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一个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人际交往的开端——第一印象,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交往成败的“命运”。第一印象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的关于对方的最初印象,成语“先入为主”就是对第一印象所起作用的最好概括。
第一印象为什么会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呢?因为第一印象一经形成,就等于给这个人贴上了一个标签,我们以后再看他的时候,就不会像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那样不带任何偏见,而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倾向性,我们就不会去注意所有的信息,而是倾向于寻找那些与我们已经形成的第一印象相符合的信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接受的顺序对于认知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讲,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据心理学家的统计,交往的个体中,在最初的0.25~4秒内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接下来的4分钟,是印象形成的关键期。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第一印象就形成了,并且对一个人感官判断占着大概75%的比例。这个第一印象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以后都很难改变,除非受到其他更为强烈的信息刺激,而且为了保持这个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不自觉为这个印象找各种理由和依据去支持。比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第一眼看着不顺眼的人,往往以后就会对他抱有偏见,甚至对他后面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会抱有一种抵触的情绪。反之,如果一个人第一次就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即使他后面做错一些事情,人们也会找各种理由原谅他。由于第一印象给人的影响过于强烈,就会排斥后面接收到的新的信息。
这种注重第一印象的心理活动,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在社会交往中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会在社交场合中如鱼得水,到处受欢迎。
小芳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推销员,她总是脸上挂着亲切的微笑,穿着非常得体,面对客户非常有礼貌,所以客户对她的印象非常好,对小芳也非常信任,都愿意购买小芳的化妆品。
因此,在和被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从外表到内在的素质,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让别人愿意和你交往,甚至主动和你交往。反之,如果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佳,就可能遇到莫名的障碍。其中的原因就是观察者往往是在不知不觉、悄无声息之中普遍发生的、存在着的必然结果。
虽然人们都知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道理,也知道仅凭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难免会出现错误,尤其当对方为了某些目的而刻意掩饰的时候更是这样。但即使如此,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却总也免不了要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孔门弟子子羽就曾因为其貌不扬而被有“圣人”之称的孔子视为“才薄”,“不堪造就”,后来子羽离鲁南游,讲授儒学,从学弟子达300人,声名大躁,孔子才感叹不已:“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素以善于识人而著称的孔子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有的人不谙此道,不太注重“第一印象”,因此而吃亏。
吴宗贵是某大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开学的时候,他负责接待新生。有一位名叫刘家栋的新生,报到的时候衣冠不整,头上的帽子也歪到了一边,站在桌前报出自家名字时,左腿还一抖一抖的。刘家栋留给吴老师的第一印象可以说是糟透了。吴老师总认为他就是一副痞子相。
面对这么“一副痞子相”的刘家栋,吴老师自然特别留意,总是留意他是否有什么违规的行为。几个月过去了,吴老师才发现这位刘家栋并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坏,他既不旷课也不打架,且遵守学校纪律,热心为班上做好事,课余时记日记、写文章,还在校报上发表了几首小诗呢!吴老师决定找刘家栋谈一次话。经过交流,吴老师又了解到:刘家栋性情温和,待人有礼貌,与同学的关系相处得十分友好融洽。但是就因为给班主任的“第一印象”太差,却成为了老师“监督”的对象。
试想,假如刘家栋一开始就注重给老师一个良好的“首因效应”,也就不至于成为班主任“监督”的对象,影响了自己的进步。
一般来说,“首因效应”主要体现在衣着穿戴方面,其次才是言谈举止。有的人生性散漫,懒得花大量时间去考虑自己的服装。有时,一件外套一穿就是一个月,袖口和领子上积了一层厚厚的污垢,自己也习以为常,照样穿着出门、上街、逛商店、会朋友甚至出席宴会。他们认为,服装不过是遮体御寒的工具,没必要花太多的心思去侍候它。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要知道,一个人的服装代表着这个人的形象,别人可以通过这个人的穿戴,推断当事人的文明程度、精神状态等,切不可等闲视之。
钱小姐的衣着总是很得体,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都挺有讲究:出席朋友宴会时,她爱穿庄重的长裙;与男友约会则穿青春活泼的短裙配外套;出门旅游或上街购物爱穿干净整洁看上去精神利落的牛仔服;晴天爱穿粉红色的毛衣,阴天则穿浅绿色的女式西服……她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明快靓丽,无论是上班还是走在大街上,她都是人们心目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正因为钱小姐漂亮而不妖冶,引人注目却不张扬,男女同事都喜欢和她交往。
不过,要记住的是,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并非意味着你长得很漂亮,打扮得很时髦,或者看起来很聪明。归根结底,别人怎么看你对你来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而只能让对方感到心情愉悦。
既然在人际交往中有这样一个首因效应在起作用,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销:首先是面带微笑,这样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其次应使自己显得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准确,可对我们的推销总是有益处;第三使自己显得可爱可敬,这一必须由我们的言谈、举止、礼仪等来完成;最后尽量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在对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左右对方未来很长时间对您的判断。
心理课堂
1.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会在社交中获得成功。
2.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决定着双方交往的进程。
2、制造“自己人”的感觉
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场戏,虞啸卿在给士兵们作战前动员的时候,讲了一段话:“我姓虞,名啸卿。我的上峰告诉我,如果去缅甸打仗,给我一个装备齐全的加强团。我说心领了。为什么?因为我要的是我的团。我的袍泽弟兄们,我要你们提到虞啸卿三个字,心里想到的是我的团长;我提到我的袍泽弟兄们,心里想的是我的团——咱们前线再见!”
