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卉
媒体人,文字工作者,时尚杂志记者、编辑,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签约作者。
一名永远在与体内洪荒之力做斗争的女子。
希望文字在带人痛感的同时也带给人快感。
乔治·桑:第一个穿裤装的女人
一名拒绝穿裙子的淑女
她是第一个穿裤装的女人,是肖邦的女神。
相较于麻烦的裙子,我更喜欢行动方便的裤子,并且我特别喜欢看那些把裤装穿得很潇洒的女性。
比如《我们相爱吧》中第一次和崔始源见面的刘雯,一身Stella McCartney 2015早秋抹胸裙加阔腿裤的套装组合,既展现了她柔美的一面又表达了她如男性般独立直率的一面,让人惊艳。
又比如《欢乐颂》里的安迪,穿着一身像男人般精干的西服套装,潇洒的坐姿,面对一众男性下属开会。她思路清晰,纵横捭阖,用她的知识和能力证明自己绝非谣言中的“花瓶”,给那些生来对职场女性就有偏见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所以说,当一个漂亮女人活得像一个帅气的男人时,她不仅能让男人们为之惊叹,“撩妹”的功力更是直线爆表。
“你穿上谁就会变成谁”,从一个女人的衣品,人们是可以看出她的价值观的。
如此说来,热衷于穿裤装、抽雪茄、骑骏马的乔治·桑,注定是一个不一般的女人。正如雨果所言:“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特别是,其他伟人都是男子,唯独她是女性。”
的确,在距今快两百年的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巴黎,生活着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
一个平常的巴黎夜晚,在地中海气候的笼罩下,空气阴冷,道路湿滑。
浪漫的法国从来就不缺乏自由的灵魂和先锋的思想,因此这里云集着一众艺术大家。诗人缪塞,作曲家兼钢琴家肖邦、李斯特,文学家福楼拜、梅里美、屠格涅夫、小仲马、巴尔扎克,画家德拉克洛瓦……
巷尾的一座贵族公馆里,这些艺术大家云集,男人们身着得体,抽着雪茄,正高谈阔论地议论着当下的政治。按常理推论,在这种场合里,是根本不可能看见女性的。
因此,乔治·桑便显得特别扎眼。
“抱歉,这里是男人们聊天的地方,请您注意一下您的身份,一个得体的淑女是绝对不可以参与到这里来的。”一名绅士装扮的男人阻止了正准备进入大厅的乔治·桑。
“所以我为各位绅士们考虑,穿了裤装,这样我可以算作一位男士进入了吗?”面对态度如此坚定的乔治·桑,任何想要阻止她进入的男士都只好摆摆手,无言以对。
“亲爱的绅士大人,你不认识她吗?大名鼎鼎的乔治·桑啊,快让她进来!她可不是一般的女人。”福楼拜远远看见此状,出门迎接。
以上描述,便是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人在巴黎生活过程中最平凡普通的一天。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乔治·桑,原名奥罗尔·杜邦,“乔治·桑”是她给自己取的男性笔名。
这位传奇般的女性出生于巴黎梅莱街一个普通贵族家庭的寒酸公寓内,父亲是第一帝国拿破仑时代的军官,母亲是皇宫里的服装工人。由于父亲早逝,而母亲曾有沦落风尘的经历,所以她从小便由身系萨克斯元帅私生女的祖母抚养。
也许是与这段与众不同的童年经历有关,她自小便是个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独立的女人。
她的爱情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在她18岁时便已早早显露。
18岁时,她嫁给了一个贵族青年,卡西米尔·杜德望,成为男爵夫人。但初入婚姻的乔治·桑显然有些判断失误,她是个天性浪漫且崇尚自由的文艺女青年,怎么可能与一个拘谨无聊的木讷男人共度一生?
于是在尝试过一次又一次的婚外恋无果之后,她做出了那个时代惊世骇俗的举动——坚决地与丈夫分居,并带着一儿一女弃家出走,和情人一起到巴黎,开辟新的生活。
迁居巴黎,可能是这个文艺女青年此生做过的最正确的选择。
因为在这里,她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什么叫“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她很快就成了巴黎文化界的红人,身边经常围绕着大批追随者。她开始蔑视传统,崇尚自由的新生活。抽雪茄、饮烈酒、骑骏马、穿长裤,一身男性打扮的她,终日周旋于众多追随者之间。
如果你认为能吸引到一两名才华横溢的男士是纯属偶然的话,那么听听这些曾拜倒在她潇洒裤装之下的才子们吧!诗人缪塞、作曲家兼钢琴家肖邦、李斯特、文学家福楼拜、梅里美、屠格涅夫、小仲马、巴尔扎克,甚至包括拿破仑的小弟弟热罗姆·波拿巴亲王……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是她庞大的情人队伍中的一员。
一个女人几乎吸引了一个时代的大艺术家和才子,这太恐怖了!
