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叫《漫谈昆曲》,不是什么学术演讲,讲的只是关于昆曲的一些常识,也有我个人的看法。
在漫谈之前,先讲个笑话。有人说“昆曲”是云南的“昆明调”。又有人说,“昆曲”就是“睏(kùn)曲”,睏倦的“睏”字。现在简化成“困”字,去掉了目字旁。“睏曲”就是听了使人睡觉的曲子。第一个是搞错了地方,把江苏昆山,搞成了云南昆明。第二个说法,是讽刺昆曲,说它词意太深,唱腔拖拉,像催眠曲一样,使人听了要睡觉。
我今天就来谈谈“昆曲”,希望大家听得不困就好。
【什么是昆曲】
昆曲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戏剧,它在明朝经过昆山魏良辅在音乐、唱腔上加工提高,成为流行全国的主要剧种。
一、昆曲的由来。
元末已经有“昆山腔”名称(明朝开国皇帝朱洪武就听过昆山腔,是当地的民间戏曲)。有人说,元朝有顾坚在唱腔上加过工(不过这种说法现在还没有成为定论)。昆曲成为非常有名的剧种,是明朝嘉靖(1522—1566年)年间,经过昆山魏良辅更细致地在音乐上、唱腔上加工以后的事。
魏良辅,号尚泉,原籍江西豫章(江西南昌),寄居江苏昆山(太仓)。著有《曲律》专谈(各种)声腔。
魏良辅先学唱北曲(并未学好,唱不过人家),后来研究南曲。十年不下楼,琢磨唱腔,吸收了(当地)民歌和(当时)余姚、弋阳、海盐三腔的优点(三腔将在第三部分谈),创造了一种细腻婉转的“水磨腔”。乐器以笛子为主,把南北的管、弦乐组织在一个乐队里(南方管乐,北方弦乐),成为江南流行的剧种,后来流行到全国。
二、昆曲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上的地位。
(一)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文学史里,戏剧没有地位,小说也没有地位。小说在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是“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的事。认识戏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地位,是王国维(1877—1927年)开始的。英国一向看重戏剧文学,直到现在中国还有一些人不了解戏剧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二)昆曲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昆曲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原因有四:
1.剧本多:流传下来的剧本估计在两千种以上(也只有估计,还没有统计)。每本戏少到一二十出,多到四五十出(宫廷剧本有长到两百四十出的)。
2.文辞美:它不但是舞台剧本,同时也是文学读物。可以听(曲),可以看(戏),可以阅读。知识分子欣赏它的文辞典雅,普通人喜欢它的舞台表演艺术。
3.时间长:雄踞舞台四百年(如果由元代有昆腔名字开始,有六七百年历史,我们还是由魏良辅开始算到现在约四百五十年)。
4.区域广:起源在昆山,由昆山到苏州落户生根。以苏州为中心,传播到江苏、浙江两省。然后进入北京宫廷(尤其在乾隆、嘉庆时期,苏州选各班优秀演员进奉宫廷),再流传到全国各地(私人戏班、职业戏班向各地发展,京官再带回家乡,戏班一向是到各地演出,所以流行全国)。
所以,郑振铎先生说“昆曲不是地方戏”,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是1957年,郑振铎先生在一次昆曲座谈会上讲的第一句话。本来,第二项写的时候是第三项,为了让同学们先来一些感性知识,所以调在这里先讲。
【昆曲的剧作家和剧本】
这里仅仅谈魏良辅创造新腔以后的新作家(界限),没有提到改为昆曲的南戏(又叫传奇)和北杂剧。(南方戏之祖的“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劝夫》——和《琵琶记》,也没有提到北杂剧《单刀会》和北弦索调改为南曲的《西厢记》)。这些新剧本用传奇方式,多人唱,而且长到四五十折,不像元杂剧只有四折,每折只一人唱。所以谈的都是魏良辅以后的作家。
一、早期约16世纪中至17世纪初,特点:典雅。
(一)梁辰鱼的《浣纱记》:梁辰鱼(约1521—1594年),号伯龙,江苏昆山人。是魏良辅同时同地的人(他比魏大约小二十岁)。
1.《浣纱记》是梁辰鱼用魏良辅的新腔搞的试验田,也是试验成功的第一个昆曲剧本。昆山、苏州(吴中)一带,争相传唱。当时有“吴闾白面游冶儿,争唱梁郎雪艳诗”(演员们要是没有见到梁辰鱼的,认为是最不体面的事)。《浣纱记》的试验成功,对昆曲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
2.《浣纱记》以春秋时代吴越两国相争为背景,写范蠡和西施恋爱的故事。最后范蠡功成引退,带了西施(坐了船)飘然而去(五湖),结束不落俗套(过去的戏剧,差不多以大团圆结束)。
(二)汤显祖的《牡丹亭》。
1.汤显祖和英国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汤显祖(1550—1616年),号若士,江西临川人。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比汤小十四岁,同在1616年去世。中国人知道莎士比亚(我知道诸位都知道),可是中国知道汤显祖的人并不多。
2.汤显祖的“四梦”(又叫玉茗堂“四梦”)。“四梦”是《紫钗记》《还魂记》(又名《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梦”中只有《牡丹亭》是创新的,其余三梦都出于唐人小说。
《紫钗记》出于唐·蒋防《霍小玉传》;
