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1300000003

第3章 “双癌少校”

河北省保定市江城乡有一个特别的院落,里面亭台楼阁、鱼池曲廊,葡萄藤爬满走廊,留下片片绿荫。乍看以为是疗养院,其实,它是刚刚成立的保定市济仁白血病专科医院。名誉院长便是被称为“双癌少校”的隋继国。这位39岁的病休干部在生命随时都可能终止的时候仍在追寻着自身价值。长期做化疗和四处奔波,使他过早地衰老,花白而稀疏的头发,分明已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只是从那两道浓眉下面一双大大的眼睛里还能看到一股英气。

7年前,隋继国还是某部队驻河北保定的一名风华正茂的年轻少校。他站在解放军体育学院的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时,突然癫痫病发作,晕倒在讲台上。不久,医院便诊断出了“右颞脑质细胞瘤”。1996年做了开颅手术。

祸不单行。病魔又一次降临。1998年,他腿上出现了紫瘢。辗转检查,经解放军301医院确诊,他又患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就是血癌,缓解期4年,要根治只有骨髓移植。与他骨髓配型成功几率最大的是亲属,四个哥哥做过化验,结果都失败了。要想在非血缘人群中找到合适的配型,需要有10万人以上的骨髓基因信息资料才有可能,而我国登记捐献骨髓的人只有2万人。

大海捞针。

一位刚过而立之年,且经受过老山战火洗礼的军官消沉了,精神几近崩溃的边缘。

……

一个偶然,他看到刚上小学的女儿写了一篇习作,题目是《我的爸爸》,这引起他的注意。里面写道:“我有一个好爸爸,他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浓黑的眉毛,就是胡子zhā人。我特别喜欢爸爸给我讲故事,特别逗乐,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他是一个军人,还上前线打过zhàng,fù过伤,还立过功,光军功章就有好几个,他是一个jiānqiáng的人,他的脑子动过手术,现在又听说得了白血病,可从来没见过他哭过喊疼,整天乐hēhē的。”

隋继国震惊了:“我在女儿心中仍然是‘最最坚强的军官爸爸’!”他感到体内军人的血液沸腾了。

不能这样下去。生命虽然不长了,但要让这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一个人的生命不算什么,要让每年都在增加的三四万名白血病患者,尽早找到适合的骨髓,过上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更宝贵的是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生命。对中国白血病患者来说,建立白血病生命保障机制已迫在眉睫。要建立一个10万人以上的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也就是中华骨髓库,供患者寻求适合的配型。

久病成医。他对于捐献骨髓的知识了解得越来越多。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要使更多的人知道捐献骨髓的过程和意义;要让人们知道,捐献骨髓对自己没有坏处,对别人是救命的事,这是人道主义的行动。传播知识,改变观念,这里面有大量的宣传工作要做。

隋继国想起了在医院里那众多的白血病患者,有的小到与自己女儿年纪相仿。在计划生育的国策下,没有兄弟姐妹的他们到哪儿去寻找可以移植的骨髓?他决定骑自行车行遍中华大地,呼吁建立中华骨髓库。

行动计划开始了。

他找来了大量的宣传资料。战友们为他捐献了2800元钱。

母亲对身患重疾的儿子独自外出很不放心,又拗不过他的军人性格,看他在家里整天闷闷不乐,也爱莫能助。

他知道此去凶多吉少,没跟妻子商量,却给她留下了遗书:“……身体器官有用者,如角膜、肾脏等无偿捐献,能捐家贫者最佳。遗体供解剖,骨灰不留,能撒江海则谢之。不管自身一生长短,何时瞑目均坦然。”

2000年元旦,穿着绿军衣的隋继国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他目送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然后脚下用力,踏着一辆半旧的“28”永久自行车出发了。他随身携带着印有骨髓库标志的小白旗和白血病宣传资料,经行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云、贵、渝、川、陕、晋、冀,到东北三省,然后再走皖、赣、湘、鄂、豫返回,历时一年,先后跨越25个省市,走遍200个城市,行程2400多公里进行白血病的义务宣传。特殊的装束吸引众多的路人,他在街头向人们分发白血病的宣传材料。每到一地,他就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到医院探望白血病友,到大专院校宣传骨髓捐献的知识。

