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21800000003

第3章 我与曲会

1956年4月,周有光调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我随他又一次来到北京。从此落地生根,生命中的另一半留在了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一点一滴变化,每一次的动荡和变革,都在我的生活中留有印记。

【我要回上海】

事情又巧又不巧,我的脑子又好又不好,安顿好行李,我到沙滩的浴池洗了个痛快澡,一身清爽地回到住处。猛抬头,看到了两块并排的大牌子:“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我心中一阵慌乱,忙四下张望。“张先生,您怎么在这儿?”正是几年前历史编辑室的工友老韩奇怪地看着我。我顾不上回答,跑回房间,早就忘掉的委屈涌上心头,大哭着对周有光说:“我要走,我要回上海!”周有光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是慢性子,遇到什么事都能沉住气,慢慢地劝我,让我的情绪稳定下来,接受了这种现实。我又在沙滩住了下来,抬头低头都是熟人,认识我的人比认识周有光的人多。日子不好过,但照样过去了,这一住,整整二十五年。

【恩师俞平伯】

北京有朋友知道我喜欢昆曲,介绍我认识了俞平伯,他是我一生中最后一位老师,是我最尊重的恩师。1956年,在俞平伯的倡导下,成立了昆曲研习社,俞平伯任社长,大家看我是从上海来的,认为上海人一般都很会交际,就推举我为联络组组长。当年的《北京晚报》上曾有这样一则消息:

北京昆曲研习社,自七月间由俞平伯等人发起组织成立。举俞平伯、项远村、袁敏宣等十一人为社务委员,并成立传习、公演、研究等七组。俟后又经文化部与北京市政府大力扶助,社员由最初二十五人发展至七十人。现已由文化部领导进行研习工作。

曲会的大文章都是俞平伯先生亲自写,小文章,如说明书、通知、请柬、电报、回信等,俞先生总是说:“张二姐,你来。”我每次写好都请俞先生过目、修改才发出去。平日里我写的诗和散文也都请先生指教。俞先生说我的散文写得比诗好,他尤其喜欢我的散文《入场》,他说:“张允和的文章结尾悠悠不断的,很有味道。”

我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昆曲中,笔底自然流露出对生命、自然的热爱。1965年10月30日的《人民日报》又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昆曲——江南的枫叶》,开头的一段是:

北京是“天淡云闲”的秋天,到处开遍了菊花。典型的江南城市——苏州也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候了。从南方寄来的信里,附了一份昆曲观摩的节目单,使我不只是怀念我的第二故乡,更怀念着昆剧的群英会。昆剧,这个承继着优良传统的剧种,它像是严霜后的枫叶一样灿烂夺目。

晓平看了我的文章说:“你的文章很有天才,可以写下去!”这好像是父亲对儿子说的话,谁知道是儿子对母亲的夸奖,好笑!

在曲会里,大家都叫我“张二姐”,俞先生也随大家这样叫。20世纪50年代末,上面号召我们写现代戏、唱现代戏。我们就响应号召,挖空心思写,我写了一出《人民公社好》,还记得里面有一段是写公社的供销社的,有一句台词是“楼上有绸缎,楼下有葱蒜”。这出戏还演过一次。还有一出是由话剧《岗旗》改编的,俞先生和俞太太做了前半段曲,后半段要我做,我从没做过曲,就大翻曲谱,最后还是由名曲家吴梅的儿子吴南春完成的。

我一生有几次败笔,写样板戏可以算其一,现在想想也很有味道。

我和俞平伯、许宝驯夫妇的友情持续终生。我这里还有一首1974年写给莹环大姐的诗:

【黄山归来寿莹环大姐】[1]

黄山青翠不老松,不畏顽云和疾风,千年挺秀奇石中。

天女花开依莲峰,婀娜清丽傲天工,一香不与凡花同。

流水高山知音有。琴和瑟调两心融。

绝世风姿神秀骨,恬淡心闲气度洪。

耐圃[2]地窄可耐耕,姹紫嫣红碧翠笼。

无圃[3]心田田地阔,胸怀若谷意气雄。

赤脚[4]乡居融融乐,辛劳处处自从容。

白首商量丝与竹,清商一曲曲味浓。

老君堂[5],君不老,十八年前犹忆阻归雷雨隆。

永安里[6],里永安,八十年华酒晕荷花[7]交映红。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愿年年岁岁此日,人双健,曲音宏,杯不空。

寿比黄山不老松。

【牡丹亭梦影双描画】

我从小和大姐、四妹逢“场”必唱《游园惊梦》,到了曲会后,我教十一二岁的小孩子还是演这一出。把大姐(柳梦梅)、四妹(杜丽娘)的戏教完了,小丫头没有人演,我来!十一二岁的公子、小姐,却配上我这样一个快五十岁的“小丫头”,不丑吗?不丑,我挺开心的。

排《西厢记》的“寄柬”一折,又因为丑角要讲苏州话,北京票友不会讲苏州话,没有人能演,我说我来。就这样索性改行专门演了“丑”。1957年在北京南池子的政协俱乐部,我们第一次演了这出戏。(我演的琴童这时正藏在桌子下面。)

张生:红娘姐,请你帮我带封信。

红娘:你要把“红娘姐”三个字头尾去掉,只叫当中这个字。

张生:难道要叫你“娘”不成?