《南柯记》出于唐·李公佐《南柯记》;
《邯郸记》出于唐·李泌《枕中记》。
我们常讲“南柯”一梦,黄粱一梦,就是《南柯记》和《枕中记》,一个是写做梦到了蚂蚁国做了南柯太守,一个是在枕头上睡了一觉做了一个富贵荣华结束时几乎杀头的梦,醒来时黄粱米饭还没有熟。
3.《牡丹亭》写柳梦梅和杜丽娘生死姻缘的故事。杜丽娘死而复生,终于和梦里情郎结为夫妇(全戏五十五折,我们曲社曾经整编,在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精彩的几折现在还在上演,如《学堂》(春香闹学)、《游园惊梦》和《拾画叫画》等折。
4.《牡丹亭》曲词优美典雅,“奇文、妙语”处处都有,是昆曲中最优美典雅的,尤其是写少女心理极深刻蕴藉。
“《牡丹亭》艳曲得芳心。”《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就谈到林黛玉听到了《游园惊梦》两支曲子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和“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缠绵哀怨的曲调,林黛玉“心动神摇”(当时有许多女子,为了听或唱《牡丹亭》而死)。
我试唱《游园》中的“皂罗袍”。
二、中期约16世纪末—17世纪,特点:通俗。三位作家:李玉(入声)、朱素臣、李渔(阳平、笠翁)。(读音的区分:迂,渔,雨,遇,玉)
(一)李玉的《占花魁》:李玉(1591—?年)号元玉,江苏吴县人。
1.李玉的“一人永占”,是《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和《占花魁》。《一捧雪》写严嵩家强行抢夺莫家的珍贵文物玉杯“一捧雪”的故事。《人兽关》写忘恩负义的人死后变狗的故事(现在儿童剧院演出的“十二个月”也是演坏人变为狗的故事,也有12月花神,很像《惊梦》中的12月花神)。《永团圆》写一个嫌贫爱富的老头儿,千方百计为一个女儿退婚,结果反赔了钱,又多赔了一个女儿(赔了夫人又折兵)。
2.《占花魁》就是“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写一个妓女花魁娘子钟情于一个贫苦的卖油郎秦钟的故事(剧中《受吐》《独占》一折最精彩,叙说卖油郎攒了一年的钱,由卖油郎变成了嫖客,可是花魁酒醉回家,呕吐了秦钟一身新衣服。秦钟守了一夜,直到花魁酒醒,花魁只知道他的爱是诚恳的。后来花魁又被人辱打一顿,丢在西湖雪塘里,幸亏卖油郎救了她回家。《独占》写两人情投意合,那些王孙公子反无缘了,花魁有心积聚了钱,自己赎身嫁给卖油郎)。
3.《占花魁》和《茶花女》:《占花魁》(最初也是小说)是戏剧,作者李玉,中国剧作家。《茶花女》原来是小说,后也改成戏剧,原作者小仲马(1824—1895年)是法国作家(小仲马比李玉迟两百多年)。
《茶花女》是写一个贵公子(阿芒)爱上了妓女玛格里特,妓女也专心爱上了阿芒。阿芒的父亲为了保持家庭名誉,结果牺牲了妓女,是悲剧。《占花魁》是喜剧。中法两部名著,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认为《占花魁》的思想境界更高。
(二)朱素臣的《十五贯》:朱素臣和(上面的)李玉是同时同地(也是吴县)人。他们俩和其他人如朱佐朝等共写了一百多个剧本,对昆曲的通俗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一直是典雅的,将不会长时期流传广大地区。
1.从《双熊梦》到《十五贯》:朱素臣的《双熊梦》,写的是熊氏两弟兄(友兰、友蕙)同时遭受冤狱,最后平反的故事。《双熊梦》中兄弟熊友蕙在书房中放了毒耗子的饼,被隔壁人家的一个儿子偷吃死了。大家认为这家的养媳妇与熊友蕙通奸,谋害了丈夫。《双熊梦》写况钟做梦,两个狗熊向他求救。我小时曾经看过《双熊梦》,要演两晚上。其中有一折《男监》,写两弟兄在死狱中见面,真是感动人,台下没有人不哭的。删改为《十五贯》时,也只能割爱。
1956年的社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实际上是“半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2.《十五贯》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看过《十五贯》的电影,不一定看到戏,因为你们都十分年轻。)青年人熊友兰背了十五贯钱(从前钱中有孔,用绳子穿起来,每一千个叫一贯)到常州贩卖梳子篦子(过去男女都留长发,所以篦子的生意好),恰巧同路的小姑娘苏戍娟家也被人偷盗了十五贯钱,而且小姑娘的父亲(后父,母亲已死)又被人杀死。有些官员不好好调查研究,就定了两人的死刑,最后由监斩官况钟(历史有其人)仔细调查研究,平反了冤狱,找到了真凶。这出戏由浙江省昆苏剧团演出,况钟由周传瑛扮演,我最欣赏他在《判斩》中的表演。过去杀人犯身后背一个木牌。杀之前要用朱笔画个圈。当况钟举笔要画圈判斩时,犯人叫冤枉。几次下笔,几次心理反复,结果还是丢下笔“为民请命”,实在是神笔,周传瑛演来非常好。
《十五贯》改编的成功,为戏曲“推陈出新”做了很好的榜样。
(三)李渔的《风筝误》:李渔(1611—约1679年),号笠翁(上面的李玉,入声字,此处李渔为阳平),浙江兰溪人。他有“十种曲”,《风筝误》最有名(京戏叫《凤还巢》,北京评剧团有《风筝误》)。
1.李渔是剧作家,也是戏剧理论家。他的戏剧结构讲究舞台效果,戏剧性强。他自己编剧,自己导演。家里有自己的戏班,还能设计布景(过去中国传统戏是没有什么布景的。我在英国看莎士比亚的戏也没有布景)。他的戏剧理论写在《闲情偶寄》里。中国戏剧早期被翻译到欧美去的,除元曲和《西厢记》等之外,有李笠翁“十种曲”中的三种(《慎鸾交》《奈何天》和《风筝误》)。西洋很重视他的作品,文辞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