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中国的家庭教育正面临千年未有之畸变。在巨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中,许多农民工家庭亲子分离;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兴起,家长放弃孩子的教育责任正在成为新常态。而在大中城市,家庭已然成为应试教育的第二战场,“哈佛女孩”、“牛津男孩”成为所有男孩女孩的噩梦。
儿童的困境,当然有教育体制等整体性的原因,但家长的责任不容推卸。归根结底,儿童是生活在每一个家庭中的。家长作为监护人,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和终身的老师,究竟是为虎作伥还是保护和支持儿童,后果自然完全不同。不难看到,在很多情况下,儿童正是被家长弄成“病人”的。放眼望去,明白的和明智的家长如凤毛麟角,被出人头地的功利心折磨得面目可憎的“疯狂妈妈”比比皆是,有效的家庭教育如沙漠甘泉般可望而不可即。
徐智明、高志宏夫妇的这本育儿经验谈,于是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和很多抽象理论不同,这是他们十几年为人父母的经验之谈。尤其是其家庭教育的理念不同凡响——让孩子自主!初看似乎有些高大上,仔细看却是十分靠谱的。有效的儿童教育,必然意味着家长的自我改变,首先是一种家长教育。他们创建的是一种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家庭关系:娃的事情娃做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与中国传统基于家长制的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强制压迫等等陈规陋习划清了界限。这是一种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围绕让孩子自主作为育儿目标,爸爸妈妈必须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为孩子创造自己做主的条件。他们提出的四条守则是共同成长、充足陪伴、充分尊重、平等交流。同时,帮助孩子建立自主的规则,培养孩子自主生活、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良好情感和亲密关系。
家庭教育的败笔,往往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这是他们在“放权”改革中着力克服和规避的,诸如伤娃坏话不出口、不给孩子贴标签,避免对孩子评头论足,停止唠叨,等等。他们遵循的另一个有效教育的准则,是身教重于言教,重视陪伴的价值和父亲的责任,营造共同学习的环境,以及“让孩子看到相爱的父母”,等等。有多少这样的家庭,父母热衷于麻将打牌,却希望孩子专注学习;家中鸡飞狗跳、恶语相向,却希望孩子文明礼貌,知书达理,真的是缘木求鱼!
构建这种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家庭关系,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智慧:舍得和疏离。如人所说,人生两种最亲密的关系,夫妻之道是追求长久、陪伴到老;亲子关系却是相反,随着孩子长大,是一个逐渐放手、让孩子独立直至离开的过程。将孩子抱紧不放,不离不弃,造成的只能是长不大的孩子、甚至只会“啃老”的孩子。家长的淡定和放手,则来自这样一种观念: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家长不需要为孩子去牺牲,孩子也不是用以投资的家庭资产。走向独立,既是孩子成熟的标志,也是家长的成熟和自我实现。
其余的,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是以为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东平
2016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