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该如何做好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时政主题的报道呢?作为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的长江日报,在武汉选取了10户贫困家庭作为跟踪采访的对象,计划通过三年时间的跟踪,记录贫困是如何从武汉消失的。这个系列报道自2015年10月启动以来到2016年4月,已先后4次集中刊发报道。系列报道既真实记录了脱贫进程,又从舆论上有效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可以说,这是地方媒体对报道重大时政主题的一次有益探索。
一、地方媒体须报道好重大时政主题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党中央、国务院要求,2020年确保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如何报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是媒体履行职责和使命的必然要求。
作为扶贫工作大省,湖北提出的任务目标是“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全力打赢湖北扶贫开发攻坚战。记录时代是媒体的本职。作为一家地方媒体,长江日报如何结合武汉情况报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编辑部最后选取并跟踪武汉10户贫困家庭,通过记录这10户家庭的脱贫过程,一同来见证贫困在武汉是如何消失的。
2015年10月19日,在武汉召开精准扶贫现场会当日,长江日报推出“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特别策划——10路记者将在三年内全程跟踪10户家庭,见证最后的贫困如何从武汉消失。当天,除在头版重点导读并配发《让贫困永远成为历史回忆》的评论外,后面还用了6个版对选取的10户贫困家庭进行了报道。长江日报的这个特别策划一经推出就受到各方好评,认为这是地方主流媒体报道重大时政主题的一次创新。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是一场攻坚战。对于媒体而言,如何用三年的时间,持续跟踪并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武汉这10户家庭如何告别贫困、迈向小康,这同样是一场攻坚战。一方面,持续跟踪的时间跨度长,前后需要三年的时间;另一方面,这10户家庭分布在武汉的蔡甸、黄陂、江夏、新洲四个新城区,采访相对不便。
长江日报采编人员形成的共识是,用三年时间,通过这一组完整个案,见证并记录武汉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历史,这是一件十分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不仅要做,还应该努力把这件事做好。这组跨年度的系列报道自启动以来,已先后四次派出10路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并集中刊发报道,未来还会持续跟进。
为把这个系列报道做好,编辑部要求参与采访的记者:要与所跟踪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脱贫进展;既要能分享他们的喜悦,也要能分担他们的忧愁;对于他们在脱贫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还要能及时向相关方面反映并努力帮忙协助解决。
二、报道好重大时政主题须多下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长江日报策划推出的“精准扶贫”系列报道,可以说是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生动践行和鲜活体现。记者通过深入一线采访,对困难家庭脱贫过程的报道,真实、感人、有温度。
1.现场感强。
这个系列报道的每一篇见报稿件,都是记者深入一线面对面做的现场采访。正是由于做到了“俯下身、沉下心”,所以每一篇见报稿件读起来都有很强的现场感。例如:“为了省钱,邹树波已经把吸烟的习惯戒了。他枯坐在屋里,望着门外已经收割完的玉米地,久久地沉默:为什么起早摸黑地干,却越来越穷?”这段话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如同刻画了一幅情景交融、意境隽永的画。这个场景让人难忘。
2.细节感人。
除了现场感强外,这个系列报道的每一篇见报稿件中都有大量感人的鲜活细节。真正体现了总书记强调的“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例如:“丈夫王华明又住进医院了。18日11时30分,陈慧君在武汉中心医院食堂端了一碗红烧鱼块,兴冲冲地跑回病房,可王华明一点胃口都没有,什么都吃不下,勉强吃一点马上就吐出来。”这段话中,“兴冲冲”“一点胃口都没有”“勉强吃一点马上就吐出来”读起来都是令人感动的细节。
3.给人信心。
脱贫的路没有想象的平坦。扶贫是场攻坚战,脱贫的路上会遭遇各种难以想象的挫折和困难,但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整个系列报道传递的是温度,传递的是信心,给人温暖。这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的要求。蔡甸区张湾街新集场村滕方远,33岁时从城里回到了家乡,希望通过养猪来改善一家六口的生活现状。谁料日子还没过好,就因市场变换、技术缺乏等原因,3年欠下18万元的借债,成了村里的贫困户。2013年初刚开始养猪时,完全没有经验,建了封闭的猪圈却忽视了通风,也不懂注射疫苗,当年7月,眼看着已长到40多公斤的小猪突然开始死亡。“猪病死了,不能卖出去害人。”滕方远默默把小猪分批埋在地里,大猪则烧掉。“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滕方远又找亲友借了几万元钱,扩大猪圈来年再战。“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滕方远这句“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传递出来的是温暖和信心,贫困家庭脱贫离不开这种信心。
4.做贴心人。
