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听到有人批评某些人“少根筋”,比如在寿宴上对着寿公寿婆大谈人寿保险的好处;对着孕妇说,这年头养孩子没什么好处,翅膀长硬了就飞了;对新郎新娘说今天喜宴的菜好吃极啦!下回别忘了再请我,我一定捧场;别人就要出远门旅行了,却对他大谈今年发生了多少飞机失事的意外事件……你不想成为这样的冒失鬼吧?那就请牢记沟通的重要原则。
Point1 不要过于着急去表达
在人际沟通中,“了解他人”与“表达自我”是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首先要了解对方,然后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才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那些急于表达自己的人,往往是没有实力的人。
一只乌鸦停在树上,嘴里叼着刚偷来的肉。狐狸看到了,就想把肉弄到手,于是它就站在树下,大力赞美乌鸦是美丽的大鸟,应该做鸟中之王;还说,如果它能够出声说话,鸟王的宝座必定手到擒来。
因为急于表现自己确实有说话的能力,乌鸦聒聒大叫,嘴里的肉就掉了下去。这时候,狐狸冲了上去,一口把肉咬走,对着乌鸦说:“如果你有大脑,也许还有可能当王。”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实力的人并不急于开口,因为他们自信,他们胸有成竹,他们不会因为自卑或者心虚而急于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或实力。
只是,很多年轻人往往会犯“急于表达”的错误。他们在交流的时候缺乏倾听的素养,别人还没有说完话,他们就按捺不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往往是事与愿违,也许他人仅仅是想要表达而已,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建议,因为所有最终的决定,他都已经有了;也许他仅仅是需要同情,而至于怎么决策和解决问题,这不是他所关心的……
所以,在交流沟通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做一个好的听众,先去把握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回应,也许这才是最好的,不管是对你还是对他。
我们急于表达,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知道了全部,我们认为我们已经看清了事实的真相。出发点也许是好的,帮他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误区或者盲点在哪里,但是别忘了,也许这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现实生活中,人人皆对自己的经历和所做的事情怀有莫大的兴趣,人们最高兴的也莫过于对他人谈论这些事情。但过分地谈论这些,往往会使听者失去兴趣。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人:有的人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梦,觉得亲临其境,其乐无穷,结果逢人便说,不厌其烦。还有的人则喜欢历数自己的经历,如上中学时怎样,上大学时怎样,参加工作时怎样,后来又怎样,如此等等。可是,你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别人也会像我们一样有兴趣吗?
韦恩是罗宾的朋友圈中最受欢迎的人士之一。他总能受到邀请,经常有人请他参加聚会、共进午餐、打高尔夫球或网球等。一天晚上,罗宾碰巧到一个朋友家参加一次小型社交活动。他发现韦恩和一个年轻女士坐在一个角落里。出于好奇,罗宾远远地注意了一段时间。罗宾发现那位年轻女士一直在说,而韦恩好像一句话也没说。他只是有时笑一笑,点一点头,仅此而已。几小时后,他们起身,谢过男女主人,走了。
第二天,罗宾见到韦恩时禁不住问道:“昨天晚上我看见你和最迷人的女士坐在一起,她好像完全被你吸引住了。你是怎么抓住她的注意力的?”
“很简单。”韦恩说,“当女主人把她介绍给我时,我只对她说,你的皮肤晒得真漂亮,在冬季也这么漂亮,是怎么做到的?是在哪儿晒的呢?阿卡普尔科还是夏威夷?”
