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6600000002

第2章 溯梦——追踪探源话梦缘(1)

中华文化之中的“梦”

对于“梦”这种精神现象,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被我国的古人们所注意了。在这之后,古代先人们就开始对梦进行了不停的探索,在历史上各个不同的阶段,人们对梦的认识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很多人还通过占梦解梦的手段达到获悉人世间奥秘,以及预知未来的目的。

古代“梦”的字面意义

通过我国一些古代典籍,我们也能从侧面看出古人对梦的理解。《说文解字》中曰:“梦,不明也,从夕瞢,省声。”清代文学家段玉裁对《说文解字》中的内容注释道:“许云不明者,由不明而乱也,以其字从夕,故释为不明也,梦之本义为不明。”他所提到的以“不明”为乱的这种字意解释由来已久。《诗经·小雅·正月》云:“民今方殆,视天梦梦。”《传》曰:“王者为乱,梦梦然。”《诗集传》的这种说法虽然出自于汉代,但是其却承袭了先秦“诗悦”而来,在其解释中应该保留了“梦”字的古义。在《墨经·上》中则认为:“梦,卧而以为然也。”即认为梦是人在睡眠中认为自己看见了什么,以为发生了某些事情,是睡眠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从上面的解释可知,古语中认为:梦中因不明而生乱,这是一种失去了觉醒之时意识活动的一种常态,是进入异态的现象。虽然古代典籍中对梦的解释如此,但是关于人类做梦原因的这个问题,古人众说纷纭。在《周礼》之中将梦的产生和占梦的结果称为正梦、思梦、喜梦、噩梦、寤梦、惧梦六种,而东汉的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梦列》中也持相类似的观点,认为根据梦的成因和预兆可以分为直(接)、象(征)、精(思专想精)、想、人、感(气)、(应)时、病、(相)反、性(心情)十类。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认为:“心卧则梦。”三国时期著名解梦师周宣在《太平御览》中引述《解梦书》说道:“梦者像也,精气动也,魂魄离身,神来往也,阴阳感成,吉凶验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曰:“凡梦皆缘魂魄至于躯体,不能流通……神将告以未来吉凶。”宋代大儒朱熹在《诗传小雅·斯干》中说道:“人之精神与天地阴阳流通,故昼之所为,夜之所梦,其善恶吉凶各以类至。”在《论衡·纪妖篇》中曰:“人之梦也,占者谓之魂行。”

总结古代各家之言,神道主义者宣扬的是“梦魂说”;唯心主义者认为梦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活动;科学唯物主义者认为,无论梦有多么虚幻,其产生还要依赖于做梦的人,应该从做梦之人的生理病理和精神心理去寻找做梦的原因。可见,这些解释“梦”的多种理论也从侧面促进了我国梦文化的发展。

中医学对梦的理解

在中华传统中医理论之中,也有着关于“梦”的解释。只不过中医中的解释主要是从梦境产生的原因上来进行的。我们都知道,中医学是深受古代阴阳论影响的,因此它对梦的理解也从阴阳方面来进行。

中医学中认为,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简而言之,就是卫气入阴则寐,卫气即指运行于脉外的气。当卫气入于阴时,人体表的温度就会降低,人进入了睡眠的状态。阴是主静的,而阳是主动的,在阴中潜藏着的卫阳,其活跃的主动性是不会随之改变的。因而,当卫阳刚进入到阴分时,阴阳就处于相对稳定之中。

虽然卫阳想冲破阴分的控制,但这种变化并不会引起质的改变,因而阴阳相抱而又不离的局面不会产生变化,此时人也大多会处于少梦的熟睡中。但是,随着卫阳逐渐地积蓄力量,在到达了某个临界的阶段之时,阴分的控制力和卫阳冲出阴分的力量将进行相互的抗争,这时卫阳潜藏于阴分之中的平静局面即被打破了,也就随之出现了阴阳相对抗、相争斗的情况,人就进入了多梦的睡眠之中了。当阴分又控制了卫阳冲出去的势头之后,阴阳就随之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新时期,这时的多梦时间就告一个段落了。

