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自己能行——男孩子的独立意识
男孩天生自信、生机勃勃,他们喜欢思考、喜欢竞争,竞争让他们兴奋,也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如果这种品质能够得到家长的充分肯定和支持,那么他们会更早地走向独立。
事实上,男孩的独立意识要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2009年12月2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中国新闻》栏目,以《河南禹州:7岁男孩撑起一个家》为题,对河南省禹州市火龙镇后董村7岁男孩郭家宝,照料高位截瘫的父亲,独自撑起一个家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消息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
这个小男孩叫郭家宝,在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火龙镇第二中心小学读二年级,今年7岁。7岁,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正是享受父母百般宠爱的年龄,但是小家宝却要撑起一个家。
2004年年底,小家宝还不到3岁的时候,他的妈妈就患乳腺癌离开了人世。而小家宝的父亲原本身体硬朗,两年前他在山西的一家煤矿打工时,一次意外事故改变了他的一切,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腰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当时,小家宝只有5岁。虽然享受低保,但对这个困难的家庭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当时,5岁的小家宝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做饭了,为了帮助小家宝,亲戚给他买了个电磁炉。从刚开始经常被火烫伤,到现在熟练地做饭、洗衣,两年的时间,小家宝已经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每天早上起床后,家宝都要给瘫痪在床的父亲按摩拉伸双腿100次,中午放学后忙中偷闲,再做100次,晚上睡觉前,再来100次。这样一天三遍,小家宝坚持了两年,从来没有间断过。
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小家宝不仅没有享受到父母的宠爱,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看到年幼的儿子这么受苦,小家宝的父亲心里也是十分痛苦,于是他想到,让好心人把小家宝领养走。
郭师傅说,作为一个父亲,亏欠儿子的太多了,他多么想让儿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其实,当他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也有一些人表示,愿意领养小家宝。但是每当有人提起要把小家宝带走的时候,小家宝都坚决不同意。他的理由非常充分,因为“要照顾爸爸”。
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是小家宝一直很乐观,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郭家宝说:等我长大有劲了,我背着俺爸爸到集市上散散心。
随着男孩慢慢地长大,他们从生理到心理都发生着疾风暴雨式的变化,身体的变化渐渐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内心深处的成人意识开始觉醒了。他们用期盼的目光面对即将来临的成人世界,并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角色的转换使他们开始重新认识自我,日益强烈的希望独立、平等,不再安于原有的地位,他们强烈要求从大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逐渐开始拥有独立意识的孩子们,开始想要摆脱父母保姆式的关爱和老师填鸭式的说教。他们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对事情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对未来的向往,他们开始怀疑父母的话,固执地要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去得出自己的结论,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在生活中往往会表现为崇拜一些偶像,比如电影明星、体育明星和歌星等。
每个男孩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这种意识是男孩个人能力的体现。男孩的独立意识体现在他们乐于自己去经历生活中的风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希望父母插手,这样男孩才会逐步具备以后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坚强意志。
男孩有独立意识是好的,但是却给父母教育带来很多新的考验,父母们都很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却很少关注男孩内心世界的发展,这往往使独立意识强烈的男孩感到厌烦,甚至难以忍受。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长辈的口吻训导,往往使独立意识较强的男孩感到自我的消失,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代沟”就这样产生了。
如果男孩的独立意识不能够正确地把握,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小时候是家庭的中心,全家人都围绕他一个人转,长大以后思维和行为已经成为习惯,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别人的存在,有时片面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能控制自己。
所以,父母要多关注男孩独立意识的成长,并且要善于引导,使孩子的学业,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都协调起来。花点时间和孩子多聊聊,聊的过程中避免说教,因为这样的语气会使孩子非常反感,从而对说话的人敬而远之,不愿意进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独自品尝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因此,父母要明白孩子需要拥有独立的意识。但是同时,这种意识也需要得到尊重和正确的引导。要看到男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要性,这是其生命历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将告别稚嫩,走向成熟,难道在他们身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父母感到欣慰的吗?