“她说,是在夏威夷。夏威夷永远都风景如画。”
“我问她,给我讲讲那里的故事吧。”
“于是,我们就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接下去的两个小时她一直在谈夏威夷。”
“今天早晨她打电话给我,说她很喜欢我陪她。她说很想再见到我,因为我是最有意思的谈伴。但说实话,我整个晚上没说几句话。”
看出韦恩受欢迎的秘诀了吗?很简单,韦恩只是让对方谈论自己,而他只是倾听。假如你也想受到大家的欢迎,千万不要急于表达,而要让对方谈他的兴趣、他的爱好、他的事业、他的成功等,让对方尝到表达的快感和被理解的温暖。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看,一个真正会交流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能说,而是因为他善于听。听对方的话,你才能发掘他的优点并加以赞美,发现他的痛苦之处并给予安慰,发现他与你的共同之处并以此为切入点发展更深的友谊。总之,大量的有用信息都是包含在语言之中的,只有听清楚别人说什么,你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并进一步展开有意义的话题。在此基础上再表达自我,你才能让沟通变得有趣、有效,耐人回味。
Point2 永远不要贬低对方
人生的进步与成功,源于深深的自省。而人生的退步与失败,源于恶意的贬损。任何时候,强者从不需要说什么来证明,弱者却要用贬损别人来突出自己。这是一个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适用的道理。
有个男子职场失意,于是只好筹措了些本钱,在菜市场经营起臭豆腐摊,附近邻居辗转听说男子的事,都感到很同情,于是经常来光顾,帮他推广生意。
渐渐的,男子的生意越来越好,他搬离原本窄小的路边摊,另外租了体面的店铺,就这样事业越做越大,成为知名的连锁餐厅。
男子不再是当年那个郁郁不得志的失败者,一天,他带着父母去建设公司看豪宅的预售屋,意气风发的他跟父母说:“爸妈,预算不是问题,等房子买下,我再请室内设计师好好装潢,住起来一定既舒服又气派!”
父亲对房子的格局和建材相当满意,母亲则喜欢屋外大片的绿地,男子也觉得社区的管理及设备各方面都不错,于是和中介约好下周签约购屋。
但就在决定要签约的前一天,男子突然发现距离预售工地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老旧的社区,男子走进社区,望着泥泞的地面以及四周陈旧的建筑物,不禁露出厌恶的表情。
“妈,那房子我们不买了,下周我带你们去看别间!”男子回到家,愤愤地对母亲说:“搞什么!我们是什么身份的人?我花了那么多钱买房子,竟然要跟那些没水准的人当邻居!简直开玩笑!”
等母亲问清楚事情的来由后,便要男子带她去看看那老社区,男子虽然不愿意,却拗不过母亲,只见母亲来到破旧的社区后,竟然对这里丝毫不陌生,拐了几条巷子,就带他来到一个传统市场。
母亲对男子说:“想起来了吗?这里就是你当初开始做生意的地方,你也曾经是属于这里的,而那些帮助过你的邻居,现在却成了你看低的对象。”
“否定别人来彰显自己价值的人,只是凸显了本身的无知,今天你论断别人不如你,改天若比你富有的人论断你不如他,你又作何感想呢?”
男子听了非常惭愧,低着头久久不发一言。
靠贬低别人提高自己的身份,就是暴露自己的无知与贫乏。在这种贬低背后,是因为自卑而产生的自大。所以,当你贬低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别人是怎样看待你的呢?
时下,总有那么一些人,在私下或公开场合极力贬低别人。这些人认为,只有贬低别人,才能显示自己的高水平或者高境界。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一则贬低他人说明自己是个道德缺失的人,因为道德高尚的人是从来不贬低别人的;二则贬低别人不一定能够显示自己的水平,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各有所长,你贬低别人也很难说明你的水平就比别人高。
另外,贬低别人也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别人会觉得你是一个缺少教养的人而不愿意与你交往,久而久之,与你交往的人就会越来越少,自己就会处于孤立的境地。现实中就有些贬低别人的人已经进入了这种境地而深感痛苦。
一位女士最近刚离异,她对前夫最大的不满就是他的那张嘴,话里话外总是透着对她的轻视。结婚10年,她很清楚他并非真的轻视她,只是习惯了用负面的词汇来说话。在他看来,就是因为关系亲密所以才会用那些负面的词汇说话,那是他的一种玩笑方式,只有对不亲近的人,他才会给予认可和赞美。
就像我们经常说的那样:越是疏远的人,我们对他往往越客气。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里把认可、称赞等同于了客气,而客气意味着疏远。
这位女士说:“我用了10年时间来忍受他对我的贬低和否定,我最美好的年华都用来听他否定我了,现在我要换一种活法,我要让自己的生活中多一点赞美的声音,我要让自己过得快乐一点,我值得过快乐的生活!”