当人体的卫阳再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力量积蓄和准备之后,继而就又开始了冲出阴分的争斗,这次准备的时间短于上一次,但是阴阳相对抗的时间却增长了,因此做梦的时间也自然比第一次的做梦时间长。经过几次这样的反复运动,阴阳相对稳定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对抗期也会随之越来越长。一直到最后,当阴分的力量彻底不能控制住卫阳之后,卫阳最终冲出阴分的涵抱,人这时也就醒来了。而阴阳最后一次对抗的时间最长,程度也最激烈,所以做的梦时间也最长,梦境的印象也最强烈。因此,中医学认为,人们能回忆和记住的梦,大多数是处于这个时期的梦。

历代名人论“梦”

在我国历史上,不仅百姓热衷于透析梦境,就连很多著名的人物也非常注意对梦境的研究,他们自己也有着对梦独特的理解。

谈到我国的占梦文化,就不能不谈到成为解释梦、预测吉凶的权威解梦工具书《周公解梦》。相传,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周公。作为西周时代的圣人,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曾经辅助文王的“剪商”大业,随后他又相继辅佐过武王和成王,期间还当了七年的摄政,可见,他为稳定周朝的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承继者和发扬者,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以贯之,是集“温、良、恭、俭、计”这孔子所高唱的五大美德于一身的人物。不仅如此,周公对梦也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一些古人认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即人们晚上睡觉之时所做的梦和白天所想到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但是,作为古代宫庭评梦者之中的代表——周公,他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在周公看来,人之所以会做梦,是因为上天想给做梦之人一个启示,并且让做梦之人事先了解将来会发生的一些事情。因此,他也认为每个梦都含有着各自的含意,只有人们细心去钻研才能感悟出梦里潜藏的深刻含意。

晋代著名的玄学家乐广,在历史上曾经把对梦因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在《晋书》传中称,乐广人善清言,“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遗憾的是,他的“约言析理”对后世显得过分的简约,鲜有人能够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虽然如此,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文人对其却有深入的研究,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学者苏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苏轼虽然擅长文学创作,但是对哲理的研究也非常的痴迷,他还曾经写过一篇《梦斋铭》,这其中就有对梦的见解,在谈到梦的成因之时他说道:“世人之心未尝有独立也。尘之生灭,无一念往。梦觉之关,尘尘相授,数传之后,失其本矣。则以为形神不接,岂非‘因乎’?人有牧羊而寝者,因羊而念马,因马而念车,因车而念盖,遂梦曲盖鼓吹,身为王公。夫牧羊之与王公亦远矣,‘想’之所‘因’,岂足怪乎!”从苏轼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认为,乐广所说的“世人之心未尝有独立也”非常精妙。心未尝“独”,则不能“独行”、“独游”。他继而又指出了,世界上的色、声、气、味等各种现象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这些现象和变化也就能对人类的醒觉和睡梦产生影响。而在醒觉和睡梦之间的互相转化之中,觉之见可以转化成梦之象,梦之象又影响着觉之动,如日常的幻想、联想等。这样的发展过程,就会让人们弄不清梦到底从何而来了,随后,人们就会认为“形神不接”,精神独行。

苏轼还举了个例子来说明梦的来源:一个牧羊人躺在草地之上,看见了身旁的羊,羊有头有尾,四蹄。牧羊人心想:“这羊如果再大一点、再高一点,那不可以同马一样骑了吗?”马能够驾车,于是他从马联想到了各种车子。在一些高级的车子上还装有华盖,这种车子是王公贵族们的交通工具。结果在他睡着之后,就看见了一辆装有华盖的车子,四周热热闹闹的吹吹打打,他则成为了王公贵族坐在里面,非常的威风。

苏轼从他所举的这个例子中指出,人们的梦是由于“想之所因”形成的,而牧羊人做梦成为王公贵族,也就不足为奇了。苏轼所讲的成梦之“因”,并不是因依之“因”,而是“因缘”之“缘”。“因羊而念马”,即由于看见了羊而想到了马。“因马而念车”,也是缘马而念车,由于想到马,从马又进一步想到车。苏轼讲的“想”,只是想象或联想,比乐广的理解要狭隘一些。但是,苏轼所得出的“想之所因”这个结论,很有道理。牧羊人梦想成为王公贵族的梦境,主要是由于牧羊人看到羊而产生的,这是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与此同时,从“因羊而念马”到梦见“曲盖鼓吹”,和牧羊人的心理感受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即人的联想和想象。在客观的“因”与主观的“想”这两者中间,苏轼强调了“想”来自于“因”的关系,因此说“想之所因”。这样,苏轼将乐广所提出的“想”和“因”的关系,已经表达得非常的明白了。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在对“梦”这种生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名人当中,不得不提到明代的著名哲学家王廷相。可以说,他是对“梦”理解得最为透彻和全面的古人之一。在自己的著作《雅述》下篇之中,王廷相把梦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感于魄识者”,一类是“有感于思念者”。