“我的袍泽弟兄们,我要你们提到虞啸卿三个字,心里想到的是我的团长;我提到我的袍泽弟兄们,心里想的是我的团!”正是这简单的几句话使一群充满着绝望、悲观情绪的士兵,变成了一群无坚不摧的勇士。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虞啸卿的话之所以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就是因为他把自己融入了士兵当中——我是和你们在一起的,我是你们的团长,你们是我的团!
人们在人际交往和认知过程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比较接近的对象,会更乐意接近。因为,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自己人”之间的交往效果要比一般人要好一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自己人”之间的交往中,对交往对象属于“自己人”的这一认识本身大都会让人们形成肯定式的心理定势,从而对对方表现的更为亲近和友好。并且在此特定的情境中,更加容易发现和确认对方值得自己肯定和引进自己好感的事实。所有这一切,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巩固并深化自己对对方原来已有的积极性评价。在这一心理定势的作用下,“自己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和认知必然在深度、广度、动机、效果上,都会超出非自己人之间的交往和认知。可见,人们在与“自己人”的交往中,肯定式的心理定势发挥着积极地作用。这也就是在日常的交往中,许多人都要攀老乡、攀同学关系,这样就容易亲近一些。
小邢是一家装修公司的业务员,有一次到一家公司谈一笔生意,结果谈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谈拢。正在着急的时候,他忽然看到公司经理的墙上挂着一幅照片,拍得好像是自己母校的景色。于是,他就对经理说:“这幅照片真漂亮,是某校的风光吧?”
经理一听,非常惊讶:“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位业务员说:“你这幅照片应该是校园的湖边吧?那可是我们学校的一大景观呀。”
这位经理眼睛一亮,非常高兴的说:“你也是那所大学毕业的吗?原来是老校友呀。这个地方可是个爱情圣地呀,好多学生的初恋就是在那里开始的。”
业务员笑容满面的说:“是呀,我就是这所学校毕业的,我和我女朋友就是在那里认识的。”
经理说:“我也是呀,那时候还差点因为这个被学校开除了。哦,对了,那个教体育的石老师现在怎么样了?他的篮球打得真好!”
小邢说:“你也知道石老师呀,那还是我们的班主任呢,他的篮球打得非常棒,据说他年轻的时候还参加过省里比赛呢。不过现在年级大了,球打得少了。”
就这样,两个人越说越亲,不用说,这笔生意就顺利成功了。
一个人在许多问题上与自己看法相似,我们就喜欢他,意见越一致,就越喜欢。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在1961年曾通过一项实验表明,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可见,“自己人效应”中的“自己人”,首先表现在态度和价值观的类似性上。人与人若是有共同的态度与价值观,不但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与共鸣,同时亦容易预测对方的感情与反应倾向,因此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彼此容易适应而建立起人际关系。当然,态度与价值观的类似性并非单靠一两次的接触即能发现的,通常是在多次的交往联系中,慢慢发现对方与自己的共同点,反过来,由于共同点的发现又促进以后交往的频率,如此循环,使彼此间的人际关系更加稳固。
所以,为了能够和别人更接近,不妨将将自己向对方多靠拢,如果对方能够将自己当做“自己人”,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有一位老师很受学生的爱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的“自己人”,而不是一个说教者。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早恋的趋向,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好好学习,这位教师在一次班会上给同学们讲道:“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女同学,不知怎么回事,我心里老是想着她,在上课时也会情不自禁看她一眼。”然后,这位老师因势利导,指出这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再接着谈自己对早恋的看法。同学们见老师也有这样的经历,原来和自己一样,就觉得老师的话很亲切,很可信,对老师的建议愿意听取采纳。
什么是“自己人”?自己人就是同类人,也就是说,你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你的错误我也犯过,你这样的想法我也有过……等等。人们常说:自己人绝对相信。一个人一旦认定对方自己是“自己人”,就会另眼看待。
如果想要把自己当多他人的“自己人”,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强调双方一致的地方,使对方认为你是“自己人”,从而使你提出的建议易于被接受。
其次,努力使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你要想取得对方的信赖,先得和对方缩短心理距离,与之处于平等地位,这样就能提高你的人际影响力。
再次,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人的良好个性品质是增强人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证明:具备开朗、坦率、大度、正直、实在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人际影响力就强;反之,有傲慢、以自我为中心、言行不一、欺下媚上、嫉贤妒能、斤斤计较等不良个性品质的人,是最不受欢迎的人,也就没有人际影响力可言。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加强良好个性品质修养,以增强自己的人际影响力。
