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既需要自由,又需要纪律和原则。要想让孩子遵守规则,首先是让孩子明确规则的界限。遵守规则的生活会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能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
雨泽的父母每次饭后都要给雨泽榨一杯果汁喝,以增加雨泽的营养。果汁又酸又甜的,雨泽特别爱喝,总也喝不够。有一次,妈妈加班,爸爸在饭后给雨泽榨过果汁就出去办事了。妈妈下班后回到家问雨泽,爸爸有没有给你榨果汁喝呀?雨泽嘿嘿一笑,说没有。于是妈妈又给雨泽榨了一杯。
等到爸爸回来,妈妈才知道雨泽已经喝过果汁了。妈妈批评雨泽,让他知道这样说的后果是爸爸会被冤枉,自己也会被妈妈批评,你这样说,就要受到惩罚。于是妈妈罚他站墙(2分钟思过,并且要他承认错误。雨泽不愿意站墙角,就开始用各种方式反抗,又哭又闹,还在地上打滚。但是爸爸妈妈都装作没有看见,不予理睬。雨泽闹了半个小时后,看到没有人理他,就自动起来站到墙角去,罚站2分钟,然后对妈妈说:对不起我错了。爸爸妈妈轮流拥抱和亲吻她。从那以后,雨泽再也没有撒过谎。
无论是成功的家庭教育,还是失败的家庭教育,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不要忽略自己教育孩子的基点,也就是自己给孩子定的标准底线。说得通俗点,就是不要让孩子在你这里得寸进尺。
每个人都爱孩子,但是爱孩子要严爱有度,把握好规则,这养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有利于孩子的事情,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去实践,并且在其中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行为,要坚定的批评指正,坚决不能妥协,有时处于爱子女的心态,觉得偶尔退让一次,没有什么大影响,殊不知,一旦妥协一次,就等于将不良的行为习惯给强化了一次,加固了孩子对坏行为的印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丝毫好处,甚至是可怕的。
一旦孩子认同了规则,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力量,促使他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小波对弹钢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要求爸爸送自己去学弹钢琴。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小波的爸爸怕小波学琴半途而废,就一直没有带他去。
但是,小波学琴的愿望很强烈,一直要求爸爸带他去学琴。爸爸对小波说:“学琴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你要是学琴,就要坚持下去。你如果答应我,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每天都坚持练习一个小时,我就带你学琴。”
小波答应了爸爸,还和爸爸拉钩。爸爸就带小波去学琴了。以后无论是遇到什么情况,小波都记着和爸爸的承诺,每天都坚持练习一个小时的琴。
有了规则,孩子不需要时刻依赖有人监管,它会转化成个人内在的素养。所以,作为家长,怎样来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呢?其实也很简单。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强化,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孩子的言行不符合规则,应该及时地提醒,孩子的成长是离不开成人的督促的。
家长可以给孩子订规则,但最好不要随意改变规则,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如果没有规则的话,比儿童强大的人就会很自然地把所有的“支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规则不仅要制约孩子,同时也要制约家长。家长能够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这样能够促使孩子更好地的遵守规则。
11.避免滥用权力手段
孩子在成长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某些“问题行为”和错误倾向,尤其是男孩子,天性调皮,上树掏个鸟蛋,上课揪女生的辫子是家常便饭,有些家长往往恨铁不成钢,对孩子又打又骂,实施体罚,甚至使用限制自由的方法来惩罚孩子,希望用家长的权威来强制孩子走上自己希望他们走的道路。
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给自己脸上贴光,而不希望“调皮捣蛋,学习成绩总是拿鸭蛋,老是给自己添乱”。孩子犯了错误,当然应该受到处罚。如果听之任之,无异于对小树不加剪枝修理,将来也不会成才。但是,怎样制约却大有学问,使用权力手段不见得就能够使孩子改正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首先让儿童评价一些玩具,然后将他们分成两组,分别告诉他们,不许玩那个他们最爱玩的玩具,否则就要受到处罚。怎样罚呢?对一组孩子用“我会有些生气”这种轻微惩罚来威吓;而对另一组孩子则用“再也不许你们玩这个玩具”等更为严厉的词句和表情作为惩罚条件。然后,阿伦森离开了房间,让孩子们玩其他玩具而不受那个禁止玩的玩具的诱惑。
过了一段,阿伦森又回到来,并重新评估所有玩具对孩子的吸引力。结果令人吃惊,那些经受轻度威吓的孩子现在认为那个被禁止玩的玩具吸引力比以前小了。而受到严厉威吓的孩子,那个禁玩的玩具的吸引力并未变小,一些孩子甚至发现自己比受到严厉威吓前更想玩它。
为什么会这样呢?阿伦森解释说,这是由于受到严厉威吓之下的孩子,有很充足的外在理由来说服自己为什么玩它,他们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严厉威吓。因此,他们不需要找出另外的理由。结果他们内心仍然喜欢那个被禁玩的玩具。而收到轻微威吓的孩子由于缺乏足够的外在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自己不去玩那个玩具,所以孩子们成功地使自己相信:不玩那个玩具?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它。
父母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把玩具换成孩子们所犯的错误,是不是就知道什么方法对付孩子们更有效呢?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权力手段,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抗、对骂,甚至动手。
更重要的是,使用权力手段对孩子是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以暴制暴”,学会“打人经验”,染上暴力行为。
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是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并不明确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善恶。
有一个孩子非常顽皮,总是逃学出去玩,回家还撒谎欺骗父母。为了使他改正错误,只要他逃学,他的父亲就会狠狠地揍他一顿。这个孩子不仅没有改正错误,反而更加变本加厉,逃学的次数更频繁了。后来发展到只要父亲揍他,他就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