对梦的成因方面,王廷相也作出了具体的分析,他说:“何谓魄识之感?五脏百骸皆具知觉,故气清而畅则(梦)天游,肥滞而浊则(梦)欲飞扬而复堕;心豁净则(梦)游广漠之野;心烦迫则(梦)踞蹐冥窦;而(梦)迷蛇之扰我也以带系,(梦)雷之震耳也可以鼓人;饥则(梦)取,饱则(梦)与;热则(梦)火,寒则(梦)水。推此类也,五(脏)魄识之感著(着)矣。”王廷相所提到的“魄识”,可以理解为现代生理学之中的肉体知觉,这其中既包括了知觉,也包括了内知觉。文中,作者用“气”的清浊、浮沉、畅阻、豁烦和饥饱、寒热分析了梦因,其中的“气清畅”之梦、体“肥滞浊”之梦、“心豁净”之梦和“心烦迫”之梦,也开创了古人集中分析梦因的先河。相比晋代玄学家乐广的成梦之“因”,王廷相的“魄识之感”的新概括显然要比前人清晰得多。

在对梦成因的分析之中,王廷相还说道:“何谓思念之感?道非至人,思扰莫能绝也。故首尾一事,在未寐之前则为思,既寐之后则为梦。是梦即思也,思即梦也。凡旧之所履,昼之所为,人梦也则为缘习之感。凡未尝所见,未闻所闻,人梦也则为因衍之感……推此类也,人心思念之感著(着)矣。”这段话中所谓的“思念之感”,实际上,指出了人的喜怒哀乐无不贯穿着“思念”,无不以“思念”为基础。而“思念”的本义之中也将愿欲忧乐都蕴于其中了。可见,在王廷相看来,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总是受到各种思念的干扰,他对梦因的分析,重点也不在“魄识之感”,而是在“思念之感”。由于王廷相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因此他的梦论不仅有着有高度综合性,还有着新的概括性思想特征。

到了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将王廷相的观点进一步的发展了,他认为除了“意识所造之梦”和“气机所感之梦”外,还有“意想歧出”之梦和“气机旁召”之梦。对此,他说道:“……或心绪瞀乱,精神恍惚,心无定主,遂现种种幻形,如病者之见鬼,眩者之生花,此意想之奇出者也;或吉凶未著,鬼神前知,以象显示,以言微寓,此气机之旁召也。”在他的话里,“意想歧出”和“气机旁召”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意想歧出”指意想不是沿着正常的逻辑和思路来进行的,相反,它表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在清醒时想象存在,在睡觉之时它则更为常见。而“气机旁召”的本义则是指,人类的肉体生理活动偏离了正常的路线,而在其“旁”受到某种东西的引诱。纪昀的思想显然受到了王廷相把“因衍”同“思念之感”联系的启发。

古人对梦的分类

在我国古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学会去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梦。这从古人对梦的分类之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根据梦的内容不同,把梦分为以下十五类的方式,也是古人对梦认识的一种体现。

直梦:也叫做“直应之梦”或者“直叶之梦”。古人认为梦见了什么就会发生什么,而梦见了谁就能遇见谁。在人的梦中那些有着直接象征性意味的梦,指的就是所谓的直梦。如你和家人朋友很长时间没有相见,夜里突然梦到了他们,而到了白天突然看见了他们,这指的就是直梦。

因梦:在睡眠之时,由于五官的刺激而产生出来的梦即是因梦。古书中所说的“阴气壮则梦涉大水,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指的就是因梦。

象梦:梦的意象在梦境内容中通过象征性的手段表现出来的梦就是象梦。其实我们所梦到的一切,都是通过象征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如梦到了登天,其实普通人是无法达到登天的目的的,在此处的“天”实际上就具有象征意义的,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天”就是阳刚、尊贵、帝王的象征。