她在一次出国交流的工作过程中结识了一位工程师,西班牙人,每天都把她赞美得鲜花一样。她无法抗拒这种愉悦,毅然选择了离婚,开始和那个西班牙男人恋爱。
所以,不管自己有多大的本事,取得了多么突出的成就,都不要贬低别人。越是贬低别人,别人就会越觉得你的道德水平低下;越是贬低别人,就越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Point3 掌握好说话的时机
你不妨牢牢记住母亲警告你的一句话:“有什么事,等你父亲吃饱饭以后,再去请求他……”,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适当的时机更能起到作用。例如,一连串的广告宣传、建设性的批评和态度,或政策的变更等,凡是需要决定或下决心去做的事情,如何选择说话的时机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曾经说过:“待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说,陪君子说话容易有三种失误:还没轮到自己说话却抢先说了,这叫急躁;轮到自己说了却不说,这叫阴隐;不察言观色而说话,这叫瞎子。
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毛病是急躁而爱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第二个毛病是阴隐,该说话的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个毛病是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战国时,楚王的宠臣安陵君能说善道,很受楚王器重。但他并不遇事张口就说,而是很讲究说话的时机。他有一位朋友名叫江乙,对他说:“您没有一寸土地,又没有至亲骨肉,然而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跪拜,无不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是大王太抬举我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不无忧虑地指出:“用钱财相交的人,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了;靠美色相交的人,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的处境太危险了。”
安陵君一听,恍然大悟,毕恭毕敬地拜问江乙:“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您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谨依先生之言。”
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提起这话。
江乙又去见安陵君,说:“我对您说的那些话,您为何至今不对楚王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再不管了。”
安陵君急忙回答:“我怎敢忘却先生的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此时楚王到云梦打猎,一箭射死了一头狂怒奔来的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也高兴得仰天大笑,说:“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万岁千秋之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此时,安陵君抓住机会,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臣进宫就与大王同共一席,出宫与大王同乘一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随大王奔赴黄泉,变做芦草为大王阻挡蝼蚁,那便是臣最大的荣幸。”
楚王闻言,大受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对他更加宠信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安陵君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楚王欢欣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此时,动情表白,感人肺腑,愉悦君心,终于受封,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然而,大多数人都不懂全力以赴地把握时机,以致造成终生追悔莫及的遗憾。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在不必要的场合中,把自己所有的一切话题在一次机会中全部谈完,等到需要他再开口的时候,他已无话可说了。这种现象,不论是在普通会话或是正式的演说场合中,都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由于人的说话行为只能在具体的时境中发生、进行,谁也无法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摆脱它,超越它,我们所说的话也只有与具体的时境结合并保持统一,才能准确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所以,要把握准说话的时机,就不能不对说话时的环境与说话行为之间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行把握。
虽然说起来,掌握时机似乎是一种天赋的特别直觉,但它和经验一样,必须磨炼出来。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在适当的时间里,利用有限的几个语句,充分地表达自己完整意愿的能力。
Point4 停止滔滔不绝的说话风格
也许你特别羡慕那些说话滔滔不绝的人,觉得他们的口才非常好,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事实并不一定像你想象中那样。
说话滔滔不绝的人因为说话速度快,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斟酌和思考,更别提顾及他人的感受了。而且太快的语速会泄露很多说话者原本不想泄露的秘密,还容易因为表达不当而引起对方的误解。
此外,说话滔滔不绝的人还会在不经意间把双方的交谈变成一方的演讲专场,这种不给他人表达机会的“唯我独尊”的态势会让对方有些反感。这些都是这类人说的比想的多,嘴巴跑在脑子前面造成的后果。
所以,滔滔不绝、放连珠炮都是不好的说话方式。它们并不表示你很会说话,反而说明你说话缺乏热诚、不负责任。至于说话像放连珠炮,那只有使人厌烦,因为你一开口,别人就没有机会启齿了,结果当然是自讨没趣。
“我在去纽约的火车上,身边的旅伴跟我大谈特谈自己,而且说个没完没了,甚至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使我觉得在车上度过的那三个小时简直长得漫无止境。这个偶然相遇的人竟然一口气跟我谈了三个钟头!真让人受不了。”
“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约了班上的漂亮姑娘苏珊出来吃饭,结果却很失望,我也不打算再接再厉了。为什么呢?苏珊长得虽然可爱,但是她有一个问题:说话快得像放连珠炮。吃饭的时候,她滔滔不绝、劈里啪啦一个劲儿地说,快得让我半句嘴都插不上。我想我再也不会约她出来了。”
因此,滔滔不绝的人表面看上去口才很好,十分能言善辩,但其实他们未必是沟通高手。因为真正懂得沟通的人,懂得何时开口、何时闭嘴。
他们更明白,说话是否精彩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捉住了关键,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听众最喜欢的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对于那些空话客套,他们不但不愿意听,甚至觉着是受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
有一回,凤姐让丫头小红给平儿传话。小红从平儿处回来时,她四五件事压缩在一小段话中回禀凤姐:“我们奶奶向这里的奶奶问好。我们家二爷没有在敬爱。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让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儿来了,问奶奶好......”
