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让孩子多了解父母
“你长大后自然就知道了”、“大人的事小孩子别问”……一直以来,在不少家长的观念中,父母再辛苦,也不愿孩子知道,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与成人世界“划清界线”,躲在父母为孩子搭建的“童话世界”里,不要接触成人世界的艰辛。
其实,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孩子只有多了解父母,父母才能够越多地得到孩子的认同,从而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但是父母一般很少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世界,却希望孩子对自己无所隐瞒。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往往会成为和孩子沟通的一道屏障。
晟睿最近发现爸爸不大对劲,他的同学们总是说看见他的爸爸在附近的公园里转悠,而且他也发现爸爸总是回到家里就躲进屋里,不愿出来。
有一次,他实在憋不住了,就跑到爸爸的屋里问爸爸:“你是不是没有工作了?”
晟睿的爸爸非常惊讶,孩子会这样问自己。其实他已经失业好一段了,可是碍于面子,没有跟家人提起这件事,每天到了上班的点就装模作样地走出家门,在外面东游西转一番后,然后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回家里。面对儿子的责问,他说:“没有的事,你爸爸怎么会没有工作呢?你听谁瞎说的?”
晟睿很苦闷,爸爸明明没有工作了,还不愿跟自己说实话,虽然爸爸是面子挂不住,不过也太有点看不起自己了,自己毕竟是他的儿子呀!
如果父母什么都不愿让孩子知道,孩子就会像晟睿一样和爸爸产生隔阂。孩子想要了解父母的世界,询问父母“工作是不是很辛苦”的时候,父母要认真地考虑一下,应该怎么和孩子谈一谈。如果仅仅只是用搪塞的方法来回应孩子,那就等于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等于对孩子关闭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事实上,让孩子多了解父母,多了解父母的世界,一方面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赖,可以让孩子觉得父母更亲近,从而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如果不主动了解父母的世界,会让孩子对世界产生误读,不利于身心健康。
不久前,在一家外企工作的韩可娇,在翻看读小学的女儿的暑假作业时发现,一篇题为《我的妈妈是“闹钟”》的作文中,女儿这样描述自己:“我的妈妈是个‘闹钟’,总是很晚回家,回家后只是让我快睡觉,然后早上叫醒我去上学……妈妈很棒,在外企上班。我以后也要像妈妈一样。”
“我不想做女儿的‘闹钟’,更不想让她将来成为我。”韩可娇说,她在看到“带孩子上班日”活动后,也萌生了带女儿去单位的想法,“我想让她看到,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家三口的照片;我想让她看到,真实的成人世界,不是她想象的那样。”
父母应该让孩子认真想一想,自己每天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费尽心思照料好全家人的生活。即使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经济压力,也很少跟孩子提起,实在是很不容易。所以父母空闲的时候,可以给他们讲讲工作的情况,让孩子了解他们的艰辛。无论父母从事什么职业,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在劳动,都是凭自己的本领在吃饭,都值得孩子敬重。孩子对父母付出的辛劳越了解,才越会从心底里相信和敬重父母,才会真正想着去孝敬父母。
文迪今年才10岁,可从来不乱花钱,也很少去肯德基、麦当劳等地方,这些都源于儿子曾经亲身体验过一次妈妈是怎么赚钱的。
那时文迪还在幼儿园,总是吵着要去肯德基吃炸鸡翅。但是妈妈总不愿带他去。“其实不是承担不起,而是觉得不应该让他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在经过一番思考过后,他的母亲决定带儿子去体验一次妈妈是怎么赚钱的。
当时文迪的母亲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兼了两份工,其中一份是在一所辅导学校做辅导老师。那天一大早,母亲就把儿子从被窝里叫了出来。7点起床,乘坐公交车到那个地方后,又步行了半个多小时才到学校。
文迪从早起到赶车再到步行,最后在妈妈的教室里坐了90分钟,他觉得十分“难熬”。当他知道要上两节课,也就是90分钟时间,才挣40元的代课费。妈妈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当天挣的40元钱还不够自己在肯德基里随便点的一餐。文迪好像一下子懂事了,从那以后,文迪再也没乱花过钱。
你看,如果让孩子了解父母真实的成人世界,就能够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许多事情不再需要父母去唠叨,孩子都会自觉自愿,甚至任劳任怨地去做。正是在这样的了解当中,孩子就会更加敬重自己的父母,从而也对自己要求更严格。
其实,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也应该有和父母同甘共苦的义务。只有当孩子真实了解到家庭中的经济状况时,才会真正明白家里的钱并不是多得花不完,如果无节制地花费,就会导致家庭生活出现困境。如果你的家中能够拥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小大人”,那无疑是一件幸事。所以,父母不妨大方地和孩子谈谈“家底”,让孩子感受父母赚钱的辛苦,同时培养他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所提出的问题,决定让他们了解家庭经济问题到什么程度。家境困难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懂得生活应该俭朴,与父母共同克服困难;家庭富裕的要让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要在学习、品德上努力上进,珍惜父母的劳动所得。
9.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要想教育好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想法毫无顾忌地给父母讲出来,表示他与父母的关系是开放的,能自由交谈而无所顾忌。如果父母为了图省事,不愿听孩子的心里话,就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不满,使他们关闭自己的心灵,不愿再与父母沟通。
幸幸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天吃早饭的时候,他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妈妈摆摆手说:“别说了,快吃饭!一会儿上学要迟到了!”幸幸吓得不敢再开口了,低着头吃完饭,背起书包上学了。晚饭时,幸幸又想起要对妈妈说的事来了,又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
还没说完,妈妈打断他说:“别说那么多废话了,赶紧吃饭,吃完赶快写作业!”吃完饭,明明说:“我今天作业不多,一会儿再做。先给你说一下我的打算吧!”妈妈不耐烦地说:“哪里来那么多废话。赶快写作业,写完作业再预习一下明天的内容。”说完就自己忙自己的去了,留下幸幸一个人眼里噙着泪站在那里。
渐渐地,妈妈发现幸幸变了。以前,每次放学回来,他总是妈妈长、妈妈短地说个没完,现在却什么都不愿对自己讲。许多事情,都是老师给自己打来电话,自己才知道。对自己的许多话,孩子也开始置之不理。儿子这是怎么啦?妈妈又迷惑,又伤心。
幸幸本来将妈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想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却遭到冷淡与拒绝,使他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不受尊重。会伤了孩子的心,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造成沟通困难。
让孩子能够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让孩子大声说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心灵得到了放飞,思想得到了解放,自主意识得到了加强,自尊和自信得以保持和恢复。
而父母对待孩子的不正确的态度和语言,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小时候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长大后不敢面对他人、面对挫折,心灵易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而且很难恢复。这种不良经验会跟随孩子一生,影响其今后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孩子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父母鼓励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鼓励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还可发展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幼稚,父母都应认真倾听,加以鼓励。父母还可以故意提出不同意见与孩子进行讨论。当孩子反驳父母的意见时,父母应予以鼓励。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对,父母可以认真地倾听之后加以纠正。一定要避免幸幸妈妈的做法。鼓励孩子主动说出内心的想法。父母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头脑的孩子。
王阳今年考上一所重点中学。他的妈妈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回来后,一进门,就发现王阳情绪很不好。
妈妈问王阳:“阳阳,怎么回事呀?”