同时,父母还应看到这种意识是一种朦胧的意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成熟还很远很远。期间,还有很多的坎坷。要多了解孩子,只有得到父母的理解,他们才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和分析事情。因此,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创造互相了解的交流氛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最可信赖的朋友,这样,才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总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首先要注意到孩子内心的三个动力:干些什么的欲望;得到信任的需要;能做出选择的渴望。
第一、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让孩子成为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小影子”、“小尾巴”。同时,父母也要明白,父母不是孩子的“手”、孩子的“脚”,更不是孩子的“大脑”,父母仅仅是孩子独立意识的“保护者”。当孩子说“我自己来”时,就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当孩子想要“干些什么”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干。这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萌芽。不要以孩子小为借口,越是年纪小、经事少,越应该自己动手做一做。
第二、允许孩子犯错
父母要实事求是,不要对男孩的“异想天开”、“以下犯上”横加指责,要容许孩子“篡”一下权,天塌不下来。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但男孩却经历了新的历练。给孩子一块安全的“自留地”。在这里,孩子该干什么、想干什么、怎么干、后果如何,都让孩子自己做主。
第三、及时表扬孩子的成绩
对于孩子独立的成绩,父母应及时做出反馈,积极的反馈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父母只给孩子一些参考,而不是指导,更不能是命令。当孩子需要一臂之力的时候,给他应有的支持,也给他留有选择的权力。
2.别争,第一是我的——男孩的好胜心
因为生理因素的原因,男孩子比女孩子更为好胜。男孩有好胜心是一件好事,拿破仑就曾经说过,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所谓好胜心,是指敢于竞争、力求取胜、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好胜心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孩子有了好胜心,就会不断地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以此来保持与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并且在这种不断的调整过程中取得进步。同时,孩子又能通过这种好胜心,促进自己的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更加优秀。所以,作为父母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好胜心,使孩子能经常在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姿态处理各种事务。
小强是一个非常争强好胜的孩子,有一次学校举行讲故事比赛。老师让他讲的故事是“咕咚来了”。可不巧的是第二天,小强就感冒了。学校去不成了,讲故事也练不成了,小强坚决要练习讲故事。爸爸妈妈只好边给他看病边让他练习。小强练得非常认真、专注,可心疼坏了爸爸妈妈。在讲故事的那天,小强愣是带病参加比赛,并且获得了第二名,拿回了“大红花”和“花皮球”奖杯。现在,小强因为搬家转了两所学校,环境虽然改变了,可小强的好胜心一点都没变,学习的争胜劲更大了,经常向爸爸妈妈表示要在新的学校、新的班级“还拿第一”。果然半道才转进新的学校,学期末小强又拿回了“三好奖状”。
如果孩子没有一种好胜心,那么,他做什么事都会只求“过得去”,而不求“过得硬”,就不会去追求所完成任务的最佳状态,如果养成了这种习惯之后,就会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所以,父母应当注重培养孩子的好胜心。
好胜心也需要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有可能发展成为“虚荣心”甚至是“嫉妒心”,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魏涛从小长得虎头虎脑,很讨人喜欢,在幼儿园的时候表现就很优秀。可以说,他是在大家的赞美声中长大的。
可自从升入小学后,魏涛却不似从前那么活泼开朗了,有时候还会将郁闷的表情挂在脸上。妈妈同他沟通后,他告诉爸爸妈妈说班上谁谁得了第一名,谁谁又得了小红花,而他却没有份。看着儿子不服气的样子,魏涛的爸爸妈妈都觉得很欣慰。因为无论大事小事,总有高低之分,而儿子这么小就有了好胜心,说明他很有竞争意识。于是,他们总是鼓励魏涛,加油,下次你一定能比他做得更好!
