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09200000004

第4章 失去了的黄金时代(4)

燕子矶有个观音阁,里边有老尼姑。我们去后,老尼姑招待得很热情。燕子矶这一带,三国时的孙权,曾在此地训练过水军。观音阁后的峭壁高处据说遗有当年孙权水军系舟用的铁索,这里又叫“九练八挂洲”,爸爸给了香火钱以后,老尼姑用钥匙开了一扇通往后边峭壁下的通道,用手指着高处约百余米地方崖壁上的断铁索。断铁索已经生锈,风大时它会轻轻晃动,老尼姑说:“这是三国时留下的铁链!那时江水的水面就有那么高!”我对这很感兴趣。三国的故事我已比较熟悉,能亲眼看到三国时留下的系战船用的铁链,不禁使我想起了周瑜、鲁肃……但爸爸认为这铁索的事可信也不可信,可能是尼姑用这吸引游客收取香火钱的。可是谁有本事爬上那么高那么险的峭壁安上这根断铁索呢?

我们在燕子矶的一家小馆子里吃刀鱼。刀鱼是江里的特产,我是第一次吃刀鱼,味道鲜美,刺却多得无数,我还给一根小刺卡了一下,大口吞咽了许多的饭团才把刺带下去。刀鱼的美味和咽喉的刺痛同时留下了记忆。

其他的游览印象就几乎没有了。我并不爱跟爸爸和德芳妈妈出去。他们很亲热地谈话,我却总是感到孤单。大人和孩子的兴趣也不同。他们到哪里总爱坐着喝茶,我是喜欢跑跑跳跳的;他们见到一块石碑要摇头晃脑的看半天,我却感到腻烦。跟他们出去玩,还不如让景春陪我去看一场电影。当时,堂兄洪海已经回家乡如皋掘港北坎镇去了。他走,我很舍不得。他对我总是和颜悦色的,常讲故事给我听。因为我顽皮,他还有治我的一套办法。有时候,他说他是“观世音菩萨”,叫我做“红孩儿”乖乖地听他的话。有时候,他说他是“岳飞”,要我做“双枪陆文龙”,一切要按他的将令办事。有时候,他又变成了“唐僧”,要我做“孙悟空”,别调皮捣蛋。他如果不是我所尊敬的什么“观世音菩萨”、“岳飞”、“唐僧”,我是不会听他的话的。他如果不让我做一个我所崇拜的对象如“红孩儿”、“双枪陆文龙”或“孙悟空”,我也是不肯干的。由于他摸到了我的心理,我给他收拾得服服帖帖。他走了,少了个讲故事的长辈似的堂兄,我老像又缺了什么。洪海后来再也没有同我见过面。他是哪年过世的我也弄不清。他是个好人,由于免费行医在家乡颇得好评。几十年来,我已绝少忆起这位儿时做过伴的堂兄了,只有在偶然想起童年在张府园的生活时会念起他,当然,想起他时是充满感情的。

洪海走了,洪法住校去了,景春白天要办公,只有晚上陪我。爸爸和德芳妈妈住在后园连吃饭也是单独开了送去的,我夜晚又总是发魇,半夜要醒来哭一场闹一闹,嘴里胡言乱语说些人家听不懂的话。据说,有一次我老是哭不停,景春问我为什么,我神智昏迷地答:“上海的人没有鱼吃!”这当然是说的胡话,原因应该是寂寞和压抑。我有时拿一张报纸能看上一小时,看不大懂,又不是完全不懂,比如对日本侵略欺侮中国,就是从那开始由报纸上知道的。那时,大人们谈天,也总是谈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回想起来,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东北境内的军队,袭击沈阳,在短短两三个月的时间内占领了东北全境。“九一八”三个字也是在那阶段镌入脑内的。我知道了有一个小国叫日本,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它用武力要吞吃中国。那时报上和街上都有过漫画:中国的地图像一张桑叶,日本帝国主义像一条蚕,蚕正在啃吃着桑叶;一个日本人,踩着木屐,穿着和服,凶恶地用刀叉在吃一块肥肉,切割下的那块肥肉上写着“东三省”……一种初步萌生的爱国思想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植根,是从这时期开始的。

“九一八”以后,接着到了第二年(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上海举行了新的进攻,企图夺取上海,作为它殖民地化中国的另一个在南方的基地。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上海人民支援下,同日寇英勇作战,报上常登大幅的十九路军抗日的照片。不久,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到河南洛阳办公。爸爸没有去洛阳,但对上海十九路军的抗战不断取得胜利显得很高兴。他平日从办公地点回来总是又同德芳妈妈一起外出应酬,或者同德芳妈妈在后园房里会客或谈话。这时,有的晚上就到我和景春住的这个院子里来,同景春谈上海的战局,谈到十九路军打了胜仗,高兴时朗朗大笑,笑声至今好像还萦绕在我耳边。