心理课堂
1.人们会对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相同想法的人另眼相待。
2.人们总是喜欢那些经历、价值观、态度等与自己相似的人,而且越相似,越喜欢。
3、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
在大型演唱会上,有些歌手往往会主动走下舞台,走到观众当中,一边放声歌唱,一边和观众握手交流,这样往往能够提起全场的气氛,使场面更加热烈,演员和观众的心贴得更紧,演出的效果就会更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亲密程度往往视其与对方的距离而定。空间距离近,心理距离也近,空间距离远,心理距离就会比较远。这是因为当彼此在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的时候,双方的戒备心理就会开始放松,而且有产生亲密感的心理倾向。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同一个陌生人说话的时候,我们总是有意无意之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同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等亲近的人在一起,总是保持着亲密的距离。
每个人都有个心理“领地”,你走近了,他就会感到威胁;离得远了,人际关系便无形中生疏起来。对于普通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我们可以从一则寓言中去体会。
天冷了,一群刺猬想相互靠近取暖。靠得太近了,互相扎刺;离得太远了,又不暖和。就这么磨磨蹭蹭的,直到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太远影响取暖,又不太近互相刺痛。这就是所谓的“刺猬距离法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这样的,中等程度的心理距离能够产生吸引效应,过近则产生排斥,过远则生疏冷淡。
美国心理学家康恩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两位女性分别同一位男性志愿者谈话,这两位女性的容貌、话题、态度、语气都十分接近,唯一的区别是,一位女性距离这位男士约为50厘米,而另一位距离这位男士的距离大概有两米远。
实验的结果表明,这位男性对于距离自己比较近的女性比较有好感,而对那位距离自己比较远的女性则不太感兴趣。
康恩教授又将志愿者换为女性,结果同样如此。
由此可见空间距离对于交往的影响之大。想一下,如果一个小伙子在向一位漂亮姑娘求婚的时候,站在离姑娘十米远的地方,说着:“嫁给我吧!“这位姑娘肯定不答应。如果是这位小伙子把姑娘揽在怀里,看着她的眼睛说:“嫁给我吧!”估计没有一位姑娘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下来。因为这样彼此非常紧密的距离,身体靠近了,心灵也靠近了,不知不觉双方的疏远感就没有了,戒备心也消除了,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一般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远,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越大,而空间距离越近,则心理上的距离就会越小。比如相对来说,我们会感觉同一栋楼里的人会比其他楼里的人感觉到更为亲切一点,见了面会热情地打招呼。而在同一栋楼当中,同一单元和不同单元的邻居关系又不一样,这就是空间距离对心理距离造成的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私人距离,其距离小于0.5米之内。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因此有人称其为“亲密距离“。
其二,是社交距离,其距离为大于0.5米,小于1.5米。它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故亦称“常规距离“。
其三,是礼仪距离。其距离为大于1.5米,小于3米。它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
其四,是公共距离。其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同陌生人相处。它也被叫作“有距离的距离”。
因此,如果在社交中,如果我们想要和一个人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就要有意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这样就会缩短彼此的亲近程度。
据心理学家的统计调查表明,在恳求一个人的时候,在比较近的距离(大约半米左右)内,能够得到更多的响应,如果站在1米以外,无论怎样恳求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小建是一位非常俏皮捣蛋的学生,经常捉弄别的同学,不论老师怎么说,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什么大的效果。上到七年级的时候,换了一位新的老师,这位老师把小建教到自己的办公室,让他坐在自己的旁边,用手揽着他的肩膀,就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对他摆事实讲道理。说来也奇怪,平时天王老子的话都不屑一顾的小建,竟然变好了,学习也更加努力了,也不再欺负其他同学了。可以说,这位老师就是善于运用空间距离的高手。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可以像这位老师一样,运用空间距离来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比如说,为了迫使别人同意你的建议,你就要毫无顾忌地走到离他很近的地方,对他说出你的意见,这样就能够突破对方的心理防线,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你想和某人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就可以微笑着靠近对方,就会让对方感觉你的诚意,对你产生好感和亲近感,从而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心理课堂
