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5100000002

第2章 代序:投身经典的第一现场

刘醒龙

经典从来都是从火热的生活现场中来。

一九九二年我发表了以乡村教师为典型人物的中篇小说《凤凰琴》,二〇〇九年又出版了同样以乡村教师为典型人物的长篇小说《天行者》。因为大家认为我对乡村教育比较了解,二〇一六年四月,湖北省政协邀我参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问题的调研。调研中,大家对一处只有两名小学生、却按规定配置三名教师的乡村教学点的撤销与保留,产生分歧。有人认为,与其花了钱还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不如将两个孩子送到山下有寄宿条件的重点小学就读。而我却有不同看法:这样的教学点,在教导孩子学习知识时肯定有欠缺,教学成本也会高出很多,但是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温暖亲情和符合道德的人性参与。亲情人性一旦缺失,所造成的人格缺陷,花再多的金钱也无法弥补。以往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教育上的差别只是知识层面上的,如果只考虑教学成本,强行将孩子们集中到有条件寄宿的学校,造成亲情断裂,将来城乡差别就不仅仅是知识层面,而是更为严重的人性人格的强烈差别。我的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个教学点最终得以保留下来,没有被撤销。生活有所欠缺,不等于没有希望;人生出现迷茫,不等于就是丑陋;社会需要调节,不等于要冷冰冰地拒人以千里之外。

这些现实故事,正是在鲜活丰满的社会生活中,努力寻找文学真谛、创造经典文学的第一现场。从《凤凰琴》到《天行者》,这些作品所延续的,是从卑微世俗中发掘生命意义的经典性,这种经典性总是用来映照和塑造伟大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英雄,是文学创作与火热生活的天作之合。

不管我们有没有发现,经典一直存在。经典在成为经典之前,与普通事物的观感毫无二致。要将经典从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事物中发掘出来,必须经过长期积累,并尽可能向事物的外部延伸观察,向事物的内部深入思索。身为小草,必须了解大树。作为江海必须追溯溪流。

经典来自于火热的生活,但火热的生活不会自动成为文学的第一现场。特别是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所谓火爆现场,往往是经过人为改变,甚至蓄意制造的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等,还有可能是黑白颠倒、人妖不分的伪现场。那些能发现真相的有效的第一现场,只要进入情怀,就会有可能踏上经典的坦途。任何意图以一己之好遮蔽世间真相的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等,无论如何言说,也注定是过眼云烟。今年夏天,长江中下游的大洪水过后,西方有些媒体讽刺中国,说河堤溃口了,洪水泛滥了,再也没有人跳进惊涛骇浪里组成人墙保护家园,宁肯袖手旁观,等着军队、专业人员匆匆赶来。殊不知,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早已超越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原始劳动方式,以往最常见的堵洪水的门板,也鸟枪换炮了。新机械、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使得抗洪更加专业化、更能提高救灾的效率,这是以前想象不到的。而且,从另一个侧面看,过去为了堵塞溃口,不经任何人同意,就可以砍伐的普通林木,受到林业法的保护。那些作为私有财产的经济林木,哪怕动一片叶子也可能受到法律追究。可以就近取土的耕地同样受着各种法律的保护。更加难能可贵的,救灾的过程的科学化体现了对救援人员、受灾人员生命的珍视,良田熟地被水淹了还可能再造,生命一旦失去就无可挽回。这些,何尝不是一种发展和进步?

身为作家,如果我们不能在第一现场目击到这些,或者理解不到位,甚至盲目听信一些人的胡编乱造,不仅会失去体察文学现场的真正意义,也将失去创造文学经典的唯一基础!

经典是文化自信的产物,对经典的认定更是自信心的表现。二〇一六年八月中旬,中国作协安排我为第四届世界汉学家文学翻译研讨会做总结发言。我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作为主流的汉学家应当让自己的翻译作品成为了解中国历史主流、中国社会主流、中国文化主流和中国文学主流的有效窗口,而不是专事窥探中国社会不足之处的猫眼。作为21世纪的中国作家,那种过分迁就西方文化口味的谦虚,将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大忌。要理直气壮地告诉世界,他们目前所接触的只是中国文化的边角料,离真正优秀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本体的还很遥远,还要继续用心修炼才行。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以中国之丰富、生动的文学元素漫山遍野,加上不可阻挡的民族复兴气势,作家没有理由不投身讲好这些史诗故事的实践,也更没有理由不去坚定创作史诗的雄心。面对这种影响深远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的史诗,也有责任重现中国文化的高贵境界和伟大传统。

经典是伟大而永恒的,经典的发现是日新月异的,认知经典、创造经典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成长。作家在成为历史与时代的书记员的同时,也时刻不能忘记自己就是这部史诗的亲历者和创造者。接下来,还有更多文学的第一现场需要作家不负时代情怀地投身其中,及时感知每个人的命运、每个群体的命运、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的那些改变,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变化中发现进步,努力创作经典之作,以文脉传承国脉,以文运复兴国运,担负起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的重任。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日于北京