记得是学校放寒假的时候。一天,爸爸突然宣布,他同德芳妈妈要带我到北平,去德芳妈妈家过年。

对这件事,我无所谓,既不高兴,也不是不高兴。反正心里寂寞,留在南京同去北平对我来说似乎无可无不可。我当然只有乖乖地跟爸爸和德芳妈妈去。

德芳妈妈是北平人。她父亲年岁已大,原先做过县长,早已赋闲。德芳妈妈的母亲早逝,父亲续弦。德芳妈妈的后母生了一个女儿,那是德芳妈妈的妹妹,我叫她“小姨”。她父亲家住在东安市场后面一条胡同里,胡同的名字早遗忘,无从询问。她家的门口有两个小石狮子,当门有个照壁墙。进去是个四合院,明窗净几,不像什么富贵人家,但也不寒碜贫穷。1953年我从上海调到北京工作过九年,其间屡次想寻找一下这房子。有一次,我曾将东安市场后边的几条胡同都跑遍了,默默去找那个童年时留过印象的大门,结果却肯定不了是在哪里。当年我们到北京住在那个陌生的四合院里,爸爸和德芳妈妈住一间朝南的宽敞的北房,我另住一间小房。那个要我叫他“外公”的老头——德芳妈妈的父亲个儿挺高,穿的长袍马褂,有点小胡子。那个“外婆”,蹲在房里很少出来,只记得还是小脚,别的也都记不得了。只有“小姨”,是个打大辫子的姑娘,明锐的眼睛含着笑意。当时在我眼里觉得她极好,讲一口脆亮的道地京白,好像在上学,是高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就记不起来了,她对我挺亲热,常在门口买羊头肉和青皮红心的甜萝卜给我吃,间或带些糖炒良乡栗子往我兜里塞,给我留下亲切的好印象。

她家养了一条大狗。是白底深土黄花斑的。狗真是高大,却无比柔顺,不吠也不咬人,脾气特好,要是摸它的头它马上高兴得摇尾巴,吃饭时它在桌旁蹲坐着,等候主人丢肉骨头给它。我一到北平就爱上了这条大狗,同它做了朋友。

记得到北平后当夜起了呼呼的大风,风把院子里的大枣树吹得枝杈摇晃整夜呻吟。第二天醒来,看到雪白的窗户纸统统都变黄了,映得房里也黄黄的。夜里风声呼啸,使我有些害怕,早上醒来,又觉得寒冷。躺在被窝里听到院子里有人扫地,扫把“唰唰”地响,一下又一下。起身出房,掀开棉帘,看到德芳妈妈打大辫子的妹妹正在扫地,地上的黄沙细得像粉,却扫聚成一堆堆的,够好几簸箕。北京的风沙,是北京给我童年留下的第一个印象。

以后,爸爸和德芳妈妈带我逛过东安市场,吃冰糖葫芦、豌豆黄和糖渍红果,也带我逛厂甸,都是些人头拥挤极其热闹的地方。给我买了不少风筝、假面具、木头刀枪、兔王爷泥塑、风车等玩具。我也跟爸爸和德芳妈妈游过故宫、北海,吃仿膳。故宫给我的印象特深,皇帝登位的殿堂和宝座使我产生遐想。清朝的皇帝小宣统在这上面坐过,也是从这里被革命赶跑的。当时在北京还看得到那种留长辫的遗老,我虽是小孩,却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用鄙视和讽刺的眼光看他们。

爸爸和德芳妈妈大多数时间出外应酬和玩耍,我就被丢在家里。在冬日阴冷的四合院里,无所事事,听着门外胡同里小贩悠长深远的叫卖声:“硬面饽饽——”或“磨剪刀镪菜刀——”。有时手里拿着木头刀剑骑在那匹大狗的背上,把它当作一匹战马。大狗倒也不拒绝,我骑着它两脚刚好着地,在门口呆呆张望。也有时干脆骑在门口的石狮子上,看着偶尔来来往往的男女行人消遣。在这种时候,我总是想哭。“外公”、“外婆”照例是蹲在房里烤火取暖不出来也不叫我进去。他们当然知道我不是德芳妈妈生的孩子,冷漠得很。我回到房里,房里冰冷,躺在床上,呆呆地望着雪白的纸糊的顶篷。顶篷上面有一些纤细的蛛丝,微微地在飘动,飘动,是掸尘时剩下的,我觉得自己太像这蛛丝了!那么孤零零,那么无依无靠……