1.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亲密程度往往视其与对方的距离而定。
2.彼此的空间距离缩短的时候,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在接近。
3.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要先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
4、让自己更具有亲和力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能力很强,水平很高,但是就是不受欢迎。有些人能力一般,也没有什么特长,但是到处受到欢迎。这就是一个亲和力的原因。
有一位教师,他所带的班级考试成绩总是处在年级前茅,个人也常有研究文章见报,但学生评教满意率却总是处于中下游。学生们对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都很认可,为什么给的评价却这么低呢?原因就在于这位老师过于严肃,很少有笑脸,与学生谈话,总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有事找他,他也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态度。一句话,这位教师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师生关系紧张,就是因为他缺乏必要的亲和力。
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某人对另外一人具有的友好表示,通常就形容这个人具有亲和力。
有句话叫:力在则聚,力亡则散。有亲和力的双方就是有共同力量表示的双方,这种友好表示,使得双方合作在一起,有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趋向意识,和共同作用的力量。有亲和力是促成合作的起因,只有具有了合作意想,才会使双方结合在一起共同合作。
李嘉诚是大家熟知的华人首富,他就很有亲和力,看看他脸上总保持着的微笑,就让人感到非常亲近。内地的房产大亨冯仑曾经说起过这样一个事情:
一次他去香港,有幸受邀与李嘉诚吃了一次饭。作为华人世界的首富,是许多商人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和这样的人吃饭应该是什么样的场面?一般大人物都会等大家到来坐好,然后才缓缓出场,讲几句话。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有个名签,相对重要的人会和他坐在一桌,其余人则坐在另外的桌上,饭还没有吃完,李大爷就应该走了。如果他是这样,我们也不会怪他,因为他是伟大的人物。
但是令冯仑非常佩服的是,当他进到电梯口,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嘉诚就在门口等他们,然后给他们发名片,这已经出乎大家的意料——因为李嘉诚的身份和地位已经不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买卖的商家一样给他们发名片。发名片后他们一个人抽了一个签,这个签就是一个号,就是他们照相站的位置,是随便抽的。冯仑当时想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后来才知道,这真是用心良苦,为了大家都舒服,否则怎么站呢?
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说是吃饭的位置,又是为了大家舒服。最后让李嘉诚说几句,他说也没有什么讲的,主要是来和大家见个面。后来大家鼓掌让他讲,他就说:“我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吧。”然后看着几个老外,用英语说了几句,又用粤语讲了几句,把全场的人都照顾到了。他讲的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要建立自我,同时又要追求无我,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不要给大家压力,让大家感觉不到你的存在,来接纳你、喜欢你。之后他们吃饭。冯仑抽到的正好是挨着他隔一个人的位子,冯仑以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会儿,李嘉诚起身说:“抱歉我要到那个桌子坐一会儿。”后来,冯发现李嘉诚在每一个桌子坐15分钟,总共4桌,每桌都只坐15分钟,正好一小时。临走的时候他说一定要与大家告别握手,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又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
正因为李嘉诚对于别人都照顾到,所以才特别有亲和力,受到人们的尊敬。所以,要想受到他人的欢迎,就要多让自己多点亲和力。
亲者,如古人所讲,“谓父母”也。一个人要有亲和力,就一定要放下架子,不要抬高自己,把自己放到和别人平等的位置。如果把关系弄拧了,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了,处处趾高气扬,自然别人都会对你退避三舍的,自然在社交场合是失败的。
和者,温和、谦和之谓也。一个人要有亲和力,待人处事就应人性化一点,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多想想别人的难处,多讲暖人心的话,多做得人心的事,而不能动不动就讲狠话,甚至把扣奖金、给处分甚至辞退、开除当做家常便饭;也不能搞“老子天下第一”,听不进不同声音,容不下不同意见。只有温和一些、谦和一些,才能赢得人心。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我国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已90多岁高龄的张瑞芳大姐获得了“杰出贡献奖”。这位老艺人登台发表感言时说:“和我同辈的不少杰出影人,都已先我去世,我只是因为现在还活着,所以这个奖,就让我愧领了。”话音刚落,全场人纷纷起立,鼓掌不息。这就是温和、谦和、亲和的魅力。
心理课堂
1.让自己更亲切一点,别人就更愿意接近你。
