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污水定律解读
(代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一般而言,员工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所期望的行为,例如:遵守规章、大胆创新及脚踏实地等;另一类是企业所排斥的行为,例如,不听指挥、消极怠工等。由于“团队生产”的性质,让每个成员的边际产生难以精确度量,这就滋生了机会主义,从而,员工“偷懒”“搭便车”的可能性就增大,甚至这些员工的行为会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到整个企业。
这就是酒与污水定律的一个表现。
有关酒与污水定律的经典描述是这样的:它是指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缠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槽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的其它苹果也腐蚀掉。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会被吞没;而一个无能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瓷器,一头驴子一分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内有这样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组织团队中有这样一头驴子,应该把它清除掉;如果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但如果对此定律的解读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依据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世上没有绝对好,更没有绝对的坏,虽然对待组织中污水,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其清除掉,但如果我们能将污水变清水,甚至在酿造成酒,岂不是避免了重新组织的重复劳动?而且更有利于团队的成长与发展。但你或许会问:一盆污水怎么可能再利用?是的,表面看来,一盆污水无论如何也不会再被利用,但要知道,污水是可被净化的。即使无法净化,在某些情况下,污水比清水的效果还好。比如,虽然污水不适宜饮用,但却很受某些水生藻类植物的欢迎,因为对人类有害无益的污水却能为它们提供丰富的养分,这样看来,对于某些水生藻类植物来说,污水便成了一宝。
现代企业管理必须以对人的观点为基础,《圣经》上清楚说到对人的观点:“我们都如羊走过,各人偏行己路……”,因此人才运作就必须把羊群带到一条路上,团体的人才也必须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的污水,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运作。
而人是穿裤子的猴子,裤子的明显特征是约束,那么该如何约束这些猴子呢?每个人都是自利的,他们充满欲望,寻找机会,不停计算着自己的成本和收益,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污水质的员工都是“机会主义者”,机会主义,被著名经济学家威廉汤姆森解释为“施诡计求自利的行为”,即当人们有机会去满足私利时,只要他人识别其行为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人们就会采取自利行为。
所以最适合的“裤子”要从“机会主义”原理的角度去寻找。
本书所要做的就是如何缝制最合适的“裤子”!
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相互博奕的过程,往往一滴污水就能击败辛苦建立起来的良好的组织气氛,所以,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兽克在其《管理实践》中毫不犹豫地称:“酒与污水定律是企业人才运作中最经典,最具主导地位的规律!”
人才对企业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酒与污水定律”能指导你在企业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成功的人才运作必然引领成功的企业管理。
最后,让我用银行家沃尔特·里期滕的话来结束本行言:“懂得如何将组织中的厉害人物凝聚起来的人自然会驱散内耗行为。”
这才是酒与污水定律的精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