溜走。一晃,我在讲坛上度过了又一个春夏。拿起年轮的筛子,筛来漉去,留给我的是一张张发黄和鲜亮的照片。
拾起一张泛黄的照片,小小的三寸的黑白照片中,一位小姑娘,扎着两个齐耳“小刷子”,浓浓的刘海齐刷刷地遮盖着脑门,虽然没有现在大彩照那么鲜亮,那么生动,但从依稀的笑容中,透着顽皮,闪着灵气。真得感谢当时敢于下海的“摄影爱好者”,他们走乡串户,背着沉重的相匣子,在人们的惊异中,在乡邻的羡慕中,给小姑娘留下青涩的身影和一段美好的记忆。照片中的我背着当时流行的黄军包,站在草皮操场中央,背后是一排排略显破旧的砖房校舍,前面是一片开阔的草场,我看着前方,自信、乐观、纯真……
记得当时,我刚从中考考场走出,自我感觉发挥正常,喜上眉梢,正当我背着书包走回宿舍时,好朋友喊住了我,爱臭美的我禁不住几句好话,便摆一个姿势,一个光彩的瞬间就定格在三寸黑白照中。
也许,命运给我开了一个玩笑,记忆中的同龄人,初中毕业后,大都回到家里,重复着母亲走过的路,演绎着女性不变的故事,操持家务,相夫教子……而我,背着黄军包,上高中,上大学,考研,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那份自信、乐观、纯真……
路的前方是什么?前方是自信、乐观、纯真编织的求学梦啊!
放下一段记忆,我不经意间又拿起一张照片,五寸大的彩照,照片中的小姑娘已长大了,她站在石甬路的尽头,背后是荡漾着碧波的春水。她穿着红红的宽大的蝙蝠衫,越发显出窈窕和青春活力。小姑娘眉眼轮廓变大了,自信、乐观、纯真的脸庞多了一份坚毅。看到我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照片,我不禁回想那如歌的岁月——
大学四年的主旋律是鲜花和欢笑。汗水与泪水写满1460个日日夜夜,即将摘取丰收的果实时,我遇到棘手的问题:留校读研还是北上当老师?带着困惑,我请教了老师,请教了智者,与他们畅谈后,我毅然踏上北上的列车,去打拼全新的世界。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作别母校,带走母校的一湖春水,带走曲径通幽的石径。水,给了我宽容的性格;路,培养了我上下求索的韧性。这张照片,是母校留给我最丰厚的礼物,带着它,上路吧!
路的前方是什么?前方是憧憬、坚毅、梦想奏响的交响乐。
现在的一切凝结在手中的照片——一张六寸大彩照上,照片中的我掩在一群学生后面,很不起眼,但是,自豪的微笑足以传递给每一个关注照片的人。
这是我与高三学生一起在北京风景胜地——神堂峪春游时拍的。我们一行沿着曲折的山路、循着小溪的踪迹搜奇探宝,虽然满眼都是奇形怪状的石头,但没有疲劳,只有新奇;没有抱怨,只有笑语。山谷因为这群风华正茂的学生而愈发苍翠,坚硬的石头也变得风情万种。在嬉闹中,“一杯清茶”小龙同志突发奇想:合张影吧!稳重的小谢一拍即合,心灵手巧的新月赶紧呼朋引伴,“爱完美”的馨儿立刻选地点,找角度。随着“阿福”一声“茄子”,神堂峪记下了我们的青春足迹,留下了我们的师生情谊。我在那崎岖蜿蜒、怪石嶙峋的小路上放飞了理想,唱响了人生中最高亢的篇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
路在我的脚下延伸——前方是什么?前方是奉献,前方是耐心,前方是爱心谱写的心灵之歌!
人生如登山,山路十八弯,前方的山峰越高,走的路就越远!路的前方永远是你心灵的呼唤!
——读《中国新教育风暴》!
