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6100000002

第2章 古代堪舆学探源(1)

【堪舆:天地人和谐之道】

堪舆的解释

堪舆,俗称“风水”。古人认为,“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舆,就是勘天舆地,即勘察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对人的影响,同时选择地上适宜人生存居住的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也就是堪舆经典篇目《青囊经》所说的“天光下临,地德上载”和“天之所临,地之所盛,形止气蓄,万物化生”。

堪舆行为何以出现

最早生活于地球上的人类是居无定所的,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迁徙不定,逐水草而居,风餐露宿。直到原始农业发展起来后,才开始过上聚集定居的生活。这时古代先民已经意识到,居室乃安身立命之处,要乐业,必先安居,住得好不好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当然希望住宅既能遮蔽夏天的烈日,也能保证冬日有足够的阳光制暖,当然还要躲避洪水猛兽等的侵袭,于是,择地而居的想法很自然地出现了。人们不再消极地顺应自然,而是积极地选择聚居生存的地点,这就是最初的堪舆行为。从这一行为出现的过程,可以看出,堪舆是源于人们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

堪舆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其中的“天”是多种内容的融合,即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等。当然,“天”还有自然界的含义。这时,“天人合一”就包含着天人皆物、人效法天、人天协调的内容。所谓“天人皆物”是说天和人都是物,都在运动,都遵循阴阳之道;而“人效法天”是指人要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以求得和谐的生存和发展;“人天协调”是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不是被动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主动积极地利用自然,既承认客观规律的存在,又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协调天人关系从而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天人合一”观念产生很早,最初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庄子·达生》中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即天才、地才、人才,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用于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人在天人和谐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常用的语汇,也是中国流传千年的“堪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一般认为,自然天和自然地是产生人类的物质基础,而勘察天道、地道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勘察内容中“风”与“水”是最为重要的。因为“风”是流动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必须依靠它们。有清新空气和甘泉的地方,生命就会生生不息。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多起源于水草丰美的地方,如黄河流域、幼发拉底河等。这也是“风水”养人的一个佐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传统哲学和“堪舆学”是源与流的关系。

庄子与董仲舒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庄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在家乡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吏,有时以打草鞋为生,生活贫困。但他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在《庄子》一书中。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广川(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就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询问,仍备受武帝尊重。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今文经学的重要著作《春秋繁露》中。

在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天”是指自然界,“人”是指人类,“合一”是指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但是,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超越性。其“超越性”集中体现在“天”具有伦理道德观、王权政治主张和宗教精神关怀的层面,即“天人感应”。因为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如果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种思想在汉代曾占据统治地位。

【堪舆的诸种称谓】

堪舆俗称“风水”,其实,除了“风水”这个使用最广泛的称谓外,堪舆还有青乌、青囊、地理、相地、相宅、卜地、卜宅、图墓、葬术等诸多称谓,这些称谓是如何而来的?它们在本质上与堪舆是否有所不同呢?

堪舆

“堪舆”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日者列传》,褚先生记曰:“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家曰不可。”

堪舆的本义是天地。堪为天,舆为地。《文选·甘泉赋注》:“《淮南子》曰:堪舆行雄以知雌。许慎曰: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除了“天”的意思,还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突。《说文解字·土部》:“堪,地突也,从土,甚声。”一是通勘,指勘察,与“相”同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堪舆指的是察看地势,以选择利于居住和埋葬的地方。

《汉书》引扬雄《甘泉赋》:“属堪舆以壁垒兮,梢夔魍而扶猫狂。”孟康注云:“堪舆,神名,造图宅书者。由此看来,堪舆是造图宅书的神。后人不仅不知道堪舆神的样子,连他的图宅书也已经亡佚。只有在汉代王充的《论衡·诘术篇》中存有几段引用图宅书的原文。”可见,图宅书是有关住宅禁忌的书。

此外,自汉代开始,有了一些以“堪舆”为名的解说“风水方位之书”。如《堪舆金匮》、《堪舆历》、《堪舆经》、《堪余历注》等。

风水

风水是使用得最多的术语,但实际上,风水与风水术是有区别的。风水是—种客观存在。风水术是主观对客观的活动。风水的本体是自然界,风水术的本体是人。虽然二者有明显区别,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将二者混在一起。

风水名称的最早记载和解释,一般公认是晋代人郭璞的《葬经》,其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经》简明概括了风水选择标准:“来积上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金代兀钦仄注解《青乌先生葬经》,其中也有关于“风水”的说法,即“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

明代徐善继、徐善述在《地理人子须知》中综述前人论说,谓:“地理家以风水二字喝其名者,即郭(璞)氏所谓葬者乘生气也。……总而言之,无风则气聚,得水则气融,此所以有风水之名。循名思义,风水之法无余蕴矣。”

综上所述,可知风水是古代的一门实用技术,即考察山的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文、生态、小气候及环境景观等,然后择其吉处来营筑城郭室舍及陵墓等,使其达到天、地、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卜宅

