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用的心,都不会白费】
王力宏是著名流行歌手,也是颇具才华的词曲创作音乐人。像其他功成名就的人一样,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光鲜的一面,其背后的艰辛、挣扎和努力,往往被人忽视。
在最新一期央视《开讲啦》节目中,王力宏自曝,曾经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了十首奥运歌曲,最终却一首也没有选上。其时,奥组委向社会征集奥运原创歌曲,王力宏也应邀加入了创作队伍中。每个星期,奥组委都会开会,对所有提交的原创作品进行讨论筛选。第一周,王力宏提交了自己精心创作的一首歌曲,没有通过。第二周,王力宏继续埋头创作,又提交了一首新歌。还是没有被选上。两次都没有选上,王力宏不气馁,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寻找差距,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创作中。第三个星期,他又提交了自己的一首新歌。结果,再一次落选。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的时间中,王力宏几乎放下了手头所有的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歌曲的创作之中,每个星期,他都会向奥组委提交一首自己创作的新歌,第三首,第四首……第十首。结局很悲催,十首歌曲全部淘汰了,一首也没有被选中。
几个月的努力,就这样全都打了“水漂”。身边的人替王力宏惋惜,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那么用心去做呢,随便交几首上去应付应付,通不过也没多大损失,而不像现在这样,花了那么多精力,费了那么多心血,却一无所获。
王力宏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觉得,幸亏自己每一首歌曲都不是敷衍的,而是用尽心力去做,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才没有白费。自己创作的歌曲,虽然没有被组委会选中,但通过这些天的构思、酝酿和创作,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更深了,对奥运精神有了更多的认识,自己的创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一切,正是“用心”去做,所带来的变化。这些年,王力宏总是能有所进步,有所斩获,有所突破,其实正是其长期以来厚积薄发的结果。王力宏由衷地发出感慨,“自己永远不会因为付出而吃亏的。”
用心去做,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纵使以失败结局,这个失败,也会成为成功的母亲。
朋友是一家企业的设计主管。他的部门,以年轻人居多。一年前,又进来了两位新人。这两人是大学同学,都是高材生,但两人的实际工作经验,都很不足,难以承担独立的设计任务。但每次公司有新的设计项目的时候,他都会让两人也参与进来,给他们实习的机会,让他们也各自设计一份。当然,他们的设计其实只是作业,最终都不会被采用。
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分化。一个新人聪明地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主管只是让他们跟着锻炼,设计出来的东西,是不会被采用的,所以,每次他都不花什么时间和心思,只是随便糊弄一份图纸,报上去交个差;另一个新人每次却都很用心,像真正的设计师一样,认真地设计,细心地汇图,精准地制作,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不放过。
两个人设计的图纸,都没有被采用过。然而,结果却迥异:那位总是用心去做的新人,很快就能够独挡一面,独立设计了,而另一个“聪明”的新人,却一无所获。
你对生活什么态度,生活就会给你呈现什么样的姿态。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所用之心,就都不会白费。
【往来之人】
我们一生中,有过直接交集的人,大约是多少?据国外的一家研究机构数字,只有一千多人。茫茫人海中,我们能够认识并交往的,其实并不多。
小时候,我们多半和亲戚家的、邻居家的孩子,滚爬在一起;
上学了,我们和同学如影相随;
如果当兵去了,我们和战友出生入死;
工作了,我们和同事共进共退;
老了,我们和老伙伴们在老墙根下晒太阳;
和我们相伴一生的,是亲人……
当然,其间,你还会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结交很多朋友。所有这些,基本构成了我们一生中有过交集的人群脸谱。
有过交集的人,已经相当有限,但是,并非所有与你有过交集的人,一定会有多少往来。如果只算保持往来的人,这个数字还会大大减少。
能与谁交集,带有偶尔性,而与谁往来,却是可以选择的。从往来之人,可见一个人的品性。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刘禹锡的选择,也是他的境界。白丁是什么?是没有学问的人,也乏指平民百姓。自视甚高的刘禹锡虽处陋室,但依然是官府中人,他不愿与之往来的,除了没有学问的白丁之外,恐怕也包括了平民百姓的白丁。当我明白了这一点,刘禹锡的境界,在我心中,骤然矮了不少。
很多人乐于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因为这可以让他们从中受益。家长从小就会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和好孩子来往。大多数人眼中的好孩子,就是学习成绩好,表现好,乖顺,不惹事。一个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捣蛋,甚至经常捅漏子的孩子,是不会得老师欢心的,也会遭到其他孩子和家长的排斥。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当然人人想靠朱者而赤,距墨者千里之外。不过,这里有一个悖论,比你朱的人,会认为你是墨,朱当然想接近比他更朱者,怎么会乐意让你这个墨者靠近呢?
