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孩都需要别人接受并认可其真实的自我,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一直是个“好孩子”或者“成功的孩子”,符合你认为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理想。如果他总是试图按照你设计的模子行事,他将很快失去自己的个性,并很难对其真实的自我感到有信心。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两代人所生长的社会环境不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不同。父母年轻时所崇尚的东西,或许正是今天年轻人所摒弃的东西,父母的看法、想法会和孩子的相去甚远。另外,两代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社会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的变化,对上一代人冲击较大,他们还不能很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正处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能很快迎合这个时代,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作为家长没有必要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评头论足,严加禁止。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要因此否定孩子,打击孩子。
事实上,如果家长认可孩子,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行为,那么,家长能够就和孩子有了一个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孩子。
力豪一直都是个精力充沛的孩子。小的时候他就玩出很多花样,上房揭瓦、下河摸鱼、爬树、满院子追逐、把爸爸的钓竿偷出来当武器、玩海盗游戏、跟小朋友抢积木、拆家里的闹钟、做火箭试验……
有一次,力豪发现自己没有被评为三好学生,很是沮丧,耷拉着脑袋,旁边的小朋友嘲笑他说:“谁让你顽皮呀!”这话一出,引得儿子愈加火冒三丈起来,伸出小拳头就向旁边的小朋友挥过去,为此他遭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
不过,爸爸妈妈并没有对这个调皮的小男孩进行责骂,他们理解小男孩的攻击性、冒险性和破坏力,懂得如何释放和引导小男孩的精力,对他的调皮捣蛋予以容忍,正确对待他的固执和发火,最重要的,是让他明白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而有些却不能,还有,如何做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力豪在爸爸妈妈的关怀下健康快乐地长大,变成一个彬彬有礼,又富有朝气的小伙子。
4.男孩子需要更多的肯定
男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获得成功,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去做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某一方面成为最棒的人,从而得到别人的赞赏。男孩子的这些信念,激励着男孩子用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但是有些家长总是在男孩子建立这些成功需求的时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开心是个聪明的男孩,他非常活泼,总喜欢把自己的收获与别人分享,每当他做成功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高兴地庆祝一番。然而,开心的爸爸却很不喜欢他这么做。爸爸认为他骄傲自大,不够谦虚,经常为此批评他。
有一次,开心读完了一本有些艰涩难懂的书,他非常高兴,不由得高声唱起歌来。
“开心,你又在瞎嚷嚷什么!”爸爸皱起眉头说,“读完一本书是很平常的事,你用不着那样忘乎所以。”
“可是爸爸,能读完这本书太令我兴奋了,它非常难懂,可是我竟然把它看完了!”开心抬起头望着爸爸说,看得出,他很想从到爸爸把那里得到肯定。
“哼,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吗?你以为读完这本书我会表扬你吗?你真是有点太骄傲了!”爸爸越说越激动,“不要以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我可以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笨蛋!”
爸爸说完这些,“砰”地一摔门,把开心关在门外。开心委屈又伤心地哭起来。
开心自然很伤心,他只是想让父亲分享他的快乐,能够肯定的他的成绩。结果爸爸的批评就像一盆冷水一样浇灭了他的愿望,让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受到加大的打击。开心完全没有刚才那种取得成功之后的高兴心情了,接之而来的是不自信的的感觉:我真的是个又笨又蠢的孩子?
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积极的赞赏能够将信心、勇气和信念传递给孩子,是肯定、强化孩子好的思想、行为,鼓舞、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促使他们获得喜悦、满足、自尊、自我欣赏等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而消极的评价对孩子的伤害是如此大,它可以毁掉孩子的自信、乐观,将懦弱与自卑灌输进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灵。成就感对被伤害的孩子而言是奢侈的。一个对自己丧失信心的孩子怎么可能有所成就呢?
