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4800000008

第8章 国内外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轨迹

一、国际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问题的产生和日益恶化,生态教育逐步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发表对美国等国家重视生态问题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7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美国召开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会议正式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定义;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由11个国家代表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OnlyOneEarth)”的口号,并对环境教育的方法和对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了纪念这次会议,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75年《贝尔格莱德宪章》提出,环境保护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1977年世界第一次部长级“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在第比利斯召开,确定了国际环境教育基本理念体系,提出了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时,应注重知识、价值、态度和实际技能,并开始提出用道德教育的方式解决生态危机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环境教育更把生态道德教育予以重视,把转变人们的观念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方面;1992年,联合国“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环境教育构建的目的和目标体系的基础;199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希腊召开会议,提出了环境教育是“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的理念。

二、中国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背景

1973年,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会议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中,除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的“36字工作方针”外,还组织翻译出版了《只有一个地球》《寂静的春天》等著作,一个以科普宣传为中心的环境教育工作开始起步;1991年秋季,国家教委将环境教育引入高中选修课程,逐渐向正规课堂教学过渡;1992年11月,原国家环保局和原国家教委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在总结10多年环境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指导方针,从此中国的环境教育开始走上了制度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但环境教育长期只停留在认识、防治及政策三个层次上,没有触及到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领域,严格说起来,那些年的环境教育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从1994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开始,国家对生态道德教育问题开始重视。江泽民主席在会议上的讲话提到,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积德”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提出要充分发挥环保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开始提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是“不道德的行径”。特别是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席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女士的大会发言一再提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是一个道德责任问题,并提出了“全球道德及全球人道主义是创建一个世界新秩序的道德基准,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号召。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环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也伴随着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与环境教育发展同步,在此,我们可以通过我国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来认识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状况。我国的环境教育迄今主要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再发展三个阶段。

(一)环境教育启蒙阶段

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影响下,1973年8月,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委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试行)》,这一法规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也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的萌芽。然而,这一时期的环境教育只是一种宣传性的职业教育,即参与教育的人员只是从事环境保护宣传的各级各类工作者,教育对象只是重工业企业的有关人员,主要目的是进行防污减污治理。教育范围狭窄,性质简单,既谈不上科学知识教育,更没有法规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

(二)环境教育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并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只有改善环境,才能加速发展,而环境质量的提高唯赖教育。于是,这近二十年是初步探索我国环境教育的二十年。

1.环境宣传教育的启动(19781986年)

20世纪70年代末,一批环境保护方面的学术著作和科普读物被引进我国,这对国家和公民的环境意识的培养客观上起到一定启蒙作用。1978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文件“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提出了建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普通中小学增加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自然、中学地理、化学等教材开始从人均意识、环境恶化、生态退化和资源短缺等客观事实出发,向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同年11月,中国环境科学委员会在河北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建议在广州、辽宁、甘肃、上海、湖南、黑龙江、北京等地开展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的试点工作;在全国高中增设环境地理课程。这是我国环境教育在正规教育中的开端。1985年,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辽宁召开“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经验交流及学术讨论会”,这是环保部门与教育部门首次联手召开的环境教育会议。会议指出要提高对于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编写环境教育的课外读物、教学参考书,做好师资培训等。

2.环境教育的提速(19871995年)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快发展环境教育的呼声也愈来愈高。1987年,国家教委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强调能源、环保、生态等教育要渗透在相关学科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并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单独实验或开设讲座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这是国家教委第一次正式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对环境保护的教育有所要求,是基础教育中开始自觉地开展环境教育的标志。1990年,国家教委提出普通高中要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此编写了高级中学选修课教材《环境保护》,并于1994年出版,供全国选用。该教材以专题的方式编写,涵括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打破了以往单一学科教材的编写方式。1992年11月,国家教委和国家环保局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教育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会议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环境教育“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环境教育的职前和在职方面的师资培训。

到1992年,全国已有71所高校设置了15种环境保护类本科专业,105个环境学科(专业)硕士点和38个博士点及若干个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第一届环境教育硕士研究生,这标志着我国的正规环境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4年,中国政府为响应里约环发大会的《21世纪议程》,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1996年12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国家环保局联合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对环境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该纲要包括综述、环境教育、环境宣传、环境宣传教育的对外教育与国际合作、环境宣传教育的能力建设五个部分。它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

这一时期是环境教育正式启动阶段,也是生态道德教育崭露头角,得到认可的阶段。正规环境教育已从课外活动扩大到选修课、课堂渗透,方法也开始多样化,内容涉及环境知识、环境法规和环境道德方面,环境教育框架初步得到确立。