同类推荐
  • 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 爱让我们更好了

    爱让我们更好了

    握一杯咖啡,在爱着/痛着/释然了/幸福着的当下读20个清清淡淡却内蕴深远的爱的故事重温初恋的温柔悸动/热恋的激情奔腾/失恋的伤痛领悟爱,终究是我们遇见过的,好的事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没有任何一段感情是浪费的,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被你真的爱错过。“我”经营着一家以“故事”为主题的咖啡馆,谁都可以走进去用一个故事跟“我”换一杯咖啡。因此,“我”听了很多很多故事后,精选出20个讲给你听。每一个故事,都让你更想热烈地去爱身边的人,爱这个并不完美却值得深爱的世界。
  • 独酌

    独酌

    此书遵循的是一个“醺”字。醺,微醉也,醺醺然,是一种幸福、乐观、忘我、没有烦事的境界,也是一个较为放开的世界。平日不敢说的不敢想的,此时可以放开了胸襟。说者痛快,听者忘我。
  • 情感真谛(读者精品)

    情感真谛(读者精品)

    人真正生命的诞生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 万物归一

    万物归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遗作。虽然衰老带来了种种磨难,死亡也近在眼前,一切重又看似可能:情书、自言自语、嫉妒、最后的哀歌、对社会的讥讽,以及幸福时刻……在这本书里一一呈现。只有经历了岁月洗礼并狡黠地躲过了死亡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如此充满智慧、风趣俏皮而又昂然不屈的作品。生活中丰富的动人故事浓缩在这本书里,这是作者生命最后时光的精巧的缩影。诗歌、抒情散文与绘画互为呼应、相得益彰,格拉斯创造了人生最后的伟大艺术品。
热门推荐
  •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

    佛说沙弥十戒仪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热线咨询员

    热线咨询员

    老鼠跑着,突然沿着床帘爬上墙边的电视柜,接着又从床头柜上跳上窗台,一面回过头,瞅着马丁,口里吱吱地叫着。想跑?没门!马丁腾地一声跳上电视柜,纵上窗台,老鼠没想到马丁会这一手,猝不及防,脚下一滑,竟从窗台上掉了下去。马丁从窗台上往下一看,只见楼底下一只大猫正带着一只小猫,匆匆地从楼下走过,直奔楼下的防盗门而来。那只大猫的肩上扛着一只大箱子,看上去有些眼熟。老鼠就摔在他们的脚下,摔得脑浆迸裂,五脏六腑流了一地。马丁冲着两只猫,得意地大笑着,笑声在天地之间回荡着。笑过之后,马丁一纵身,就从窗台上跳了下去。
  • 疯癫西游

    疯癫西游

    打油诗版:一朝穿越成气团,认识猴子闹天宫。不打不识众神君,疯癫张狂誉六界。西行十万八千里,不爱妖魔不爱仙。蓦然回首仰天望,大小夫君闹翻天!她鸣:苍天啊,我,我,我不要穿越呀!他们怒啸:皮痒了又?敢再说一次试试?!普通版:一觉醒来被扔到西游记里,她苦恼、纠结却也过得风生水起。上闹天宫,下扰过地府,最后还参团加入了著名的西行四人组,过了几天取经瘾。问她是谁?她就是:六界之内的小霸王!
  • 错孕成婚,爱妻成瘾

    错孕成婚,爱妻成瘾

    他们是离过婚的,但是并没有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因此仍旧是合法夫妻,于是,多年的独守,让这样的一个情债变成了一种命中注定……
  • 天紫

    天紫

    极天明道:“你这样真的好吗?身为一代神帝竟然给自己封一个紫天的封号,这就算了为什么我要听你的把封号封成天紫啊!”南宫紫宣:“哦,你有意见?”
  • 步步惊华之正经宫斗

    步步惊华之正经宫斗

    开元八年,冬至。大雪纷飞,周围一片白雪皑皑。
  • 小骗子待嫁:将军休想逃

    小骗子待嫁:将军休想逃

    “你占了本将军的清白,如果你不乖乖回去,只有杀了你,以免此事传出!”听着北林墨的威胁,好不容易逃出的林梵只得咬牙回去。想当初,她一个小菜鸟误入皇宫,为了逃出深宫诱骗皇子,不料却被大内将军追杀,她以为自己只要欺负了将军就可以免被追杀,谁知道,不解风情的北林墨硬要她嫁给傻子皇子,无奈之下,她只有拼命反抗。最终也付出自己全部的深情,却不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伽耶山顶经

    伽耶山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成仙记

    成仙记

    1973年夏天,我离开了就读的第六中学走向社会。我不是读不起书,而是怕学校派我去浙江兵团。我家里兄弟两个,按照当时政策,是要有一个去外面的,但我父母舍不得我远离家乡,就叫我辍学了。当然,当时还有个很费解的思潮,认为读书没用,认为随便有一份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比读书好,都比读书来得重要。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拉板车,运输社设在南门的双莲桥,社里有七八辆车,大的两辆,小的大概是五辆。因为力气大,我被分配去拉大车。大车我们叫单吨车,就是可以载重在一吨以上。单吨车是个什么概念呢?就好像跑长途的“双节拖斗”,神气,是强大的人才能伺候的。
  • 圣伊皇家校草帮

    圣伊皇家校草帮

    圣伊,神秘的皇家贵族学院。这里有四大校草。一个恶魔、一个温柔、一个花心、另一个则冷如冰山。而她,叶梓晴,叶家的千金小姐,调皮搞怪,却在转去圣伊的第一天就惹到四大校草之首,并亲眼目睹他和别的女生接吻。正当她想要逃跑,却被他一把拉住,说要让她赔偿被打断的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