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9)
转眼就到八月,这意味着还有一个月我就要24岁了。从20岁开始,我就特别在意年龄的变化,因为每长一岁,就意味留给自己实现梦想的时间就更少了。我现在还能记得20岁那年,班级去云南写生,在火车上我和陈婷聊天,陈婷说十几岁时,无论做错什么别人都会原谅,但到二十岁即便别人会原谅,自己也不会原谅自己,这番对话我记得很清楚。去年的生日是在兰州和妈妈过的,当时妈妈说:“儿子,你上次在家过生日是十三年前,不知道下次在家里过生日是什么时候?”下次我也不知道,不过今年是肯定不行了。
整个七月我都在温切斯特校区上课,所以每天一来一回要坐两个小时的车,我每天都尽量利用好这两个小时。英国的路很窄还跌宕起伏,巴士又是双层,看书真的很晕。我就听广播,我很喜欢听BBC4,上边经常有一些人就社会问题讨论,特别是教育问题,英国人对教育的抱怨在我看来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听了一个月,也不知道自己的听力水平有点进步没,刚好今天收拾橱柜时把ipod翻出来了,我就把里面的雅思,四六级听力重新听了听,以前我听雅思听力的第4部分,基本都是似懂非懂,因为前三部分听懂词基本就可以了,第四部分要听懂句子,但今天再听,基本一点不落。再听听四六级我就觉得,这完全不是正常人说话。
今时今日的英国和英国人似乎处于一种发展的平台期。社会成员除了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外,对外面的世界似乎不是那么充满向往。这和他们的前辈好像截然不同。可能是因为关注也于事无补,所以他们也就不再关注。后来我了解多了,发现好像整个欧洲都是这样的。平日聊天,我常和英国人谈起一些中国国内的社会症结,他们说英国一百五十年前也是这样的,社会发展总会在看似弹尽粮绝的时候迎来春天。英国人做事很慢,在国内办一张银行卡最多不超过半个小时,而在英国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这让很多同胞无法理解,这种缓慢的民族,是怎么领导了世界两百年。可能这就是马云最喜欢说的那句,急事慢干吧。也许不同的意识形态会产生不同客观规律,但如果国内银行也用十天去发一张银行卡,相信银行的账户总数就会大大减少,数量减少风险自然减少且服务质量提高。这样想想,英国人的缓慢其实也有其道理。
刚来时接触英国人,总是对英国人知识的贫乏感到吃惊,有一次我谈到法拉第,他们问我法拉第是谁?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对物理感兴趣,但法拉第是印在英镑上的科学家,英镑你总不会不花吧?还有一点,就是以前我觉得英美同文同种,英国人应该非常了解美国,事实上大多数英国人对美国知之甚少,而且英国的媒体对美国的新闻也是简明扼要。至于原因,我想可能是中国人真的很崇拜美国,但英国人并不崇拜美国。中国人可能会说,我们为什么整天提美国呢?因为我们只有提海盗的时候,才会提索马里。我也认可这种说法,因为我自己也向往美国,从当年看《美国派》第一集开始。但在英国人眼里,似乎世界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人永远是主角,当下场休息的第一分钟起,就是调整心态,韬光养晦为下次登场做好准备,而不是依然不停地回味过去的光鲜亮丽,该你上时,又无所适从,眉毛胡子一把抓。其实人生也是,辉煌的前期准备不易,但是后期也不易。
很多英国人都会选择在年轻时去国外生活工作,我的一位老师在意大利生活了二十年,他上课给我们讲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问我们知道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吗?我们说不就是名字嘛。他给我们解释Leonardo确实是人名,da是英文from的意思,Vinci是个地名,意思就是从芬奇来的李奥纳多。我就问亚历桑德罗·德尔·皮埃罗是不是从皮埃罗来的亚历桑德罗?他说不是,亚历桑德罗是人名,Del(德尔)是英语of的意思,Piero(皮埃罗)就是英文的Peter(彼得),意思就是彼得的儿子亚历桑德罗。我忽然发现意大利人起名字还蛮有内容。我另外一名老师在西班牙生活了十多年,因为把青春全部献给了伊比利亚半岛,所以就把终身大事耽误了,到现在47了还是孤单一人。我一直想问他觉不觉得遗憾,但总觉得这是私人问题,不便开口。后来他自己说,在西班牙的生活,他很享受,当然如果不去西班牙,他的事业、家庭可能会比现在好,但是如果不去西班牙,他会觉得比较惋惜,惋惜自己的青春全部交给了打雨伞穿风衣的日子。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这种难以权衡。对于中国人来说,你在任何一个岗位好好干上十年,都会有所收获,你在村里干上十年,可能也干到村长,村支书了,在高校干上十年,应该也评到副教授了,在机关干十年,再不济也混个副科吧。但是,选择体制内,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自己去创业,自己去打拼的机会。所以,人生没有假如,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今天的行动具有未来的意义,让自己与这个世界挥别时,不那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