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353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张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会长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作为一个传媒人,能够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实在是我们的幸运。回眸人类的历史,从远古洪荒,迄于当代,其进化发展的历程并非匀速,而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展开的。现代人类出现之前的动物时代,连绵约千万年;人类离开动物世界而结成社会,到文字发明之前,约百万年;从文字创造到印刷术发明之前,约万余年时间;从印刷术发明、近代报刊、电报、电话发展到广播、电视繁荣,不过四百年时间;自计算机、互联网出现迄今的信息时代,仅几十年而已。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活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见证了这几十年风起云涌的新媒界狂飙突进,经历了传统媒体格局的深刻变迁,体验了基于传播革命而发生的社会转型。几十年,不过是漫长人类历史的短暂一瞬,可谓白驹过隙,可我们的所见所闻,所领略的新闻历史之奇情壮彩,远远地超越了过去的千百万年。这是何等的幸事!

朱建华君呈献给读者诸君的这本《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正是他本人从一个传媒人的视角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记录和省思,对这个时代传媒人、传媒业颠覆性变革的观察和思考。我有幸能够与朱建华君结识,缘于前年底湖北省科技新闻学会换届。承蒙学界、业界同仁的抬爱,我得以出任湖北省科技新闻学会会长。那时朱建华君是该学会的常务理事,代表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任长江日报编务部主编。近年来他先后获长江日报社十佳记者、武汉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七个一百”培养工程。这个高大挺拔的青年人,戴着眼镜,白白净净,文质彬彬,慢条斯理,却句句在点。仅从外表看,还真不像是一个记者,倒像是一个大学的博士或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们多次开会,听到他多次发言,也看过他写的文章,逐渐发现了这个青年人有冲劲,能够独立思考,其对于新闻传播、对媒介行业、对网络媒体的理解是有相当深度的。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全书八章,聚焦新闻生产、新媒体平台、全媒体采编、媒体融合、传播效果及其测定、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成功案例解析等问题,运用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结合自己的采写实践,对于网络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转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总的来看,这本二十多万字的专著,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鲜明的问题意识。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写书的人实在太多,各种书籍汗牛充栋。但是能够给人类的知识积累提供增量的书籍,却并不多见。朱建华写作这本书,不是为写书而写书,而是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对自己和同行们面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的探讨,是为了解决这些绕不开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如:怎样理解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如何打造、提升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如何推进媒介融合,怎样提高传播效果以及如何评估传播效果等,不仅困扰着传媒人,而且影响到业界和党政机关、领导的判断,以致严重地制约了当前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朱建华正是带着这些问题,拿着放大镜,借助于科学新闻传播的理论与方法,寻找问题的症结,把握住问题的关键,试图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种问题意识十分可贵,不仅对网络时代的传播理论建构有一定的价值,而且对于当下的新闻传播改革,也有实践指导意义。

其二,突出的时代特色。有一种历史哲学观,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每个历史学家的研究,都是由当代的现实需要而萌生出历史研究的兴趣,都是在以当代的视角观察、审视既往的历史。所以对遥远的历史,每个时代的历史学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其作品都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的时代特色,首先表现在他研究的对象及其对象置身的环境,就是我们感知的最新的现实,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蓬勃发展,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和压力,新旧媒体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关系等,对于发生于当下的新闻实践不无参考借鉴意义。其次,作者在本书中重点解析的案例,也是新近发生的新闻。如对“总书记点赞的12位优秀党员”的特别策划、“东方之星”救援报道带来的过亿点击、湖北随州二中校长演讲刷屏朋友圈、微博直播市委书记讲话等一批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余温尚在,记忆犹新。作者紧扣社会和行业的脉动,与时俱进,自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本书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价值。