在漫漫征程中,最让隋继国难忘的情景发生在山东。一个白血病患者用打着点滴的手在隋继国的本子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为了同病相怜的人,保重你自己。”十多天后,隋继国再打去电话时,这个病人已经不在人世……隋继国的心情焦急。因为离医生宣判他生命终结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而他还有太多的路程要走。

行程中,他风餐露宿,吃的是最便宜的盒饭、包子,住的是十块八块一晚的路边小店。这一路下来,从大雪寒风到骄阳似火,个中辛苦一言难尽。由于还伴有癫痫病,路上不时出现险情,有时候骑着自行车,他觉得头不对劲儿,就赶紧下车就地躺下。死亡曾数度光临,可他早有准备:“发现这个证件的朋友,如果我已经死亡,请通知我家里或找我爱人,电话:××××××,谢谢!”他把这个纸条放在随身带着的退伍军官证里。

此行,隋继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增强了信心。

2001年4月1日,正好是星期天,早上7点,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众多人簇拥着一个人,他穿着一身绿军衣,衣服后背是一个大大的红心,他还背着一个大背包,里面装着他的日常用品,还有宣传有关白血病知识、捐献骨髓这方面的资料。此人又是隋继国。送行的人群里有他的朋友、战友,也有媒体记者。他要徒步走到香港,行程2500公里……6月30日,他到达了深圳的罗湖口岸。由于手续比较麻烦,这里成了终点。欢迎仪式,场面感人。香港来了20多位记者。著名歌星爱心大使黄格选先生也到场了。他们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很多的香港市民主动掏出钱塞给隋继国。后来在深圳、广东红十字会的帮助下,他又成功地搞了几次大型募捐活动。

最让隋继国得意的是2002年6月9日,在河北大学搞的“生命不能等待”大型捐献骨髓仪式。河北红十字会副秘书长王建民,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携全家,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等出席了活动。那天,大雨倾盆,而同学们的热血却在沸腾,都被隋继国的事迹所感动,500多名志愿者要求捐献骨髓。但每位的HLA分型检验费在500元。隋继国作为佳宾一直在现场。他当即把卖书所得的3000元捐献给了6名发起者。后来这一活动得到了社会上10万元的赞助,才使200名志愿者得以捐献。数量虽不多,但意义不小,它标志着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河北省分库建立起来了。

三次活动是他心目中的“三大战役”。他很自豪。

骑车出行,不仅在做宣传,他还把自己的感受随时记录下来。一年多的时间,他写下了两大本日记。写日记的初衷是想在他“走”后留给女儿,好让女儿知道他是怎样面对死亡的。这些经历和感受凝成了《挑战死亡——白血红心走天涯》一书。这是他白血红心走中华的体验,也是他6年来与病魔抗争的历程。隋继国在《挑战死亡》一书中这样写道:我憧憬着白血病能像感冒常见病一样简单易治,我更期盼着10万人以上的骨髓库早日呈现在我的面前。

2001年3月31号,那天是个星期六,北京图书大厦举办了新书《挑战死亡》的签名仪式。那本书在三楼和陆幼青的那本《生命的留言》放在同一个书架上。

第二天就要步行香港了,隋继国的行囊中又多了一本书。他风趣地说:毛主席说要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我要在商战中学会商战。我要把我的书带到广东深圳义卖,义卖有一半的差价,我把这一半的钱捐出去不是正好吗?结果他在广州试了一下效果还不错,卖了400本书,赚了将近4000块钱。到深圳,三个小时只卖了70本书,但卖了100本书的钱,好多人听说是义卖,干脆不讲价,有的拿100块钱或50块钱买一本书。他没想到这本书还能卖到上百块钱。