其实走近乔治·桑的爱情观,你会发现在对待两性关系上,她绝对是时代的先驱,甚至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先倡导女性独立和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人。
正如有人言:“当遥远东方的男人还三妻四妾、左拥右抱的时候,在美丽的法兰西大地上,一个身高1.54米的小女人竟然发出要实行一妻多夫制的声音!一妻多夫?不要说是那时候,就算是在今天,这样的女人也可以算是一位奇女子。”
让男人们越恋越疯的“时代之光”
怎么才能判断一个男人是否真的爱上你了呢?
可能他要接受你的性格,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也不在乎你们是否有共同的爱好和习惯,因为他爱的就是你这个人本身,没有条件,更无抱怨。
比如,乔治·桑不会乐器亦不善于作诗,即便如此,却并不妨碍肖邦和缪塞这两位大师对她爱得死去活来。
把这种爱定义为“死去活来”,可当真没有一点儿夸张。
乔治·桑比缪塞大6岁,他们相识相恋时,缪塞正值23岁的美好年华。
他们恋爱3年,在这一段感情中,乔治·桑扮演着姐姐甚至是“慈母”的角色,对性格乖张而又情绪化十足的缪塞极尽包容,悉心照料。当然,这也让这个幼稚的大男生对她越来越依赖,最后演变为一种任性和骄纵。
他们曾经一起旅游,但花费却基本由乔治·桑靠写作赚取的资金维持,为此她常常不得不工作至深夜,但缪塞却觉得她对他的关心少了,所以任性地流连于风尘场所,用尽幼稚且极具破坏力的方法对乔治·桑表达抗议。
终于,他们分开了,但可怜的缪塞,余生一直活在对这段感情的懊悔与怀念中,无法自拔。
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插曲震动了缪塞的生命,并且对他的人生和创作影响都极大,他的重要诗篇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如抒情诗《四夜》《露西》等。
在与缪塞分手之后,32岁的乔治·桑遇见了小她6岁的肖邦。通过朋友介绍,肖邦认识了这位“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法国女人乔治·桑。
儒雅又温柔的肖邦对乔治·桑这样反传统的女性,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但乔治·桑拥有锐利的头脑与坚犟的个性,这些特质和阴柔的肖邦完全相反,故而深深地吸引着他。
于是,他们相恋了。
在这段关系中,乔治·桑同样扮演着照顾人的角色,她无微不至地包容和照料着体弱多病且多愁善感的肖邦,他们经历了将近10年的同居生活,这在终身未娶的肖邦的一生中,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
据说,肖邦最终累倒在巡回演出的舞台上,临死之前说:“多想再见见她啊!”而乔治·桑却没有见到肖邦最后一面,在得到他的死讯时,她泪流满面。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颇具吸引力的女性。在那个传统的社会环境下,无论是面对爱情还是面对生活,她始终坚持自我,绝不做男性的附属品。
对待爱情,她拿得起放得下。一旦爱了,她便无怨无悔,用自己的包容和细心照料着对方,以至于这些“文艺男青年”在恋爱中反倒表现得那么脆弱敏感。一旦不爱了,她坚强果断,不再与前任有更多纠缠,迅速让自己的生活回归正轨。
对待生活,她满腔热忱,笔耕不辍。她一生写了100卷以上的文学作品(包括80多部中长篇小说、10多部戏剧)、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27册公开发表的通信集,以及大量政论文章。
越是走近她,越是觉得她的生活态度,与当今天后王菲很类似。
面对生活,她们都有同样的态度。无论世人怎么议论,绝不会影响到她们坚持自我。因为究其一生,你的人生只需对自己负责。
伟大的乔治·桑,精神世界如此强大独立,生活在两百年前的法国,却令新时代的女性为之赞叹。
她是一道真正的时代之光。
奥黛丽·赫本:从此,有了“灵气”这个词
不凡之光
说起优雅,首先映入你脑海中的是怎样的画面?