“卜宅”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召诰》,其中说“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周克商后于洛河之阳选址营建洛邑。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卜宅的相关记载,“卜”是考察、选择之意,并非单指占卜。

卜宅是指择地而居,后来,人们又延伸出一些词语,如卜邻、卜居、卜筑、卜宇、卜食等,意义与卜宅大致相同。

相宅

“相宅”的说法出自《尚书·召诰》,其中有“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的说法,又说“惟太保(注,即召公)先周公相宅”。这说明相宅活动在周代已经十分普遍,有关的记载也十分丰富,最著名的是《诗经·大雅·公刘》,诗意地再现了公刘在周代豳国“相其阴阳”的做法,显然,此时的相宅已经开始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全面巡视考察,并且运用了测量土地长短和日影的方法决定建筑的基址和朝向。

阴阳

阴阳学说是《周易》中的观点,如《周易·系辞》中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说卦》中也说:“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关于阴阳的学说和观点渗透入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中国中医学和风水学,几乎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应用。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将风水术称为“阴阳”,将风水先生称为“阴阳先生”。

地理

在中国古代,地理是风水的另一个名称,而履行堪风察水职能的人被称为地理家或地师。这是因为先秦之人已经感悟到:人之行为应遵天道、地道,人应善用天时地利。《周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中国历朝历代,均有冠称“地理”的风水著作,如《宋史·艺文志》中载录有“《地理风水歌》二卷、《地理六壬六甲八山经》八卷、《地理搜破穴诀》一卷”。此外,明代李国木编有《地理大全》,清代寇宗辑有《菊逸山房地理正书》,这些书籍都不被收录于史部舆地类,而是被收录于子部术数类,因为它们是专讲风水的书籍。

形法

“形法”可能是仅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对于风水的说法,《汉书·艺文志》中有“形法类”。姚明辉作《汉志注解》云:“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即相地相形。”“形法类”收录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已亡佚。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在此条下考证说:“说风水方位之书。”

形法指形貌,不仅仅是指相地。《四库全书总目·术数》说得很清楚:“然形法所列,兼相人相物,则非相宅相地之专名,亦属假借。”此外,它与堪舆术中两大流派之一的形法派没有必然的关系。

青囊

古代术士把他们的著述刻在简册上,多放在用青布做成的布囊里,这就是青囊。至于“青囊”被当做“堪舆”的别称,是出于《晋书·郭璞传》:“(郭璞)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青囊》是堪舆的一本秘传著作,流传影响甚广,所以后世将青囊当做堪舆或风水的代名词。

青乌

将堪舆称为“青乌”,是因为古代有一位专司相冢、相墓的著名堪舆家叫青乌子。历史上,有人说青乌子是黄帝时代的人,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昔黄帝……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也有人说青乌子是秦代人,如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秦有青乌子,著《青乌经》。”此外,还有人说青乌子是商周时的人。

以青乌为名的堪舆经典有《青乌先生葬经》,这在《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中都有收录。

由上述内容可知,堪舆学在中国虽历经数千年,但其称谓却始终没有统一,其内涵也随着历史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而没有确切定义。总体看来,“风水”这种称谓广泛流行于民间,而“堪舆”这种称谓在学术界得到认同,至于其他称谓则更像是别名。无论是哪种名称,其宗旨大致相同,即审慎周密地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法天地,象四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而臻于至善境界。

“孟母三迁”为卜邻

孟子被称为“亚圣”,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成长与成才离不开他的母亲。《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讲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他搬了一次家,居处距离墓地不远。于是,孟子就和小伙伴一起经常学人们跪拜哭嚎的样子,玩抬棺材送葬的游戏。孟母看到后,就马上带孟子搬到了集市旁边去住。在集市旁边,孟子又和小伙伴们学起了吆喝买卖、讨价还价。于是,孟母再次带他搬家。这次,用心的孟母将家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耳濡目染,孟子开始学起了吟诵诗书,学起了礼仪、礼貌,孟母才安心地住了下来。

“孟母三迁”的故事享誉大江南北,人们都把它与教子联系在一起,因为孟母的目的是要引导孟子走上正路。这是从教育的角度看,如果从风水的角度看,孟母确实了不起,她很早就意识到生存环境对人生道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她要通过“卜邻”这种行动为孟子创造好风水。

同类推荐
  • 友谊赠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友谊赠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新读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 重构人的精神生活

    重构人的精神生活

    本书基于对精神生活质量的理论研究,回答了什么是精神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多维度探索了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衡量尺度和发展规律,结合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精神生活质量问题的实践,通过对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文化、高科技发展等社会际遇下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突出问题的大胆探索,有针对性地指出培育改革共识、增强全民法治和德治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与发展多样文化相结合、培育人与科技互动中的主体性、做高科技时代真实存在的自我等应对措施,进而提出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提升总体对策研究,从目标、原则、方式、路径几方面提出具体的思路。
  •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历史之谜》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未解之谜,并加以申述。
  • 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本书通过对上海市电影产业的重点企业、机构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了解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企业发展个案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用比较丰富的材料和事实数据,全面概括和描述了上海电影产业在政策制定、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等产业链各方面的详细情况,评述了2011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热门推荐
  • 小城故事之让爱不在受伤

