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1300000006

第6章 青山一抹红

马姐是官称,人们觉得这么称呼亲切。其实她叫马淑敏,38岁,对人总是那么和气,仿佛不知什么是愁事。她来到落坡岭小店11年了。

小店是一间灰色的瓦房。门外是永(定门)木(城涧)线与丰(台)沙(城)线交汇的小站,四周是陡峭的山峰,店后的山上住着40多户人家。

地方偏僻,她干得尽心:订货运货买货结账盘点拳打脚踢;油盐酱醋针头线脑样样俱全;谁缺啥用啥打声招呼,她准把货备好。这里的居民、职工、旅客离不开小店,也——

离不开马姐

“马姐,我想要80斤猪肉。”

“大叔,三天没进肉了。”马姐边收拾着柜台边回答。

“这可咋办,儿子要结婚。”

马姐愣住了。她朝窗外望去,大雪覆盖了险峻的山峰;纷纷飘落的雪花遮掩起冻结的冰;盘山道几天不走汽车了。她又慢慢转回头。大叔那呆呆的目光正望着她,是期待,是企求。她的心融化了:增添零售肉的初衷就是方便群众,群众有难,不能推脱。

送走了大叔,她立刻冒着刺骨的寒风上了路。这里距王平村供应站有大约七里山路。当她踏着厚厚的积雪把80斤猪肉送到大叔家的时候,大叔握着马姐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重复着四个字——

谢谢马姐

“马姐!”深夜里传来急促的喊叫声。她从睡梦中惊醒。家离小店近,晚上,村里人炒菜缺个作料常来叫她。可这么晚……

她披衣出门。是站长。“火车脱轨,抢救的师傅连续干了5个小时,正饿着肚子!”

她二话没说,沿着漆黑的卵石小路来到小店,把罐头、蛋糕一箱箱送到师傅们手里。他们大口大口地嚼着,开心地说:“没有马姐,在这深山里真得饿一夜肚皮了!”

回到家已凌晨4点了。

6点钟,她急忙起床。货架上是空的,要把货备足。因为小店发生了变化——

马姐承包了

这可伤了脑筋:居民才190口人,怎么提高经济效益。她整夜盘算着……

要走出去!她主动找到附近的铁路食堂、粮店、驻军部队,为他们提供各类副食品。不怕多,不嫌少,守信誉,按时送货。她尝到了甜头。

那年家电热传到了山里。人们交口谈论,却无能为力。马姐早感觉到了。这是她多年锻炼出的敏感。马上进货,但小店资金太少,一台砸在手里也承受不了。怎么办?她很细心,先到山下供应站看准了冰箱、洗衣机的牌号,再到村里挨家挨户登记,然后托熟人用汽车拉回来,搬进家。不出门、不求人电器“飞”来啦,家家乐得合不上嘴。

小店的效益巨增,最好时全年销售曾达到30万元!但是惊人的消息传来——

马姐要走了

山里人向往着山外。北京市中心一家大商店准备要她去做管理工作。多好的机会!马姐的心动了:难道山里人就永远在山里,要为孩子想想!

她躺在床上,轻抚着孩子的头,那张童稚的笑靥渐渐化作一张张熟悉、纯朴的山里人的面庞。他们向她微笑,向她伸出了依恋的双手。她清醒了:一名全国商业劳动模范、优秀党员能这样逃下山?她没有离开,也不能离开这里。

山里需要她。

同类推荐
  • 心情的风景

    心情的风景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游历各地对于山川风物、古今人物所抒写的随笔、散记的选集,都近年来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内容涉及历史文化名人的逸闻趣事、历史文化名城的传说与典故,读来耐人寻味,容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些文章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有深度,观点新颖,文笔优美,语言流畅,可读性强。
  • 诗建设17

    诗建设17

    近几年来,图书市场上出现了数种不定期诗刊,《诗建设》是其中较好的一种。这不仅因为它的诗,也是因为它的一些文章。本刊的好处,在于收入的诗作比较注重美学与思想、社会价值的均衡,诗人立足复杂的现实给予诗与之相对称的面貌,而不是使之简化或将其降低到社会口水的层次上;而其中的一些诗学文章也常有新的发现,不是停留在某种文学成见上的自言自语,颇具建设性。《诗建设·17(2015年春季号·总第十七期)》旨在通过持续关注与追踪致力于现代汉语精神与语言探索的诗与人,通过伴随一代诗人最新的生长,见证与完成现代汉语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 繁花有褶皱

    繁花有褶皱

    走过少年,走过青年,我走进了铁血的中年。半生历经的是如晦的风雨,收获的是岁月的磨砺、生活的沧桑。时光流走,韶华已逝,留存心底的是淡淡的忧伤,间杂点点的感悟。
  • 赵大年卷

    赵大年卷

    古人讲究惜墨如金,大概与刀刻竹简之费力有关。埃及的羊皮书,朝鲜的陶片书,我国的钟鼎铭文,肯定都是短文章。本书收集了作者的151篇小散文、小随笔。小,就是短小,每篇五六百字。一篇一页,每篇配一页插图,文图并茂,更好看。古人讲究惜墨如金,大概与刀刻竹简之费力有关。埃及的羊皮书,朝鲜的陶片书,我国的钟鼎铭文,肯定都是短文章。 一个故事、一点醒悟、一篇文字、一幅图画,互相映衬,蕴涵了生活多彩的色调与悠长的滋味。
  • 凌叔华文集:花之寺

