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21800000002

第2章 亲爱的父亲

辑一

1938年深秋,那时我和有光在雾都重庆有一个温暖的小家。一天早上我正要到枣子岚垭去参加曲会,有光问我:“今天还要去吗?”我说:“是呀,有什么事吗?”他支吾着:“我没什么事,你去吧。”往日我每次去,他总要说“早点回来”,今天话语有些吞吞吐吐,神色不对。我有些迟疑,但还是去了。心里不踏实,只唱了一支曲子就匆匆赶回了家。一切却是很平静的样子,照常的午休、下午茶。晚饭后,有光轻轻地走到我身边,拿给我看一封电报:“父逝,告弟妹。”是大姐打来的。

我把电报放在枕头底下,整整哭了一夜。

人一落生,世上最亲最亲的两个人,顶顶疼爱我们的父亲、母亲都没有了。父亲在世时,即使相隔再远,也总幻想有一天能全家相聚,再重温童年幸福的生活。父亲去了,那无限美好的时光将永远只能留在梦里了。

1921年,父亲坐在母亲的棺木旁,久久凝视着母亲年轻美丽苍白的脸,凭人怎么劝也不让盖棺盖的情景,一遍遍在我眼前出现,如今他们又团圆了,母亲还是那么漂亮吗?我的永远不老的父亲、母亲……

我的曾祖父张树声清同治年间曾在苏州任江苏巡抚,后升任两广总督等职。曾祖父生有九个儿子,祖父张云端是长子,曾任过四川川东道台。祖父膝下无子,父亲是从五房抱过来的。父亲四个月时正好祖父要上任,就带上父亲和奶妈乘船同去。船日夜行驶在惊涛骇浪中,巨大的声响伤害了小婴儿的耳膜,父亲从此终生听力不好。

祖父死在任上,父亲回到安徽合肥张家老宅。

当时合肥有五大家族:周、李、刘、蒯、张,张家敬陪末座,也算得是望族。合肥西乡的田大多是张家的,东乡的田大多是李(即李鸿章)家的。刘家后来到上海办金融,很开明。张家和刘、李两家都有姻亲。

当地有民谣《十杯酒》,记得其中两句:一杯酒,酒又香,合肥出了李鸿章……三杯酒……合肥又出张树声……

家里有万顷良田,每年有十万担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父亲可能是因为很早就离开了老家接受了新思想,他完全冲出了旧式家庭的藩篱,一心钻进了书堆里。这个家庭带给他的最大便利和优越条件是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书。他痛恨赌博,从不玩任何牌,不吸任何烟,一生滴酒不沾。

父亲十七岁结婚,妈妈比他大四岁。达理知书温良贤德的母亲不但担起了管理一个大家庭的重任,而且一直像大姐姐一样爱护、关心、帮助父亲。

辛亥革命后,1913年,父亲带全家搬到上海。那时我二十二个月大,叫名(虚岁)三岁。我们住的是一个石库门的大房子,七楼七底,还有亭子间,院子很大,可以摆十几桌酒席,月租金是二百两银子。如果不是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也许我们还会在上海住下去。

1916年,祖母去世了,丧事办得场面很大,家里每天有十几桌客人,还请了和尚念经和放焰口。忙乱中,突然有一天发现大门口有一颗炸弹,全家人都吓坏了,出丧的日子比预定提前了几天,家里怕出问题,没让我们站在孝子孝孙的队伍里,孝棚里的许多东西也是假的。好在没出什么大问题。为了避免再有意外,1917年,全家搬到苏州。

在苏州,我们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父亲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当时能订到或买到的所有报纸他都要看,《申报》《新闻报》《苏州明报》《吴县日报》等,以及一些比较出名的小报,如《晶报》《金钢钻报》等。至于家里的藏书,在苏州是出了名的,据讲不是数一也是数二。家里专门有两间很大的房间,四壁都是高及天花板的书架,整整齐齐摆满了书。除了为数不少的善本和线装书外,父亲不薄古人也爱今人,现代和当代出版的书籍,各种名著和一般的文艺作品他都及时买进。尤其是“五四”以后一些最新鲜最富营养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和许多流派的新书名著他都一本不落。