在香港太平山顶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我曾“遇见”过奥黛丽·赫本,她身着纪梵希的小黑裙,搭配一条珍珠项链,坐在桌前。人物造型源自电影《蒂凡尼的早餐》,这是她最经典的荧幕形象。
从此,世人但凡说起优雅,最先联想到的便是这样一幅画面,这样一个女子。
奥黛丽·赫本,一个曾吃不饱饭的贵族女孩,用自己独一无二的姿态重新定义了潮流,用自己的名字定义了“优雅”二字。
奇妙的是,这个全世界公认的最优雅的女子,却自认为长得并不出众甚至有些自卑。
她厌恶自己又粗又宽的眉毛和又高又尖的鼻子,因此每次照相都会刻意低下头,因为这样才不会暴露出自己的大鼻孔。同时,她对自己的身材也不够自信,长年练习芭蕾舞导致她的胸部很平坦并且小腿肌肉线条明显,走起路来还有些外八。
但事实是,她的存在是当时丰乳肥臀的好莱坞明星中的一股清流,并且她正是用这样的外貌重新定义了一种叫作优雅的女性美。她告诉世人,女人并非要遵循男性的审美,拥有前凸后翘的身形才迷人。
她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从这双眼睛里你能看见不凡之光。那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才能孕育出来的东西,里面诉说着她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而这是那些空有美丽外衣的女子永远也学不来的东西,如今的我们称之为“修养”。
因此,优雅的女子并非天生,后天也很难养成,大多与她的童年和教育背景有关系。所以我们说,家庭出身对于一个女孩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
赫本的出生放在当今社会,那就是典型的“富二代”和“官二代”的结合。她的父亲名为约瑟夫·维克特·安瑟尼·赫本·鲁斯顿,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总经理,母亲名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后裔。
按理说这是本可以衣食无忧的环境,但成长于二战期间的赫本,她的童年生活却并不顺利,甚至曾出现过食不果腹的状况。
赫本父母的感情并不和睦,她的父亲有严重的亲密情感障碍症,并且倾向**主义,信仰***,而她的母亲却崇尚和平,热爱舞台和艺术。这样的矛盾在战争的催化下也愈演愈烈,在赫本6岁时,父亲选择毫无征兆地抛妻弃子,人间蒸发。
适逢欧战爆发,母亲带着赫本前往荷兰求生。为了保护女儿,她将奥黛丽这个并不常见的贵族名字改为艾达,从此母女俩相依为命,过着艰苦的生活。数年间,因为食物匮乏,赫本只能以郁金香球茎充饥,健康情况迅速恶化。
战乱饥荒,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母亲对女儿的爱与支持,战争结束,母亲坚持把赫本送往芭蕾舞院校进修。
得益于此,年幼的赫本爱上了舞台,之后做模特拍广告,偶然的机会参加了《罗马假日》剧组的演员试镜,再然后便有了如今独一无二的奥黛丽·赫本。
《罗马假日》里,埋藏了她迟到四十年的爱情
赫本的初恋是在21岁,对象是29岁的詹姆斯·汉森。
1952年《吉吉》首演四场后,赫本和汉森曾宣布将在巡演结束后结婚,而此时赫本接拍了改变了她一生的电影《罗马假日》,电影上映后大获成功。巧合的是,奥黛丽·赫本选择在此时解除婚约。
世人便开始猜测,也许是因为她遇见了那个让她一见倾心的真爱——好莱坞著名绅士格里高利·派克。
她在23岁时与他相遇,那时的他36岁并且已婚。
那场戏里,他们分饰男女主角。忙里偷闲时,两人便到河边散步,涓涓流淌的河水窃听着这对人儿的喃喃私语。纤尘不染的年华里,天使遇到了绅士,在浪漫之都罗马的那个假日里,一段尘世间最纯美的爱情悄然萌生……
她是家教有方的优雅少女,明白与有妇之夫之间的情感界限。他是事业与家庭都鲜少有负面新闻的优质绅士,明白一名成熟男人应该担负的责任。
如此二人,没有在对的时间相逢,这样的相遇便本是错。
派克是真心疼爱这个天真单纯的少女的,深知最能守护她的是怎样的男人,于是便将自己最信任的好友梅尔介绍给她。他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并且送给她一枚蝴蝶胸针作为新婚礼物。婚后,梅尔确实对赫本照顾有加,但无奈天意弄人,几次流产的经历不仅消耗了她的身体,也消耗了这段婚姻的热情,他们渐渐走到了尽头。
在此之后的40年里,他们一直在错过中各自安好。
她经历了两次婚姻,息影后开始热衷于慈善并多次前往非洲救助那些曾经和她一样吃不饱饭的孩子。他也离婚又再婚,事业上起起伏伏却总也忘不了向她嘘寒问暖。
在40年漫长的时光里,他们一直作为挚友相互关心、相互牵挂着,帮助对方度过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无数次,她给他打电话,说到伤心处,忍不住泪雨涟涟。他轻声安慰着她,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1993年1月,赫本罹患阑尾癌病逝,享年63岁。
在她的葬礼上,人们再次看见77岁高龄的绅士派克。他步履蹒跚地拄着拐杖,忧伤地望着沉睡的天使,他白发苍苍的憔悴面容定格了一幅至今令世人都难忘的经典画面。