2.一个亲切的微笑会使人的心里倍感温暖,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则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3.亲和力是人际交往的催化剂,能够迅速拉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5、用幽默为自己开路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幽默是社交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用心理学原理来说,幽默是人的思想、常识、智慧和灵感的结晶,它属于人们的情绪心理,是一种最能够感染他人、引起心理共鸣的情感素质。
幽默在社交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使人的交往变得更加顺利、更加自然。所以,“幽默”的拉丁文原意就是“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和人交往时常常需要这种“液体”来润滑,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顺利更加愉快。
前一段在一期《鲁豫有约》的节目中,鲁豫采访台湾著名演员凌峰,提到了凌峰第一次上春节联欢晚会的情景。尽管已经过去了20多年,许多参加过春节联欢晚会的人已经被人淡忘,但是,凌峰却被人们牢牢记住,尤其是对凌峰的那句“中国五千年的沧桑都写在我的脸上”都记忆犹新,恍若昨日。
在那次春节联欢晚会上,凌峰登台献艺:
凌峰:大家好!我叫凌峰,凌峰的凌,凌峰的峰。(众大笑)……各位听过凌峰唱的歌没有?(有的回答“听过”,有的回答“没有”)
凌峰:没有听过凌峰唱歌的朋友,终身遗憾。(众笑)听一次凌峰唱的歌,遗憾终身。(众大笑)
“在下凌峰……这两年,大江南北走了一圈,男观众对我印象特别好,他们见到我觉得有优越感,因为本人这个样子对他们没有构成威胁,他们很放心。(观众大笑)
“本人的脸长得很中国(笑声),中国五千年沧桑和苦难全写在我的脸上了(笑声、掌声)。一般说来,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好,有的女观众对我的长相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笑声)。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球黑。(笑声)。但是我要特别声明,这绝不是本人的过错,实在是父母的错误,当初并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把我生成这个样子(笑声、掌声)。
“但是,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现在的男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你看上去很漂亮,看久了也就那么一回事,这就像我的好朋友刘文正这一种;第二种,你看上去很难看,看久了!以后是越看越难看,这种就像我的好朋友陈佩斯这一种(笑声);第三种,你看上去很难看,看久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他另有一种男人的味道,这就是在下我这种了(笑声、掌声)。
“好,鼓掌的都表示同意了一一鼓掌的都是长得和我差不多的,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啊(大笑声、掌声)!”
凌峰的这段话,前半部分是对自己的分析和嘲讽,明显是随意编造男女观众对其“丑”的评价以自嘲。他以形象化的漫画语言描绘了自己的老、瘦、黑,将自己长相的“丑”嘲讽得无以复加,包括对父母未征求他“同意”就把他生出来的“埋怨”;然后他以一个“突转”,节外生枝地提出所谓现代“男人分类”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他在嬉笑中顺理成章地贬低别人又顺带“美化”自己,最后还顺手捎带上了现场的观众,把全场的观众都巧妙地带进了现场的欢乐气氛中。
凌峰就是用“幽默”这种润滑剂,巧妙的渲染了现场的气氛,使大家对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数十年都没有忘记。
幽默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在交往中,出现矛盾是避免不了的。如果矛盾激化了,就会使事情更加的不可调和,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极易留下无穷的隐患。人是理性的动物,但又是感情的动物。有时,道理上讲通了,感情上却下不来。那怎么办?那就会伤感情,会上火,就有理讲不清了。在交流的时候如果发生障碍,幽默就可以派上大用场了。
举个经典的例子。1946年审判日本战犯,当时亚洲各国、英国、美国各国组成一个国际法庭来审判日本***战犯。还没开始审判,各国的大法官就吵成一团。大家为谁坐在主席旁边的第一个位置争执不休。这不仅是个人的事,而是有关各国地位和荣誉的。结果争来争去,大家都上火了。后来中国法官梅汝璈发言说:“我们不妨找一个体重测量器来,看看各人的体重是多少,然后按照它来安排席次,最重的人居中,最轻的人就往旁边坐了。”这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庭长笑道:“你的办法很好,但是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璈回答说:“对对对,我认为这是惟一客观的标准。纵使我被安排在最边席,我就辞职,让中国政府就派一个比我胖的人来替代我。”一讲完这话,大家都笑了。这一笑,化解了剑拔弩张的矛盾,最后,按照梅汝璈的主张,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位,中国紧随美国之后,排在第二位。
梅汝璈用的是幽默的办法。幽默就是不讲正理而讲歪理让大家发笑,这样就可以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而争论、雄辩虽然讲正理,但是却扩大了彼此心理的距离。这说明,在发生争论的时候,雄辩固然重要,但是,在雄辩之前理清情绪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幽默。精通交流的人,该讲道理的时候就雄辩;该理顺情绪的时候就幽默。