一天,在下班的时候,魏涛的妈妈忽然接到魏涛班主任的电话,说魏涛和同学打架了,让妈妈立刻赶去学校。当魏涛的妈妈忐忑不安地赶到学校后,发现魏涛和另一位小男生李维以及他的父母都在班主任的办公室里。一看见魏涛的妈妈,李维的父母就对他们露出责备的神情。
原来,儿子班上要重新选举班委会,由孩子们自由投票决定。结果李维以2票的优势胜出当选了班长。魏涛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当场就哭了起来,并冲过去用力推了李维一把,李维猝不及防,一头撞在桌子上,鼻血直流。
错在魏涛一方,魏涛的妈妈主动向李维一家认错、道歉。回到家里。魏涛的爸爸忍不住要“教训”魏涛。看着魏涛那害怕的眼神,魏涛的妈妈连忙拉走爸爸。冷静下来后,爸爸妈妈问魏涛当时为什么要推李维,魏涛被爸爸妈妈这么一问,眼泪都出来了,抽噎着说:“我的票数为什么会比他的少?我为什么不能当班长?”
魏涛的表现让爸爸妈妈找到了魏涛毛病的所在,那就是过于好胜而导致的输不起。在极度好胜与遭受挫折的双重挤压下,魏涛最终才表现出这种过激的行为。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魏涛的爸爸妈妈决定好好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胜心。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不再一味地鼓励孩子去争强好胜,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培养他良好的心态上,给他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信念。当孩子失败的时候,魏涛的爸爸妈妈不但给他分析原因,也告诉他,结果是次要的,努力尝试的过程更重要。另一方面,经常在日常生活里给他暗示,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比你强,你真正的对手应该是自己,保持进步,超越自己,那么才是最大的赢家。
一段时间过后,家中的这些引导真正起了作用,在屡次的竞争中,无论是输是赢,魏涛都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而在这种轻松的心理环境中,他的表现也自然更优秀了。当看到他真心赞美同学的强项时,爸爸妈妈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头——儿子已真正体会到“竞争”的含义了。
孩子有好胜心是一件好事,但是,孩子的好胜心还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只有在父母正确引导下形成的好胜心,才能成为正常的、健康的和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动力。否则就像魏涛一样,过于争强好胜而导致心理失衡,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后果。所以,父母就应当注重对孩子的好胜心进行适当的引导,表明自己可以容许孩子失误的态度。
作为父母,要做好以下几点,才能够将男孩的好胜心调整到最佳程度:
第一、教育孩子积极向上
男孩的好胜心强,总希望自己处处超过别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好胜心过于强就会导致男孩虚荣心过强,进而出现心理问题。父母应该告诉男孩,你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别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表扬,在大家都努力获胜的情况下,可能这次是你胜利了,下次又变成他胜利了。因此,只要自己积极表现,那么不管结局如何,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小男子汉。有这样心理的男孩既希望自己获胜,也能在心理上容纳别人的成功。
第二、帮助男孩克服不足
好胜心强的孩子往往由于自身存在某方面的不足而产生嫉妒情绪,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出自身的不足,帮助他努力克服。如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学习成绩比自己好而产生嫉妒心,父母就要帮助他提高绘画的能力。这样孩子在比较自己和其他孩子的绘画水平时,能够有足够的自信,而不会因为自己没有信心导致嫉妒他人。只要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嫉妒心就会相对减弱。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对待孩子,当然,这种鼓励和表扬是适当的,不夸大其词的,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自信的心理。自信的孩子往往比较乐观,他在对待别人的成功时,心态平和,而且相信自己也会成功。所以,自信心是好胜孩子不可缺少的一剂良药。
第四、引导孩子正确竞争
好胜心过强的男孩,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别人领先获胜后,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是生气,而是应该激发起自己的斗志,敢于和对方展开竞赛。这次你获胜了,下次我要通过努力超过你,和你比一比。同时父母还要告诉孩子,别的孩子获得成功了,肯定有许多优点值得你去向他学习,你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这样你也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第五、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父母首先要自己养成开朗、豁达的个性,不为一些琐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总是说一些嫉妒的怨言,孩子会以为爸爸妈妈也经常这样,那么嫉妒是一种正常的行为。相反如果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豁达的个性,就更能够地利用自己的好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