局外人李纨听了自然不懂,追问是什么意思。凤姐却赞赏道:“这个是四五门子的话呢。”她表扬小红能把“四五门子的话”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于是凤姐当即决定,把小红要到自己这里。也可以说,小红简洁、准确的话语,赢得了凤姐的信任。
简洁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欢,使人易于接受。说话冗长累赘,会使人茫然,使人厌烦,而你则不会达到目的。简洁明了的清晰声调,一定会使你事半功倍。凤姐赞赏小红说话简洁、明确的同时,也指出了话语冗繁往往意味着办事拖泥带水。人们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对方更快地了解自己说话的意图,领会要领,往往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邀请100名参与者通过电话说服对方参与一项调查,他们对每一段电话录音作了分析,发现那些语速特别快的参与者显然没有语速沉稳的参与者有说服力。想想电话的另一头,听到的都是大气不喘一下的流畅相声大贯口,听者会认为对方故意练得很熟,想蒙混过关,故意隐瞒重要内容。但是如果对方语速过于缓慢,我们则会认为他聪明或者卖弄自己的才华。
研究者指出,口若悬河地说话没有给对方留出思考的时间,语调太花哨则会显得做作、不诚实。只有当每秒钟吐出“三个半”左右的音节,同时每个长句子停顿4~5次,才是最佳的语速和说话节奏。
有趣的是,在100位参与者中,即使是那些说话断断续续的人,他们话语间的说服力也优于说话十分流利的人。“这……也许……会耽误……你……一分钟……的时间”的效果远比“这也许会耽误你一分钟的时间”更加出色。生活中人们说话时都会有4或5次的停顿,这样会使整个对话更加自然,而缺乏停顿的对话反而令对方觉得参与者在照本宣科。另外,较多的停顿会令对方认为参与者为对话内容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与之相比,流利的对话则会被认为准备得过于草率。
因此,想说服别人,不妨先理清思路,像电影《国王的演讲》里的乔治六世那样,一字一句、慢慢把话说清楚。切记,说话慢一点、多些停顿会更有说服力。
那么现在,你还羡慕那些巧舌如簧、有三寸不烂之舌的人吗?或许他们并非如你想象,是天生就是有说服力的人。也许,在与别人交流前理清自己的思路,慢慢地一点一点表达,再加入适当的停顿,我们也能变得更有说服力,更受欢迎。
Point5 根据对方选择说话方式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遇见不同类型的人,他们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也各不相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语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统一的、通用的、标准语的说话方式来交流。只有了解了不同人在沟通过程中不同的特点,才有可能用相应的方法与其沟通,最终达成一个完美的结果。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个风格相似的人沟通时效果就会非常好。只有掌握了不同的人在沟通中的特点后,才能选择与他相接近的方式与其沟通。
除了知道不同人有不同沟通特点之外,我们还要知道对方声音的大小和语速的快慢,尽可能和对方保持一致,这样沟通起来就会效果更好。就像两个东北人在一起沟通,效果一定很好,因为双方都性情豪放、粗犷,喜欢听耿直、爽快的话;两个上海人在一起沟通效果也很好,双方都是办事严谨、诚实、老练的人,最喜欢听流利而稳重的话;上海人和东北人在一起沟通,效果可能就不会非常好。
我们学习人际沟通的目的就是,当采取的沟通风格与做法和对方相似的时候,容易达成一个协议。具体来说该怎么做呢?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看对方的性格和性别特征
对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你就可以随便一些,开开玩笑,斗斗嘴,他会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对方性格内向、敏感,你就可以讲一讲适合的笑话,让他开朗一些,最重要的是表现真诚,可以挖掘对方比较在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话题,让对方觉得你是在真正地关心他。
有的女孩性格外向,个性鲜明,男孩子气十足,你若跟她谈化妆、美容,她也许会毫无兴趣,如果谈足球、谈姚明,她可能会兴致勃勃。针对不同的性格,你应该学会说不同的话。同样说人胖,男性会一笑置之,而女性则可能把脸拉下来,自尊心受到伤害,这就是性别带来的差异。所以,同样的话对男人和女人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说话时,我们就要注意到这种差异,对不同性别的人说不同的话。