王阳嗫嚅着说:“妈妈,我不想在这个中学上学了。”
妈妈一听,便马上不顾疲倦,耐心地问儿子:“你能告诉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吗?”
原来王阳现在读的这所重点中学管理非常严格,老师对学习抓得非常紧,王阳感觉适应不了,成绩也不如以前好了。王阳非常要强,可是无论怎么学,他都无法取得优秀的成绩,王阳的内心渐渐积压了很多的紧张、失落的情绪,所以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妈妈了解了情况以后,温和地对王阳说:“儿子,不管你现在的学习怎么样,你都是妈妈心目中最好的孩子。对妈妈来说,你的快乐最重要,妈妈并不在意你的成绩排名。学习只要尽力就好,不需要总得第一,成绩并不代表你的一切。你只要努力了就可以了。”
后来妈妈帮助王阳请了1天假,让王阳在家里放松了1天。有了妈妈的支持,王阳心里的压力解除了,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和信心,成绩也逐渐赶上来了。
你看,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就可以真实地了解孩子,找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别人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妈妈也就不能够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困惑,不能给予孩子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孩子说心里话时往往是遇到了疑惑和困难,他们热切地希望了解他人的看法,更期盼得到有效的帮助,如果这些愿望得到了满足,孩子就会乐于主动地袒露心声。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想法,总是持否定的态度,一味讥笑孩子的无知、批评他(她)的不足、拒绝他(她)的要求、责备他(她)的错误,这就让孩子有了成见:一讲心里话就要挨说挨骂,他(她)怎么会向你敞开心扉呢?这样也会对其性格也会有影响。
10.规则有助于减少冲突
每个妈妈都可能遇到这些挑战:孩子在玩具柜台前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在游乐场抢别人的玩具;不好好吃饭而被妈妈满屋追着喂;跟妈妈老师讨价还价,斗智斗勇;在家里把玩具弄了一地却僵着不肯归位。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现代社会是一个规则的社会,有了规则人们才能够和平相处,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是下一盘棋打一场球,如果没有规则,也没有办法玩下去。
男孩是最讲究“规则”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小男孩在进入新的团体之后,他首先想了解的是,这个团体的头儿是谁,这个团体的内部规则是什么样的。
一个建立了规则的孩子,并不仅仅是孩子听话容易教育,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秩序与和谐的氛围。
廖鹏邀请一个朋友到家里吃晚饭。朋友带着儿子来了,在电梯里,廖鹏的儿子嘉嘉和朋友家的小哥哥都争着按电梯,小哥哥先按到了,嘉嘉很不满意,眼泪刷的就流出来了。接着要乘坐电梯上楼,又有一次按电梯的机会,这次嘉嘉学聪明了,冲上去抢着按了电梯按钮,这下嘉嘉高兴得乐了起来,可是小哥哥却生气了,一直嘟着嘴,不开心,到了楼下,两个人互不理睬,各自找伙伴玩了一会,到吃晚饭的时间了,又要坐电器上楼了,这次廖鹏说:“你们两个不用抢了,一人按一次,大家轮流按。”朋友也说:“你是做哥哥的,发扬点风格,让小弟弟先按,下次你再按。”两个孩子都同意了,这次大家很有秩序地上楼了,回到家里,两个人再也不闹矛盾了,吃饭的时候还互相夹菜呢!
你看,有了规则,孩子的冲突就减少了,如果谁犯了错误,也能够立即得到大家的纠正。如果忽视规则,看似对孩子好,其实反而害了孩子。
英杰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他的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还不错,只是有些傲气。因为他的父亲是教育局的一位干部,所以老师总是对英杰关照有加。于是,英杰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受着老师的“优待”。学校里的三好学生非他莫属。即使需要投票选举,老师也会想办法给他弄个指标;学校里的各项活动,也非他莫属,参加作文竞赛,本来班里有好几位同学的作文水平都比他高,但老师还是选择了他……
结果,英杰在班里一直没有什么威信,同学们因此而孤立他,使他感到内心很痛苦。
可见,不按规则行事,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危险的。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规则不是限制,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终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