往来之人,构成了一个人的交际圈。这个圈子,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业工作之初,他的圈子,就是我们那个同学圈,大家亲若兄弟。若干年后,这个同学已经官至市长,更多的同学,还是办事员,或者只是某个部门的小领导,一句话,全都成了他的下级。他很少再和这个同学圈来往,偶尔参加同学会,也只是到个场,象征性地举举酒杯,礼节性地朝大家挥挥手,就匆匆告辞。这个圈子,已经不能再容纳他。他的新圈子,是由上头的人、同僚、老板和明星们组成的。
即使是我们这群最广大的普通人,往来的圈子,其实也是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与我们交集的人、交际的人、往来的人,也在更替。你会有意无意地不断作出选择,与谁往来,与谁疏远。这一点也不奇怪,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报纸上看到一则有趣的消息,宁波市对拟提拔的干部,要进行任前走访,走访的对象之一,竟然是他的邻居。一个人能否胜任,该不该提拔,与邻居有关系吗?当然有。从某种意义上说,邻里关系,是一个人最贴近的关系之一。与邻里是否和睦,社区活动是否积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个与邻居老死不相往来,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恐怕很难有普世心肠,至少是不够热情,不够开朗。
一个人的往来关系,从一个侧面,可见其为人处世之道,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富贵之家,而能尊穷亲戚为贵宾;一个显贵之人,而能有几个贫贱之交的老朋友;通达之时,而能念念不忘患难之交……大凡这样的人,都忠厚实在,心存善念,不忘本分,珍念旧好,能与之往来过从,实是人生一件幸事。
人生短暂,即令社交名媛,一生中能交集的人,也是十分有限的,每一个有缘与你往来之人,都是宝贵财富,值得珍惜,而无论贫富、尊卑、长幼、远近、亲疏,也无论是鸿儒,还是白丁。
【老师是百度知道】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老师,你会选择哪个词?
很多人的脑海里,跳出来的那个词会是“园丁”。没错,我们一直把老师比喻成园丁,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比喻。园丁是辛勤的,浇灌、修剪、嫁接、培育,默默无闻,却绘出满园春色,这一点,确实很像老师,桃李满天下。
可是,一个11岁的小学六年级孩子,在她的一篇暑假作文里,却完全颠覆了这个看法,在她看来,老师不应该是园丁,更像是导游,她在作文里写道: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各种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把我们变整齐。
她的作文,在班级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幸运的是,老师没有简单地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在教师节这天,将学生的这篇作文贴在了自己的微博上,供大家探讨。这篇博文,很快就在网上掀起了一股狂澜,一天内就被转发几万次,一万多人发表评论。很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有人说,老师像妈妈,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照顾我们;
有人说,老师像花朵。一直把孩子比喻成花朵,怎么老师也成了花朵?别急,他有自己的理由:因为老师笑起来很美,像刚绽放的花朵一样。
有人说,老师像朋友,对我们非常友好,非常耐心;
有人说,老师像大树,总是伸出长长的手臂,保护我们;
有人说,老师像蝴蝶,因为老师太美了,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
还有人说,老师像灯塔,在我们迷茫的时候,迷路的时候,照亮我们,指引我们;
有人把老师比喻成辞海,想知道什么,打开辞海,就能找到答案;
有人嫌辞海还不够,他把老师比喻成书柜,书柜里有很多的书,而老师懂得的东西,就和书柜一样一样多;
那干脆叫百度知道好了。这个提议一提出来,就有很多人跟帖,表示赞同。你不知道的,老师肯定知道;你不明白的,问老师,老师肯定明白。可不就像百度知道一样吗?