(三)环境教育与德育相结合阶段——生态道德教育崭露头角

随着高校专业环境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非环境专业学生的教育也提上了日程,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将德育和环境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广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道德观念应当反映的现实关系之一,指出“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肉体组织的观念”。2000年,在鲁洁教授的《德育新论》中明确提出:“学校德育面临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人类生存的危机,面临着道德、伦理学领域所发生的新的变化,也必须扩展其功能领域,重视其生态性功能的发挥。生态道德教育遂进入学校德育的视野。同时,生态道德教育由于关涉环境问题,必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运用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因此现行的生态道德教育应更多采用多学科渗透教学的方式。但笔者认为,生态道德教育在多学科渗透教学的同时仍然需要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梳理和统整,而思想品德课由于其性质特点成为毋庸置疑的生态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

这里所指的思想品德课程体系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和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以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正规教育始终,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它对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以后,该课程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特点更加明显。在我国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国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治国的官吏和精英人才,更重要的是树立国民的国家意识,培养合格的公民。

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上讲,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转折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在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改革后合并成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均出现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生态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相融合是必然的。生态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教育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上都是相通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当代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也应该成为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因此,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课程体系中,构建完善的可持续的生态道德教育体制,势在必行。

二、我国生态道德教育在德育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在2003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经涉及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如在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类目标中规定: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能力”的分类目标中规定有: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在内容标准中有: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等相关内容。该课程标准相比较往年的课程标准,在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上不仅增加了很多知识点,更加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果。

在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颁布之前,高中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较少,相关教育内容只是零乱地散落在地理、生物、化学等其他课程中,缺乏连贯性,更不成体系,教育效果可想而知。2004年的新课标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弥补了这一空缺。在第四阶段的《生活与哲学》课程中,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要求学生用哲学观点,阐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新的课程还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的内容,其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的教学内容中设置了“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伦理困惑”,进行了系统的生态道德的知识和道德观念的教育,如考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印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日益成为重要的伦理问题;列举自然资源短缺的突出表现,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伦理意义上解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列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的事例,评议世界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争议。

中小学阶段是受教育者经历品德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生态道德的养成,必须在整个道德教育的背景上,在与其他方面道德品质培养的互相联系中进行,与受教育者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互相依存。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生态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得到重视,教育效果如果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不加以重视,要想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是不可想象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2005年年初,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课程方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把“98方案”的7门必修课调整为4门必修课,即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经率先与大学生见面,其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已经大大增加,在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有一个三级标题,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了较大的篇幅专门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了讲解和剖析,它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这三个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生态道德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同时也阐述了大学生应该建立怎样的生态道德品质。当然,新课程中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由于所占篇幅不多,还不是非常全面,效果也不会很显著。

同类推荐
  • 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

    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

    《做一个幸福的中国人》面对当下普遍存在的躁动与迷茫,网络作家花千芳用尖锐、犀利却又不失温暖的文字,讲述着他眼中的中国与世界。他对家国兴衰、前路命运的时代思考,有着最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从未因自己的草根出身而畏于对公共事务发言,热情执著地歌颂祖国的进步与光明,希望给这个时代提供更多的正能量,照亮更多的中国人。
  • 记录南广

    记录南广

    钟灵毓秀,虎踞龙蟠。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天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为创建南广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地利:“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为南广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人和: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的大力支持为南广学院的创立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从“南广”构想的提出,到选址南京江宁方山脚下;从第一栋建筑破土动工到四季芳香的美丽校园;从800学子入学江宁高中的租借校园到万人大学目标的实现,南广学院为中国民办大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 社会信息论域下的社会真相

    社会信息论域下的社会真相

    站在世纪之初的门槛,社会信息的创制、传播与实现的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时代演化的重要尺度,于是,社会信息与社会真相的关联研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本书涉及内容广泛,可以满足普通读者了解社会信息所具有的强大认知与实践功能,并可为相关理论工作者提供借鉴。
  • 大学的改革(第二卷·学院篇)

    大学的改革(第二卷·学院篇)

    钱颖一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清华大学。2006年,在美国留学和任教25年后,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至今10年。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钱颖一总是与中国改革同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当改革大幕初启,他远渡重洋,探寻现代化之道,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学者;当改革如火如荼,他频繁回国讲学,为改革建言献策;当中国呼唤更多杰出人才时,他放弃国外一流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回国投身教育事业。《大学的改革》是钱颖一过去10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过去15年在中国教育领域不懈耕耘的实录。
  •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马上开讲:亲历中国体育电视30年