大姐元和曾回忆说:“父亲最喜欢书,记得小时候在上海,父亲去四马路买书,从第一家书店买的书丢在第二家书店,从第二家买的书丢在第三家书店……这样一家家下去,最后让男仆再一家家把书捡回来,住的饭店的房间中到处堆满了书。”在苏州的闹市观前街上,有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老板、伙计都与父亲很熟悉,父亲一去他们就陪着在书架前挑选。平时书店进了新书就整捆地送到家里来,父亲买书都是记账的,逢年过节由管家结账付钱。当时苏州的缙绅富户不少,但像父亲这样富在藏书、乐在读书的实在不多。

父亲的藏书我们可以自由翻看,他从不限制,书籍给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但钟鸣鼎食、诗书传家的生活并没有使父亲满足,他想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接触新思想,接受新生活,用知识和文化的力量,使她们摆脱旧的陈腐的道德观念的束缚,成为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父亲开始办了一个幼儿园,他的初衷是想完成一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系列规划,但因力所不及的种种原因,真正办成并坚持了十七年的只有乐益女中。为乐益,父亲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财产。余心正先生在《启蒙先贤张冀牖》一文中曾经写道:

自古以来,教育成家,在质不在量,更不在规模之大小,学生程度之高低。张老先生仰慕“乐土吴中,开化早,文明隆”,辛亥革命后举家来苏,筑小小园林,从办幼儿园、小学开始,再办平林男中、乐益女中。接着两次办起高中部,皆因时局变迁,当局掣肘而匆匆下马。他原想学马相伯老人办一个“苏州复旦”的心愿,亦因世事茫茫,终成虚话。

…………

然而,学校之尊严,维护不易。老先生捐出祖产巨资,让出宅园二十余亩,建校舍四十余间,应有的教学设备,无不具备。他有十个子女,如按三千大洋培养一个留学生计,有三万元亦能全部出国留学了,但他连这笔钱也省下来,用于学校。为的什么?为的坚决不拿别人一文钱,无论是当局的津贴、教会的赞助、好心人的募捐,一概谢绝;唯如此,方始做得我行我素,独立自主。可是,他又绝非一钱如命,迥异于一般私立学校之以“创收”为目的,每年拨出十分之一的名额,招收免费生,以便贫家女儿入学。比例之高,江浙一带罕见。老先生对莘莘学子如此厚爱,对诸亲好友却悭吝异常,凡有告贷,均以“闭门羹”却之。

父亲对我们四个女孩子尤其钟爱,他为我们起的名字不沾俗艳的花草气: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来有人在文章中说,张家女孩子的名字都带两条腿,暗喻长大以后都要离开家。我想,父亲从小给了我们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个性、爱好的机会,让我们受到了尽可能好的、全面的教育,一定是希望我们不同于那个时代一般的被禁锢在家里的女子,希望我们能迈开健康有力的双腿,走向社会。

父亲在家里从不摆架子耍威风,甚至对用人也没有训斥过,只有一次门房杨三赌钱,父亲敲了他的“栗子”(用手指头敲脑门儿),因为父亲最最恨赌钱。我们四姐妹中,大姐元和文静端庄,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三妹兆和忠厚老实、聪明胆小,但有时也非常顽皮,因为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孩子,没有人娇惯她,她也习惯了在做了错事后挨罚时老老实实的,不哭也不求饶,处罚决定都是母亲作出的,大多是罚坐板凳或关在房间里不让出来;四妹充和聪慧乖觉,规规矩矩,加上从小过继给了二祖母当孙女,很少和我们在一起,印象中她从不“惹是生非”。我是家里男女孩子加起来的头号顽皮大王,从小体弱多病,仗着父母的疼爱“无法无天”,有时还欺负好脾气的父亲。父亲年纪轻轻就有些秃顶,没有几根头发却很欢喜篦头,一有空就靠在沙发上说“小二毛,来篦头”。我站在沙发后面很不情愿地篦,篦着篦着他就睡着了。我拿梳子在他脑袋上边戳边说:“烦死了,烦死了,老要篦头。”他只好睁开眼睛躲着梳子,“哎,哎,哎,做什么,做什么戳我。”我顺势扔了梳子,父亲并不真生气,自己把头发理好找话逗我开心:“小二毛,正在看什么书?”