对孩子进行适时的肯定是必要的。这种肯定使孩子确认了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惊喜,他的下一次努力就显得信心十足。当成就欲被一步步提升,孩子的潜力也被逐步发掘出来。
男孩需要肯定。肯定男孩就是给他提供最大的机会。男孩正通过父母的眼光看自己,父母的爱、理解、信任和鼓励是男孩的强心剂。特别在男孩遭遇挫折的时候更是如此。
嘉明虽然只有8岁,但已经是四年级的一名学生了,在班里,他比同学们都小。有一次学校组织运动会,嘉明报名参加了1500米的比赛。嘉明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得了最后一名。
嘉明难过极了,他还没受到过这样的打击呢!很长时间过去了,他还没从这种失意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儿子,还在为那件事难过吗?”爸爸问。
“是啊,我跑了最后一名,太丢人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爸爸说,“你比同学们年纪小,他们都比你要强壮一点,这是事实呀。”
爸爸继续说:“这场比赛对你不公平。等你到和他们一样大的时候,一定跑得比他们快。”
“爸爸相信下次你会做得更好!”爸爸最后补充说。
爸爸的话很快让嘉明从失意中走出来。
男孩最容易受家长评价的影响——男孩受到的表扬越多,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就越努力,相反,受到的表扬越少,男孩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低。当男孩受到挫折时,家长应该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总结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并加以鼓励。而一味的指责则对孩子伤害很大,会加剧男孩失败的情感体验,进而打击他们的成就欲。
著名的教育学家洛克在自己的著作《教育漫话》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儿童的过错有时不能不加以批评,批评不仅不应该使用过于严肃的、不近情理的词句,并且应当背着别人私地里去执行;至于儿童应受赞扬的时候,则他们应当当着别人的面去得到。儿童受到赞扬之后,经过大家一番传播,则奖励的意义就更大。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于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肯定孩子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做到自然,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平常事,否则孩子容易有优越感,从而失去了表扬的本意。我们表扬孩子的本意是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意识,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如果只是为了表扬而表扬,孩子就会失去对于表扬的兴趣,当孩子斤斤计较于表扬的时候,他就会对事情本身没有兴趣了。
5.尊重他的知情权
男孩子的参与意识一般都比较强,除了对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家庭事务怀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外,他们还会对那些与他们不直接相关的事,比如“大人的事”或者家庭的“公共事务”怀有浓厚的兴趣。比如孩子经常主动打听大人的事,在大人说话时插话,渴望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渴望自己的意见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和尊重,并能影响家庭决策等。
当男孩子觉得自己能够当家作主的时候并能预见到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他们会茁壮成长。而什么事情都不让他们知道,会令男孩子感到不安。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知情权,让孩子及时了解到事情的发展,这对于孩子的是非常有好处的。
小丁上小学后,会和父母说班上的同学有好看的衣服、有漂亮的文具,自己为什么老是穿半新不旧的衣服,手里一分零用钱都没有。看到儿子冒出了攀比的苗头,小丁的妈妈没有一味阻拦这种想法,而是认真地和儿子长谈了一次,说父母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每天早出晚归靠做小生意赚钱,现在这个社会竞争非常激烈,钱也很难赚,全家人暂时不能居住在一起,就是为了想多攒钱早点买房子,尽早在这个城市里安顿下来。
小丁有些不乐意了,嘟囔着说:我的储蓄罐里有积攒下来的压岁钱呢!
小丁的妈妈笑了,这些钱是为你自己储蓄的,将来考高中、上大学交学费用,当然你也可以花掉,但是以后就不要埋怨没有钱交学费了。你是要和同学们比吃穿呢,还是比学习,比将来考大学呢?