正因为幽默在社交中有着如此巨大的作用,所以很多西方政界领袖和社会名流都很重视自己的幽默才能,认为幽默是智慧、才能、学识和教养的象征,是进行社交的有力武器。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幽默起来,不管以前自己是什么样性格的人,都应该学会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做一个幽默风趣的人,用幽默为自己开路。
要让自己幽默起来,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诗化、美化自己,而是相反,放下架子,自我调侃,嘲笑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促成听众和自己之间的互动。还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两个不同事物或想法连贯起来,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理课堂
1.幽默可以减轻压力,润滑人际关系,消除紧张。
2.在人交往中,幽默有着神奇的作用,运用幽默可以轻松地抓住听者的心。
3.善于是用幽默的人在社交中通常会受到青睐,他们的幽默给人带去欢乐,也从人们那里得到更多的回报。
6、迎合对方的习惯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电视,一个富家女爱上了一个穷小子。有一次在女孩子的坚持下,男孩子到女孩子家做客,吃饭的时候,男孩子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和女孩子家温文尔雅的吃饭方式很不协调,甚至受到了女孩姐姐的嘲讽。
这个穷小子的自尊受到了伤害,慢慢的开始疏远这位女孩子。
但是女孩子并没有放弃。有一次,他们一起去吃饭,女孩子突然一改自己淑女式温文尔雅的吃饭方式,也学着男孩子狼吞虎咽起来,饭粒沾在嘴上也不管。这个男孩子在一边看愣了,一下子就接受了这个女孩子,将她紧紧地拥抱在怀里。
这个女孩子非常聪明,她注意到了男孩子的习惯,并且自己也养成这种习惯来表示对于男孩子的接受,从而获得了男孩子的爱。
在心理学上,这种人与人之间表情或者动作之间的一致被称之为“同步行为”。“同步行为”不仅存在于恋人之间,可以说是存在于我们的方方面面。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与人也是各个不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习惯和爱好。如果两个人把对方的习惯、动作当作效仿的对象,就会表达出一种相互欣赏或者相同的心理状态,换句话说,意味着双方思维方式和态度的相似或相通。这样就会存进彼此的内心交流,加深彼此的好感和相似程度。如果能够在社交过程中迎合对方的这种习惯,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你迎合了对方的习惯,就等于认可了他这个人。每个人都需要他人人认可,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需求。所以,迎合对方的习惯和需求,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是对上司还是下属,陌生人还是亲友,满意我们的人还是对我们不满的人,都是进行交往的一个好方法。
所以,我们在社交的时候,就要细心留意他人身上的各种习惯和嗜好。人们身上所有的习惯和嗜好,也是每个人与他人区别最明显的地方。
在平常的交往中,人与人相处的好坏与难易程度,与彼此之间性情相同与否有很大的关系。通常,两个人相似的地方越多,就越容易接受对方。两个人相似的地方越少,沟通起来的难度就越大。而一些习惯,正是这种相似地方的外在反应,如果能够迎合对方的一些习惯,那么,你和对方的距离就会一下子拉近了,对方就会接受你。
小梁是一名会计,他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一家大公司做一名普通的会计。仅仅两年之后,他就成为了这家公司的审计员,在他28岁的时候,已经是这家公司的财务主管了。小梁之所以事业如此成功,就在于他能够注意到别人一些个性化的习惯。
这家公司的老总是个非常忙碌的人,他最讨厌别人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小梁刚进公司的时候,总怕自己说错话,办错事,所以一件事总是要说的非常详尽。这位老总总是非常不耐烦的说:“说正事,说正事。”
聪明的小梁看到这一点,每次给老总汇报工作,总是直截了当,简单明了,从没有一句废话,他甚至在汇报工作前将要汇报的工作写个简短纪要作为发言提纲,在认为需要把话题扯远一点的时候,会首先向老总申明原因。他简洁踏实的工作作风深得老总的欣赏。老总也对小梁青睐有加,进行刻意培养。很快就将小梁提拔为审计员。从此,小梁就踏上了迅速升迁的道路。
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不受欢迎,其实自己是否想过,在与人交往中自己过于坚持自我,没有注意别人的习惯呢?如果稍微改变一下自己,迎合一下别人的习惯,可能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人都期望别人来关注自己,尤其是认可自己独一无二的习惯。聪明的人就会注意他人的特殊需求,以此来迎合他们的习惯,获得他们的认可。
因此,要想受到他人的欢迎,就要做到洞察他人最细微的需求,每一个人的希望、问题、需要都是他的兴趣里最现实的部分。无论这些东西是怎样展示出来的,我们都必须最先注意到他人需要的东西。通过这些小事是他人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获得他人的友谊和支持。
心理课堂
1.迎合对方的习惯,是自己在欣赏对方或者和对方有相似的心理状态的表示。
2.迎合对方的习惯时要不露痕迹,否则容易让人以为你在取消或讨好他,反而适得其反。
7、包装不是为了炫耀自己
不知道您是否注意到一个地方最高大最豪华的建筑物是什么?没错,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的话,你就会发现,无论在什么地方,最高大最豪华的建筑物肯定都是银行。要建造这么高大豪华的建筑,是因为银行有钱吗?不完全是,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银行需要为自己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使人们对自己产生信心。说白了,这就是银行对自己的一种包装。银行需要树立一种稳固高大的形象,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感觉到把自己的钱放在银行里放心,才愿意把钱存到银行。如果银行破破烂烂的像一间茅草屋一样,你敢把自己的血汗钱放到这家银行吗?