    这是一本没有多少故事的回忆录,其中大多是历史记载,我将它看作电视系的教学辅导读物。当然,如果读者对于中国的体育电视以及与其有关的历史有兴趣,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阅读的乐趣。
热门推荐
  • 傲世凌霄

    傲世凌霄

    九玄天有九天,近神天(传说中最近神的地方,居住着神陨一族,曾未现世),乾坤天,上接九霄,下抵黄泉,地大物博。这个故事就是从乾坤天开始的。
  • 克拉玛依的味道

    克拉玛依的味道

    从东疆第一个绿洲哈密开始,经过鄯善、吐鲁番、乌鲁木齐,至克拉玛依。路途不算长,可也不算短,长短恰好到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一路摇摇摆摆,始终被加油站怂恿。那些统一的红色逗点将一个长句串连起来,紧扣石油这个中心词,句意再清晰不过。是的,今天,石油无处不在。当它们潜伏在地下时,如休眠的蛇,一旦突破地壳奔窜出来,便紧紧缠住人类脖颈,以不容争辩不容犹豫的力量,劲而强地飚起一股旋风,其威力如洗衣机里转动的波纹,整个世界被它浸染。我的旅行逆流而上,航向石油发源地克拉玛依。
  • 有酒有剑有佳人

    有酒有剑有佳人

    我有九尺之身,顶天立地义字当头。我有三尺长剑,拔之摧城,挥之断岳。我有倒山美酒,敢饮?美人,一笑可好?书友群:427538697新书《那年刀锋正寒》发布,想看的赶紧来看啦。
  • 大平原

    大平原

    高建群著的《大平原》讲述陕西渭河平原上一个传奇之家三代人历经种种苦难与爱恨情仇,在顽强求生存的同时捍卫自己的尊严。在本世纪的城市化浪潮中,这个村庄被纳入开发区,结束了上千年的乡村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继而涌现出了在商业化生存法则中继续奋斗的新一代弄潮儿。该书犹如一部关中平原的《百年孤独》式的家族史。高建群,当代重要的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6年以《边防线上》踏入文坛,1987年以《遥远的白房子》引起文坛强烈轰动。
  • 古晞

    古晞

    我爱你是我的事,。爱并没有错,只是,我爱错了人
  • 春来早

    春来早

    阳春二月,桃花开的潋滟,柳梢正值翠微,芷蕊从杜府小姐的桃花宴上离开回府。因为贪图今年来得略早的春日,她违背了一个大家闺秀应有的矜持礼仪,面覆轻纱弃桥从街步行。碧纱裙,白纱面,莲步沿街缓行,只是因为多侧头看了一眼贴身丫环执在手间的桃花,眸然回首之际,她就自那些绯艳的灼灼花枝间,见到了正朝她而来的男子。刀斧镌刻的白皙面庞,墨眉星目,高鼻薄唇,一身白衣长衫,腰间一块碧翠的环佩坠着青色长穗,怀抱一叠宣纸,步履匆忙之余宽袖广拂,衬得他清风俊朗。
  • 美言妙语

    美言妙语

    本书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取材,编选了古近名家高手的精美语言。本书又可像查工具书一样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查阅行文写作中所要参考的资料。
  • 云巅仙缘

    云巅仙缘

    对沈云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如何没有威胁的生存,更是他的向往。然而,就在他寻求更好的生存时,变故发生了,一切由命运之手推动,如历史车轮般滚滚向前。从此踏入一条全新的世界,一个古老又神秘的修仙世界,徐徐展开。群魔乱舞,一式定乾坤,族群大战,一枪退万敌!一切源于生存!
  • 静画月

    静画月

    我聚万年怨念而成,却为爱而生。在亲历了世间磨砺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所在。故事有点长,更新还有点慢……只是无论如何,我都想讲给你听,可以吗?
  • Desert Solitaire

    Desert Solitaire

    First published in 1968, Desert Solitaire is one of Edward Abbey's most critically acclaimed works and marks his first foray into the world of nonfiction writing. Written while Abbey was working as a ranger at Arches National Park outside of Moab, Utah, Desert Solitaire is a rare view of one man's quest to experience nature in its purest form.Through prose that is by turns passionate and poetic, Abbey reflects on the condition of our remaining wilderness and the future of a civilization that cannot reconcile itself to living in the natural world as well as his own internal struggle with morality. As the world continues its rapid development, Abbey's cry to maintain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West remains just as relevant today as when this book was writ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