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每位男孩子都是大侠——男孩子的英雄情结
有这样的体会,男孩子太淘气了:拿起一根树枝就是宝剑,自己就已经变成了一位除恶扬善的大侠,嘴里嘿哈嘿哈地玩上大半天。最爱的玩具就是玩具枪、坦克、飞机,嘴里“嘟嘟”地模仿着射击的声音,模仿着作战的场景自娱自乐;遇到被别人欺负小弟弟小妹妹的时候,总是会把小拳头攥得紧紧的,想要为弱小者打抱不平。
男孩的“英雄主义”是男性区别于女性的很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这种心理特质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到,比如男孩们都钟爱玩具枪、坦克、汽车等倾向力量型的玩具;男孩们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英雄,特别是那些身怀绝技,与恶人作斗争的人物,比如奥特曼。
做一个英雄是男孩的一种本能。每一个男孩都有一种英雄情结,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去和邪恶势力作斗争。因此,他们热衷于各种枪炮武器,看到有人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时候,就想要挺身而出,维持正义。
英雄的梦想,为男孩营造了一个天真、幻想的世界,帮助男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的梦想,深深打动了男孩的心,让男孩为他们而狂热、痴迷。
据媒体报道,在山东济南绕城高速郭店收费站,收费站站长张京玉在收费站外广场的岗亭上例行检查工作。此时,他突然发现一个穿白色上衣的小男孩站在路边东张西望,并来回挪动着脚步。
张京玉以为孩子是从旁边一辆桑塔纳轿车里出来的,就冲着汽车司机喊:“你们看好孩子,这里车来车往的,多危险!”谁知,汽车司机摆了摆手:“我们不认识这孩子。”
张京玉及时将孩子拦下,而此时孩子已经是满头大汗。他问这位小朋友道:“你要去哪里?”小男孩见到了陌生人,一点儿也没显得惊慌,他干脆利落地回答:“叔叔,请告诉我少林寺怎么走?”
张京玉心里感觉不对劲,就跟小男孩攀谈起来,“你去少林寺干什么?”“去学武术,练武。”一提这事,小男孩挺兴奋的。
见此状况,张京玉说:“大热天的,叔叔送你回家吧。”“不用,我就去少林寺。”小男孩语气坚定地说。
张京玉感觉到孩子是一人离家出走的,看来要想劝他回去就得哄了,于是张京玉说:“我知道少林寺在哪里,但是挺远。你先到叔叔办公室喝口水再走吧。”就这样,小男孩被领到了收费站办公室。
到办公室后,小男孩的脸蛋热得通红,张站长给他倒了杯水,拿出糖果来给他吃,小男孩也不胆怯,脱了鞋,两腿一盘坐在办公室沙发上。
“告诉叔叔你爸爸妈妈的电话好吗?”那小男孩手一摆,“不用打电话,我就去少林寺。”张站长又说,“少林寺可远了,离这八百里路呢。”“八百里?跟去烟台一样远?”看来这孩子知道得还挺多。
毕竟他还是个天真的孩子,十五分钟左右,张京玉就从小男孩嘴里套出了他爸爸的电话,随后张京玉跟小男孩的家人取得了联系。不久,小男孩的爸爸驱车来到收费站,焦急的他找到自己四处找寻的孩子,感激万分。,
原来,这个男孩叫小尧(化名),今年六岁,开学后才上一年级。徐先生说,孩子暑假在家,电视剧看了不少,现在电视上正播《新少林寺》的电视剧,孩子看这个看多了,认为剧中和尚的武功很高,所以他也想去少林寺学武功。
“那时他妈妈正忙着,他自己吵着说要去少林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的门。”小男孩的爸爸介绍说。
男孩的英雄情节本来是一件好事,父母正好可以利用男孩子的这种英雄情结,来培养男孩子勇敢、坚毅、正义等优良品质。
李星总希望自己是一个超级英雄。这天,放学回家后,爸爸发现他走路一瘸一瘸的。爸爸问他是怎么弄的,他先是不说,后来在爸爸的慢慢引导下,他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今天放学的时候,同伴的小玲不小心把自己的书包掉进了路边的窨井里,李星自告奋勇地进去帮她取上来了,下去的时候不小心把脚给崴了。
听了孩子的叙述之后,爸爸为孩子的行为拍手叫好:“好儿子,你是个助人为乐的小英雄,爸爸支持你的做法。”
但是爸爸也向李星指出了这种做法的危险性:“你这是英雄行为,爸爸鼓励你。但是,自己下井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井下有很多危险的有害气体,如果贸然下去,就有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所以你可以用东西把它捞上来,或者要先用火测试一下井下是否安全,才能够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大人求助。采用这样的办法,你同样是一个小英雄呀,而且是智勇双全的小英雄。你说对吗?”