其实不仅是对银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也有这样的印象。为什么有的人办事非常顺利?而面对同样的事同样的人,有的人却要遭受冷遇,怎么也办不成呢?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上的包装效应。
大家想一下,明星为什么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总要把自己装扮的与众不同?
我们出门前为什么一定要打扮一下自己?
军队、警察等国家武装力量为什么要穿上统一的服装,显示自己威武的形象?
其实,无论是明星、军队警察,还是我们普通的一个人,这样做都是为了包装自己。在印象管理心理学中,人们通常把一个人因包装行为而发生给人印象大变的现象,称之为包装效应。
有人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让一个人打扮成乞丐的样子,而让另一个人穿着高级西服,装扮成一个高级白领的样子。然后让他们在一个热闹的路口过马路。结果,乞丐后面没有一个人跟随。而那位白领后面却有一大群人跟着他过马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白领的形象给人一种信任感,而乞丐却不能给人一种信任感。所以大家从心理上都信赖这个白领,都愿意跟随他。而对于那个乞丐却不相信,所以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过马路。由此可见包装的威力。
人们在过马路这种小事上,尚且还要跟随一个自己感觉印象好的人,何况在办事时呢?有一个好的包装对于自己办事绝对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人们看待一个人,已从早年单纯的文凭、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延伸至形象、气质、亲和力等方面,更何况,“以貌取人”的观念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这些现实面前,更需要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更要全面“包装”自己。
懂得“包装”自己,是“推销”自己的关键一步,如果没有这一步,即使你有满腹才华,也很有可能失去机会。试想,当一个“包装”得体、光彩照人的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谁说不是尊重他人的举动呢?这样自信的形象完全能比别人多个机会。
有人总认为包装自己是为了炫耀自己,是为了哗众取宠。其实,这是没有认识到包装对一个人的影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精美包装的吸引力,顾客购买时通常会超出出门购买时打算购物量的45%,这在商品销售中是常有的现象。包装对于商品如此重要,对于人际交往同样非常重要。我曾经亲眼见过一件这样的事:
在火车站的售票厅,一位农民打扮的老人好不容易挤到了售票厅,小心翼翼地对那位女售票员说:“请问有到四平的车票吗?”大概是得到了肯定地回答,老人小心地把自己手中攥的一卷钞票递了进去。不料,却被女售票员给扔了出来:“没票了。你到别处买吧!”老人只好无奈地走了。女售票员嘴里还在嘟囔着:“这么烂的钞票怎么收呀?干脆到别的窗口买吧。”
这时来了一位看起来很有身份的人走了过来,同样问道:“有到四平的车票吗?”同样是这位售票员,忙不迭的回答说:“有,还有卧铺呢!”这位看着很有身份的人掏出了一大把钞票,随便抽出了两张,递了过去,两张车票就递了出来,售票员还说着:“你收好了,这可是最好的票了!”