有两三次,爸爸和德芳妈妈到马相伯家去竟带了我去。马相伯是江苏丹徒人,名叫马良,曾经创办上海的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辛亥革命后,做过北京大学校长。他住一幢很漂亮的西式洋房,我们去时,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他家,是住在他家还是到他家去玩已记不清了。于右任在震旦书院读过书,后来,他曾参加筹办复旦公学。1905年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时,于右任在其中法文班学习。于右任当时是法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和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爸爸是法官惩戒委员会的秘书长。关系当然是亲密的。我去的那天,马相伯病了。马相伯的女儿是主持家务的人,她穿得很素净,听爸爸和德芳妈妈讲她的男人死了她守着寡。她有个儿子,也就是马相伯的外孙,比我约莫大两三岁,穿件灰色长袍罩衫,里面是件棉袍,马相伯很喜欢这个外孙。马相伯家都信天主教。在他家里,看到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彩画等,很使我好奇。马相伯的女儿忙着磨碎咖啡豆去煮了招待客人,咖啡很香,香味迄今也似乎可以嗅到。

大人们都在马相伯的卧室里坐在沙发上谈天,有时谈到日本就慷慨激昂,谈的话很多我都不懂。但长大后知道当时马相伯和于右任都是主张抗日的人,那时“一·二八”后淞沪之战正在进行。他们的谈话自然不能不涉及时事吧?

我同马相伯的外孙一起在院子里放风筝。他用来放风筝绕线送线的设备很讲究。风筝很大,有的比我人都高,是孙悟空、哪吒的彩像。还有大蝴蝶、大老鹰。那天有风,风筝飞得很高,我们玩得十分高兴。后来,喊我们去喝牛奶咖啡,马相伯的女儿让他儿子和我同于右任合拍一张照片。于右任捋着大胡子笑着坐在门口一张藤椅上,我立在他左边,马相伯的外孙立在他右边。拍照时,于右任双手扶在两膝上,马相伯的外孙背着手,黑发覆盖在额上,我显得有点拘谨,规规矩矩地立正着,头发长长的有点像女孩子,上身穿的是德芳妈妈为我打的一件对襟式的毛线衣。这张照片后来爸爸在背后题了字:“民国二十一年洪溥与徐××(名字忘了)合侍三原于公于北京马相伯先生宅前。”照片我一直保存到1949年上海解放,才由我亲手丢弃。当时我认为一个旧时代已经结束,人民共和国诞生了!这些附属于旧时代的东西可以让它跟旧时代一起丢弃了!

北平的印象剩余的主要就是这些。接着,我们又回到了南京。

这时,爸爸离开了法官惩戒委员会,改任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专任委员。法官惩戒委员会在城南办公,所以我们原先都住在南京的城南。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在城北干河沿,在司法院一幢奶黄色的西式大厦里办公。从城南到城北路太远,家里就在城北高楼门租了一幢洋房居住,地址是高楼门99号。

关于父亲,在这以前的事我知道得很少。以后,由于我年岁渐大,知道的事日益增加。近几年,北京、南京和家乡一些报刊和书籍上先后刊登过不少记叙父亲事迹的文章,增加了我对他的进一步了解。《江苏文史资料》上刊登他的传略,前一部分有这样的介绍:

王开疆,字启黄,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如皋县(今如东县)北坎镇人。父王继贤业中医,精针灸、推拿之术,悬壶问世,赖以为生。对贫苦患者,则为之治病而不取诊金,深得桑梓父老称颂。母亲马老夫人,勤劳贤惠,亦为乡里称道。王开疆幼年时,家遭火灾,一家生活面临绝境,其父不得已,将他送往南通西亭镇某商店当学徒。他因受不了店主的虐待,奋起反抗,半年后被辞退回家,在长兄所设的私塾读书。每逢赶集演戏时,常提篮小卖补贴家用。

王开疆少年时代即萌救国救民之志愿。十五岁时,毅然离乡背井,只身外出,步行至南通。时南通城之一代名流张謇把实业、教育称为“富强之大本”。王开疆自写名帖要求晋见,张氏见来者字迹挺秀,是一气宇轩昂之贫穷少年,问:“找我何事?”王答:“我要读书救国,家贫无法如愿,想请先生帮助,愿拜先生为师。”张謇赐坐与之交谈,发现他气度不凡,谈吐渊博,上进心强,笑道:“好好好,我收下你做学生,帮助你上进。”未几,委王开疆为南通县渔团团练之职,团部设在南通城之东北王藻祠内。王开疆当时年仅十六岁。