李星赞同地使劲点了点头。
男孩子的英雄情结需要正确的引导。如果像去少林寺学武的那位小朋友一样莽撞,就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是危险。所以,爸爸妈妈在面对男孩子的英雄情结的时候,最好这么办:
第一、认同男孩的英雄行为
男孩因为英雄情结,常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例如上树、打架、玩火等危险举动。父母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暴力倾向,对男孩进行批评、指责,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男孩想当英雄,妈妈要适当满足他的这种心理,表扬男孩的正义、勇敢,提供让男孩当英雄的机会。男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同,他就会和父母好好沟通,父母才能够更好的诱导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行为,什么是虚假的英雄行为。
第二、引导男孩寻找真正的英雄
每个男孩子心目中都有一个崇拜的英雄,他可能来自现实生活,也可能来自影视、书籍等。但是这个“英雄”有的是真正的英雄,有的却是欺凌弱小的无赖流氓。就如有一段时间流行的古惑仔电影一样,上面尽是些打打杀杀的场面,虽然上面的人物看起来都是英雄无比,但是却会给孩子带来很坏的影响。无数的孩子就是因为看了古惑仔的电影,而因为打架斗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父母一定要为男孩子把好英雄偶像关,要告诫孩子,一位真正的英雄必须代表正义,不能代表邪恶。英雄是正义、勇敢、智慧的化身,只有那些打抱不平、仗义勇为的人,才配称英雄。只会打架的男孩并不是真正的英雄。父母要为男孩子寻找那些真正勇敢、助人为乐、帮助别人的英雄,让孩子认识到那些“假英雄”的真面孔,引导孩子走上正确地道路,免受那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第三、鼓励男孩向真正的英雄学习
父母要挑选一个真正的英雄来感染、影响、打动男孩,允许他对这类英雄崇拜,并鼓励男孩向英雄学习。有些男孩身上有许多缺点,父母可以利用他的英雄崇拜心理,找出偶像身上的优点,让男孩主动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男孩在偶像的带动下,能够更迅速改正不足之处。
4.我不是小孩子——男孩子要求尊重
男孩子由于生理的原因,自尊心往往会比女孩子更强,如果受到侵犯也会比女孩子表现的更为激烈。儿童心理学家们进行了这样一次试验,来验证这一点:
他们让几个男婴与女婴分别与他们的母亲在装有摄像头的试验室里自由玩耍。为了使试验顺利进行,他们提前与母亲们沟通好,当婴儿们玩得正起劲儿时,母亲们会忽然停止与他们玩耍,并板起脸来假装生气,以使婴儿产生烦躁情绪。
之后,心理学家们对婴儿的表情和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与女孩相比,男孩表现得更为愤怒,他们要么想让母亲抱他们起来,要么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好像要逃走。而且他们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比女孩多很多。
在试验结束之后,母亲们都想通过安慰使自己的孩子恢复平静,例如抚摸他们,认真地注视他们,同他们说话,等等。尽管母亲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男孩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而女孩却正好相反,当母亲拿着玩具跟她们玩耍时,她们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玩具上。即使是母亲的冷脸曾让她们产生了烦躁情绪,但母亲的抚摸很快就能使她们恢复先前的高兴。
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孩子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中,自尊心也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
超超今年才五岁,小家伙鬼机灵的,当他做一件事情,做得很成功的时候,妈妈就会表扬他:“宝宝,你真棒,这件事做得实在太棒了!”他就会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别老是宝宝宝宝地叫人家,你要叫我的名字,我已经是大人了,做好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呀!”
有时候去幼儿园,妈妈提醒他要多穿点衣服、别忘了带东西的时候,他总是很不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是小孩子了,我知道我该穿什么,你别老是指挥我好不好!”
妈妈送他去幼儿园的时候,他总是要求妈妈要穿好看一点,用这小家伙的话说:“这是起码的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我的尊重呀!”
如果忽视了孩子的自尊,就会使孩子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下,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孩子,让孩子的心理获得满足,孩子就会变得更加懂事,“坏孩子”也会变成好孩子。
《孩子》杂志曾经登过一篇名为《尊重孩子的心灵》的文章,文章中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住在作者家对面的小男孩被公认是这座楼里面最顽劣的孩子,时常恶作剧不断,左邻右舍经常上门向他的父母告状,这个男孩因此也没少被他的父母打骂。
有一次,作者虚掩上门下楼去买东西,结果回来的时候门却被锁上了,他无奈之下只得敲开邻居家的门,希望能够从邻居家的阳台爬到自己家里去。
邻居两口子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就骂起儿子来。原来这个孩子刚才出了一下门,应该就是他把门给锁上的。作者回到自己家里,就听到了邻居家男孩挨揍的声音。
后来,作者发现这个小男孩偷偷地在自己家的门缝里塞了一张纸条,向他说明关门的原因。原来,他以为作者出门时忘记关门了,怕有小偷,所以才顺手帮作者关上门的……
作者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一个孩子做了件好事,却还要因此被冤枉、被责骂,心里会是什么滋味?作者不知该如何把这件事向孩子的父母做个解释,让他们明白,这孩子其实是做了件好事。
于是,作者就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了报社。文章见报之后,作者买了份报纸送给小男孩的父母,让他们看看这个他们所不知道的故事。接过报纸,小男孩的父母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脸上渐渐露出了悔意。小男孩也看到了这篇文章,看完后,显得很激动,不住地对作者说:“谢谢叔叔,谢谢叔叔。”同时,脸上也充满了一种被别人肯定,被别人尊重的幸福。于是,作者又买了十几份报纸,几乎楼里的每个住户都送了一份。
从那以后,这个楼里的人都有一个发现,这个小男孩变了,变得和善而有礼貌起来,也不再搞恶作剧了。
作者深有感慨,过去总觉得这孩子如此顽劣,长大后难免会走弯路,现在想来,小男孩过去的顽劣,并不是他的错。孩子其实是想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找回自己的自尊,引起大人的重视,结果反而常常被大人误会。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沉思的——孩子只有在获得大人尊重的时候,才会越发地懂得尊重自己和别人。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句话:“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教育的经验,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又尽可能地要求孩子。”只有对孩子的自尊和自由有足够的尊重,孩子才会从尊重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健康地蓬勃发展。
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成长的动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做合格家长的责任。家长应懂得孩子的自尊心是他们一生做人的资本,不能伤害与践踏它。
要教育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最早的自我意识来自父母是如何看待他的,当他肯定自己被父母爱时,他就能认识到做人的价值。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无论是写在脸上,还是“闷”在心里,孩子都能感受得到。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是来自父母的真爱。娇惯、溺爱或责骂孩子,都不是真心爱孩子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