    小城故事之让爱不在受伤

    世界上每一个独立的人都可以是一部小说,有的是可以走向美好,有的是未知,有的确是悲剧。。。。清扬,我是一个农村来的姑娘,在一个北方的小城中打拼。找到自以为是的真爱,早早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涯。不料想,多年以后那些出轨跳楼的戏码会在自己身上狗血一样的出现,。。。。。。
  • 老陶杂谈

    老陶杂谈

    书中作者就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和事件,生活中的小常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 我的绝色完美老婆

    我的绝色完美老婆

    回归都市,接受契约婚礼,本想过平静的生活,但是他的绝美总裁老婆,却天天吵着要跟他离婚。于是,平静的生活,变得再也不能平静……
  • 燕归榕

    燕归榕

    一个是镇国明珠,人间难寻。一个是盛世容华,举世无双。阴谋、阳谋,纠缠不清。明枪、暗箭,接踵而至。登的上朝堂,战的了四方。家国天下,儿女情长。燕雀鸿鹄起,硝烟弥漫时。待尘事封,燕雀归榕。
  • 魅仙惊华

    魅仙惊华

    五大修仙世家之一的赫连家,怀璧其罪,一朝之间,满门修士尽被屠戮。举族之中,只余一十岁废柴女童逃出生天。师傅因此谓琼紫曰:“世间修士,俱都功利毒辣之辈!”琼紫点头,“师傅所言甚是!”扭头看身边某冷峻依旧、酷霸不减的男人,嘴角微抽,这只更是其中翘楚。********************************已有百万完结文《重生妖魅横行》,坑品有保证,欢迎新老读者点击、阅读、收藏、订阅~
  • 我的长安探花郎

    我的长安探花郎

    犹记得放榜那天,探花郎在酒楼与人把酒言欢回首往事,不无遗憾地说道:“我年少时爱慕过的邻家公子,后来中了状元,做了驸马,春风得意风光无限,怕是早已不记得我这个昔日里就无关紧要的小青梅了。”那天大雪纷飞,雪花铺满了整个长安街,段相爷一身白衣极尽风雅地替她煨着桌上的小酒,听此,附在她耳边不无委屈道:“本相这一生从未羡慕过任何人,唯独你那邻家公子,每每想起便嫉妒的挠心挠肺。但是李家姑娘,你又何必难过,我欢喜你,从始至终一直都欢喜你。”
  • 胭脂殇之:乱世伊离

    胭脂殇之:乱世伊离

    从出生就未见过生父,五岁母亲病逝,就被收养,自小习武练字,天生绝色,虽生来没有大家小姐的好命,但是命运却也不凡,遇到生命中几个重要的男人,也是改变了自己不平凡命运的几个男人。在复仇的路上揭开一层层真相,却未曾想真相竟如此的血淋淋···,当体会被心爱之人不信任的痛苦时,即使手握生杀大权却也未尝得一点快乐。
  • 三月惑君小刁妻

    三月惑君小刁妻

    【本书简介】莫名穿越的她,被莫名逼上花轿。新婚当日,夫君竟当着众人的面,丢下一封休书。从此之后,“三月休妻”成了全皇朝最脍炙人口的笑话。笑话就笑话,她根本不在乎。接下来,她极尽自己所能,将林家玉庄弄得鸡飞狗跳,夫君气得七窍生烟,怒极攻心,却偏偏拿她没有办法。在此期间,她也没有闲着,为了自己今后的出路,她从嫁过来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拼命敛财。计划进行了一半,却杀出三个“程咬金”,将她的生活搅得一团混乱。眼看三月期限就要到了,她没心思再与他人周旋,却在这时,发生了料想不到的意外……“被迫”离开玉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个理想,终于实现。谁知,正当她乐不思蜀时,他竟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接着,还有他,他,他!某人:你偷了我一颗心。某人:你葬了我一世情。某人:你毁了我一辈子。某人:你给了我一生怨。面对四人,她从左数到右,再从右数到左,看着一张张帅到掉渣的俊颜,听着一声声柔情的告白,她怎么头脑昏昏,四肢发麻呢?===========推荐自己的完结文《雍倾天下》(清穿)连载文《邪王的替身赝妃》(雪不得不出来说话了,亲们在收文的时候,请仔细考虑一下,抽藏涨了却又掉,雪心里很难过的)
  •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知青”,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群人。《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此外,作者子蕴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内蒙古下乡建设,图文对照下,读者如置身实境。《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子蕴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 气场:气场决定成败 气场改变人生

    气场:气场决定成败 气场改变人生

    本书内容包括:做你自己,才能有自己的气场;王者心态诞生王者气场;让气场步步飙升的心灵拓展术;气场圈决定人脉圈;气场力等于影响力、气场富了,你就富了;,拥抱成功人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