有位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在人才招聘会上,想让某公司经理招聘其为办公室秘书,年轻人在经理面前作自我推销时说话拐弯抹角,半天不切主题。她先说:“经理,听说你们公司的环境相当不错。”经理点了点头。接着,高材生又说:“现在高学历的人才是越来越多了。”经理还是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而后,高材生又说:“经理,秘书一般要大学毕业,要比较能写吧?”高材生的话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还是未能道出自己的本意。岂料,这位经理是个急性子,他喜欢别人与他一样,说话办事干脆利落。正因为高材生未能摸透经理的性格,结果话未说完,经理便托辞离去,高材生的求职也化为了泡影。
2.看对方的身份特征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如果你对普通的工人、农民摆出知识分子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肯定让对方满头雾水,更别说会被接受了。要是遇见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也不能开口就一副江湖气,否则容易引起反感,更无法获得交往的信任和好感。
全国人口普查时,一个年轻普查员向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询问:“有配偶吗?”老人愣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解释:“就是你丈夫。”老太太这才明白。
这位普查员说话不看对象,难怪会闹笑话。所以,要想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就应当看对象的身份说话,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不看身份说话,人们听起来就会觉得别扭,甚至产生反感,那势必要影响交际效果。
3.看对方的兴趣爱好
比如和有小孩的女性说话,可以说说孩子教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公司职员说话,可以说说经济环境等问题……说得不深入没关系,只要你开口了,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很多关于他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还善于引导,他恐怕连心事都要掏出来了。
有个年轻人想向一位老中医求教针灸技巧,为了博得老中医的欢心,他在登门求教之前作了认真细致的调查了解:他了解到老中医平时爱好书法,遂浏览了一些书法方面的书籍。起初,老中医对他态度冷淡,但当年轻人发现老中医案几上放着书写好的字幅时,便拿起字幅边欣赏边说:“老先生这副墨宝写得雄劲挺拔,真是好书法啊!”对老中医的书法予以赞赏,促使老中医升腾起愉悦感和自豪感。接着,年轻人又说:“老先生,您这写的是唐代颜真卿所创的颜体吧?”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老中医的谈话兴趣。果然,老中医的态度转变了,话也多了起来。接着,年轻人对所谈话题着意挖掘、环环相扣,致使老中医精神大振,谈锋甚健。终于,老中医欣然收下了这个“懂书法”的弟子。
4.看对方的年龄特征
老年人喜欢别人说他年轻,而小孩就不喜欢大人总是说他太小;中年人喜欢别人说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年轻人就喜欢别人说他有闯劲、有活力,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喜欢不同的话题。
假如你要打听对方的年龄,对小孩可以直接问:“今年多大了?”对老年人则要问:“您今年高寿?”我们不提倡问女士的年龄,但是如果非要问,也可以讲究方法,只要问得分寸好,就不会让别人觉得唐突、不礼貌。对年龄相近的女性可以试探说:“你好像没我大?”对年龄稍大的女性则可以问:“您也就30出头吧?”这样一来,大家皆大欢喜。
5.看对方的心理需求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如果你懂得一点心理学,就很容易把话说到人的心窝里。
19世纪的维也纳,上层妇女喜欢戴一种高檐帽。她们进戏院看戏也总是戴着帽子,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可是戏院要求她们把帽子摘下来,她们仍然置之不理。剧院经理灵机一动,说:“女士们请注意,本剧院要求观众一般都要脱帽看戏,但是年老一些的女士不必脱帽。”
此话一出,全场的女性都自觉地把帽子脱了下来:哪个女人愿意承认自己老啊!剧院经理就是利用了女性爱美爱年轻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顺利地说服了她们脱帽。
Point6 “你错了”不可随便说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大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它通常不会带来任何好的效果,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
我们也许不具私心,而是出于情感,真诚地指出别人的缺点,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别人好,虽然我们所言不假,但这会伤到别人的心,引起怨恨。所以,善意的提醒带来的可能不是感激,而是对方的不满。如果你直接向对方说“你错了”,那么,对方极有可能会因羞而生恼。