想梦:想梦指的就是凭借着意象所做的梦。想梦是人类内在精神活动的一种产物,人们通常所说的“日有所思,也有所梦”,指的就是想梦。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宋元卷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宋元卷

    论述传统伦理思想的定型对道德生活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道德在道德生活中的表现;元朝种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对道德生活的影响;蒙古族的道德生活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中原地区的道德生活对蒙古族道德生活的影响,揭示这一历史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状态及其特点。
  •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声律启蒙(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中国式饭局宴会细节全知道

    中国式饭局宴会细节全知道

    本书全面总结和剖析了中国人请客吃饭求人办事过程中的礼仪、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重点从备局、设局、布局、对局、收局等几个角度举例阐述饭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让你在饭局之上尽显绅士风度和淑女风范,有助于你在觥筹交错间结交贵人,轻松成事。
  •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

    《荆楚文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做到思辨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画面感与故事性的统一,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深入浅出,通俗活泼,以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演绎荆楚文脉,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阐述荆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了解荆楚文化的流变,并从中得到教益。
  • 论语日记(上册)

    论语日记(上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热门推荐
  • 卷帘战(怀旧童书馆·怀旧童年)

    卷帘战(怀旧童书馆·怀旧童年)

    《卷帘战》为“怀旧童书馆·红色童年”系列之一种,此书由原来的《卷帘战》和《炮楼跳舞》两小书组成。《卷帘战》以书中其中一篇文章名为书名,也做了新版的(两小书组合版)书名。《卷帘战》一书分为三个部分“不放一枪的胜利”、“地雷的‘秘密’”、“巧妙战术”,是著名作家康濯为建国初的小朋友们写的一本书,生动描绘了建国前(20世纪40年代)河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八路军和民兵连打日本、除伪军时采取游击战、地雷战等一系列巧妙的战略战术。
  • 冷少的小小宝贝妻

    冷少的小小宝贝妻

    他找到她时,她正骑在牛背上哼着小曲儿,望着蓝天,纯美的好像个小天使。就是这个画面,竟让他端详了许久。他无语的凝望,自己不是最不喜欢小孩子了吗?怎么今天竟会觉得这个村里长大的女娃娃这样好看?出于一种怎样的心理,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将她带回去的念头竟这样的强烈!他自我开脱的想:或许他就是想看看若干年之后,知道真相的那个老男人会是个什么表情?嗯,肯定是的!片段一:某男正睡得香,突然浑身一阵刺骨的寒凉顺着他的毛孔瞬间刺激到他全身的神经,他嗖的坐起身子。一个粉雕玉琢头发凌乱的小丫头正手提空空的小水桶笑嘻嘻的看着他奶声奶气的软绵绵的说道,“小爹,起床!你今天要赶飞机!”某男震怒,甩了甩头上的水珠儿,抡起枕头砸向她,小丫头手脚灵活的成功躲开攻击。紧接着,某男大叫一声恶狠狠的质问,“我有说过要你叫我起床了吗?我自己上了闹钟!”小丫头眨眨眼,摆弄着手指无比无辜的讲道,“你的闹钟我昨天晚上不小心灌进了水,不会响了,我已经帮你扔掉了。”“你…”某男无语…他怎么就忘了,凡是别的女人送他的东西,这丫头全部都会弄坏!片段二:十七岁的小丫头褪去了稚嫩的身躯变得玲珑俏丽,一天,她从学校回来兴冲冲的对沙发上的男人叫道,“小爹!今天又有男生对我表白了!”某男的视线从手中的报纸上抬起,胸腔中的郁闷一触即发,他站起身闷声的说,“每天不都有?”“嗯,这次不一样!以前那些是喜欢我,我却不喜欢的!今天这个他喜欢我,我也喜欢他!”她上前一步握住他的手仰起脸笑的天真无邪。某男彻底黑了脸,咬着牙齿瞪着眼睛恨声说道,“不准早恋!否则打折你的腿!”…谁能相信,这事业成功又骄傲俊美的男人却可以雷厉风行,可以对任何事情漠视,却异常的宠溺这个村里捡回来的宝贝丫头?简介无力,一切宠爱全部展现在文中,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喜欢请收藏,加入你的书架中,就能看到最新的更新状态哦~…本文一对一,宠文,爽文。温馨,浪漫,真情无下限。盆友们,快来跳坑昂!
  • 侠义英雄传