郑女士把选择权交给了儿子。最后,小丁考虑了半天,还是决定将钱留下来交学费,从此再也没有提过攀比的事了。
孩子们需要理解他们自己的世界,否则,他们就会处于迷茫之中。当他们感觉生活井井有条并且在他们掌控之内,以及当生活发生变化人们给予他们解释时,孩子们就会理解他们的个人生活。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更有利孩子的发展。
许先生家的条件不是太好,他的儿子蒙蒙在学校学拉小提琴。很多孩子在学校学小提琴的同时,父母又出钱为他们请了私人老师。因为学校教的音乐都比较浅显的,要往高处发展,就必须请私人老师。而教音乐的私人老师收费很高,许先生哪来这么多钱送孩子到私人老师那里学小提琴呢?所以蒙蒙只能在课堂上学,然后回家自己练习。
蒙蒙很理解父母的处境,从来不提他的同学请私人老师练琴的事,从未提出过要像他的同学请私人老师处学琴,也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的父母没有钱送他去练琴,当然也从未说过父母亲不会拉琴,不要来说我拉琴的事,而是每天放学后很自觉、很专心、很投入地练习……
到了学期结束的汇报演出,有一个最激动人心的节目,是所有的小朋友跟着老师的钢琴节奏演奏曲子。
老师演奏的节奏逐渐加快,演奏到第四遍以后,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停下来的孩子越来越多,老师越弹越快……最后到老师忘乎所以地“疯狂”演奏的时候,只剩下三个孩子能跟着老师一块演奏,其中一个就是蒙蒙!
从拉琴的姿势就看得出来,蒙蒙是那三人中唯一未受过私人教师专门训练的孩子。当人们发出狂风暴雨般的掌声时,许先生早已是泪流满面……
尊重孩子的知情权,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发言权、参与权,不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而是把孩子当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尊重。对孩子要事事用商量的口气,并且给他们自己做主的权利,而家长的任务只是给予指导,而不是替孩子作决定。
家长原则上要对孩子的各种参与行为予以鼓励,但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尤其对于那些年纪尚小的孩子,他们对人对事的认知水平、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家长对他们参与家庭大事的行为还是要有所选择、有所限制。但是孩子毕竟渴望了解大事、知悉情况,即使自己不能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和决策,至少还是希望大人能及时告知有关情况,如果大人能主动向孩子通报某些家庭大事,使孩子拥有相当的“知情权”,孩子往往会深受感动,也会因此更加爱家、爱父母。
家长可以让孩子拥有哪些家庭大事的知情权呢?以下这些事情可以让孩子拥有知情权。
1、聘请保姆或家教
家长为孩子聘请保姆或者家庭教师,相当于为家庭引入新的家庭成员,而且这两者与孩子的关系密切,如果聘用期较长,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家长在作聘用决定时,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使孩子心理上有所准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的家长喜欢在这些方面完全包办,搞突然袭击,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为孩子聘请来一位保姆或家庭教师,让孩子一时之间无所适从、手足无措。
2、选择就读学校、选择学科
家长为孩子选择哪一所小学、初中或高中就读,事先应将选择的理由告知孩子;孩子是选读文科还是理科,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指导和参考意见,而最终应由孩子自己作决定,不能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家长代替孩子做出选择。
3、父母升职加薪
这些基本上属于父母个人隐私,本来可以不告诉孩子,如果父母把自己的私事告诉孩子,说明父母很尊重孩子,也可以让孩子分享家长自己成功的喜悦,而且孩子也会因此心生感动,更加爱戴父母。
4、家庭危机
包括家庭面临的经济危机,包括家长事业受到重挫,如生意失败、自己的企业破产倒闭、家庭陷入财务困境等;家庭与外部关系的危机,如家长与亲戚、邻里交恶,关系破裂等;孩子的父母有一方遭遇重大疾病、灾祸等,如家长因罹患不治之症、遇到严重车祸而生命垂危、去世等等。很多家长往往将这些大事掩着捂着,不让孩子知情,家长认为孩子会因此受到干扰、刺激、承受不了打击,并以为这样做是在关心和保护孩子,实际上是骨子里不相信孩子有理解、忍耐、体谅的素质。孩子即使年龄尚小,他同样也能承受、忍受这些生活的磨难和苦难,并更容易因此而养成成熟、宽容的精神品质。当家庭面临这些危机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个机会,让孩子提早接受、忍受这些压力或苦难,对孩子而说是很好的人生训练的机会,但我们有不少父母却将这些机会白白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