连续治病,有不少药是自费,隋继国负了几万元的债。但他把这次步行途中卖书所得款,总共一万多元都捐给了中国红十字总会,自己一分没留。

隋继国不是外星人。他有七情六欲。每次出行心情都很沉重,都是一次痛苦的抉择。上有老,下有小。最舍不得的是母亲,最放不下的是孩子。每次出行体力消耗很大,很累,但更累的是为情所累。亲情友情,难以割舍。想的是家里,花费最大的是电话费和邮资。

80岁的老母非常不愿意儿子出行,但舍不得又有啥办法呢?他身体有病,不能再增加精神压力,不让他走也得让他走。步行香港,母亲在他的军衣后绣了一个大大的红心。

隋继国说,他是背着母亲的心在走。

小女是他生命的支撑,这是他一生的骄傲。路上,他经常想起女儿;想起那张与自己一样长着浓眉大眼的笑脸;想起在她一年级时“狠心”让她独自上公共汽车,又不放心,打“的”在后面追随的情景;想起在她三年级时,多次带她骑自行车几十公里,去爬狼牙山。女儿果然坚强,在2000年10月,做了阑尾手术,大夫讲,她一点也没哭,还乐呵呵的。真是好女儿。他想,这一生不会留下什么物质财产,那就留给她一笔精神财富吧!让她知道爸爸曾经战胜了常人都难以克服的困难……一路上,他看见了美丽的蝴蝶就想起了美丽女儿。他捉住,做成标本,寄给女儿。今年,六年级的女儿已经能够独自坐火车去秦皇岛了。等到2003年,他还想带她一起徒步远行,进行野外生存训练。

妻子是他心中永远的痛。她反对他的做法,觉得这是在为个人捞名声。步行香港前,妻子也只是默默地为他收拾行囊。她也是个坚强的人,在一家医学院里教书。两人间有亲情更有怨气。为人媳、为人母,自有艰辛,如果丈夫能用最后的时间来陪陪她,心中也是个安慰。偏偏他是这样一个不顾家的人,满世界跑着张罗别人的事。她埋怨隋继国到处做好人,哄得老老少少都说他好,就是不在家哄自己的老婆。别人认为是高尚,她却认定是自私。换个人,或许会跟他分手,难得她还坚持着。

她冲隋继国说:“亲人说你不好,你那些好还不是假的?”

隋继国自我解嘲说:“咱俩都是属兔的,可不适合在一个窝里。你是家兔,我是野兔。”

李政道在了解到隋继国的情况后深受感动,主动提出要为他寻找可以配型的骨髓,但被他谢绝了,因为他不想把这次“生命之旅”变成为自己争取活命的私事儿。他出行的目的一是为锻炼身体,二是为节省经费,三是磨练意志。他给自己制定了三个原则:一不游山玩水,二不接受捐赠,三不搞商业炒作。

治疗白血病,骨髓移植是最有效的办法。隋继国并不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有一丝生存的希望当然要争取。比如说四个哥哥都查过,但没配上。有人说我国台湾的骨髓库比较完善。但他想,台湾都能搞起来,大陆为什么不能搞起来?应该可以搞得更好!目前的现状是因为有宣传、组织、经费各方面的原因,所以他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马前卒。

现在人们对骨髓移植,有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说有很多人认为捐骨髓像献血一样,抽出来存在那儿,实际上不是,而是先进行人体白细胞抗原HLA的分型检测,然后将结果存入中华骨髓库;还比如说抽骨髓伤不伤身体?现在好多医院做外周造血干细胞,不用抽骨髓,直接抽血液,差不多相当于献一次血。诸如此类,不说不明,既是科普宣传也是爱心宣传。现身说法,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人们的支持。社会进步到现在,骨髓库这样的社会保障机制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就太不相称了。他想为此再做点事情。