父亲在这种时候常给我讲故事,他讲的故事不但有趣味还有文采,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比如近八十年前讲的一则成都诗婢家的小故事:那个注“四书五经”的郑玄(郑康成),家里尽为诗婢、书婢。有一天一个丫头跪在院中,另一丫头看见问:“胡为乎泥中(为什么滚一身泥巴)?”跪着的丫头答道:“薄言往愬(也曾向他去倾诉),逢彼之怒(他反而向我大发怒)。”家中丫鬟玩笑时皆用《诗经》中语,可见郑玄通过细微言行所倡导的家风是什么了。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几则,我给孙女庆庆讲过,可惜这一代人都太忙,不一定记得住也不一定感兴趣。重孙小安迪五岁正是可以听这样故事的年龄,可他在加拿大,不可能有人给他讲,每次回来的时间太短,玩还不够呢。

我是急性子,说话快,走路快,做什么事都快。我看书一目十行,父亲更快,一目十二行。我做过试验,和父亲同看书,我还有几行没看完他已经翻页了。父亲爱看书不但影响了我们,连家里的用人、保姆做的时间长了都染上了书卷气。他们从识字开始,到看书甚至评论故事情节和书中人物。我还能记起他们常说的有《再生缘》和《天雨花》。

父亲从小喜爱昆曲,年轻时就对曲谱版本进行研究。我十一岁左右,1921年前,昆曲传习所尚未成立,父亲就带我们到全浙会馆(苏州养由巷)看昆曲。全是曲友演戏。有教育局局长潘震霄的戏,其他的戏全不记得了。我父亲带去的曲谱好多好多,比我们的个子还高。他要我们看戏时对照看剧本。我们只顾看戏,怎么也对不上台词,看戏又看剧本我们认为是苦差事。父亲请了专门的老师在他的书房里教我们姐妹识谱拍曲,让我们看书看戏。我淘气得要命,只看戏不看书。大姐顶规矩,认认真真学,后来又参加曲社,拜名师,习身段,生旦两角都擅长,以至终身姻缘、爱好、事业都因昆曲而起。父亲的爱好多种多样,尤其对新出现的东西,从不放过。当时照相机是极新鲜的东西,我们家里有近二十台,小孩子可以随便玩,我们几姐妹都没有兴趣,五弟寰和喜欢摆弄,父亲和蔡元培先生的合影就是他照的。留声机家里有大大小小十几台,各种唱片不计其数,架子上放不下就放在地板上,有些受潮都翘起来了。百代公司出品的家庭小型电影放映机一问世,父亲就买了一台,这在当时是再“新潮”不过的事了。

我们在苏州的家里,父亲和大大各有一间书房,中间隔着一个芭蕉院。有时可以看到他们隔窗说话,那永不落叶的芭蕉像一条绿色的绸带连着父亲和大大的心,书房平时没有人去,我曾偷偷钻到母亲的书房看过,记得最清楚的是母亲的书桌上有一个铜镇尺,上面刻着七个字“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一定是父亲母亲的共同心愿。

距父亲去世整整六十年了,父亲的言谈举止在我心里依然那么鲜明、亲切、温暖。

同类推荐
  •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样,萧红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礼教下延,色情上升:中国文化的分层互动、重读《红旗歌谣》:试看“全民合一文化”、无邪的伪善:俗文学的道德悖论、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双单向道: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势态、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好一双“中国式眼睛等。
  • 郭沫若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郭沫若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学生阅读经典:郭沫若散文》内容简介:“学生阅读经典”丛书是一套为中小学生编辑的语文课外读物,精选了多位名家的经典作品,适合中小学生阅读。阅读这套丛书不但能提高你的文学修养,对你的语文学习也大有益处,更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和应试能力。本书为丛书之一,收录了郭沫若先生的散文精品数十篇。
  • 微雨中的蝉声

    微雨中的蝉声

    夏日去川南玉屏山森林公园小住,令人感到新奇的是:满山蝉鸣,此起彼伏,自晨至夕,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方知遍山所植之树,名日“柳杉”;此类树的特别之处,一是颇利于蝉的繁衍与栖息,二是它的气味能驱蚊灭蚊,所以山中整日蝉声不绝,而蚊蚋则不见踪迹。
  • 盛开·90后新概念·塔罗·初始

    盛开·90后新概念·塔罗·初始

    作为盛开的最新特色塔罗系列,本系列2014年共计12本,本书是该系列第1本。本系列作品均来自90后获奖者的最新作品,主要收录历届全国新概念作文获奖大赛、萌芽、最小说获奖者的精华作品,有小说、散文等。这些作品空灵隽秀、质朴绵长,勾勒出了最独特的青春风貌和青春生活,表现了他们卓越的思维、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对于青少年读者,是可读性非常强的作文学习辅导和课外阅读书籍。
热门推荐
  • 做最好的执行者

    做最好的执行者

    本书兼具实用性和指导性。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来源于众多优秀员工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并精选了大量经典、实用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对一般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都提供了具体的、可供操作性的解决方法和技巧。本书将帮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助你尽快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自己的人生飞跃。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大神夫人萌化了

