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家,下一家一定还有更好的。小张不停地给自己打气。就这样,我们足足转了三个多小时,跑了上百家店铺,看了成千上万只包。但小张一直没有下手买,不是没有看中的,而是她看中的太多了,几乎每一家,都有她喜爱的包,但是,她眼花缭乱,总觉得还有更好的另一只包,在另一家店铺的一角,安静地等着她。
约好集合的时间,到了。我们不得不走出皮革城,上车,回城。小张两手空空。
一路上,她不说话,看起来情绪有点低落,不知道是跑累了,还是没买到心仪的包。半晌,她像是对我说,又仿佛是自言自语,其实,我看过的很多包都非常好,可以买下的,我只是挑花了眼吧。
我安慰她,下次可以找个机会专门来海宁,逛皮革城,买皮包。
第二天一早,会议结束了,我们各自返程。
忽然看见,小张手里跨着一只崭新的皮包。好奇地问她,难道你又连夜回到皮革城,买了只皮包?好象皮革城晚上也不营业啊。
小张笑着说,哪里啊。用手一指,宾馆后面,拐个弯,就有一家皮包店。昨天晚上,我闲逛时发现的,就进去转了转,店不大,包的样式也不是很多,但我一眼就看中了它。只花了几分钟,就三下五除二,果断买下了它。拍拍跨在肩上的新包,我的眼力不错吧,价廉物美!
我左右瞅瞅,这包配她,确实还不错。但是,我记得昨天应该有几只包,好象比这只更适合她。
小张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乐呵呵地说,其实,昨天在皮革城,可选择的空间太大了,反而让人眼花缭乱,下不了决心。这家店很小,边上也没有其他的店,选择的余地不大,选择倒变得容易多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类似的感受。当面临选择的时候,可供选择的空间越大,自由度越大,反而越难以取舍,很难果断地做出决定。小到购物,大到人生,莫不如是。
【你未必认识自己】
“我想先给大家介绍个人,这个人此刻就坐在你们当中,看你们能不能判断出来,他(她)是谁?”教授环顾大家说。教授是我们单位请来为大家做辅导的,在我们这行,他是权威。
“这个人外表看起来非常自信,但有时候又显得特别自卑。”教授顿了顿,等待大家的反应。
会场里小声议论开了。坐在我左边的小黄说,我猜这个人是业务部的小胡,他这个人,别看他平时大大咧咧,很自信的样子,其实,他骨子里挺自卑的。而坐在我右边的小武却直摇头,我看教授讲的这个人,更像是办公室的小张,她从小家庭受过挫折,所以内心里一直很自卑。
教授继续描述,“这个人有一点点自恋。”
教授话音刚落,小黄指着小武说,我看教授讲的是你。一个大男人,经常照镜子不说,还喜欢拿着手机自拍,不信你拿出你的手机,屏幕上一定是你自拍的照片。小武一听,立即予以反驳,你更加自恋,每次和你一起走在大街上,老是往边上的店铺里张望,其实我知道你不是看里面的货物,而是透过人家的橱窗,欣赏自己。你说说,你这是不是自恋?
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其实,小黄也自拍过,也经常照镜子;小武也会从商店的橱窗,瞄瞄自己。不但他们,这些事我也都干过。
“这个人还有一点懒惰。”教授又给出了一个条件。
会场里小声的分析,变成了热烈的争论。
坐在我们前面的小杨,突然扭回头对小黄说,这一点跟你很像,你就是一条标准的懒虫。
小黄不乐意了,还说我呢,你不懒惰?你看看你的办公桌,蜘蛛网都能捕住苍蝇了。
小武附和说,我也觉得这点更像小杨,交给你办的事情,你总是一拖再拖,不到迫不得已,你决不会去做,拖拖拉拉,说到底,就是懒惰。
小杨指着小武说,你也勤快不到哪儿去,就说说你的烟灰缸吧,哪一次不是塞得满满的,你才会倒掉?茶杯子,更是半年都没有清洗过了吧?