“你错了”这三个字,破坏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固执己见的毛病。我们多数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武断、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等,所以我们很难向别人承认自己错了。
而且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错得有理。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当你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时,千万不要直截了当地说“你错了”“你不对”。当对方不承认时,你更不能说:“你不承认错了,那我证明给你看。”你这样说,等于在告诉对方:“我比你聪明,我要用事实证明你的错误。”这是一种挑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需要等你开口,对方已经准备接受你的挑战了。这样下去一场争辩可能就爆发了,最后将闹得不欢而散。
如果你喜欢对别人的错误、不妥之处横加指责,那么请每天早上读一遍某位教授所说的话:“如果有人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对,会引起我们的不满和怨恨。与此同时,我们却乐此不疲地指出别人的不对……”
不要直言不讳地指出别人的不对,并不是说要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犯错,而是说要改变说话的方式来让别人意识到错误。比如,你可以用眼神、声调或是手势来提醒别人错了。这其实和我们用语言来提醒别人一样有效,却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别人会感谢你维护了他的自尊。如此一来,你就赢得了别人的好感。
有一位先生,花三天时间写了一篇演讲稿,他认真地撰写、修改并润色,其精心程度绝不亚于鲁迅或朱自清写一篇文章——据说鲁迅写完一篇文章后,通常要改七遍,而朱自清每天只写500字。
这位先生认为演讲写得十分出色,得意地读给妻子听。妻子认为这篇演讲写得并不出色,但她没有说“你写得太差劲了,都是老生常谈,别人听了一定会打瞌睡的!”
这位妻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她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投给报社的话,肯定算得上一篇佳作。”换句话说,她在赞美的同时巧妙地表达出它并不适合演讲。丈夫听懂了,立即撕碎了精心准备的手稿,并决定重写。
这位妻子并没有说出任何否定的语言,同样达到了否定的目的,这不是更聪明的方式嘛!
人们犯了错误时,并非意识不到犯了错误,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不论我们用什么方式直接地说“你错了”,都是不太容易被对方接受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热心地帮助对方,而他没有好脸色给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只会使他想反击,但绝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孔子或柏拉图理论,也改变不了他的成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假如对方真的错了,你必须让他承认并纠正错误,也应该回避“你错了”或类似的词语。即使你站在真理这一边,也要用最温和的态度、最委婉的方式让他人意识到自己错了。假如事情到了不得不说“你错了”的地步,那么,也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和三个要素。
一个原则是:对事情有好处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
第一个要素是:让对方明白你的好意。你指出对方的错误,到底是为了贬低他抬高自己,还是为他好?他也许并不明白。所以,你要让他感到你的好意。此外,讲话时态度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他会认为你惺惺作态。
第二个要素是: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原则上讲,要在对方情绪比较稳定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人在情绪不正常时,可能什么也听不进去。此外,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以免让他产生当众出丑的感觉。
第三个要素是:不要进行比较。指出对方的错误,要就事论事,不要拿他跟别人比较。“人比人,气死人”,这只会让对方产生强烈的反感。
此外,我们也不妨试着了解犯错的当事人,试着理解他为什么会犯错。这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而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正如哲人所说:“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宽恕。”在这种心态下,想必你一定不会随随便便说别人“你错了”。