一曲天河南北情
刘晓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乃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多发源于河流流域,中华文明发源地便是长江、黄河。而我们依靠水资源赖以生存,在当代中国,水资源不可谓不是一样稀缺之物。
善治国者,必重水利。从秦王政修筑郑国渠,再到汉武帝治理黄河,兴建龙首渠,清康熙皇帝更是把黄河的治理作为施政的头等大事来抓,可以说水利工程贯穿了中国的历史。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功无量其德高远;今有南水北调,水利人全力以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更是重中之重,引丹江水到北京,总干渠全长1277千米,其难度不言而喻。
南水北调工程,见得最多的便是在地理课本上,要求记的便是对输入地、输出地的影响,而对于建设工程中的艰辛只是一笔带过,直到《天河》的出现,才带我们领略了在这恢宏的工程下,那不为人知的一点一滴。
爱情、亲情、师徒情、人狗情,国家、社会、个人,小家、大家构成了这样一部情感饱满的反映现实的电影。多少次潸然泪下,为这些最普通最平凡的情感;多少次掩面而泣,为这些造就不平凡的平凡人。
董望川和周晓丹,一个是工程副指挥,一个是丹阳副市长,一个致力于工程建设,一个倾注于移民调解。两个人,一对夫妻,聚少离多,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水利建设呕心沥血。敬业,水利人的天性。周晓丹为工作压下自己心脏病的事情,董望川为了工作,在妻子做心脏搭桥手术时,纵万分不舍,依旧坚定地走向工作岗位。两个人,矛盾不断,争吵不断,但为了南水北调都在做着自己的努力,释然、理解、包容,也是南水北调让他们的感情更加坚固。
董望川的父亲和他的狗也是一大亮点。人狗情,更来得真挚,这是真正的没有利益牵绊的感情,人与狗之间,付出与回报,相守与不离,这样的感情世界,纯粹、美好。移民迁村的路上,董父一直望着窗外,心心念念着他的狗,而在车后,狗一直追赶着主人。没有人知道其中的辛苦与艰难,但是它来了,来到了它的主人身边,当人与狗相拥的那一刻,天地永恒。
一曲天河连接的是南北的情,一座水利贯穿的是几十年的心血。南水北调工程的落成是对中国梦的诠释,而一个个平凡的人组成了这个中国梦。清澈倒映两岸花,迷醉彩蝶水中落,丹江的美也会顺着水流淌到我们心间。
丹江水,心忆南北情。
同学点评:晓晓的文章给人清新大气之感,以水为主题,表达了对《天河》的情感。水乃生命之源,文章用水诠释了中国梦,用水连接了南北情,丹江的水将中华民族儿女的心牵系在一起。
(马晓薇)
饮水思源——观电影《天河》有感
杨蕙宁
当我们早上醒来,我们和水的一天就开始了。打开水龙头,清凉的自来水瞬间就流了出来;我们为了健康,隔夜的白开水随手就倒进了下水道;晚上,我们劳累了一天后,开着花洒让水尽情沐浴着我们的身体,高唱着歌曲让水为我们伴奏。但,我们可曾想过,我们的北京,是个极度缺水的城市,我们的水,已经难以满足这个城市日益膨胀的需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毛主席曾在几十年前设想过:我们的国家,南方水多而北方水少,我们可不可以将南方的水调到北方?于是,南水北调工程应运而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历经几年早已完成,而中线工程因为工程量大难度高一直处于建设中,预计2014年贯通。我对南水北调工程初步的认识,还是在高中的地理课上,那时对我来说,中线工程只是卷子纸上一条粗细均匀的黑线——从湖北省一直到华北平原,跨越了山地与平原。看完电影后,我才知道,这条简单的黑线,仅建设就经历了十一年的时光,包含了无数人的努力。
电影带我们俯瞰了中线工程建设完成的美景,这条水利大动脉,蜿蜒盘旋,跨越崇山峻岭来到北京。为了建设这条水蛇,工程师设计师等技术人员要经过反复的测量、实地勘探,然后还要和政府反复磋商,各级政府还要不厌其烦地和沿线居民协商搬迁事宜,政府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工人要付出超乎常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要时时经受生命的考验。不光参与建设的人员要饱受磨难,他们的家人也一样,他们时时刻刻担忧着家人的安危,他们时时刻刻期盼着工程早日完成,好和家人团聚,这种付出同样值得尊敬。
当我们坐在家里写作业,可曾想过我们的脚底下没准就流着丹江的水?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它为华北平原的亿万居民带来生命的保障。当我再打开水龙头,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水曾走过的路程。
这堪比天河的巨大工程,唤起了我的节水意识。刷牙洗脸时,我不会再放任这水自在地流走;当隔夜的水不能喝时,我会把它倒进盆里用它冲马桶;当我洗澡时,也不再把水泼得到处都是。
因为我懂得了饮水思源,这北京的每一滴水,实在都来之不易……
同学点评:知恩图报,饮水思源。为了满足我们的用水需求,许多人投入到了南水北调的工程中,经过许多困难之后,最终完成了中线工程的伟大事业。所以我们要珍惜水源,毕竟每一滴水都包含着他们的辛苦,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
(赵寒)
我们的幸福——《天河》观后感
汪晓宇
影片看过后,大多数人都被那舍家爱国的大爱精神感动不已。我也一样,眼泪几度决堤,但同时,我也关注到了其中一直讨论的矛盾——小家与大家。
自古中国便有“忠孝难两全”的说法,延伸到当今社会,忠与孝都有了更广的含义,这就是现在讨论的“小家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