嗣后,张謇兴办垦牧公司,规模宏大,范围遍及数县,意欲调王开疆到公司任职,但他关心祖国命运心切,决定去沪报考大学。

王开疆剪辫去沪,考入中国公学法律系。因家境清寒,入学后就请求校方批准半工半读。读书期间,王开疆结识了社会名流及革命人士,如章太炎、马相伯、于右任、邵力子、王宠惠等,深受启迪,后遂拥护并参加了辛亥革命运动。

王开疆于中国公学毕业后,即先后设立律师事务所于南京贡院街、苏州瓣莲巷、上海南洋桥等地,为我国最早创设的律师事务所之一。他精通法理,所承办之案件,则常以胜诉闻于沪宁一带,声名大振。

同类推荐
  • 死囚

    死囚

    《死囚》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死囚》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死囚》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
  • 徐志摩文集4

    徐志摩文集4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
  • 红尘菩提

    红尘菩提

    “菩提十书”之《红尘菩提》:红尘是情境,菩提在自心,要找到一个理想的红尘来生活与修行是绝不可能的,有菩提的人却可以用澄澈的心来对待滚滚红尘。本书是“菩提系列”第八部,林清玄以澄澈的观照,寻找生命困境的超越,使我们有美丽的心走向完美与理想的道路,让我们知道:红尘,是觉悟的开始!痛苦,是伟大的开始!
  • 徐志摩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徐志摩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蓬上悉悉索索嗓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朦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 活着,一件如此幸福的事

    活着,一件如此幸福的事

    她从小下肢瘫痪,却以手代足,时常爬出去洗衣服,爬着扫地,偷偷地帮妈妈做饭。她苦心自学,一铺炕,一扇窗,一本字典,成了生活的所有内容。在樊笼般的生活里,她独自释解心灵,与影子共舞,与窗口为伴,视小鸟为友,一个人大声朗读,让声音陪伴自己。她没黑没白地做刺绣,双眼累得红肿充血,脊柱弯的疼痛,但绣出精美手工艺,为自己赢来收获的喜悦。她的坚强和微笑,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心怀感恩,对生命充满热爱,她一路微笑前行。本书作者讲述了残疾女孩感悟生命、释解心灵、感恩生活的心路历程。
热门推荐
  • 祁先生太傲娇

    祁先生太傲娇

    “嘶……轻点,疼。” “这样可以吗?” “嗯…” 看着男人背后皮开肉绽的伤口,女孩蹙眉心疼的为他上药。 她,曾经的弃婴一枚,十八岁成人礼的当晚接到一通电话扔下一众宾客独自跑去了医院,却进错病房成了他的解药。祁寒陌,X国商业帝国的唯一继承人,霸道腹黑不近女.色,亲妈怀疑他的取向有问题想尽办法为其‘治疗’,终于在某一天他成功中招后躺进医院。某节目访谈:“请问祁总平时除了工作您最喜欢做什么呢?” 男人长腿交叠,低低懒懒的笑,“疼老婆。”电视机前的某女人揉着细腰直接将遥控器砸在屏幕他的脸上,“大骗子!明明每天都在欺负我,各种解锁各种压榨,这也叫疼?”【此文甜宠无虐,爆宠齁甜,双洁!】
  • 完美重生

    完美重生

    一个半神之人,行走在繁华世间。闲极无聊,上上学,做点小生意,写写歌,作作诗,扶老太太过过马路……
  • 我不是你的王子

    我不是你的王子

    终于,她的脚步抵达月亮门的门洞前,视线惯性的朝着花园里那块大石头寻过去:一个孤独的背影静静的躺在雪地上,水草一样孤独的头发略显桀傲和不驯。揣在裤兜里的双手让他整个人看起来吊而郎当。救护车再次缓缓的启动,渐行渐远。车厢内,辛蓝紧紧握住草隐冰冷的双手放在自己的怀里取暖,嘴里不断的重复着喊着草隐的名字。担架上的草隐双眼紧闭,脸色苍白的胜过窗外的白雪。又开始飘雪了……
  • MARTIN CHUZZLEWIT