Point7 根据你的角色选好措辞
在学习沟通技巧时,很多人会选择寻找一个目标,向他们学习。比如,自己的上司、某个自己敬慕的人物等。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是我们一定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你的角色和你学习对象的角色不同,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角色选择措辞,否则会得不偿失。
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对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母亲,对父母来说你又成了儿子或女儿。每一次角色和场合的变换,你都要随之调整沟通技巧。
有一个年轻人,面试那天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考场。因为他知道,这面试的十分钟将决定自己的命运。为了给考官留下个好的印象,他准备说几句恭维的话。谁知道,几句话一出口,竟弄巧成拙,惹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原来,他开口便说:“各位老师辛苦了,我看咱们尽量快一点,别耽误大家的时间,你们都是公司的重要人物,也都挺忙的。”听他这么说,那些面试官都忍不住笑了,可他还不明白怎么回事。
他作为一个应聘者,怎么可以用领导的口气向考官提出要求呢?这就是典型的搞不清自己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托瑞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让飞机场空勤人员(其中有驾驶员、领航员、乘务员)一起讨论解决某个问题,每个成员必须首先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最后把全组同意的办法记录下来,发现绝大多数成员同意领航员的办法而很少同意乘务员的。当领航员有正确办法时,群体会100%同意,而当乘务员有正确办法时,群体只有40%的人同意。
这就无怪乎,当你顶着一个头衔说话时,就算没什么特别的洞见,大家也都趋之若鹜;当你头上啥也没有,却想做主,那就贻笑大方了。
然而,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一位做职业规划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公司做产品的市场推广讨论,部门经理提及了一个方案,大家都没异议,只有一名毕业两年的研究生不识时务,开口就质疑道:“这样的推广方案,有没有理论支持?”弄得大家愕然了好久,都不知道如何应对。
还有一个名校毕业的研究生,进公司一段时间后,给公司总经理写了一封上万字的“企业发展万言书”,他以为,这样的出位举动能够打动领导,然而,他得到的批示却是:“假如此人没有精神病,建议开除。”
一个年轻人刚入职没多久,可见了谁都是一副领导派头。“你好啊!”“今天心情不错啊!”“又去腐败了吧!”那种口气,那种派头,还有那种擦身而过的优越感,俨然他是领导你是下属,他是资深你是小辈。
他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一个会上,而这个会基本都是高层参加的。他会莫名其妙地在一个场合发言,而这个场合是严肃为先,根本不适合他跳出来热闹。他还会突然很高调,宣布个什么东西,定个什么调子,而这时,其实是领导发话的时候,小字辈都乖乖坐着当听众。
他的举动着实把大家给雷倒了。如果换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倒也罢了,明明一个小字辈,却像总经理,搞得大家都很崩溃。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很多情况下,一个人说话做事的分寸,跟他所扮演的角色有关。虽然这些事情没有明文规定,可却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什么时候该什么人说话,聪明人都心知肚明。不是那个角色,就不该说那个角色可以说的话。
开会的时候,低调的人不先表态,等领导先发言定了调子再跟着走;一件事情,有些人就算很有主意也不先亮出来,等到该你这一级说话的时候再表现;一个场合,该你出现的时候少了你不行,不该你出现的时候你却赫然在列,多少让人觉得不识趣……
没错,开口说话之前,先低头看看你的角色,如果不那么匹配,干脆先不说。不说的时候,没人注意你没说,一旦说了,想让人不注意你都难。该你挑大梁的时候,就算你不想说,大家也都会把你推上前线,不该你高调的时候,你却跑上去,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儿愣头青。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我们每一个人有很多角色,面对女儿你是父亲,面对下属你是领导,面对朋友你是朋友,但面对妻子你是丈夫,这个角色可千万不能弄错。比如,假如你是一个经理,在单位是一把手,谁都得听你的,谁见你都点头哈腰。如果回到家里,跟妻子、孩子摆经理的架子发号施令,合适吗?