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像什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有人好奇地在百度知道里搜索老师是什么?给出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其实,老师到底像什么,百度知道也不知道。
要我说,无论是老师像园丁,像蜡烛,像朋友,像亲人,还是老师像灯塔,像辞海,像书柜,像百度知道……都对,都反映出了老师在一个人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也都只是老师的一个侧面。可以用来形容老师的词汇越多,说明老师的内涵越丰富,越多样化,越有弹性,越自由。而这,正应是教育的真谛。唯老师的多样化,教育的多样化,才能培养出多样化、个性自由的孩子。这,恐怕是这场颠覆的真正意义。
有些事情,有些时候,百度知道也未必知道,但作为活生生的人,我们应该知道。
【无路可退时,前进是惟一的出路】
午后,无所事事地坐在街头公园的一角,发呆。
低头看见,两只小虫在打斗。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更不知道它们缘何争斗。但看得出,它们打斗得很认真,有殊死一搏之势。
小虫甲,慢慢地占据上风,小虫乙,仓皇败退。
小虫甲穷追不舍,将小虫乙逼到了一个悬崖峭壁处。在我的眼里,那只是一截矮小的断墙,但对米粒大的两只小虫来说,那无疑就是万丈深渊。
小虫乙回头看了一眼。它的后腿,已经处于悬崖的边缘。我感觉它的一根触须,颤抖了一下。
小虫甲似乎也看出了小虫乙的处境,它的触须交叉地在嘴巴前擦了擦,样子很像一个胜利在望的人,摩拳擦掌。它的身子往后蹲了蹲,显然是在准备最后一击。我看到过电视上的画面,有些小虫子会为了配偶、食物或者领地,而互相打斗,致对手于死地而后快,有的还会将对手杀死后,一口将其吞食掉。
小虫乙绝望而惊恐地扭转着小脑袋,它还想往后退,但后面已经没有退路了,再退半步,它就会坠下悬崖,那它必将摔死,或者重伤。
小虫甲,气势汹汹地抬起前臂,抡向小虫乙。这将是致命的最后一击,或者直接杀死乙,或者令其坠崖而亡。
令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无路可退的小虫乙,突然返身,也抬起前臂,张开牙齿,径直向小虫甲迎头冲来。如果侧耳,或许能听到它决绝的吼声,“我跟你拼了!”
小虫甲惊呆了。它没有想到,陷入绝境的小虫乙,会绝地反击。小虫甲,慌乱地闪开身子。
小虫乙,从小虫甲的面前,杀出了一条生路。它成功地摆脱了小虫甲的追击。
我怔怔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午后的阳光晒得人暖洋洋的,一个声音在对我说,无路可走时,前进是惟一的出路。
我站起身,掸去身上的尘土,昂起头,向不远处的公司走去。
【英雄背影】
浙商博物馆里,收藏了很多“宝贝”,这些藏品,大多是从浙商中征集而来。每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见证了一个个成功浙商艰辛的也是波澜壮阔的创业史。
这是一辆普通、破旧的三轮车,曾经有个人就是骑着它,沿街叫卖、送货,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后,这个人以八百亿的身家,成为中国富豪榜的第一名?从一瓶水建立起了一个价值数百亿的商业帝国,他就是宗庆后。
这是一本写得歪歪扭扭,仿佛天书一样的电话薄,号码前画着一只羊的,代表这是一个姓杨的电话,如果羊边上还有一根辫子,那就是女的姓杨的电话。这本电话薄的主人,一个字也不识,所以他只能这样靠原始的符号来区分。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多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他就用铁塔、飞机、汽车等图案分别代表管电力、招商、交通的领导。他叫潘阿祥,白手起家,打造了一个资产20多亿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有这样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一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后面载着一大桶液体皂。这是51岁的徐传化用自行车载着在家里用手工调制好的液体皂出门叫卖贩售的照片。1986年,徐传化父子创办起了生产液体肥皂的家庭作坊,靠一口大缸和一只铁锅开始创业,短短26年,这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已突破200亿元。这口大缸,现在就陈列在博物馆的显眼位置。
锈迹斑斑的人力运货三轮车,样貌笨拙的农家粗瓷大土缸,老掉牙的补鞋机,快要散架的货郎架,黑不溜秋的爆米花机……这些破旧不堪的物品,因为其当初的使用者,如今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因为见证了一段历史,而成为博物馆珍贵的藏品,它们的身上,似乎也有了某种光环。
但是,在浙商博物馆内,也收藏了这样一些物品,它们的“主人”,最终没能成功,而是失败了。它们讲述的,是一个个失败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