他现在正创造着奇迹:血癌的缓解期已是第四个年头了;原来的脑质细胞瘤在去年10月又复发,瘤子像树根,长得很深,达到了三四级,这种细胞瘤最高就是四级,手术没有办法根除干净。时间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意志与病魔抗争的持续。而此时的隋继国别无他想,最大愿望是在瞑目前看到一个理想的生命保障机制。他说,我越来越清楚自己行动的意义,感到的是一种使命。如果我还有时间,就一直坚持做宣传,发出光和热。

同类推荐
  • 中古士风与文学新变

    中古士风与文学新变

    本书以士风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古时期的新变问题,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状态既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也可以经由行为容止来展露;前者促使了文学的产生,后者导致了士风的形成。文学与士风尽管有着不同的存在样式,但由于他们都缘起自人们的心灵,故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向来紧密。其二,从东汉晚期到齐梁年间,中古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当它进入一新的阶段,一种相同或近似的特征便会在不同的作品中逐渐形成,而这种特征几乎无例外地契合于当时的主流士风。充分把握住两者间的契合之点,既有助于我们准确清晰地描述中古文学的演变轨迹,也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面阐明其发生变化的复杂原因。
  •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是一本站在青春的尾巴上的回顾和总结之书。直面内心,砥砺成长,献给80、90两代人的青春自白书。毕业十年了,但我们的青春依然不老。学生、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北漂、作家、创业者……伴随着这些不断转换的身份标签,得到或者失去,辛酸还是荣光、荆棘或是迷茫,不管经历着什么,一路走来,我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致敬我们都曾路过的青春,致敬回忆里想见却不能再见的人。
  • 因你的到来

    因你的到来

    无论从诗的立意,还是意象、意境、语言而论,本书都不失为近年壮乡推出的又一部好诗集。如果说有什么瑕疵可指的话,那么,由于诗人思维的跳跃性,意蕴的隐晦性,往往有“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之嫌。有些篇什,专业人士解读尚且困难,罔论中低水平的读者群。因此,当代诗歌要赢得较大市场份额,不能不考虑“下里巴人”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
  •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世间每一生命,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生机自动,所得自天。这每一生命过程,在人,当然可以生发无数诗意;在动物,也可以体现生命本身的循环。黄斌的诗歌关注他个人的历史,血液,所在的土地,和包围他的日常生活。他以一个极其正常的平凡的人的姿态写诗。写出了一个个人。
  •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家喻户晓的回忆性散文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在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同时,将这些回忆融入理性的思考中,读来温馨而又受益匪浅。
热门推荐
  • 我哥刁北年表

    我哥刁北年表

    《我哥刁北年表(中国最好的长篇小说)》以一九五三年至二00三年这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为经,以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诸多公共事件为纬,通过主人公刁北的家庭变故,求学求知,恋爱婚姻,两度入狱,工作糊口,生离死别,逃避世事等现实经历,勾勒出一条普通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描摹出一幅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万象图。主人公刁北是典型的“小人物”,但他的五十年,总身不由己地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大事件”发生纠葛,在这“小”与“大”的碰撞中,个人与国家,普遍与具体,得到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跳跃式观照。
  • 废材狂妃:邪王宠妻上瘾

    废材狂妃:邪王宠妻上瘾

    她是毒医世家家主,穿成丑女废物。丑女?脱胎换骨,让无数英雄尽折腰。脸疼吗?本姑娘想打就打,没有理由!他傲视天下,冷血无情,可只对她情有独钟:“这个女人我罩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伤逝

    伤逝

    阿城和信德的亲戚朋友都来劝他回家。在他们看来,阿川这样一个歹仔,死了也好,日后若是再做出些杀人放火的事,那才可怕。信德不听劝,他觉得阿川坏归坏,可是不能冤死,杀人就是杀人,不能黑白不分。他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把真相揪出来。亲友们劝不动他,后来就放任不管了。他想起多年前阿喜出走,派出所的人并没有帮忙找人。现在阿川,他们也不管。那时还是热月,日头那么大,他晒得中暑,靠在派出所大门上喘着气。他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口唇和喉咙烧得厉害。
  • 倾我一切许你安好