所以,我们不仅要根据自己的角色说话,更要在每一次开口之前,思考自己角色的转换,根据自己当时的角色说出得体的话,这是一条我们都应该牢记的沟通的重要原则。
Point8 看准氛围说对话
我们每一个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生活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在不同的氛围,面对着不同人、不同事,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所以,说话要看场合的具体氛围,它对于沟通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城,小心翼翼初登荣国府时,王熙凤的几段话就展现了其“会说话”的超凡才能。
先是人未到话先行:“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似火的感觉。随后拉过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既让老祖宗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
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让她伤心时,王熙凤话头一转,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至此,她把初次见林妹妹应有的又悲又喜又爱又怜的情绪,抒发表演得淋漓尽致。不仅照顾了林黛玉思母及顾及贾家态度的心理,还顺应了贾母的心意,真正真是看人说话的高手。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高超的语言能力,即便是政坛老手也未能如此。所以,我们更要对此引起高度注意。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之后,我将对苏联进行轰炸。”此语一出,众皆哗然。
里根在错误的场合、错误的时间里,开了一个错误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这个例子可以肯定地告诉你:玩笑固然好,但在严肃场合不能开玩笑。
另一位美国总统卡特,有一次因为在严肃场合说了不该说的话而使自己陷入窘境。那是卡特出访盐湖城,参加摩门教信徒颁发“本年度家庭男人”的仪式活动。他的参谋为他写了一份讲稿,特别注明“幽默”,于是助手给了他三四个笑话。他在发表讲话时全用上了。卡特和他的助手们当然没有意识到,摩门教徒一贯教育他们的孩子不要轻率地看待世事,自然在这样的场合也就不能乱说幽默的话。当时,教堂里有两千多人,卡特讲笑话时,那么多人只是瞪着他,呆若木鸡,让他备感尴尬。
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内容,由于氛围的不同,说话的方式也应不同。只有依据不同的氛围选取最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看氛围地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人的一种拙劣表现。
某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被告对作案时间交代不清。为了核实,审判长决定传被告之妻到庭作证。由于过分着急,审判长脱口而出:“把他老婆带上来!”
法庭顿时哗然,严肃的气氛被冲淡了。当时,审判长应该运用法庭用语,宣布“传证人某某某到庭”。由于以日常用语取代了法庭用语,不适合法庭的氛围,因而很不得体。
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话,应该和所处环境的气氛相协调。比如,如果在比较轻松的气氛里,我们可以说诸如“我顺便来看看你”这样的话,可是如果在比较庄重的气氛中说“我顺便来看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
再比如,不能在喜庆的场合说些丧气话,也不能在悲痛的时候说什么喜庆的事,让人心里别扭,甚至恼怒。
某农村有个老太太在家中离世,亲属们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要土葬,但是现在土葬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看法。老太太的孙子说:“这样吧,人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最好,省钱省事!”这番话听得大家十分恼火,恨不得上去打他一巴掌。
这时候,另外一个孙子上来说:“奶奶走了我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子里得赶紧料理才行。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现在已经不行了,我看还是赶紧火化好。我是晚辈,请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伯伯婶婶拿!”这番话听得大家舒舒服服,伯伯婶婶也赶紧拿了个主意,把老太太火化了。
本来老人去世是一件悲痛的事,可是第一个孙子上来就什么“死了”“埋掉”“烧掉”“尸体”这种难听的字眼,最后还来了个“省钱省事”,显得不合时宜,冷酷无情;而第二个孙子上来则情真意切,在情在理,很有分寸,自然让人听了舒服。
语言是很丰富的词汇,只有依据不同场合的氛围选取最恰当的词语,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一个说话技巧高明的人,不仅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角色、自己的对象说话,还会根据当时的气氛来选择言辞。
突破训练3.自我录像
运用时机:
当你想定期纠正自己说话时的问题时;
当你想了解自己说话时最真实的样子时。
训练内容:
如果条件允许,我建议你每隔一周或几周时间,把自己的声音和演讲过程拍摄下来,这样反复观摩,反复研究哪儿我卡壳了,哪儿手势没到位,哪儿表情不自然等。
当然,最重要的在于你找到了自己讲话时的问题之后,需要有意识地去进行改进,有针对性地突破自己,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