其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是带着问题上路的,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本二十多万字的专著,正是作者秉持新闻传播学,特别是最新的融合传播理论,对传播实践中现实问题的解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虽然是剖析实践问题,并且是基于作者自己的实践感悟,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经验的层面,其对问题的分析,无论是角度、广度或深度,都与业界的经验总结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这本书也不是一本形而上的理论专著,为理论而理论。本书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融合传播理论与新闻媒体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不仅是个人的实践、作者所在单位的实践,整个新闻传播界的创新实践都纳入了作者关注的范畴,微观到一个具体的报道、策划,中观到一个媒体、企业的发展思路、经营战略,宏观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路径选择,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由点到面,深入浅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四,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置身于信息社会,传播作为维系社会共同体的黏合剂,将分散的个体聚合成彼此相依、不可须臾分离的有机体。信息弥漫于人类生活的全部空间,渗透到社会系统的每个角落、各个层面。它就像空气,影响到人类的呼吸,丰富着人类的思想,引导着人类的行为。在社会系统的延续发展中,传播不仅在守望着社会、传承着文化、维系着社群,而且其本身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作为人类环境的信息传播,不仅制约着人类的思维空间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物理空间,而且决定了人类的精神境界。如今,由于信息处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信息传播的总体格局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媒体在没落,网络新媒体在崛起,媒介运行及传播流程在再造,跨媒介跨行业跨国界的要素重组在持续加强,人类未来的传播格局将会如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情况下,职业传媒人的生存空间在哪里?在新媒体咄咄进逼之下,传统媒体包括纸媒还有自己的明天吗?《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一书渗透着清晰的忧患意识,怀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者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做出了自己肯定的解答,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业者的信心。

拜读了朱建华君的这本书稿,我备受鼓舞,也很受启发。说到鼓舞,我感觉目前业界,尤其是传统媒体,一片肃杀气氛,风声鹤唳,似乎大限将至,毫无希望。的确,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发行下降,广告下降,市场份额下降,乃至从业者收入下降,正处存亡之秋,乃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要说传统媒体行将死亡,我不相信。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视野来理解我尤其不信。朱建华君的这本书,探索了在网络时代传统报纸的转型问题,它告诉我们,如果路径正确,方法得当,报纸作为一种信息媒体,在网络时代仍有继续生存、发展的空间。或许报纸的“纸”会被另一种介质取代,但是“报”的职能却不会消失。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报”的职能可能还会进一步强化。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给我们提供了正能量。至于启发,这本书对各种问题的分析,对各种案例的解读,对成功经验的总结,对于业界同仁,甚至对学界的研究者,可能会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系,在我们面对困难、疑虑丛生时,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新的思路,可能会使我们茅塞顿开,最终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书如其人。朱建华君还非常年轻,见解新锐,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但是因阅历所限,这本富有创意的著作可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我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问题自然会随着作者的成长而逐渐的解决。重要的是想象力、创造力和探求真知的冲动,研究和探索的兴趣,有了这些宝贵的品质,就会有光明的未来。尤其是对于传媒行业,特别需要这样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理想,同时又有创新冲动、学术兴趣和思维张力的职业传媒人。因为人自始至终都是传播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及其传播历史的主人。在新闻传播本身进化的历史上,职业传媒人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从一本书可以看一个人,看一个行业,看一个时代,在今天这个转型的时代,风云际会,机遇无限,我期待着朱建华君这本书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也期待着有更多朱建华式的职业传媒人出现。

是为序。

同类推荐
  •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道法自然:老子对人生的8种帮助

    本书将告诉我们不断进取诚然是我们人生意义的所在,但顺应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也未必不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与其为名利外物所困扰,还不如以平常之心来对待生活、对待生命。书中的老子将给我们一种人生境界。他告诉我们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和为物欲所左右的人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而追求内心的恬淡和宁静、追求思想的自由与致远、追求与自然界万物和谐一体的美妙体验,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

    在中国,大学生是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本书作者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在总结了学者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对两种精神融合的内涵、特征、标志、紧迫性与可行性、难点与支点以及保障体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不乏创新之处。
  • 悦读MOOK(第十九卷)

    悦读MOOK(第十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花雨满天

    花雨满天

    季羡林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在此过程中参悟到许多佛家思想的精髓——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斯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经典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佛教研究;第二辑,佛教与文学;第三辑,佛教人物。
  •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教出会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本书针对当代社会孩子成长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套颇具科学性的教育方法。
热门推荐
  • 年年雪里梅花醉

    年年雪里梅花醉

    一段文字描写农村男孩张宇佳和女孩文小昭的爱情。简单,纯净。人与时代的磨合和生活,百年的人事变迁,美丽,纯朴。
  • 一播三折

    一播三折

    "为了圆梦,夏伊柔毅然在最尴尬的年龄辞去高新职位,只为了实现心中的渴望。本以为网络主播这个行业即使再困难,只要坚持就会有回报,只要真诚待人,即使再怎么不堪,未来也不会太差。却没想到现实比想象中还要黑暗,害得她差点就被.......好在她的身边总有一个土豪大少在,才没至于她深陷黑暗。夏伊柔:土豪,土豪,我们做个朋友吧!土豪大少:我只想当你的老公。"
  • 传世兵法