    凌叔华文集:花之寺

    小说集《花之寺》由17篇短篇小说组成。其创作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映闺中少女的黯淡生活。刻画豪门闺秀的内心世界,表现旧式少女无法主宰命运的失落和茫然,讽刺和怜悯她们悲剧性的命运;二是发露太太阶层的庸俗生活。揭露旧式太太寄生虫般的生活,审视和批判她们麻木丑陋的灵魂;三是展现新式妻子的矛盾生活。表现新女性试图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禁锢的痛苦和无奈,肯定和突显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
热门推荐
  • 萌妃无敌:夫君么么哒

    萌妃无敌:夫君么么哒

    (这是一本扑街作品)书又名《凤愿》自己挖的坑,哭着也要填完!本书后期文笔和前期文笔可能会有所差异,习惯就好~
  • 神医重生之撩个世子来种田

    神医重生之撩个世子来种田

    世子爷深情的说:“我对乔沫沫一见钟情!”众人:世子爷,您的口味是否有些太重了?世子爷骄傲的说:“我家沫沫风华绝代,绝世无双!”众人:世子爷,您的旧病未好,又添眼疾了么?“我家沫沫以夫为纲,温柔贤淑,知书达礼!”某世子抱着被子站在卧房门口温和的说。众人掩面,世子爷为了追妻,面子里子都不要了么?众人痛心疾首,他们风华绝代,霁月风光的世子爷啊……
  • 太极之一代宗师

    太极之一代宗师

    张三丰幼年时曾患有严重的眼疾,已经快到睁眼瞎的地步了。但是当碧落宫的宫主白云禅师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便决定收他为徒,不仅治疗他的眼睛,还要传授他道法和武艺。这一年,张三丰只有五岁。从此,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向张三丰打开了。日后,他以自身的所作所为证实了他对道家以及中华武术的杰出贡献……
  • 首席霸爱:挑上抵债未婚妻

    首席霸爱:挑上抵债未婚妻

    被称为‘花少’苏子墨本以为再无真心,却在意外之中跟于晓荿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晓荿为了给年少时的好姐妹解恨报复,一次又一次的缠着苏子墨的花边新闻,却在意外中弄坏了苏子墨的豪车。为赔偿豪车损失,立下契约,以一年为限。两人相处之间,于晓荿萌生爱情的幼苗,却因无法跨过心里那道坎而逃避心情。苏子墨再次爱上她,不惜放弃所有,不惜生死也要和她在一起。
  • 时空交易漂流瓶

    时空交易漂流瓶

    曹操:“大仙,你说的那个飞机大炮给我来一打,我用大小乔和你换!”杨虎妞:“大仙,人家要食物嘛!大不了你想怎样就怎样!”金克丝:“大仙,我要木瓜,我把凯特琳送给你!”……当范成锋捡到一个漂流瓶之后,和各个时空开启交易,人生开挂,一骑绝尘!
  • 将梦想置顶

    将梦想置顶

    《将梦想置顶》汇聚了《读者》《青年文摘》《 意林》《格言》等国内著名刊物最知名的签约作家的最新力作。这些作品,涉及方方面面,它们有些直指 心灵,在阅读中悄然渗入心田,给内心带来震撼;有些灵气十足,让你回味值得典藏的温暖和感动;有些 睿智凝练,给你带来直接的启迪,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深情感人,直达灵魂,让你不禁为之潸然泪 下……这些故事,将让你体验前所未有的心灵盛宴,获得终身受用的人生智慧,给你带来感动和快乐,以 及直面生活的正能量。
  • 总裁的小甜心

    总裁的小甜心

    大哥,乃确定那个躺在树下,正在牛饮功夫茶的人就是英明神武至尊至贵文武双全的祥亲王?反正我是不信!!
  • 局内局外:中国历史中的游戏规则

    局内局外:中国历史中的游戏规则

    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围绕“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及“权威至上”两条核心线索展开论述,试图理清这“局内局外”的人际游戏规则。
  • 二婚不昏,继承者的女人

    二婚不昏,继承者的女人

    【大宠小虐】她爱他至深。七岁开始,她的心里已经放不下任何人。为了她,她甘愿做小伏低,费心讨好,容忍形形色色的女人出现在他身边。如愿以偿地嫁入高家,却从新婚之夜就独守空房。高锦恒用每一分每一秒来宠爱其他女人,却把每一丝每一毫的厌恶都抛洒在她的身上。“高锦恒,我再爱你,也被你的残忍一寸一寸地磨光了。”“你总算不爱我了?那我是不是该为你不再恶心我而庆幸。”一纸离婚书,她净身出户。此生再无瓜葛。——贺承渊,传闻他身份神秘,只手遮天,无数名媛佳丽一致认为,只是和他对视就会怀孕。可是这样一个360度无死角的完美男人为什么偏偏看上她?在渣前夫回头拼命纠缠她的时候,贺承渊霸道地一把将她拥入怀中。“我的女人,你抢不起。”——“贺承渊,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太爱我了?”他沉默不语,冷峻的面容上忽然勾起了笑意,说:”我对你不是爱或不爱,而是没办法不爱了。”“不怕我吃回头草么?”小女人跃跃欲试地挑衅他。——他们的爱,不是一见钟情,没有悲伤绝望。贺承渊这样的男人,爱上你,便会倾其所有,从一而终。
  • 钓鱼台花师

    钓鱼台花师

    一个普通的苏州籍花匠,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先后在国家外交部下属的钓鱼台和中国驻日本、希腊、土耳其、俄罗斯及瑞士等大使馆工作了将近半辈子。他一生不仅见到众多的中共中央高级首长,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留下了许多美好又珍贵的回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能上北京工作,绝对是件令人羡慕的事,何况调令是国家外交部发来的呢!所以,当苏州拙政园年仅二十二岁的花匠尚金生奉命来到苏州交际处(今苏州市外事办),听到领导问他是否愿意到北京外交部去工作时,他当时竟激动得说不出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