长江日报参与“精准扶贫”系列报道的人员中,既有一线记者,也有部门负责人,还有编委、副总编等人。可以说,这既是一次媒体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采访,也是媒体人与农民结对子、交朋友的采访,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采访联系,记者成了这些朴实、善良、不服输的农民的贴心人。例如:“再次见到滕方远时,他正一边用手机听着《鬼吹灯》,一边忙活着清理猪圈。看到记者后远远迎了过来,说道,‘你们快进来看看,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简单的几句话,既充分彰显了农民生活改善后的变化与喜悦,也同时说明记者与所跟踪采访对象之间关系之近。
三、既要有问题意识又要把握好导向
系列报道通过不定期的回访,集中刊发报道,记录并呈现脱贫进展和现状。每一次的集中报道,虽然关注的是10户家庭脱贫中的个性问题,但这背后折射的则是武汉数万贫困人口脱贫中遭遇的共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报道既要有问题意识又要把握好导向。
1.有问题感。
脱贫中遭遇了哪些现实问题?不少报道指出了问题。例如:“邹树波养的第一批虾前些时上市了,虾子卖了四五千元,这让他喜忧参半。喜的是脱贫迈出第一步,看到了希望;忧的是5万元贷款还未到位,没有钱买虾苗和虾饲料,可能要错过虾子产销旺季。”这篇报道及时反映了贫困户邹树波迫切需要解决的贷款问题。报道见报次日,当地党工委负责人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协调贷款,会帮着办手续。又如,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因病致贫”成精准扶贫一大难点,如果家庭主要劳动力患了癌症、尿毒症这样的慢性大病,短期内家庭不会有收入来源,即使政府解决了绝大部分医疗费用,但一家人的生活费还是无着落。
2.客观真实。
对于脱贫中遭遇的现实问题,报道时既客观又真实,也不回避问题,显得很有说服力。例如:朱哲良想投资10万元,盖个仓库堆货、多种点菇子。钱从哪儿来?已成为他现实的难题。为了贷上款,他两次找村支书朱宏义咨询,希望书记为他担保,但朱书记也为难。“朱宏义告诉记者,全村22户贫困户,有七八家跟老朱情况相似。‘靠我个人担保,我保谁不保谁呢?’”这篇报道既客观又真实,客观在于报道了贫困户需要贷款的诉求,又真实反映了村书记的难处。次日,银行方面反馈新洲区辛冲街朱岗村朱哲良等3户贷款受阻源于因贷款逾期未还导致信用记录不良。这让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3.注重导向。
把握好价值导向是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体现。“不久前,易有德在外务工的父亲易学仁劝他,树苗行情不好,不如干点别的,挣钱更快。但易有德说,这几年种树苗让他变得远近闻名,这种成就感让他不愿放弃。‘买种苗,不少人会马上想起我。做生意,要懂得坚守。加上村里对我一直很支持,我会继续干下去,把自己创造的品牌做大做强。’谈到未来,易有德脸上写满自信。”这个细节传递的信息是,脱贫中赚钱虽然重要,但坚守树立起来的口碑,讲诚信也同样重要。这符合要树立和传递的价值观。
4.推进工作。
报道不仅在于记录,关键的是在于还能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对于每一次报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相关部门都及时跟进,调查原因,并积极协商解决。例如,对于一些困难家庭反映的贷款难的问题,武汉市扶贫办就此专门发函给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最后得到的答复是这一方面当地区政府与合作银行协议尚未签署,另一方面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尚未落实。找准问题所在的原因,才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
四、协同作战努力实现影响力最大化
精准扶贫的系列报道,是长江日报跨年度的重大策划,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这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位采编人员之间能够协同作战,实现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大化。
1.团结协作。
新闻生产是一个系统,一环连着一环。这个系列要实现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大化,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位采编人员之间团结协作、协同作战。这个系列报道持续时间长,除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参与人外,还要做好每一次稿件的统筹、版面的统筹与照片的统筹。
2.讲好故事。
新闻要鼓舞人、引导人首先要能实现有效传播。要实现这个目标,每一次见报稿件,每个家庭的脱贫现状,既要作为一个单独的故事、单独的人物来写,同时还要考虑到跨度和间隔时间较长,每次的见报稿件也要兼顾连续性,必要时对稿件中应对家庭以及脱贫对象此前的情况有个简短介绍。
3.创新传播。
这个系列报道目前的传播还限于通过长江日报报纸版面以文图的方式进行转播为主。要实现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大化,还需要创新传播形式,早日借助“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形成全媒体、全方位、全平台的传播。
机关报的报道生涩、难懂、不接地气,一直备受诟病。在报业转型与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媒体对重大时政主题报道的一次探索,这次“精准扶贫”系列报道对长江日报而言,不仅在于提升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时也说明,要改变机关报报道文风也并非什么难事,只要能深入一线,采访扎实,用心用情,同样可以产生丰富、感人、接地气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