    传世兵法

    《传世兵法》共分三个部分:《五轮书》、《孙子兵法》、《罗马兵法》。这三部兵法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研究。其中《五轮书》重在提倡一种内外圆融、身心合璧、知行统一的制胜法则。《孙子兵法》则是强调战略战术,在军事对阵中如何运筹帷幄。《罗马兵法》是备受西方学术界推崇的一部古罗马时期的军事著作,包含作者对于军事管理的先进思想,是奠定西方军事理论的基础之作。
  • “啃老”战争(财蜜eMook)

    “啃老”战争(财蜜eMook)

    曾经我妈拿出一笔钱敦促我买房的时候,我不想啃老,没有珍惜,等限购令一出才后悔莫及,几年后看着房价5k涨到5w,简直悔青肠子了,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当一次‘啃老族’,坚决把房子买下来!” 广义上来说,成年后还用父母的钱,就算是“啃老”了,哪怕你并不是失业在家游手好闲,而是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个人也很努力,只是买房时希望父母有能力且愿意支持首付,仍要面对尴尬的“啃老”质疑。 但另一方面,房价飙升让工薪族筹集首付金遥遥无望,父母的钱的确是唯一可用的稻草。
  • 乞尾赖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乞尾赖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本书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解密资料,在有关专家和部门的指导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为线索,贯穿了大战的主要历史时期、主要战场战役和主要军政人物,全景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恢宏画卷。
  • 小盆栽成仙记

    小盆栽成仙记

    这是一个倒霉的小盆栽与腹黑魔君的孽缘故事。她的理想是成仙,期间找个书生谈谈恋爱,过着小清新的生活。现实是套路与绝路,原本理想的生活被某个男主毁得一塌糊涂,她不得不披荆斩棘砍出一条路,踏上世界的巅峰。最终她终于复仇成功,把官配男主踹了。
  • 倾国倾城之雪琪雪珍

    倾国倾城之雪琪雪珍

    “什么,穿越!妹怎么办?”倾国愁眉苦脸道,倾城微微一笑"随其自然"家城破碎两姐妹该怎样解决!!!凌澈身重剑却笑着对雅雪珍(倾城)说:“原来你要不过是我的性命!”说着把剑插得更深了!司徒杨环抱着雅雪琪(倾国)说:“真希望就此隐居山林”两姐妹穿越到不为人知的国度,遇上这辈子不会忘去的两人是去还是留?敬请期待,寒水的新作,求支持!!!
  • 淡水观赏鱼饲养指南

    淡水观赏鱼饲养指南

    国内权威淡水观赏鱼饲养专家,对淡水观赏鱼饲养进行专业性、科普性、知识性的介绍。让大家了解饲养淡水鱼的技巧。配有大量精美的淡水观赏鱼彩色图片,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操作性强。详细地介绍饲养淡水观赏鱼的基础知识,让你在饲养观赏鱼前先了解它们。常见近100种淡水观赏鱼的生活习性、饲养环境等方面知识。让你轻松养好每一种鱼。
  • 健康就这么简单:现代人不生病的智慧

    健康就这么简单:现代人不生病的智慧

    本书主要从压力释放、疲劳缓解、心理调节、科学用脑、常见疾病防治、养生保健、运动休闲、名人谈养生与健康等方面讲述健康的智慧,教你做自己的医生,呵护健康。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实用性。从现代人的生活实际出发,语言精练,行文简洁,让你轻松阅读的同时,即可尝试。相信看重健康的你绝对不会错过与这样一本书的相遇。
  • 白鹤娘子

    白鹤娘子

    一个秋天的早晨,微风徐来,颇含凉意。永春第一大镇玉锦镇此时却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有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紧绷着脸,心事重重;有的在窃窃私语,似乎面临着什么大事变。紧张的气氛有如夏天暴风雨前特别闷热一样,使人透不过气来。“来了!”不知是谁突然叫了这么一声,人们循声望去,宽阔的街道尽头前呼后拥来了一大群人。最引人注目的是走在前面的一老一少。老的五十上下,虎背熊腰,两道浓眉恰似扫帚;少的二十左右,却是高挑身材,白净面皮,一副书生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