    倾我一切许你安好

    吸收至阴至阳之力会让异人无敌?于是那些生而为承载这股力量的人,便从小遭到追杀,不得安宁,但他说:“我只愿你,安然度日,我会保护你,平安无事!”人妖诀别,终成错过,他为她“死”了十几年,她为他孑然一身。她说:“你没错”她说:“我只有你活着!”
  • 刘邦的帝王生活

    刘邦的帝王生活

    天子之贵刘邦回到沛县,受到父老乡亲的盛情款待,他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期间降下旨意,世代免除沛县人的赋税徭役,但不包括丰邑。沛人闻之莫不感恩戴德。但临走的时候,众乡亲却拦住刘邦不让走,跪请刘邦把丰邑人的负担也免了,说:“陛下虽然是喝沛县水长大的,号称沛公,和沛县的感情深一些,但毕竟是丰生沛养,丰邑和沛县都是你的老家,两地又是近邻,亲戚连亲戚,陛下怎么能只免除沛县人的赋税徭役,而不免除丰邑的呢?”刘邦说:“我在丰邑只是借生,还没出娘胎就差点死在那里,见秦军来屠婴儿,邻里多自保,不惜陷害我家,致使全家流落沛地,我于丰人有可牵焉?
  • 画中仙之沉香吟

    画中仙之沉香吟

    他双眸紧闭,嘴角含笑,静静地躺在那儿。这世间,太少的相濡以沫,太多的相忘江湖。爱一个人,愿意为其付诸一切。终其一生,不过想让她幸福、康乐。她说:“我要亲自谱一首曲子,以后唱给我的心上人听。”他微微一笑,将随身的玉萧送给了她。那年大雪,她一袭喜服立于天地之间,萧声缠绵,婉转悠扬。他仍笑着。送她出嫁。
  • 最后的塔斯克丝

    最后的塔斯克丝

    八十万年前,上一个人类文明消亡,地球一片死寂。八十万年后,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强大力量——圣殿力,让人类再一次站在了宇宙的正中。一千七百年前的天下第二大家族,利玻尔家族惨遭灭顶之灾,仅存下最后一名族人:塔斯克丝·利玻尔
  • 青葱的痕迹

    青葱的痕迹

    黄忠先生散文集《青葱的痕迹》,犹如一盏清纯的香茗,品后余味无穷。一是文中浸润着微言大义;二是文中充溢着文言大气;三是文中寄予着禅机大意;四是语言中荡漾着真情大美。
  • 总统大人来官宣

    总统大人来官宣

    【全文完】1V1。前世,被妹妹联合未婚夫杀害,一朝魂穿,她满血复活。化身学霸女神,虐渣,打脸白莲花;称霸娱乐圈,斩获金像奖。重生之后,她意外得到帝国第一权势人物的爱。从此,她成了总统大人的心尖宠绕指柔,只有她想动谁,没有谁敢来动她。“总统阁下,第一夫人和邻国公主,为争夺土地打起来了!”“向邻国宣战。”“阁下,夫人被扯了根头发”“把那人剃光头,送去出家”“那是小少爷扯的......”某男大怒“要你们何用?全部剃光头,到庙里为夫人念经祈祷!”
  • 林老板的枪

    林老板的枪

    杨少衡,祖籍河南省林州市。1953年12月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69年上山下乡当知功夫青,1977年起,分剐在乡镇、县、市机关部门工作。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福建省文联工作。1979年开始发表小说,已发表小说二百余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相约金色年华》《金瓦》,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危险的旅途》,中短篇小说集《彗星岱尔曼》《西风独步》《红布狮子》《秘书长》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本刊曾转栽过他的《亚健康》《尼古丁》。徐启维到任之初领教过林奉成一梭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