    MARTIN CHUZZLEWI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寻寻善诱

    寻寻善诱

    池岩新书《一妇当关》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亲的支持,是池岩创作的最大动力,要支持池岩呀。--------------- 大学毕业,她面临着工作、爱情的双重压力。踏入社会,是逐流,是沉沦,是惊起,还是平淡?想要有个家,却害怕有家的负担。在亲情、友情、爱情面前,种种的交错、冲突与愁绪,是争取,是放弃?欲望的诱惑、爱情的舔伤、亲情的逼迫、友情的疏离,面对一切的诱惑陷阱,她是放弃金钱欲望的诱惑,还是在诱惑中斡旋…她是一只美丽的蝴蝶,在日光下翩跹起舞,然,扑扇双翅,年近而立,这小半生蹉跎,谁能与共长路漫漫?
  • 仙色无边

    仙色无边

    三世历尽桃花劫,一步一句,寸寸销魂。第一世:在洪荒伊始,她是朝火热血的少年神女,他是神无冷艳的青丘始祖。她对他满腔爱慕却无疾而终。第二世:她已然是九天之上,万仙景仰的神女帝姬,而他骤变成青丘新任小帝君,天资奇罕,冷艳清华。人人皆赞誉他少年成名,年少老成,但可惜天性淡漠薄凉,拒人于千里,她却悲愤了,这妖孽分明就是一只傲娇又无赖的流氓狐狸!到第三世:她身入凡世,为中容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青瑶郡主,他便成为身份高贵神秘的仙人国师,举国上下皆对其敬若天神。他为她宣告朝堂:小郡主天资聪颖,生来非凡,算来与吾有缘,吾即定收她为徒,不日便将接小郡主回府,亲自授业教导。*第一世小片段:她天真无邪又笃定地对他说:“白梵,你会爱上我的。”阿瑶……阿瑶,我都要死了,如何爱你?*第二世小片段:“梵色……听话,停下。”“不听。”小公狐狸话里无赖意味透顶,“我为什么要停,阿瑶,你给我嘛……阿瑶。”……他问我,“你愿意?”我对着他的眼,一字一顿而又轻描淡写,“我只是不介意。”我青瑶何许人也,我为娲皇青帝三寸骨血所造,独一无二的上古神女。我兄长是我爹娘血肉怀胎所生的第一只神物凤凰,盘古右眼衍生的三足乌金——东皇太一之精气而成的尤央帝君,我的教习先生是博古通今辩机万物的昆仑神兽白泽神君,我的义兄是令诸天神魔俱为惶恐的魔神素卿。我若真是不愿意,就算你梵色本事通天,也摸不着我一根手指头。是以我不阻止你的所有作为,只不过是因为我不介意。不过是男欢女爱,区区肉欲,还谈不上令我如何牵制,献上身体就同等献上心么?想得美。*第三世小片段:“皮相不如骨相,就算没能看清楚面皮,但打量公子你骨骼精奇,气质冷艳,一定是位绝世美人,不用害羞,来来,让我摸一下。”/简而言之,本文讲述一颗小虎牙与一只白毛狐狸的罗曼史,正文开头会从第二世开始写,第一世则穿插进文段之中,用来连贯主线,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闷骚气息和冷幽默,本文仙侠,各位笑纳。
  • 重生之电子风云

    重生之电子风云

    胡一亭回到了自己16岁那年的春天,不甘再尝平淡,从人生寂寞轨迹中一步步迈出,站在了青春的十字路口。面对千帆过尽怅然落泪的过去,他要如何抉择,才能不留遗憾,在这片天空下,如白日惊雷,点亮人生。半导体产业又称IC产业,是信息革命的发动机,共和国每年进口芯片总值超过石油,仅2012年便进口1900多亿美元,比起1200亿美元的石油进口总值,超出近60%。重生的全栈工程师胡一亭,依靠强悍深厚的研发功底,面对一个个IC业界超重量级巨兽,无可避免的狭路相逢。电闪雷鸣般对撞后,他将是昙花一现被慢慢遗忘?或是抵达彼岸的灯塔?
  • Letters to Malthus

    Letters to Malth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洪荒逆天

    洪荒逆天

    成灵早于古圣人,证道还在洪钧前。收尽洪荒十三强,打遍上古四大圣。天道也做践踏物,逆天强者吾为尊。
  • 经商要学胡雪岩

    经商要学胡雪岩

    胡雪岩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位商神,起自于钱庄学徒,功成于官商合一。把经商做成一种学问。从经商和赚钱的角度衡量,胡雪岩是商之圣者;从为人处事的层面剖析,胡雪岩是侠之大者。虽然时过境迁,但胡雪岩经商之道、交人之法对后世经商者仍有积极的影响,胡氏商学仍值得借鉴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