为什么同样一位售票员,对待前后两位购票者态度如此不同呢?就是因为这两位的形象不同,所以受到了不同的待遇。由此可见,包装效应在社交时的重要性。
在人的印象管理中,这种包装效应经常会发生,人们常说的“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就是道出了包装效应的作用。这与一个人的审美观很有关系。多数人总希望看到美的东西多一些,包括人在内。也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人们都希望能给人留下美的印象,也喜欢美好的东西。
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总是从浅表到深刻的,而且多数人只停留在浅表性上。因此人的包装就成了认识一个人的首要因素。
既然一个人的形象在办事时,如此重要,我们不妨也借鉴一下银行的做法,为自己包装一个善于办事的形象,这样办起事来就会更加顺利。
当然,人的包装不同于商品的包装,不仅是对自身外在形象的包装,更要注重内在素质的包装。所以,在包装自己的时候,除了要在外表上注意以外,还要注意自己的内在。否则,就会给人一种“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感觉,反而得不偿失了。
在大家心目中,一个诚实、热情、宽容、乐于助人的人,总给人一种信任的感觉,所以,大家不妨给自己包装一种善于办事的形象。把自己包装成有能力、诚实、热情、宽容、乐于助人的形象,这样就会让人家对你有一种敬仰的感觉,办事时自然就不敢故意刁难了。
当然了,在包装自己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超出一定的限度,在一定限度内的包装,会给大家一种美的感受,如果超出了这种限度,反而会给大家造成一种不好的印象,反而事与愿违。
包装的高手在于不留痕迹,外在的一切应与自身浑然一体,这才是包装自己的最高境界。
心理课堂
1.给自己包装一个好的形象,就等于给自己办事颁发了一张通行证,办起事来肯定会一帆风顺的。
2.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也不会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8、见面的次数比时间更重要
有些人在找人办事的时候,总认为只要对方给自己一定的时间,与对方作深入交谈,自己就能够说服对方,事实真的如此吗?
事实是,见面的时间长,远没有见面的次数多效果好。
新东方学校的校长俞敏洪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同时,他也是一个运用心理的高手。
当年,为了赚够留学的费用,在北京大学教书的俞敏洪到校外的英语培训学校兼职,结果被北京大学除名,无奈之下,俞敏洪决定创办新东方学校。但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当时的政策规定,要办培训学校必须要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才可以,并且要学校出具证明。而俞敏洪当时仅仅是个讲师,资格不够。再说要学校出具证明,俞敏洪刚刚从北大辞职,已经没有自己的单位了,又能去哪里开具证明呢?
这时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找一个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挂名,这样就可以给他办理执照。但是俞敏洪前思后想,婉拒了这个办法。俞敏洪有自己的考虑:如果办学失败了,自然没有什么,一切后果自己一肩都扛起来就可以了,可是万一做大了,到那个时候,学校是算他俞敏洪的呢?还是算这位教授的呢?这些问题不能不考虑。
可是条件不具备,执照问题怎么解决呢?俞敏洪自有俞敏洪的办法,他每天再忙也要抽出一点时间到教育主管部门去,陪着人家喝喝茶、聊聊天,和人家拉关系,沟通感情。就这样死磨硬泡,主管部门答应给他半年的试用期。虽然是试用,但是问题总算解决了。
就这样,俞敏洪终于拿到了办学的执照,开创了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在办执照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采用了心理学上的一个方法,就是“多看效应”。
人们总有一种心理,对于越熟悉的东西越喜爱,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多看效应”。很多时候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见面次数多可以提高彼此之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时间长,也不易消除彼此间的生疏感,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太长而产生摩擦。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很多实验来研究“多看效应”。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的次数不一样,有的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有些人接触时间长,能够有更深入的交流。这种说法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人有时候的确需要深入的交流,但是现在在生活节奏比较快,很少有大段的时间来交流,即使深入的交流一两次,时间一长,还是会忘记的。
为了验证这个道理,心理学家们还做过一个实验。心理学家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相互喜欢的程度越大;而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就较低。
在生活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有句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常走动的人,接触的机会就多,彼此之间就越熟悉,所以关系就更加密切,即使关系再密切的亲戚,如果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来往,哪里还会有什么感情呢?试想一下,你是喜欢一位终年见不了几次的朋友,还是喜欢一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呢?“远亲不如近邻”,也是有心理学上的原因的。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的人,往往将这种“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有一位保险业务员,他的一位顾客总是拒绝接见他,如果不见面,那没法沟通,没法沟通怎么能够让他买自己的保险呢?这个业务员经过多方打听,得知这位顾客喜欢古董。他知道,喜欢古董的人都是潘家园的常客,所以,他就到潘家园守着,见到这位顾客去了,就上去交谈几句,聊聊古董。就这样,隔上几天他就去潘家园和这位聊上几句,时间也不长,但是有古董这个话题,自然聊得投机。
经过一段时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熟悉了,这位顾客就很自然的把这位业务员叫过去签单了。
可见,若想和别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可以找机会多与对方见面,每次时间也不要太长,给对方一个想头,期待与你的再一次相约。
当然,“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你给人的第一印象还不差,否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反而起了副作用。
心理课堂
1.见面的时间长,不如见面的次数多。见面的次数多,可以提高彼此之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2.人们总是对于自己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
5、增加和人见面的次数能够增进和它人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