我没有插话,但我觉得,这一条也很像我,能不做的事情,我不会主动去做;能拖到明天去做的事情,今天就肯定不会动手。这不就是懒惰吗?我只是没好意思说出来。
“再给大家描述一下这个的特点,待人很热情,但是,又有妒忌之心。”
会场里忽然安静下来。妒忌之心?这可是个有点敏感的话题,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身后有人悄悄议论,好象是讲大兵;我又听到几个女同事在嘀嘀咕咕,她们的目光,不时落在老刘的脸上;小武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我猜想,他一定是想说这一点很像我吧;而小黄则用手指,有意无意地戳戳小杨的后背……
“当然,这个人还有很多特点。那么,根据我以上的描述,你们觉得,这个人会是谁?”教授扫视着大家,问。
没有人回答。大家面面相觑。
教授笑着说,“这个人,就坐在我们中间。”教授用手往东边一指,“这个人是你吗?”东边一阵骚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教授又用手往最后方比划了一下,“也许是你?”后方一阵笑声,你指着我,我指着你。教授忽然用手指指自己,“其实,刚才我只是描述了一下我自己,我的优点,也包括我的缺点。”教授停顿了一下,“但是,你们是不是觉得,我所描述的这个人,既像张三,又像李四?尤其是我在指出这个人身上的缺点的时候,大家的脑子里,都会立即蹦出某个人的形象。我们总是能够很容易地看出别人身上的毛病和不足,对我们自己,却往往眼前黑。而我要告诉你们的是,这个人,恰恰就是你自己。”
教授站起来,在黑板上写下了他今天要开讲的主题:你未必真正认识自己,那么,成功之路,让我们就从了解自身开始吧。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我的朋友是位老师,在一个偏远的山区支教,在她给孩子们念泰戈尔这首诗的时候,教室里忽然传来了一阵轻微的啜泣声,她循声看去,只见一名女生泪流满面。她走过去,轻声问女生怎么了?女生擦了擦眼泪,平复了一会儿,满怀歉意地对她说,对不起,老师,我控制不住。
她没想到,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会这么丰富,一首诗歌,就能让他们这么感动。她猜想,一定是泰戈尔的这首情诗,触动了这个十二三岁女孩子的内心。但转念一想,难道她已经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了?这也太早了点吧?想到这里,她又试探性地问她,为什么?
女生站了起来,对她说,老师,我觉得世界上还有更遥远的距离。教室里躁动了,全班同学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了那名女生的身上。
她用目光鼓励着女生。顿了顿,女生说,我觉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爸爸妈妈到城里打工去了,而我们一年也见不到他们一面。
她怔住了。刚来支教时,她就了解到,很多学生是留守孩子,爸爸和妈妈都外出打工了,很多孩子是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很多打工的父母,一两年都难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好几年才回来一次。因为常年连面都见不到,很多孩子严重缺失父爱和母爱。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她注意到,另外几个女生的眼睛,也湿润了。她的眼眶,也有点湿。那是朋友支教以来,感触最深的一堂课。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我在网上,看到过很多仿句,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四环,我也在四环。这是一位住在北京的朋友,在经常拥堵不堪的大城市,最远的距离,往往就是这样可望而不可即。现代人的无奈,跃然纸上。
有人写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出了校门,却找不到一家可以收留我的大门。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多少学子四处求职,到处碰壁,其中辛酸,唯有过来人自知。
还有人这样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城里的房子那么多,却没有一处我安身之地。这是一位在城里奋斗了若干年,却连个栖身之所都买不起的打工仔的心声。
让我触动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跌倒了,而我却不敢伸手去扶你一把。在信任严重缺失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已危如累卵,不堪一击。身体近在咫尺,心灵却远隔天涯。
真正遥远的距离,很多时候,往往并不是距离本身产生的,而是迫于现实的困顿,或者迫于人生的无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