红娘:不是这么个叫法,要叫“我那嫡嫡亲亲的娘”,我才给你带了信去。

张生:(对桌下琴童)不要出来,不许出来!

——我那嫡嫡亲亲的娘——

我从桌下钻出来,钻到红娘和张生的中间,用地地道道的苏白来一句:

——还有唔笃个爷(ya)勒里来!(还有你的爸爸在这儿呢!)

这张照片已被苏州昆曲博物馆放大收藏。

演出《牡丹亭》一直是俞平伯和曲会同志们的最大心愿,但由于清朝以来的文化专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留在舞台上的仅有《游园》《寻梦》等十几出了。我们选了华粹深整理编写的本子,由俞平伯亲自订正。从选剧本到演出整整经过了三年的时间,当时《牡丹亭》的改编剧本有三四个,我们选的是最完整的一个。

剧中小春香由十三岁的小孩子许宜春扮演,我演“石道姑”。石道姑的戏不多,可要打个“引子”,虽说是“一曲二白三引子”,但因为没有伴奏,引子很不好打,稍不留意就可能荒腔走板。“引子”要女低音,而我平时唱惯了女高音,只要有伴奏,笛子多高我多高。我天生有个不怕难的脾气,反反复复地练,总算成功了。曲会的《牡丹亭》常在王府井的文联大楼演出。1959年10月国庆十周年在长安大戏院演出两场。

我又要演戏又要当好联络组长,忙得很。周恩来总理很关心曲社,也很爱看昆曲。总理每次来,都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静悄悄地当一名普通的观众。但我只要知道总理要来,一定把前几排和总理的座位四周都安排好熟识、可靠的人。

康生有时也来看我们的演出。

这是我当年的一页日记:

1957年11月3日

昨晚我和耀平(有光)、晓平、诗秀(儿媳)一同步行回家,还是十二分的兴奋。大家谈得很迟才睡。坐在耀平身后的南斯拉夫领事馆的洋人,跟耀平说“守岁”的两个角色是好演员。又说我说的是南方话。

昨晚小宜春戏完,到好婆(周有光母亲)身边去,好婆坐在第三排看我们的戏,位子在周总理的前面,周总理跟小宜春握手,谈了很多。总理问她:“几岁了?”“十三岁。”又问:“小学几年级?”“中学。”周总理奇怪地问:“这样小就是中学了?”“不,刚进中学。”又问:“哪里人?”“无锡,你呢?”“我是淮安。”“那做爷爷的是你的爸爸?”“不是,是我真正的爷爷,七十多岁了!”“那你爸爸呢?”“是画家。”

1964年昆曲研习社宣布解散,十五年后恢复活动,我被选为社长。我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一点一滴地向老社长俞平伯先生学习,为自己毕生热爱的昆曲再尽一分力。

【曲终人不散】

1979年我七十岁生日的时候,周有光送了我一套《汤显祖全集》。他真是懂我的心思,这一年《牡丹亭》近三百八十岁了,我从不大识字时就“读”起,至今对《牡丹亭》百读不厌。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本来就家喻户晓的“莎士比亚”又从国外回来了。这当然是好事,可我的脑筋又开始乱转:我们的汤老(显祖)比莎翁还要大十四岁,长幼有序,不能忘了中国戏剧的老祖宗。我的脑筋乱转一番之后就一定会有行动,动手给我的朋友、大百科的姜椿芳写信,提议纪念汤显祖,演出他的名剧《牡丹亭》。姜椿芳把信转给了文化部,文化部很快有了批示,1985年,纪念汤显祖诞辰四百三十五周年的大型昆曲演出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和国外的许多曲友都赶来参加,最让我高兴的是远在美国的大姐和四妹都回来了。

大姐又演柳梦梅,四妹再演杜丽娘,我虽没有上场,可比粉墨登台心里还痛快,还过瘾。俞平伯说这张照片是“最蕴藉的一张”,除了大姐、四妹的表情身段外,可能还有更多的含义。这时的大姐快八十岁了。

我的昆曲生涯,准确地说,是昆曲舞台生涯,也有个悠悠不断的结尾——

我演最后一场戏时,我的第三代,晓平的独生女——小庆庆出生不到一个月,当她能够这样“手托香腮想未来”的时候,一定在想:

杜丽娘复活了,未来是美好的。

注释:

[1]莹环是俞平伯的夫人许宝驯的号。——著者注

[2]她旧家南窗下有小圃,狭不能转身,名“耐圃”,即以“耐圃”作自己的别号。——著者注

[3]无圃:“文革”浩劫,“耐圃”无存。——著者注

[4]俞平伯老终年赤脚,下放农村亦然,我们叫他赤脚大仙。——著者注

[5]“文革”前,俞平伯夫妇旧家住北京朝阳门内老君堂。——著者注

[6]“文革”后,旧家破毁,迁居永安里。——著者注

[7]莹环姐阴历六月二十七日生,正值荷花盛开时,每饮酒,红晕上腮,与白发相映。——著者注

同类推荐
  • 心声集

    心声集

    《期待》、《九寨之秋》、《学会夸奖》、《学会放弃》、《献给爱人的歌》、等等……《心声集》这本诗集收录的是作者成绛卿的心得之作。
  • 你来过,愿记忆终究美好

    你来过,愿记忆终究美好

    《你来过,愿记忆终究美好》——收录了石评梅的大部分散文及小说作品,介绍了石评梅自身的情感苦旅和内心的彷徨与迷惘,揭示了“五四”时代知识女性在情感与理智冲突中的挣扎,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爱情的追求、光明的渴望,以及对妇女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呐喊,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 在记忆里

    在记忆里

    本书是王宪东的诗歌集,收录了王宪东几年来创作的一系列诗歌。分为在记忆里、化剑为犁、前方没有站。
  • 前世

    前世

    百花洲杂志社编著的《前世(身穿尘埃的字符)》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中国文化名人谈故乡

    中国文化名人谈故乡

    乡土情谊是一个对培育他的故乡的眷恋之情。这种浓厚情谊的绵绵延续,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的基础。故乡的野菜,故乡的街道,故乡的小桥流水,故乡的乡亲民俗是每个游子心灵的依托。看看故乡的月光,闻闻故乡的泥土是游子们的愿望。本书汇集了众多文化名人描写故乡、回忆家乡和往事、故人的文章。《谈故乡》集中国现当代作家,包括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张爱玲以及张中行、陈从周、余光中、三毛等150余位作家的200多篇思故乡佳作。浓浓的乡情,把人们带回了那个年代,那个地方,令人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月似乱

    月似乱

    一把乱世的琴,一曲红尘的歌,曲终人散,再也不会有个阴沉的少女,举着那把冰河势不可挡……
  • 重生之千金归

    重生之千金归

    上一世,她是“小三”的女儿,康家见不光的卑微庶女康雅乔。一场爆炸,她彻底消失在这个的世界。这一世,凤凰涅槃,当她重生成为纨绔千金沈乔,再次回到这座城市,她要携着仇恨让害她的人付出惨痛的代价,让背叛她的人一无所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搭建心灵沟通平台

    搭建心灵沟通平台

    本书告诉读者在遇到事情和问题的时候要善于和人沟通,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
  • 你是八戒派来的救兵吗

    你是八戒派来的救兵吗

    阚家有女初养成……“小丫头,除了亲亲……你还想要学什么?”腹黑某男望着身边这朵桃花芳菲……忽而心生一念。“学什么?我不知道呀?”小丫头似乎眼下很忙……“不如……我教你学吃蘑菇吧?”腹黑某男笑的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吃蘑菇?那还用学啊?爹地,是炒着吃,还是炖小鸡吃呀?”早起还没有吃饭的小丫头,明眸里立刻闪着贪婪的光……“不炒不炖……生吃。”腹黑某男笑容愈发变得意味深长。“生吃蘑菇啊?那不好吃。”小丫头转而一脸的嫌弃。“好不好吃,你不尝——怎么知道?”腹黑某男的笑容妖孽魅惑,幽深凤眸里光泽盈转……
  • 重编诸天传

    重编诸天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修魔大陆穿越说

    修魔大陆穿越说

    我是什么时候看到我是我的呢?大概照镜子的时候吧。-------北皇·顾仓
  • 河山

    河山

    《河山》是很精彩的一部民国抗战史诗性的作品。小说对民国抗日战争史描写得很到位,从对战场细节的塑造中还原了日本侵华战争本质,雕出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对战争战场的残酷性和特殊环境中的人性认识很深入。走进《河山》,走进铁流火海的峥嵘岁月,走进真实、惨烈的抗日战场。
  • 忘忧草

    忘忧草

    人是情感动物,在我的这部书中,我所要表达的,或许就是我的一种思念、一种理解、一种心情,甚至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们是我创作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我创作的客体与主体。
  • 梨涡觞

    梨涡觞

    意外的车祸让她穿越到遥远的古国,遇到的他竟是梦里一直出现的人……是意外?还是命运的安排?她以为这是个纯净无忧的光明世界,却未曾想光明的背后仍有嫉妒,阴谋,谋害……,而她竟陌名的卷进了黑暗涡旋的中心……情到深处费思量,他的深情,他的付出,竟是她选择离开的理由……松开他坠入深崖的瞬间她对他说:“有一句话,我一直没来得及说……我爱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