    大神夫人萌化了

    始于偶遇,终于命运,一但爱上就再也忘不掉。莫蓓萌长的像“萝莉”,实则是个混世女魔王。乔一帆崇阳一校霸,却成绩一流!一次小巷的偶遇造就一段“孽缘”的开始。不良少年竟被“柔弱”的萝莉所救?为了维护自己“不良”的尊严,乔一帆从此黏上莫蓓萌——教室,“莫蓓萌你答应做我女朋友,我就帮你补课!”小树林里,“莫蓓萌,以后再有人欺负你就提我名字,这片都是我罩着的。”翻墙逃课的墙头上,“成为我的女朋友,我就下去!”小区门口,“你救过我,我要以身相许!”……命运多舛,契阔重逢…… 乔一帆西装革履,金丝眼镜“莫小姐,好久不见!”莫蓓萌一身戎装,双眸含笑“乔先生,别来无恙婚礼上有人问:“乔一帆,莫蓓萌都离开那么久了,你为什么还要等她?”当年纨绔张扬的不良少年,如今沉静内敛的男人眼底一片宠溺“我的心里有一座迷宫,莫蓓萌一直没有走出去。”
  • 龙飞的召唤师之路

    龙飞的召唤师之路

    一本从天而降的魔法书,自称是高阶神灵,说要是带龙飞走上人生的巅峰路!罪恶之书不仅交龙飞高深莫测的魔法,还一对一的教龙飞如何勾搭妹子,如何遇到危险自保大法。一路上,龙飞从一个老实人被罪恶之书冠上了死渣男的称号。龙飞遇到罪恶之书后,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偶遇美丽精灵少女,和圣女共同拯救神灵,与猫女的纠缠,与公主难舍难分的情缘。
  • 极乐庄主丽娘传

    极乐庄主丽娘传

    生命的自由是那么的可贵,生命有多值得敬畏,乱世中有的人为了活着,历经了种种的苦难,只为见到明天的旭日阳光,也有无数的人为了明天而放弃了自由。多年以后,他们都老了,在夕阳下磕着瓜子,看着小孙子在外面跑来跑去,丽娘说:“当年如果我不装死,你是不是永远都不会跟我说你爱我。”“我在用行动告诉你,我会用我的一生守护着你,希望你一生都活得肆意,哪怕我一生都只能活在黑暗里,直到听到你的死讯,我才后悔,我要亲手给你幸福,不假他人之手。”“真好,我终于不用追着你跑了,遇到你,我才知道我曾经所有的苦难都是为了让你来到我的身边,来世,你要记得我。”“嗯”。 PS:有兴趣的书友请多指教。
  •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经偈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怨灵迷城

    怨灵迷城

    我叫鬼冶,别人说我的姓氏不祥,清明节祭祖回来,我身边的怪事不断,纵使付出一切,我依旧没能猜到结局......
  • 冷案重启

    冷案重启

    警界新人甘凤池因热血冲动被“发配”到处理疑难悬旧案的冷案科,他原以为自己只是负责整理那些陈年旧档,没想到一具山间意外发现的白骨,将他和科长萧兰草拖进了一个无尽的犯罪深渊。女友被杀,知名女律师在别墅离奇死亡,凶案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而他和萧兰草锁定的嫌疑人却被证明不可能犯罪,一切都开始变得越发扑朔迷离……离奇失踪的少女,地窖的无头残尸,黑暗的犯罪组织……甘凤池每打开一个陈旧的档案,就有一个曾经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诡谲迷案,就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在他眼前一一展开。而让他更想不到的是,比真相更加血淋淋的,是诡谲的人心。
  • 灵田空间,重回五零来种田

    灵田空间,重回五零来种田

    一个变成阿飘的女人,穿越到五十年代,重塑身体顺便找到另一半走上人生顶峰的故事
  • 万古仙医

    万古仙医

    工作没有着落,骨瘦如柴,一贫如洗,在吃完桌上最后一碗泡面之后,杨万决定去人才市场碰碰运气,毕竟,咱也算是一个真正的人才。是的,高中读了五年才勉强毕业,他不是人才,谁是人才?做过餐饮(当服务员),做过经理(卖保险),做过酒店(前台服务),做过顾问(卖健身卡),做过新零售(商场理货员),出众的工作经历,以及一些些的运气,让杨万终于迎来一波走上人生巅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