    侠义英雄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毛岸英与彭德怀生死情

    毛岸英与彭德怀生死情

    朝鲜半岛烽烟骤起,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一个风雪交加之夜,志司总部大榆洞遭到了南朝鲜军别动队的袭击一九五〇年十月十九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北部地区,迎头痛击了猖狂进攻的“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经十三个昼夜激战,歼敌一万五千余人,把不可一世的敌人从鸭绿江一直打退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北部的局势。十一月五日,战役一结束志愿军部队佯装后撤,突然全部销声匿迹。美军从空中和地面侦察;在朝鲜境内竟没找到志愿军的踪影。十一月十二日,朝鲜大榆洞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
  • 将军看上我了

    将军看上我了

    邵晓玲就职的M市考古队挖掘出一块刻有铭文的石碑,居然可以成像!云南郡主乔娇(邵晓玲前世,俩人长得一样)因为母亲貌美惹来祸事,自小流落民间,将军景姚奉王命去捉拿神兽时搭救了她,俩人一见钟情。燕云国几位长得帅得一塌糊涂的青年权贵:慕容碧云、杨宽、鹿羽、大国师萧纵横(纯粹江湖骗子),他们在残酷政治斗争中的友谊和背叛。(萧纵横和鹿羽是一对耽美,不喜欢可以绕过,不影响主线)
  • 绝品妖后

    绝品妖后

    郁思颖是一名很前卫的现代女性,时尚的她明白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焦点。只是意外穿越到古代,成为了一名大家闺秀,在这里,她和古代人都没有共同话题,不过她喜欢记仇,想要陷害她的,她统统还回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秋庄(中篇小说)

    秋庄(中篇小说)

    河滩上,灯火耀眼,琉璃样的河面泛着青绿。秋庄的眼帘盖不过来这一切,又听到歌声,像挠着耳朵,痒痒的怪舒服的。过去,她从来没有听过这种声音,竟不相信是口唇发出的,步子在陶醉中停滞了,头也摇晃着,这动听的声音像是从自己那脏兮兮的脸蛋上走出来一样。秋庄靠近唱歌的两个女人,没有人看她,两个女人穿着合适的蝙蝠衫,对着身子在表演。秋庄捻着衣襟,走三步退一步地过去问了话,原来这是在河上练歌声的,唱不出味儿的……唱得味道浓了,可以到店里给客人唱。
  • 别放弃尊严

    别放弃尊严

    生活极其贫苦的家庭,冯文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能选择的只有坚忍。虽然心中喜欢的女孩娇艳绝美,可一贫如洗的家庭现状纵使他有万千的期待,亦无法令到他迸发出爱情的激越,抒怀直陈,仅仅始终如一的暗恋着她。随之母亲再染重疾的悲惨接连,人生仿佛陷入了绝境。善良的方会计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转圜了他的生存境况。从而,人性的美丑便逐一呈现,迎接命运改变的冯文将经受一番生活课堂的浸润。爱是浓烈的,是始终不气馁的。金钱和感情的价值孰是孰非,谁又可评判?社会走到全新的时代,为人理念的重新掂掇,面对取舍该何去何从?
  • 魏宫二三事

    魏宫二三事

    谁说我大魏无八卦?寻人启示:《乡党名族任氏女,为何被遣之后销声匿迹?》邺城纪实:《沉鱼落雁美甄姬,一嫁袁绍子,二嫁曹操子,为何最终命丧黄泉?》今日头条:《倾国倾城女博士,足智多谋女中王,谁是曹丕心中最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血钞票

    血钞票

    十六岁的顾晨光在六月的一个正午,在自家墙角边看到一行鲜血一样红色的字:“我的血和你的血永远交融在一起。”当时,少女失踪案正在这个城市闹得沸沸扬扬。在这个雨季来临的前一天,他在梦中看见了那个对他始终关闭的房间和他失踪已久的父母。醒来后他打开了房间门,看见一张百元血钞票。从此,血钞票在哪里出现,哪里就有灾难发生。恶梦仍在继续。到底是谁在十多年前害死了自己的父母?是奶奶?母亲的情夫?父亲的情妇?还是另有其人?又是谁杀害了这个城里的漂亮女人们并把她们分尸后扔进下水道?许多令人惊惧的事情就在这个漫长的雨季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